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圍繞「人權保障與權力製衡」的主題。在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裏,如果不存在權力分立與製衡,斷然無人權保障的可能。作者即以此立意,集結相關發錶的論文而成。
本書以集會遊行自由保障為開端,逐漸將權力分立與民主人權的關連性加以闡明,接著逐篇探討有關行政、立法與司法權的製衡與權限行使的界綫,除瞭對於水平的權力製衡論述外,進一步論述垂直式權力分立的沒事與理論,完整呈現齣人權保障、國民主權與權力分立製衡的理論與實務的輪廓。
作者簡介
陳慈陽
颱南市人
學曆
國立中興大學法律係畢業
德國魯爾大學法學博士
現職
颱北大學法律學係專任教授
著作
一、德文
1.內涵於中華民國憲法與德國基本法之實質修憲權界限,
波宏法學研究叢書第一一二冊,德國(1993)
2.中華民國環境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德國(1992)
二、中文
(一)憲法學基礎理論
1.憲法學(2005)
2.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2006)
3.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2006)
4.人權保障與權力製衡(2006)
5.憲政體製與國傢權力(2006)
6.憲法知多少——新時代、新思維(主編)(2008)
(二)行政法學基礎理論
1.基本原理、行政程序及行政行為(2005)
2.行政法實例研習(主編)(2011)
(三)環境法學基礎理論
1.環境法總論(2003)
2.環境法各論:
(1)閤作原則之具體化——環境受託組織法製化之研究(2006)
(2)廢棄物質循環處理法製之研究(2006)
講授科目
憲法、行政法、環境法及科技法
第1章 集會遊行自由之保障:以集會遊行法相關問題為研究對象
1. 前言
2. 集會遊行自由之本質與作用
3. 集會遊行權保護領域
4. 集會自由之限製與其「限製之界限」
5. 個彆爭點之研究
6. 結論
第2章 論權力分立原則在自由民主憲法秩序中之意義與定位
1. 前言
2. 國傢本質與國傢權力行使正當性曆史發展過程之解析
3. 自由民主法治國之本質與於其中之國傢權力行使之受規範性
4. 權力分立原則在自由民主憲法秩序中之錶現形式與作用體係建構上之嘗試
5. 結論
第3章 法治國理念在自由民主憲法秩序下之理論發展與實踐:以古希臘以來至十九世紀初
法治國理念形成前提之時空背景為研究對象
1. 前言
2. 法與國傢關聯性之曆史發展與本文之評析
3. 德國在十八世紀之法治國理念之形成
4. 古希臘、羅馬以來至十九世紀初對法與國傢關聯論證上對法治國理念形成之影響(代結論)
第4章 憲法解釋之意涵、作用與界限
1. 前言
2. 憲法解釋之意涵
3. 憲法解釋之作用
4. 憲法解釋之界限及其難題之解決:釋憲權行使界限尋找之嘗試
5. 結論
第5章 論行政院與立法院對預算案權限之行使:以核四釋憲案為研究對象
1. 前言
2. 憲法上國傢預算概念與本質分析
3. 國會預算案審查議決權之本質及作用
4. 德國聯邦預算比較立法例
5. 我國立法院預算審查權行使之作用與預算案之特徵
6. 覆議後預算之執行與否之範疇責任
7. 行政院為核四停建並停止執行相關預算時,行政院與立法院權限行使互動關係
8. 結論
第6章 立法怠惰與司法審查:以釋憲權對立法不作為審查作用及其界限問題為研究對象
1. 問題提齣與本文之結構
2. 立法權在國傢行為形式中之地位與作用
3. 立法不作為之模式與義務違反
4. 釋憲權之審查正當性立論依據與疑慮排除
5. 釋憲權審查作用之界限
6. 評析與建議(代結論)
第7章 論地方之立法權及其界限:以直轄市及縣市自治條例與自治規則之製定權為研究對象
1. 前言
2. 地方立法權本質之類型論證
3. 我國地方製度法立法背景與法源依據
4. 直轄市與縣市立法權之規定與評析
5. 地方立法權行使與自治監督
6. 我國地製法中之直轄市與縣市立法權本質與行使範圍(代結論)
第8章 地方製度法之地方議會議員免責特權之研究
1. 前言
2. 議會議員免責特權之本質
3. 免責特權保障之「地」的範圍
4. 免責特權「客觀事項」之限製(範圍)
5. 評析與建議(代結論)
再版序
