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近年来教育大步开放、改革的过程中,使教学与实际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经验结合,是社会上关切教育的各阶层所具有的共识,户外教育的理念正是一项可以加以利用的珍贵资产,可惜的是国内一直缺乏一本介绍此方面概念与方法的书。《户外教学》这本书的译本,应可暂时填补此块空白,提供一个开始的基础。
其实户外教育不是一个崭新的名词,甚至说将教学带领至教室外发生、进行,也不是新的概念,但是在讨论到教与学的真谛与将学习关联至真实世界时,户外教育所倡导的概念与方法,却是非常基础与不可缺少的。
对于为何要在户外教学?户外教育的教学方法、如何将学校课程与社区环境联结、如何安排户外的学习经验、户外教学的设施、活动方案、评量方法、相关的研究结果,以及户外教育的基础原理与根源,本书都有详尽的介绍与实际的范例,是一本导引对户外进行教学有兴趣,跃跃欲试的基层教师与环境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具。希望本书能带给读者更多的灵感与喜悦。
【译者简介】
周儒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学历: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自然资源学院环境教育博士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暨林学学院环境教育与传播硕士
私立东海大学生物学系学士
经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中华民国环境教育学会理事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综合计画处专员
美国波克诺环境教育中心环境教育教师
研究及发展兴趣方向:
1.正规及非正规环境教育之情意、认知、行为等领域学习和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发展
2.运用环境教育及环境传播之原理和方法于环境管理、资源保育
吕建政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学系副教授
亚太区童子军课程委员会委员
中国童子军活动委员会委员
学历:美国伊利诺大学休闲研究学系哲学博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硕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公民训育学系教育学士
经历:台北市明德国民中学童军教师、训育组长、童军团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公民训育学系助教、讲师
1983年美国童子军加州美林营地(Camp Marin Sierra)夏令营国际辅导员(由中国童子军总会选派)
1 为何要在户外教学
什么是户外教育
部分历史背景
经由户外教育,能达成那些基本需求?
户外教育的重要性
那些地方可以用来从事户外教育?
摘要
推荐阅读书目
2 户外教学技巧
户外实验室的探查
以直接体验方式学习认知树木
以线索表方式学习认知鸟
探索方式的应用于岩石和矿物研究
解释河流问题
运用实地考察学习单
发问技巧
摘要
推荐阅读书目
3 延伸学校课程至户外
户外的领导者--教师
户外的活动
最佳授课时机
季节性的主题
强调区域性自然特色的主题
与学校课程相关的户外学习活动
摘要
推荐阅读书目
4 户外研究室的学习经验
「黑板之外的地方」--校园
在街道上,或是城镇?-都市公园或是空地
都市环境
「短程巴士之旅」去...州立公园、国立森林、或国家公园
特殊地区
套装的教学活动方案
摘要
推荐阅读书目
5 住宿型户外教育课程
住宿型户外教育的好处
住宿型户外教育课程计画的模式
教学活动企划的过程
活动日程表
指导精神
教室?的后续补强教学
特殊的住宿型户外教育方案
摘要
推荐阅读书目
6 户外教育之评鑑
教学目标
学习过程
实质评量
评鑑工具
评鑑方式调查
摘要
推荐阅读书目
7 户外教育相关的研究
课程评鑑
学科部分∕认知领域
社会化∕情意领域
环境教育
野营训练∕冒险教育
师资教育
教学策略
摘要
参考书目
推荐阅读书目
8 户外教育的根源:历史的观点
导论
创始前期:1930年以前的时期
创始期(1930-1939)
实验期(1940-1952)
标准化期(1953-1964)
再创期(1965-1969)
新方向期(1970-1985)
多元化与网路化期(1986- )
参考书目
《户外教学(二版)》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想到的是我年轻时,参加过的一个户外体验式培训项目。那时候,公司为了提升团队凝聚力,把我们带到山区进行了一系列挑战。我记得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要求我们蒙着眼睛,由队友牵引着穿越一片林地。刚开始,我非常恐惧,完全无法信任别人,感觉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但随着队友耐心地引导,我慢慢地放松下来,开始感受到那种被保护和支持的安全感。当我们成功走出林地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和团队之间的信任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本书的名字,在我脑海里,就是关于这种挑战自我、建立信任、以及在集体合作中成长的过程。我记得当时有位教练说,户外教学不仅仅是学技能,更是学做人。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我希望这本书里,不仅仅是教大家怎么去户外,更重要的是,它能传递出那种在挑战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的精神。我记得我那时候还和队友们聊了很多,关于如何更好地沟通,如何互相支持,那种经历是终生难忘的。
