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科学教学中的两难》用心地提供了十六个科学教育中的当代议题。每一章聚焦在由教师撰写在教室中真实的个案研究,再由知名的国际学者以较大的理论情境脉络来探讨平常教室中科学教学困境引起的两难议题。本书分成四个部分:
◎有关科学的两难:科学的本质和定律、实验室在学校科学中的角色。
◎有关不同的两难:性别、平等、文化和族群与权力在课室中的议题。
◎有关表征的两难:教科书的使用、提问的角色、使用类比和学生的报告。
◎有关教学与学习的两难:伦理、建构主义、课程改革,非本科专长的教学、全民科学。
《突破科学教学中的两难》是一本令人兴奋而且容易理解的书,是参与科学教育的任何人士基本的阅读。职前教师会发现这本书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到如何反省他们自己的教学,同时,在职教师也会欣然地接受专家对这些普遍问题的洞悉与建议。
John Wallace目前任职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课程、教学与学习学系教授
William Louden目前任职于西澳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第一部分 有关科学的两难
第一章 科学本质
第二章 科学的定律
第三章 实验室
第二部分 有关不同的两难
第四章 性别
第五章 平等
第六章 文化与少数民族
第七章 权力
第三部分 有关表征的两难
第八章 教科书
第九章 学生的报告
第十章 提问
第十一章 类比
第四部分 有关教学与学习的两难
第十二章 伦理的教导
第十三章 建构主义
第十四章 全民科学
第十五章 非本科专长的教学
第十六章 课程改革
《突破科学教学中的两难》,这个书名实在太贴切了!作为一个在职的大学化学教育研究者,同时也会指导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课程,我深切感受到在科学教育领域,存在着许多看似无解的困境。例如,我们常常在“追求教学的严谨性与学术前沿”和“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之间挣扎。有时候,为了讲解一个化学反应机理,需要用到一些高等数学或物理概念,这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是相当抽象和困难的。但如果我们为了迎合他们的现有知识水平,而简化或省略了这些关键的理论基础,又可能牺牲了科学的严谨性,埋下了日后学习的隐患。另一个常遇到的“两难”是关于实验的。一方面,实验操作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另一方面,大型的、复杂的化学实验往往需要昂贵的设备和严格的安全措施,这在许多学校都难以实现。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普遍存在的教学困境,并提供一些创新的、可行的、能激发教师思考的策略,帮助我们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更宽广的路。
评分手握《突破科学教学中的两难》这本书,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到了那些在物理课堂上,我与学生们共同探索未知、克服难题的点点滴滴。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常常面临一个核心的挑战:如何在“精确传达物理学原理”与“激发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感知与兴趣”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例如,在讲解相对论的某些概念时,如何才能让学生不只是死记硬背公式,而是真正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体会到物理学之美?又或者,在进行涉及复杂计算或抽象模型的练习时,如何才能既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避免让他们因为难度而产生畏难情绪?我深信,科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确性,更在于它能够解释和描绘我们所处的世界。因此,如何设计出既有深度又能引起共鸣的教学内容,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实操性强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应对教学中的“两难”,让物理学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连接学生与宇宙奥秘的桥梁。
评分读到《突破科学教学中的两难》这本著作,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教学困境。身为一位在高中生物教学领域耕耘十余载的老师,我深刻体会到,如何在传授浩瀚的生物知识体系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多么不容易。举例来说,在教授遗传学时,我们既要讲解孟德尔定律、基因突变等核心概念,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疾病的遗传、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等。但现实是,很多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模型往往感到困惑,而我们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还要兼顾考试成绩。此外,如何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效检测其理解程度的评估方式,也是一个长期的难题。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策略,帮助我们打破这些思维定势,让生物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同时又能触及到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生命科学的魅力与重要性。
评分拜读《突破科学教学中的两难》一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过去在小学科学教学现场,那些令人头疼却又充满启发性的时刻。我是一名小学科学老师,经常在“让学生尽情玩耍探索”和“确保教学进度与知识系统性”之间摇摆。比如说,在进行“认识浮力”的单元时,我当然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各种材料、各种形状的物体在水中实验,自己摸索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但现实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们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而且材料的准备与收整也非常耗费精力。另一方面,如果直接给出公式和结论,又显得过于枯燥,无法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我更担心的是,如果过于强调“玩”,孩子们可能无法建立起扎实的科学概念,日后遇到更复杂的科学问题时,就可能出现知识断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巧妙的解决方案,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内,设计出既能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又能让他们扎实掌握科学知识,并培养出科学探究精神的教学模式。
评分这本《突破科学教学中的两难》,光听书名就让人眼睛一亮!身为在第一线耕耘多年的国中理化老师,我真的太能体会那种“两难”的滋味了。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课本上的概念要怎么讲才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但碍于时间、教学资源,或是要兼顾升学考试的压力,就得做出取舍,选择“安全牌”。像是要不要花时间解释一些学生可能觉得“好像跟考试没太大关系”但却非常关键的基础概念?又或者是在讲到需要动手实验的部分,是该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亲自操作,感受科学的乐趣,还是为了教学进度和安全,只做示范或小组合作?这些都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实用的方法,让我们这些在教学现场的老师,能够更有信心、更有创意地去“突破”这些限制,让科学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真正点燃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火花。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书中关于如何平衡“广度”与“深度”的讨论,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案例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