在憲法學基礎理論(三)齣版後,憲政議題持續齣現於國會與政府衝突中,特彆在政黨輪替前後,此如集會遊行自由限製問題,還有立法院與行政院有關核四預算問題等,此些問題作者不是親自參與憲法法庭鑑定之工作,就是密切關注及參與聲請釋憲事務,因此在此特彆感受到,如何約製國傢權力,來確保人權之重要性,所以纔有本書之齣版,時至今日其內容所爭議之憲法問題仍持續在國會與政府爭議中,特彆是預算審查與執行問題,還有至今集會遊行自由在去年紅衫軍事件時,所引爆之憲政爭議,均屬近來最熱門之憲政議題,此書所呈現齣之相關理論更是有重要考價值,例如本書對集會遊行自由應採報備製之主張雖未被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四五號所接受,但近來集會遊行自由受到不當的侵害,國會多數政黨亦已認為集會遊行法現在應是改為報備製的時候,更是印證作者見解之正確性。
此次本書得以再版還是要感謝翰蘆齣版社之鼎力協助與配閤,不過因理論架構體係龐雜,疏漏之處,敬請諸法學先進不吝賜正。
陳慈陽 序於颱北
二○○七年二月
這本《人權保障與權力製衡(二版)》剛入手,就感受到沉甸甸的學術份量。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颱灣社會發展的讀者,對於人權議題的討論總是抱持著高度的興趣與期待。翻開書頁,作者對於人權保障的歷史脈絡梳理得相當清晰,從啟濛運動以來,人權觀念是如何逐步演進,並在不同國傢、不同社會情境下,呈現齣哪些獨特的發展軌跡。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學術上的溯源,更是理解當代人權挑戰的基石。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消極人權」與「積極人權」的區分,以及兩者之間的張力,這在颱灣現行的法律與社會實踐中,經常是辯論的焦點。例如,言論自由的保障,究竟應該是國傢不乾預的消極義務,還是國傢應積極提供平颱、確保多元聲音的積極責任?書中對此的深入剖析,讓我得以更係統地思考這些複雜的議題,而非僅停留在直觀的感受。此外,作者對於權力製衡機製的探討,也與人權保障緊密相連。瞭解不同國傢如何透過三權分立、政黨輪替、公民社會監督等方式,防止權力濫用,進而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對於我們反思颱灣的憲政體製,尋求更完善的監督機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書中引用的案例,橫跨歐美、亞洲,涵蓋瞭不同政治體製下的實際操作,這使得論述更加具體,也提供瞭豐富的比較視角,讓讀者能夠跳脫颱灣自身的框架,以更宏觀的視野來審視人權保障與權力製衡的內在關聯。
评分拿起這本《人權保障與權力製衡(二版)》,感覺就像進入瞭一場關於國傢治理與公民權利的深度對話。我一直深信,一個健康的社會,必須建立在對權力的有效約束和對人權的堅定捍衛之上。作者在這本書中,就為我們描繪瞭這樣一幅宏大的圖景。他從歷史的縱深和現實的廣度,探討瞭人權保障與權力製衡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我對書中關於「憲政主義」的闡釋印象極為深刻,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是對如何通過憲法來限製政府權力,保障人民基本自由與權利的實踐指南。書中對不同國傢憲政發展歷程的梳理,讓我看到,人權的進步與權力製衡的完善,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尤其讓我產生共鳴的是,作者在探討「公民社會」如何在人權保障與權力製衡中發揮關鍵作用時,所呈現的多元視角。從傳統的政黨監督,到新興的網絡社群運動,公民如何通過各種管道來錶達訴求、監督政府,並推動人權議題的發展,這些豐富的案例,都讓我對「民主」與「人權」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理解。這本書所提供的,不僅僅是學術知識,更是一種對於國傢治理的深刻反思,對於我們每一個公民,如何在權力結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為爭取和捍衛人權做齣努力,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评分纔翻瞭幾頁,這本《人權保障與權力製衡(二版)》就已經讓我躍躍欲試,想要深入探討其中精髓。我一直對「權力」這個字眼充滿瞭好奇與警惕。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我們經歷瞭威權統治,也見證瞭民主的轉型,因此對於如何有效監督與製衡權力,有著深刻的體會。這本書就從學術的宏觀角度,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權力運作與人權保障的全新視角。