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讨国民小学罕病学童在校生活以及课业学习的特殊需求。罕见疾病通常被认为是盛行率小于万分之一,同时经卫生署公告或认定之罕见疾病。
研究採多元研究方法,资料收集主要经由邮寄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罕见疾病基金会的会员中,家有就读于国小学龄之罕病学童家长,调查问卷为不记名之自填问卷。
共收集344份有效问卷,回应率50%。另外,也进行全国罕见疾病通报个案资料库的分析,以及针对罕病学童家长、教师及学校护士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发现截至2008年8月为止,全国罕见疾病通报患者为2,443人,其中近半数为12岁以下的罕病儿童,7岁至12岁国小罕病学童所罹患的罕病类型前三名依序为软骨发育不全症、Prader-Willi氏症候群及苯酮尿症,人数分别为50人(8.4%)、45人(7.5%)及42人(7.0%)。
学校生活需求包括:无障碍空间的设置、交通接送的准备、身体复健及教室位置靠近厕所等事宜;教育需求包括:教育辅具的申请、鑑辅会的参与、特殊教育团队的协助等事宜。罕病学童家长与学校教师间的沟通不良现象有各种不同原因,例如对罕见疾病的认识不足等。
此外,约26.5%的家长表示学童在校需要特殊的医疗照顾;主要包含预防跌倒、心理与情绪的支持,以及紧急医疗送医的协助。依据研究结果所提出的建议分为教育政策及学校两方面。教育政策建议包括应加发展国小普通班导师对罕病学童关怀与照顾之自学教材、教育部与卫生署的跨部会合作、进行特教班以及国中罕病学童就学需求评估研究,鑑定辅导会议可加强医疗人员的参与等。
学校方面建议包括提供奖励予协助罕病学童的教师、鼓励且促进教师主动接受罕病学童安置、建立学校罕病学童生活与医疗联络平台、教师应给予罕病学童特殊关照、班级导师以身作则主动关怀支持罕病学童等。
坦白说,我原本对“罕见疾病”这个词汇的理解停留在比较模糊的层面,总觉得那是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事情。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非常巧妙地将“罕见疾病”与“就学需求”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联系起来,展现了这些孩子在教育体系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书里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分析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不同罕见疾病可能带来的具体学习困难,以及相应的支持策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个体化教育计划”(IEP)的讨论,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和调整IEP,这让我意识到,为这些孩子提供有效的教育支持,需要的是高度的专业性和人性化的关怀,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感到非常“接地气”。它并没有回避罕见疾病儿童在学校可能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反而坦诚地展现了这些挑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作者在书中穿插了许多真实的故事和访谈,这些经历非常生动,也让我感受到了这些家庭和孩子在求学道路上的不易。读到那些感人的片段,我常常会红了眼眶,但同时又被他们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所鼓舞。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研究,更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报告,它呼吁我们社会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理解、支持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并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的教育工作者,现在也为人父母,我对教育的关注从未停止。这本书《罕见疾病学童就学需求之研究》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认为教育应该是包容性的,但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深刻理解到“包容”的真正含义。它不是简单地把所有孩子都放在同一个教室里,而是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提供量身定制的支持。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罕见疾病对儿童学习、社交、情绪等方面的影响分析得非常透彻,并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特别是关于教师培训和家校合作的部分,让我看到了提升罕见疾病学童就学品质的关键所在。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教育工作者的,也适合所有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家长和教育者阅读,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看见,值得拥有更好的教育。
评分我是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的老师,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长期以来,我们都面临着如何更好地支持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问题,而罕见疾病儿童的需求往往更加复杂和多样化。这本书为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作者不仅仅是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教育政策的建议,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方法和工具,例如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与医疗专业人士合作,以及如何调整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来适应这些学生的学习特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对如何科学有效地帮助罕见疾病儿童的就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多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以为会是那种很学术、很枯燥的专业书籍,结果完全不是!作者的文笔相当流畅,即使我不是教育或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也能很轻松地理解里面的内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列举了罕见疾病儿童可能遇到的困难,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困难在实际就学场景中是如何体现的。比如,作者通过一些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患有特定罕见疾病的孩子,在课堂上可能因为感官敏感而无法集中注意力,或者因为行动不便而错失了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这些细节描述,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对这些孩子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同理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