本书主要围绕「人权保障与权力制衡」的主题。在自由民主法治的社会里,如果不存在权力分立与制衡,断然无人权保障的可能。作者即以此立意,集结相关发表的论文而成。
本书以集会游行自由保障为开端,逐渐将权力分立与民主人权的关连性加以阐明,接着逐篇探讨有关行政、立法与司法权的制衡与权限行使的界线,除了对于水平的权力制衡论述外,进一步论述垂直式权力分立的没事与理论,完整呈现出人权保障、国民主权与权力分立制衡的理论与实务的轮廓。
作者简介
陈慈阳
台南市人
学历
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
德国鲁尔大学法学博士
现职
台北大学法律学系专任教授
着作
一、德文
1.内涵于中华民国宪法与德国基本法之实质修宪权界限,
波宏法学研究丛书第一一二册,德国(1993)
2.中华民国环境法基本问题之研究,德国(1992)
二、中文
(一)宪法学基础理论
1.宪法学(2005)
2.基本权核心理论之实证化及其难题(2006)
3.宪法规范性与宪政现实性(2006)
4.人权保障与权力制衡(2006)
5.宪政体制与国家权力(2006)
6.宪法知多少——新时代、新思维(主编)(2008)
(二)行政法学基础理论
1.基本原理、行政程序及行政行为(2005)
2.行政法实例研习(主编)(2011)
(三)环境法学基础理论
1.环境法总论(2003)
2.环境法各论:
(1)合作原则之具体化——环境受託组织法制化之研究(2006)
(2)废弃物质循环处理法制之研究(2006)
讲授科目
宪法、行政法、环境法及科技法
第1章 集会游行自由之保障:以集会游行法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
1. 前言
2. 集会游行自由之本质与作用
3. 集会游行权保护领域
4. 集会自由之限制与其「限制之界限」
5. 个别争点之研究
6. 结论
第2章 论权力分立原则在自由民主宪法秩序中之意义与定位
1. 前言
2. 国家本质与国家权力行使正当性历史发展过程之解析
3. 自由民主法治国之本质与于其中之国家权力行使之受规范性
4. 权力分立原则在自由民主宪法秩序中之表现形式与作用体系建构上之尝试
5. 结论
第3章 法治国理念在自由民主宪法秩序下之理论发展与实践:以古希腊以来至十九世纪初
法治国理念形成前提之时空背景为研究对象
1. 前言
2. 法与国家关联性之历史发展与本文之评析
3. 德国在十八世纪之法治国理念之形成
4. 古希腊、罗马以来至十九世纪初对法与国家关联论证上对法治国理念形成之影响(代结论)
第4章 宪法解释之意涵、作用与界限
1. 前言
2. 宪法解释之意涵
3. 宪法解释之作用
4. 宪法解释之界限及其难题之解决:释宪权行使界限寻找之尝试
5. 结论
第5章 论行政院与立法院对预算案权限之行使:以核四释宪案为研究对象
1. 前言
2. 宪法上国家预算概念与本质分析
3. 国会预算案审查议决权之本质及作用
4. 德国联邦预算比较立法例
5. 我国立法院预算审查权行使之作用与预算案之特征
6. 覆议后预算之执行与否之范畴责任
7. 行政院为核四停建并停止执行相关预算时,行政院与立法院权限行使互动关系
8. 结论
第6章 立法怠惰与司法审查:以释宪权对立法不作为审查作用及其界限问题为研究对象
1. 问题提出与本文之结构
2. 立法权在国家行为形式中之地位与作用
3. 立法不作为之模式与义务违反
4. 释宪权之审查正当性立论依据与疑虑排除
5. 释宪权审查作用之界限
6. 评析与建议(代结论)
第7章 论地方之立法权及其界限:以直辖市及县市自治条例与自治规则之制定权为研究对象
1. 前言
2. 地方立法权本质之类型论证
3. 我国地方制度法立法背景与法源依据
4. 直辖市与县市立法权之规定与评析
5. 地方立法权行使与自治监督
6. 我国地制法中之直辖市与县市立法权本质与行使范围(代结论)
第8章 地方制度法之地方议会议员免责特权之研究
1. 前言
2. 议会议员免责特权之本质
3. 免责特权保障之「地」的范围
4. 免责特权「客观事项」之限制(范围)
5. 评析与建议(代结论)
再版序
在宪法学基础理论(三)出版后,宪政议题持续出现于国会与政府冲突中,特别在政党轮替前后,此如集会游行自由限制问题,还有立法院与行政院有关核四预算问题等,此些问题作者不是亲自参与宪法法庭鑑定之工作,就是密切关注及参与声请释宪事务,因此在此特别感受到,如何约制国家权力,来确保人权之重要性,所以才有本书之出版,时至今日其内容所争议之宪法问题仍持续在国会与政府争议中,特别是预算审查与执行问题,还有至今集会游行自由在去年红衫军事件时,所引爆之宪政争议,均属近来最热门之宪政议题,此书所呈现出之相关理论更是有重要考价值,例如本书对集会游行自由应採报备制之主张虽未被司法院大法官释字第四四五号所接受,但近来集会游行自由受到不当的侵害,国会多数政党亦已认为集会游行法现在应是改为报备制的时候,更是印证作者见解之正确性。
此次本书得以再版还是要感谢翰芦出版社之鼎力协助与配合,不过因理论架构体系庞杂,疏漏之处,敬请诸法学先进不吝赐正。
