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唱精选集(1)

二重唱精选集(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流行音乐
  • 华语流行
  • 歌曲集
  • 精选集
  • 二重唱
  • 音乐
  • 合唱
  • 翻唱
  • 经典老歌
  • 抒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重唱的训练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它是一种有别于独唱的表演艺术。以二重唱来讲,无论同声部或不同声部的两位歌者,如何在音量控制、音色协调、速度弹性及曲趣拿捏上取得共识并互相配合,在在需要歌者敏锐的音乐性,才能显现重唱之美。独唱的功力经过重唱的历练,必然炉火纯青,更上层楼。

  《二重唱精选集》收录的歌曲,音域都非常适中;声部方面,由于音域适中,除非特别注明,任何声部组合都可以演唱。最重要的是选曲时,特别注意到「两个声部个别表现的机会」,因此这些二重唱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或戏剧性,也给予歌者相当大的诠释空间。

编者简介

席慕德 Phyllis Gomda Hsi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暨研究所教授。生于北京,长于香港,后移居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获德国奖学金前往慕尼黑音乐学院深造,以优异成绩毕业。旅居欧美近二十年,演唱足迹遍及欧美与东南亚;她在比利时、瑞士、卢森堡、荷兰、德国各大城市均有多次极成功的独唱会,并经常受邀于德国和比利时的广播、电视节目介绍中国民谣。

  席教授在德文艺术歌曲演唱方面的成就卓越,曾两度由德国文化机构──歌德学院(Goethe Institute)慕尼黑总部──选派巡回东南亚各国,演唱德文艺术歌曲共廿三场,成为第一位参与此项文化交流工作的非德籍艺术家,遍获各大报章乐评赞誉。

  1985年重返母校师范大学任教,担任声乐、德文艺术歌曲诠释及歌唱语音等课程;1994年荣获「中奥学术交换奖学金」赴维也纳作专题研究一年。1999?2006年担任「中华民国声乐家协会」理事长,任职期间规划「声乐分级鑑定制度及办法」,并于2001年策划「2001台北德文艺术歌曲大赛」,参赛者百余人,获得了热烈的回响和肯定。

