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印暨观音仪轨修法

大手印暨观音仪轨修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 E. Kalu Rinpoche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尊贵的卡卢仁波切是藏传佛教最伟大的导师之一,他不厌倦地致力于利益一切众生,向我们展示了在此珍贵人身中成佛的潜能。

  卡卢仁波切是藏传佛法伟大的瑜伽士,在喜马拉雅山区的洞穴和闭关中心闭关超过三十年的时间,他的证悟之深,等同于圣者密勒日巴。仁波切对心性的教法清晰而直接,没有深奥的词汇,却有直接摧毁无明和执着的力道,只借由阅读,似乎就可一窥心性无碍、自由、觉性的本质。

  本书撷取了许多卡卢仁波切的纪录和演讲、教法的不同译本和他的即席开示,以及三乘的精义,做一个完整的介绍。这些章节是从仁波切自六○年代晚期到八○年代中期、超过二十年的法教内容所编成,教法所弘扬的地方遍佈世界各地。
书中同时附上多帧卡卢仁波切的珍贵照片,提供读者亲近仁波切的行仪。

作者简介

卡卢仁波切(H. E. Kalu Rinpoche)

  1905年出生在西藏。十五岁时,第一次为大众开示,旋即参加传统的三年三个月闭关。十八岁开始,仁波切跟随许多卓越的上师学习,然后开始一段时期的山中闭关。

  在西藏,仁波切花了许多年教学并指导闭关。到1955年为止,已经复兴香巴噶举的传承,而且是噶玛噶举的资深喇嘛。后来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派他到印度和不丹,为从西藏逃离出来的流亡者做好事先的准备。

  1971年,尊贵的卡卢仁波切被大宝法王派往西方,并开启一段教学之旅。在他随后多次的到访直到1989年圆寂为止,他在法国、瑞典、加拿大与美国,均建立了许多学习噶举传承的佛法与闭关中心。

英文版编辑简介

伊莉莎白.席兰迪雅(Elizabeth Selandia)

  在加州的乡村成长,十七岁时开始漫长而冒险的心性之旅,这中间的时间读俳句和司汤达尔,之后十七年旅游世界各地,访问了三十七个国家,深入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她的追寻在回到故乡加州后引她到金刚乘。她参加了几次香巴噶举、噶玛噶举和宁玛传承的灌顶与教法后,到加拿大、丹麦、尼泊尔和印度旅游,并接受传承的加持。她拥有加州柏克莱大学文学与科学院的学士学位。

译者简介

陈琴富

  曾经无数次对生命质疑过,直到在佛教哲学中找到生命的答案,此后就不再犹疑。在新闻工作之余,从事佛学翻译,现任中国时报副总编辑。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十二世泰钖度仁波切序 
汪迁仁波切序 
英文版编者序 
译者序-在大手印中当下解脱 
介绍 

1.心的本质 
2.检视阿赖耶与业
3.皈依誓戒的解释 
4.处理生起的情绪 
5.死亡与临终中阴的法教 
6.金刚乘介绍 
7.深入密乘修行 
8.解说菩提心 
9.大手印阐释 
10.三?耶与法的挑战 