陈慈阳 序于台北
二○○七年二月
這本《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二版)》的內容,可說是為我解答了許多長久以來的疑惑。我一直認為,人權的保障,不能僅僅依靠道德呼籲或是法律條文,更需要一套堅實的制度來支撐。而「權力制衡」正是這樣的制度基石。作者在這本書中,從國際視角出發,深入剖析了不同國家在建構權力制衡體系時所面臨的挑戰與採取的策略。這讓身為台灣讀者的我,能夠有機會跳脫自身島國的局限,去學習更廣闊的知識。我特別對書中關於「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大權力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如何通過互相監督與制約來防止權力膨脹的論述,感到十分受益。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憲法條款,而是透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權力運作的實際邏輯,以及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權力制衡可能出現的偏差與應對之道。其中,關於「比例原則」與「正當程序」在限制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方面的應用,我認為是相當具有實踐意義的。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我們在爭取人權的過程中,哪些方面的努力是至關重要的。此外,書中對於「國際人權法」的介紹,以及它如何影響各國的國內法制,也為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這讓我意識到,人權的保障,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而國際社會的壓力與規範,對於推動國家改善人權狀況,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评分這本《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二版)》的內容,著實讓我耳目一新,彷彿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認為,人權的落實,絕非僅僅是法律條文的羅列,更需要結構性的權力制衡作為後盾。作者在這本書中,就非常細膩地闡述了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任何權力若不受約束,都可能異化為壓迫。而人權,恰恰是限制權力無限膨脹的最後一道防線。書中對不同國家憲政設計的比較分析,我認為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作者沒有流於表面地介紹各國體制,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度背後的核心邏輯,以及這些設計在實際運作中,是如何影響人權保障的。例如,對於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比較,以及在不同制度下,如何設計有效的監督機制來防範權力腐敗,我從中學習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另外,作者對於「司法獨立」的重要性,以及在一些國家,司法如何成為保障人權的最後一道屏障,也進行了詳盡的探討。這讓我想到了台灣近年來對於司法改革的討論,書中的學術觀點,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更為深刻的理論依據。而且,作者對於「公民參與」在權力制衡中的角色,也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從街頭運動到網絡論壇,公民社會的監督力量,是如何能夠有效地約束政府,防止權力濫用,進而推動人權的進步,這部分的論述,對於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我們,具有極為重要的啟示意義。