作者對於「分權製衡」理論的闡述,並非停留在課本上的知識,而是結閤瞭歷史的演進與現實的案例,讓讀者能夠深刻理解為何國傢必須將權力劃分,並讓各個分支相互牽製。書中對不同國傢憲法體係的介紹,讓我看到瞭許多值得藉鑒的設計。例如,有些國傢是如何通過嚴謹的程序來限製總統的任期,或是如何通過彈劾機製來罷免失職的官員,這些都為我們思考如何健全颱灣的憲政體製,提供瞭許多實質性的參考。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利益團體」與「媒體」在權力製衡中所扮演的角色時,其分析角度相當獨到。他指齣瞭這些看似獨立的單位,也可能與權力形成微妙的互動,甚至成為權力尋租的管道,這提醒我們在關注國傢機器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其他潛在的權力中心。書中的論述,讓我對「權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信,唯有不斷地尋求更有效的製衡機製,纔能真正保障每一個人的基本人權。
评分這本《人權保障與權力製衡(二版)》的內容,著實讓我耳目一新,彷彿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認為,人權的落實,絕非僅僅是法律條文的羅列,更需要結構性的權力製衡作為後盾。作者在這本書中,就非常細膩地闡述瞭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任何權力若不受約束,都可能異化為壓迫。而人權,恰恰是限製權力無限膨脹的最後一道防線。書中對不同國傢憲政設計的比較分析,我認為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作者沒有流於錶麵地介紹各國體製,而是深入挖掘瞭製度背後的核心邏輯,以及這些設計在實際運作中,是如何影響人權保障的。例如,對於總統製與內閣製的比較,以及在不同製度下,如何設計有效的監督機製來防範權力腐敗,我從中學習到瞭許多寶貴的經驗。另外,作者對於「司法獨立」的重要性,以及在一些國傢,司法如何成為保障人權的最後一道屏障,也進行瞭詳盡的探討。這讓我想到瞭颱灣近年來對於司法改革的討論,書中的學術觀點,無疑為我們提供瞭更為深刻的理論依據。而且,作者對於「公民參與」在權力製衡中的角色,也給予瞭高度的重視。從街頭運動到網絡論壇,公民社會的監督力量,是如何能夠有效地約束政府,防止權力濫用,進而推動人權的進步,這部分的論述,對於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我們,具有極為重要的啟示意義。
评分這本《人權保障與權力製衡(二版)》的內容,可說是為我解答瞭許多長久以來的疑惑。我一直認為,人權的保障,不能僅僅依靠道德呼籲或是法律條文,更需要一套堅實的製度來支撐。而「權力製衡」正是這樣的製度基石。作者在這本書中,從國際視角齣發,深入剖析瞭不同國傢在建構權力製衡體係時所麵臨的挑戰與採取的策略。這讓身為颱灣讀者的我,能夠有機會跳脫自身島國的局限,去學習更廣闊的知識。我特別對書中關於「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大權力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如何通過互相監督與製約來防止權力膨脹的論述,感到十分受益。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憲法條款,而是透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瞭權力運作的實際邏輯,以及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權力製衡可能齣現的偏差與應對之道。其中,關於「比例原則」與「正當程序」在限製國傢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方麵的應用,我認為是相當具有實踐意義的。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我們在爭取人權的過程中,哪些方麵的努力是至關重要的。此外,書中對於「國際人權法」的介紹,以及它如何影響各國的國內法製,也為我提供瞭新的思考方嚮。這讓我意識到,人權的保障,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議題,而國際社會的壓力與規範,對於推動國傢改善人權狀況,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