《弦音交响:西方古典钢琴二重奏的辉煌史诗》 序言:双钢琴的对话与共生 钢琴,这一乐器以其广阔的音域和细腻的情感表现力,长久以来占据着音乐殿堂的核心位置。然而,当两架钢琴并置一堂,键盘上的手指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开始了一场精妙绝伦的对话时,音乐的维度便被彻底拓宽。《弦音交响:西方古典钢琴二重奏的辉煌史诗》并非仅仅收录了那些耳熟能详的钢琴曲目,它将目光投向了钢琴艺术中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分支——钢琴二重奏(Piano Duet,通常指“四手联弹”,即两架钢琴或一架钢琴四手联奏)。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度剖析自巴洛克时期晚期至二十世纪中叶,钢琴二重奏音乐体裁的发展脉络、核心曲目及其演奏艺术的精髓。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两位演奏者之间那种近乎心灵感应的默契、如何在同一空间内构建起复杂的复调织体,以及作曲家们如何运用双重的音响力量来挑战和拓展钢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固有界限。 第一章:起源的萌芽——从室内乐到“家庭音乐会” 钢琴二重奏的兴起,并非一开始就带着音乐厅的宏大设想,其根源深植于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贵族家庭的社交生活与教育实践之中。 1.1 键盘乐器的演变与需求:羽管键琴到钢琴 在莫扎特和海顿的时代,钢琴(Pianoforte)正逐渐取代羽管键琴(Harpsichord)成为主流。这种新乐器在力度变化上的潜力,为两位演奏者间的互动提供了更丰富的色彩层次。早期的二重奏作品,往往是为了满足家庭成员(如父女、兄妹或夫妻)共同演奏的需求而创作,目的在于普及音乐和提升演奏技巧。 1.2 早期的文献与体裁确立 本书将详细考察早期如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C. Bach)和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P.E. Bach)为羽管键琴或早期钢琴创作的二重奏作品。这些作品大多结构清晰,风格典雅,奠定了二重奏在对位与和声交织上的基础。我们还将分析莫扎特早期那些充满活力和游戏感的双钢琴奏鸣曲,它们展示了早期作曲家如何巧妙地分配旋律与伴奏,确保两位演奏者都拥有展示技巧和音乐性的机会。 第二章:古典主义的巅峰——奏鸣曲式的双重结构 进入古典主义晚期,随着奏鸣曲式成为器乐创作的基石,钢琴二重奏也开始朝着更具结构深度和戏剧张力的方向发展。 2.1 海顿与莫扎特的贡献:对话的艺术 海顿虽然创作的二重奏相对数量较少,但其作品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平衡与智慧。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K. 448, K. 380等)则将两位演奏者提升到了平等的地位,每一声部都承载着重要的音乐信息,如同两位声部的歌唱家在进行一场充满机智和深情的辩论。本书将侧重分析其主题的“分层”与“互文”处理方式。 2.2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力量与张力的注入 贝多芬的钢琴二重奏作品(如降E大调奏鸣曲,Op. 6)标志着体裁从“家庭消遣”向“小型音乐会作品”的转变。他开始运用更宏大的和声语言和更强烈的节奏对比,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到来。我们探讨贝多芬如何利用两倍的琴弦震动来模拟管弦乐队的力度效果。 第三章:浪漫主义的抒情与炫技——织体与情感的无限拓展 浪漫主义时期是钢琴二重奏(尤其是四手联弹)的黄金时代。作曲家们不再满足于奏鸣曲式的框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幻想曲、变奏曲和更具叙事性的作品。 3.1 舒伯特:对歌唱性的极致追求 舒伯特在四手联弹上的贡献是空前的。他的《幻想曲》(Fantasie in F minor, D. 940)被视为这一体裁的里程碑。本书将细致分析舒伯特如何运用宽广的音域和近乎交响乐的织体,将两位演奏者的角色设定为“歌者”与“和声的守护者”,实现无缝的情感过渡。 3.2 勃拉姆斯:厚重与内敛的交响美学 勃拉姆斯是浪漫主义后期最伟大的二重奏写作大师之一。他的三部奏鸣曲和间奏曲,展现了德奥传统对位法的深度与厚重感。勃拉姆斯的二重奏要求极高的技术精度和音色控制力,因为他倾向于在键盘的两端创造出饱满、复杂的复调结构,常常需要演奏者具备近乎管弦乐指挥的宏观听觉。 3.3 肖邦与李斯特:炫技与色彩的探索 两位钢琴巨匠虽然多以独奏作品闻名,但他们也为双钢琴留下了辉煌的作品。李斯特对双钢琴的运用尤其大胆,他常将一架钢琴用于展现主题的宏大与炫技,另一架则退居幕后,成为“陪衬”或“回音壁”,极大地拓展了双钢琴的音响可能性。 第四章:跨越边界——二十世纪的革新与探索 进入二十世纪,钢琴二重奏体裁并未衰落,反而因作曲家对音色、节奏和和声的激进探索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4.1 拉威尔与德彪西:印象主义的声波交织 印象派大师们找到了双钢琴最理想的“水彩画”效果。德彪西的《白与黑》(Epigraphs Antiques)以及拉威尔的双钢琴协奏曲改编版,展现了他们如何利用两架钢琴的轻柔敲击、延迟踏板和模糊和声,创造出变幻莫测的光影效果。两位演奏者在此类作品中更像是在“混合颜料”,而非进行明确的对位。 4.2 俄罗斯学派的交响宏图 拉赫玛尼诺夫和斯特拉文斯基将双钢琴提升到了近乎管弦乐协奏曲的层面。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首钢琴二重奏(“交响舞曲”)充满了他标志性的广阔旋律和对俄国大地深沉的爱恋。而斯特拉文斯基则在节奏上进行了颠覆性的尝试,将二重奏的音响变得更加棱角分明和机械化。 结语:演奏的艺术——默契的哲学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探讨钢琴二重奏演奏者所需的特殊素质。这不仅关乎技术的精湛,更关乎“非语言的沟通”。两位演奏者必须共享同一个呼吸、同一种对速度和重音的理解。本书将提供对演奏实践的深刻洞察,剖析如何平衡音量、如何处理密集的对位以及如何在两位主角之间确立微妙的“领导权”。 《弦音交响》旨在为所有热爱钢琴音乐的听众、演奏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幅全面而深入的地图,带领读者领略钢琴艺术中这一双重对话的无穷魅力与深度。通过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历史、技术和情感交流,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两架钢琴所能爆发出的、超越单人演奏的震撼力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申学庸)