评分這本《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二版)》剛入手,就感受到沉甸甸的學術份量。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社會發展的讀者,對於人權議題的討論總是抱持著高度的興趣與期待。翻開書頁,作者對於人權保障的歷史脈絡梳理得相當清晰,從啟蒙運動以來,人權觀念是如何逐步演進,並在不同國家、不同社會情境下,呈現出哪些獨特的發展軌跡。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學術上的溯源,更是理解當代人權挑戰的基石。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消極人權」與「積極人權」的區分,以及兩者之間的張力,這在台灣現行的法律與社會實踐中,經常是辯論的焦點。例如,言論自由的保障,究竟應該是國家不干預的消極義務,還是國家應積極提供平台、確保多元聲音的積極責任?書中對此的深入剖析,讓我得以更系統地思考這些複雜的議題,而非僅停留在直觀的感受。此外,作者對於權力制衡機制的探討,也與人權保障緊密相連。了解不同國家如何透過三權分立、政黨輪替、公民社會監督等方式,防止權力濫用,進而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對於我們反思台灣的憲政體制,尋求更完善的監督機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書中引用的案例,橫跨歐美、亞洲,涵蓋了不同政治體制下的實際操作,這使得論述更加具體,也提供了豐富的比較視角,讓讀者能夠跳脫台灣自身的框架,以更宏觀的視野來審視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的內在關聯。
评分拿起這本《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二版)》,感覺就像進入了一場關於國家治理與公民權利的深度對話。我一直深信,一個健康的社會,必須建立在對權力的有效約束和對人權的堅定捍衛之上。作者在這本書中,就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幅宏大的圖景。他從歷史的縱深和現實的廣度,探討了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我對書中關於「憲政主義」的闡釋印象極為深刻,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是對如何通過憲法來限制政府權力,保障人民基本自由與權利的實踐指南。書中對不同國家憲政發展歷程的梳理,讓我看到,人權的進步與權力制衡的完善,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尤其讓我產生共鳴的是,作者在探討「公民社會」如何在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中發揮關鍵作用時,所呈現的多元視角。從傳統的政黨監督,到新興的網絡社群運動,公民如何通過各種管道來表達訴求、監督政府,並推動人權議題的發展,這些豐富的案例,都讓我對「民主」與「人權」有了更為立體和深刻的理解。這本書所提供的,不僅僅是學術知識,更是一種對於國家治理的深刻反思,對於我們每一個公民,如何在權力結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為爭取和捍衛人權做出努力,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评分才翻了幾頁,這本《人權保障與權力制衡(二版)》就已經讓我躍躍欲試,想要深入探討其中精髓。我一直對「權力」這個字眼充滿了好奇與警惕。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我們經歷了威權統治,也見證了民主的轉型,因此對於如何有效監督與制衡權力,有著深刻的體會。這本書就從學術的宏觀角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權力運作與人權保障的全新視角。作者對於「分權制衡」理論的闡述,並非停留在課本上的知識,而是結合了歷史的演進與現實的案例,讓讀者能夠深刻理解為何國家必須將權力劃分,並讓各個分支相互牽制。書中對不同國家憲法體系的介紹,讓我看到了許多值得借鑒的設計。例如,有些國家是如何通過嚴謹的程序來限制總統的任期,或是如何通過彈劾機制來罷免失職的官員,這些都為我們思考如何健全台灣的憲政體制,提供了許多實質性的參考。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利益團體」與「媒體」在權力制衡中所扮演的角色時,其分析角度相當獨到。他指出了這些看似獨立的單位,也可能與權力形成微妙的互動,甚至成為權力尋租的管道,這提醒我們在關注國家機器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他潛在的權力中心。書中的論述,讓我對「權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信,唯有不斷地尋求更有效的制衡機制,才能真正保障每一個人的基本人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