评分说起《户外教学(二版)》,我反而会联想到我小时候,被家里长辈强制要求参加的那种“素质拓展营”。那时候,真的觉得好烦啊!每天都要早起,然后被带到郊外,做各种听起来很“有意义”但实际上我根本没兴趣的活动。比如,搭建一个摇摇晃晃的帐篷,或者是一起去爬一座一点都不陡的山。我记得有一次,教练要求我们分组合作,用一些绳子和树枝搭一个能承载重物的架子。我那时候就想着赶紧完成,好去玩别的,所以一点都不认真。结果,我们那组搭的架子一放上沙袋就散架了,还被其他组嘲笑了。那时候我心里可不服气,觉得这些活动太无聊了,一点都不实用。现在想想,可能是当时年纪太小,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吧。这本书的名字,我脑子里会立刻闪过那时候那些强迫性的集体活动,虽然那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户外教学”,但的确是在户外进行的“教学”。我记得我那时候还偷偷抱怨过,为什么不能像电视里那样,去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比如海边或者草原,然后轻松自在地玩耍。可能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那种,嗯,有点“官方”的、不太自由的户外体验吧,跟我想象中那种随心所欲地在大自然里撒欢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评分每当看到《户外教学(二版)》这样的书名,我都会想起我儿子小时候,对所有户外的活动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那时候,我们家住在城市里,周末能带他去公园就觉得很不容易了。每次去公园,他都会对着树上的鸟儿指指点点,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那是什么鸟?”“它为什么会飞?”我那时候知识储备有限,很多问题都回答不上来,只能含糊其辞。看着他那种渴望探索的眼神,我心里总觉得亏欠了他。那时候的我就在想,如果有一本书,能够系统地教我,或者指导我,如何在户外引导孩子去学习、去发现,那该多好啊!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脑海里浮现的是,我带着儿子,拿着这本书,在山林里、在海边,和他一起观察、一起学习。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探索。我想,这本书一定能帮助我,把那些碎片化的户外体验,变成更有意义的亲子互动和学习过程。我记得我儿子曾经在一个雨后的花园里,好奇地观察蜗牛爬行,那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如果有了这本书,我想我能更好地引导他,去发现更多类似的“小惊喜”。
评分哇,提到《户外教学(二版)》这本书,我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可不是书里那些教导大家怎么规划课程、设计活动的细节。相反,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童年夏天,跟着大人去山区野餐的那些日子。那会儿,我们还不太懂什么叫“教学”,只知道把书包丢在草地上,然后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冲向溪边。溪水冰冰凉凉的,抓着石缝里的小鱼小虾,那感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快乐。有时候,大人会带我们去认识路边长什么野花野草,虽然当时听得云里雾里,但那份好奇心已经被悄悄种下了。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钥匙,把我带回了那个没有电子产品、只有虫鸣鸟叫和泥土芬芳的时光。我记得有一次,我们迷路了,看着太阳一点点西沉,心里有点慌。幸好,一位长辈认出了方向,带着我们沿着一条隐约的小路回到了营地。那种在自然中迷失又被找回的经历,现在想起来,比任何书本上的知识都来得深刻。这本书的封面,浅绿色的底色,上面画着几棵大树和一只展翅的鸟,充满了宁静和生机。我每次看到它,都会想起那时候的蓝天白云,还有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我那时候并不觉得那是“学习”,但现在回想起来,那大概是最纯粹、最自然的教育吧。
评分《户外教学(二版)》这个名字,勾起了我大学时期参加社团活动的回忆。那时候,我们社团经常组织去野外露营,虽然主题不一定叫“户外教学”,但实际内容却很接近。我还记得第一次露营,完全是新手上路,连帐篷都搭不好,还弄得满身是汗。但我们一群人,就那样互相帮忙,一点一点克服困难。晚上围着篝火唱歌,分享零食,感觉特别有凝聚力。还有一次,我们去了一个国家公园,跟着向导学习辨认植物和鸟类。那个向导很有趣,他会用很多生动的故事来讲解,而不是枯燥地背诵书本上的知识。我当时就觉得,原来学习也可以这么有意思。这本书的名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规划和指导,更是关于一种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的体验。我记得我那时候还尝试过用手机拍下很多有趣的植物,然后回来查资料,那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虽然这本书我不确定里面具体讲了什么,但我可以想象,它一定能帮助很多人,重新发现户外活动的魅力,并且以一种更系统、更有效的方式去进行。那种在自然环境中解决问题,以及与同伴建立深厚联系的经历,是任何室内活动都无法比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