编者的话(席慕德)

歌词对译(席慕德)

尚–巴蒂斯特?卢利
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01. 甜美时光
Bel tempo che vola [voice I & II]

亨利?普赛尔
Henry Purcell (1659-1695)

02. 不再宁静
Lost is my quiet [voice I & II]

03. 转移你的眼光
Turn then thine eyes [voice I & II]

04. 响起号角
Sound the trumpet [voice I & II]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05. 我欢唿雀跃
Ich jauchze mit Schall [voice I & II]

乔瓦尼?卡洛?马里亚?克拉里
Giovanni Carlo Maria Clari (1677-1754)

06. 何等美妙
Che bella cosa [voice I & II]

07. 有一天在喷泉旁
Cantando un d? [voice I & II]

焦阿基诺?罗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 (1792-1868)

08. 猫的诙谐二重唱
Duetto buffo di due gatti [voice I & II]

弗朗茨?舒伯特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09. 唯有知道何谓渴望的人
Nur wer die Sehnsucht kennt [soprano & tenor]

10. 光与爱
Licht und Liebe [soprano & tenor]

费利克斯?孟德尔颂
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11. 问候
Gru? [soprano I & II]

12. 秋之歌
Herbstlied [soprano I & II]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惊喜。作者的笔触如同流淌的溪水,自然而然地将我带入了他/她构建的世界。故事的开端可能有些平淡,但请不要因此错过了后续的精彩。随着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命运开始交织,情感的羁绊逐渐显现,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坚持”的描写,那种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力量,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也十分生动,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书中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插曲,却在不经意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色彩,展现了作者的高超叙事技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次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久违的老友,带来了温暖的慰藉和深刻的启迪。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诗意的韵味,又不失朴实的真诚。他/她擅长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理解”的探讨,那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视角,让人在阅读中能够更加包容和体谅。故事的结构安排得很巧妙,几个看似独立的故事线,最终却能汇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出现的许多观点,都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固有想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是一本能让你瞬间获得答案的书,而是能让你在静静思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想着可能就是一本普通的读物。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被书中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作者的叙事方式很特别,不是那种直白的陈述,而是更像一种旁观者的视角,静静地讲述着故事,却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弦。书中的人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缺点和迷茫,这反而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可信。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成长”的解读,那种在经历中逐渐成熟的过程,没有大张旗鼓的宣扬,却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得以体现。书中的对话也很有意思,有时看似平淡无奇,有时却暗藏玄机,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思考书中传递的某种观念,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一些被忽略的角落。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可能觉得有些醇厚,但细细品味,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层次和悠长余味。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遣词造句间都透露着一种成熟的韵味。他/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将之放大,赋予深刻的意义。比如描述一个普通的清晨,在作者笔下,太阳升起的光影变化,鸟儿清脆的叫声,都仿佛有了生命,承载着某种情感的寄托。故事的主线虽然不算跌宕起伏,但其中的情感暗流却汹涌澎湃,让人在平静的叙述中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激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回忆”的处理,那些零散的片段,在作者的巧妙编织下,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人物的过去,也影响着他们的现在。整本书的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既有淡淡的忧伤,又不乏温情的慰藉,读完后,心中会升起一种莫名的宁静感。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布置的音乐厅。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优雅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读完第一篇,我被作者细腻的情感描写深深打动了。他/她笔下的主人公,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波折,那种内心的挣扎与坚持,仿佛就在耳边低语,字字句句都触碰到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尤其是关于“选择”的那段描写,没有激烈的冲突,却充满了力量,让人在安静的阅读中,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故事的推进节奏恰到好处,既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又不失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书中出现的某些场景,比如雨中的告别,黄昏下的独白,都带着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悠远。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时的手法,那种不动声色的默契,那种欲语还休的深情,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不落俗套。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故事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