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是什么?
责任怎么来的?
不同的角色有哪些不同的责任?
每个人都爱追究责任,却没有人喜欢承担责任
人人高喊责任,个个逃避责任
怪社会不像样,其实你我都有责任
本书以四大单元,使读者了解责任的来源以及责任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分辨负责任的益处与代价;当面临数种无法同时兼顾的责任时,学习如何理性的抉择,并鼓励读者们明智有效率的培养并增进每个人「负责」的能力。
作者简介
财团法人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
基于对这片土地的认同与关怀,期待台湾的司法能真正成为正义的实现者,一群具有改革热忱的律师,结合教授与社会人士于1994年11月间成立民间司法改革基金会(下称民间司改会)筹备处,1995年11月4日对外正式宣布成立,开始以民间的力量推动司法改革,1997年5月2日经法院准予登记为财团法人。民间司改会的工作者深信改革的力量必须来自民间,民间司改会将以坚持的精神及实际行动的力量,持续监督并推动司法改革。
第一单元 责任的重要
第一课 何谓责任?
第二课 责任的来源
第三课 如何检验自己的责任?
第二单元 承担责任的益处和代价
第四课 承担责任会有什么结果?
第五课 如何确认承担某项责任的益处胜过必须付出的代价?
第三单元 如何处理无法同时兼顾的数项责任?
第六课 如何在数项无法同时兼顾的责任、价值和利益之间做选择?
第七课 如何在数项无法同时兼顾的责任之间做选择?
第八课 在特定情况下,如何解决无法同时兼顾的责任之间的冲突?
第九课 民意代表该选择承担哪一项责任?
第四单元 谁该负责?
第十课 为什么必须知道谁该负责?
第十一课 哪一些思考工具有助于决定责任归属?
第十二课 谁该为这个意外事件负责?
第十三课 谁该为这项成就负责?
第十四课 谁该为国王被谋杀负责?
我特别喜欢《挑战未来公民-责任》关于“社会创新”的探讨。书中并没有将社会创新神化,而是把它看作是公民责任的一种具体实践。它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展现了当一群有共同理念的人,愿意为解决社会问题而积极探索和实践时,所能产生的强大力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介绍的几个台湾本地的社会企业,它们不仅仅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解决某种社会痛点。比如,有一个团队致力于帮助偏乡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他们通过开发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利用科技手段,让孩子们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书中还分析了这些社会创新的成功要素,例如,清晰的使命感,有效的团队协作,以及持续的学习和改进能力。这本书让我相信,即使是个体,只要有改变的意愿,并且愿意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就能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它鼓励我们要有“主人翁意识”,不仅仅是社会的旁观者,更是积极的建设者,用我们的智慧和行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评分读到《挑战未来公民-责任》的中间部分,我被书中关于“公共领域”的讨论深深吸引。台湾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无数“公民”对于公共议题的关注和推动。这本书就非常深入地剖析了这一点,它没有回避一些敏感的社会议题,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和、理性,但又不失力量的方式,引导读者去认识这些议题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在其中可以扮演的角色。例如,书中讨论了关于“数字鸿沟”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关于科技的普及,更是关于信息的公平获取和表达的权利。它通过一些真实的故事,展现了那些因为技术落后而面临边缘化风险的人们,以及一些热心人士如何通过社区互助、技术培训等方式,来弥合这种差距。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责任”并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是对那些我们或许不太熟悉,但却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人负责。它提醒我们,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不同的声音,去尝试搭建沟通的桥梁,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公民责任。书中关于“媒体素养”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独立思考,不被煽动,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理性健康至关重要。
评分刚拿到这本《挑战未来公民-责任》,虽然书名直接点出了“责任”这个主题,但翻开目录,我发现它并没有直接贩卖什么“成功学”或者“励志鸡汤”,而是从非常基础、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公民意识切入。比如,开头就讲到了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垃圾分类”,这看似一件小事,却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层层剥茧,让我们看到一个小小的个人行为,如何牵动着整个社区、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举的一个例子,关于社区里一位老奶奶,她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捡拾路边的垃圾,从一开始被视为“怪人”,到后来被大家理解、甚至效仿,这个过程描绘得相当细腻。它让我开始反思,所谓的“责任”,是不是就藏在我们每天的微小选择和行动里?是不是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一定要持之以恒?书中对“公民”的定义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再是仅仅局限于投票权或者参与示威游行,而是更强调一种“知情”、“参与”和“贡献”的态度。它鼓励读者去了解社会运作的机制,去思考自身在其中的角色,并且积极地去发挥自己的力量,即使只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比任何外在的强迫都要来得持久和有力量。
评分这本《挑战未来公民-责任》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篇章里,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我一直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件很大的事情,离我这个普通人好像很遥远,但这本书通过一些非常接地气的例子,让我看到了“责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落地。比如,书中详细地讲解了“共享经济”的模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更是一种对资源更有效利用的思考。作者引用了台湾本土的一些共享单车、共享空间的案例,分析了它们在减少浪费、促进社区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小人物”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比如,有位老奶奶坚持用旧物改造,制作出很多实用的生活用品;有位年轻人在社区里组织了“以物易物”的活动,让闲置的物品重新找到价值。这些故事让我觉得,原来“责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体现在每一个积极行动的个体身上。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消费”这个概念,不再仅仅是满足个人需求,而是去思考我的每一次购买,我的每一次丢弃,对这个世界可能产生的影响。
评分《挑战未来公民-责任》在探讨“代际公平”的部分,让我深思了很久。书中并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讲解,而是通过一些温馨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勾勒出“责任”在不同代际之间的传承和延续。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讲到一位年轻人在关注退休老人权益的社福团体里做义工,他从一开始的不理解、甚至有些抱怨,到后来逐渐体会到老年人的不易,并开始为他们争取应有的尊重和福利。这个过程的描绘非常真实,有挣扎,有成长,最终走向了成熟的公民担当。书中还探讨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议题,强调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会对未来的世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它鼓励我们要有“长远眼光”,不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生存环境。这种“跨越时空的责任感”,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当下的公民,更是未来的公民的“前任”,我们今天的选择,将直接塑造他们明天所生活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