附录A 给卡卢仁波切弟子与朋友的公开信 
附录B 大悲观世音菩萨修持仪轨 
附录C 金刚乘术语对照表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东西方文化对于情绪和贪欲的对治
  我从小在偏远荒凉的贫困乡村长大,发现西方的生活水平和舒适程度,好得让人难以置信。生长在这里的人拥有美好的家园和舒适的照顾,帮助形塑他们的经验,就像疏野的环境形塑我的经验一样。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生活水准,能全方位的控制环境(如中央空调系统等等),加上个人的财富以及普遍的享受,使得西方世界有如天界一般。外地人看到西方世界都会说:「那里的人一定整天都笑口常开,一定很快乐。」但是近身观察,我们发现,虽然西方人拥有一切现代化科技、小配件、奢侈品,但是强烈的精神苦恼仍会引发不可思议的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直接的观察无法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显然的,从物质的层面来看,每一样东西都是必须的,透过这种高水准的生活,似乎什么都可以提供,而且越多越好。然而,隐藏在这个表面之下,还是有很多情绪的苦恼,这便是问题所在。一般来说,西方的心灵主要是受到冲突性、混乱的情绪所影响,因而产生痛苦。这很令人惊讶!生活在物质丰富环境的人,不是应该很满足才对吗?在物质面上,西方人当然鲜少有不满足的;但是在任何现代化的国家里,生活仍然受着情绪烦恼的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探究情绪问题呢?我们能不能完全摆脱呢?虽然这看来有点不切实际,但事实上,在佛法中,确实有许多方法和步骤能够完全消除情绪问题,并透过不同的途径加以克服。採用一种方法去切断或阻止负面情绪不再生起,是十分适当的。另一种方法则是将负面情绪的能量,转化为正面情绪的能量。第三种方法,可能是最实用而直接的,就是当情绪在心中生起时,只是察觉情绪发生的本质。这种方法是看经验的本质,而不特别去看它的内容。从所有情绪生起的开始和地方去了解心的本质,是这种方法的根本。因此,当每一种情绪生起时,我们若越了解心的本质,就越能够了解情绪的问题,也就越能有效处理生起的烦恼。

  为了检视烦恼,我们从这里开始将烦恼减少到根本的烦恼。佛教谈到六种根本烦恼,或是更基本的,我们认为有三种内心的根本烦恼:贪、瞋、痴。在这个烦恼的描绘下,我们谈论的是一般人的普遍现象。这种情绪不是任何种族、任何国家所拥有的专利,因为所有人类都是从这些不同情绪而引起了烦恼,例如,我们不会说西藏人比西方人有较少的情绪或烦恼;也不会说西藏人比西方人有更多的情绪和烦恼。如果把一个文化的情绪放在天秤的一个盘子上,另一个文化的情绪放在另一个盘子上,天秤只会稍稍摆盪、甚至平衡。每个人都有烦恼,但是,很明显的,在不同的文化里,情绪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任何文化中,一种情绪不管是被鼓励或被压抑,都会制造出一点点的差异,但是情绪的原料对每一个人都是共通的,且遍及全世界。生在人道的角色,就是要降伏三根本烦恼。

  以文化层面来区别这些烦恼情绪的形式,是很有意思的。例如,无明的观念被形容是心的呆滞情绪。睡眠虽然不像是情绪活动,但也算是心的情绪特质之一,因为人们睡觉时,心经验会呈现呆滞状态。的确,人们的睡眠习惯是有一些不同。通常亚洲人大约在晚上八点钟就寝,第二天五点钟起床;西方人似乎习惯晚睡,通常到午夜才上床,第二天日上三竿还没起床,有时候甚至睡到上午十点、十一点。在东方,我们习惯的睡觉情绪模式,可能和没有广泛使用电器及人工照明设备有密切关系。太阳下山后,大家就休息了;太阳升起时,大家就跟着起床了。在一个很表面的层次上,我们可以区别文化表达情绪倾向的不同模式,但是在不同的文化间,大部分的情绪并没有不同,尤其是潜藏的情绪。

  我们都因混乱的情绪困扰着心而痛苦。在瞋恨和侵略性的例子中,亚洲文化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就是喜欢发动侵略和战争行为,以证明自己的力量和男子气概。身为一个战士、武术专家、颂扬侵略的观念,被认为是值得赞美的,这是东方普遍的文化底蕴。尤其在今天,西方人似乎比东方文化少一点这类问题。颂扬身体暴力或男子气概的趋势,在西方已是过时的观念,但在东方文化中,这种态度至今仍是问题所在,人们依然热衷以愤怒和身体暴力来表达生气,喜欢以威力强加于人,在斗争中击败他人等等。从亚洲人的观点来看,显然西方文化对于压抑侵略和瞋恨更有兴趣,而不是去强化它,因为具有侵略性以及好斗的人,在西方社会并不像亚洲地区那样受到高度重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