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探讨合作学习的专着。内容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合作学习整体概念的分析,包含合作学习的发展背景、理论基础、教学原理、教学设计、合作技巧指导及教师角色的探讨。第二部分,介绍各种合作学习教学法,就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小组游戏竞赛法、拼图法第二代,小组协力教学法、合作统整阅读写作法、团体探究法、协同合作法及共同学习法等方法的主要概念、教学流程及教学评鑑提供具体的实施策略。第三部分,探讨合作学习的研究结果及相关的问题,同时介绍国内合作学习的研究实例及教师实际的教学经验。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结合研究理论及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提供教师在教学上,创造一个更活泼、更健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
作者简介
黄政杰
现任:明道大学讲座教授
学历:美国迈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
经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教育部技职司司长、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国立台南大学校长
林佩璇
现职: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第一章 合作学习的发展背景及理论基础
第二章 合作学习的教学原理
第三章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第四章 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
第五章 小组游戏竞赛法和拼图法第二代
第六章 小组协力教学法和合作统整阅读写作法
第七章 团体探究法、协同合作法及共同学习法
第八章 合作技巧的指导
第九章 教师的角色
第十章 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第十一章 合作学习的问题讨论
第十二章 合作学习的研究实例
第十三章 教学经验的分享
最近真的在找有关「学习」的书,看到《合作学习》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得要懂得如何跟别人一起努力。尤其是在我们台湾,大家都很强调“团队精神”,很多比赛、很多活动,都是以团队为单位的。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就像一本“武功秘籍”,能教我们怎么把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我特别希望这本书里面,能有一些很“接地气”的例子。不是那种教科书上写得很理想化的东西,而是真正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或者是在学校里,或者是在职场上的。比如说,小组报告的时候,有时候会有人“放水”,或者有人“抢功劳”,这种事情真的挺让人头疼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方法,教我们怎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既能保住自己的权益,又能让团队合作顺利进行,那真的太实用了! 另外,我也蛮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谈到“领导者”和“追随者”的角色转换。在很多合作项目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比较有想法、比较有魄力的人站出来当领导者,但有时候,有想法的人也不一定能当好领导。而那些看起来比较默默无闻的队员,可能在某些方面非常有贡献。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如果能探讨如何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扮演不同的角色,那就真的很厉害了。 我一直很喜欢看一些关于“成功学”的书,但很多书都只是讲个人如何成功,很少会把重点放在“合作”上。我觉得《合作学习》这本书,可能会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失败,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如何跟别人合作,或者没有找到对的队友。这本书如果能给我们一些指导,告诉我们如何识别“好队友”,如何跟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那真是太棒了。 我真的很期待这本书的出版!我觉得,在这个什么都在讲究“联结”和“互动”的时代,一本关于“合作学习”的书,绝对有它存在的价值。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提升学习效率,更能让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所成长。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让我对“合作”这件事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合作學習》這個書名,讓我想起求學過程中,那些由小組合作完成的報告和專題。老實說,有時候組員之間意見不合,或者有人不太積極,確實會讓人感到有些挫折。但反過來想,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們學會了如何去包容、去協調、去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更深入的洞見。 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多元背景”下的合作挑戰與契機?在台灣,我們有來自不同族群、不同家庭背景的人,大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可能都不盡相同。在合作學習中,這些差異可能會帶來一些誤解,但也可能激發出更多創新的想法。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案例,說明如何化解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衝突,並且將這些差異轉化為合作的優勢,那將是非常寶貴的。 另外,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是否會強調“反思”在合作學習中的重要性。每次小組合作結束後,如果我們能花時間去回顧整個過程,想想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可以改進,那樣才能不斷進步。我曾經參加過一些工作坊,老師會引導大家進行“小組反思”,那種感覺真的很棒,大家都能從彼此的經驗中學到很多。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系統化的反思方法。 我也在思考,在數位時代,合作學習的方式會不會有所不同?現在有很多線上協作工具,像是Google Docs、Trello等等,它們讓跨地域的合作變得更加容易。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如何在運用這些工具的同時,依然能夠建立起緊密的團隊連結和信任感?這是我目前比較感到好奇的地方。 總之,《合作學習》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課業上的學習,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和處世智慧的展現。我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能夠讓我對“合作”有更全面的認識,並且學到如何在複雜的世界中,與他人攜手前行,共同成長。
评分最近天气转凉,正是窝在家裡好好閱讀的好時節,看到《合作學習》這本書名,讓我想起大學時期的社團活動,那時候大家為了籌備一場大型活動,常常熬夜討論、分工合作,雖然辛苦,但回想起來卻是充滿了青春的熱血和友誼的羈絆。我當時就覺得,如果我們能更懂得如何有效率地合作,也許就能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我特別關注,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溝通」在合作學習中的關鍵地位。很多時候,合作的失敗不是因為大家不努力,而是因為訊息傳遞不清楚,或者有人不願意表達真實的想法。我記得有一次,小組成員都誤解了一個指令,結果導致大家做的工作都是重複的,浪費了很多時間。所以,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清晰表達、如何有效傾聽、甚至是如何處理“冷暴力”式的溝通,那真的會對我非常有幫助。 此外,我也很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提到一些關於“知識管理”的概念。在現代社會,資訊量爆炸,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訊息。如果我們能在合作中,學會如何有效地組織、歸納、整理這些訊息,並且讓團隊成員都能快速獲取所需資訊,那絕對能大大提升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例如,建立一個共享的筆記系統,或者定期進行知識分享會,這些都是我在思考的方向。 我還在想,書中會不會引導讀者思考,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我們如何透過合作來“快速學習”和“適應變化”?很多新興的產業和科技,都不是一個人能獨立掌握的。必須要透過不同領域的人才互相學習、互相借鑒,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如果這本書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告訴我們如何建立這種“動態學習”的合作模式,那將是極具前瞻性的。 總之,《合作學習》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關於學術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融入社會、如何與人建立連結、並且在連結中不斷成長的指南。我非常期待能從中獲得寶貴的知識和啟發。
评分哇,看到《合作学习》这本书的名字,我真的觉得好亲切!我是在高雄念书的时候,接触到很多有关团队合作的课程,那时候真的觉得,如果那时候有这样一本内容这么扎实的书,我的学习过程一定会顺畅很多。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内向、不太敢在课堂上主动表达意见的同学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救星!我记得我们小组常常会为了一个报告的分配问题卡住,或者有时候大家为了迁就某个人,结果拖慢了整体进度。这本书如果能早点出现,相信很多这样的情况都能避免。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如何处理小组内部的冲突?因为在我的经验里,合作学习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人际关系的磨合。有时候,即使大家目标一致,但因为沟通方式、做事习惯的差异,很容易产生摩擦。我曾经就遇过一个小组,大家都很努力,但因为其中一位同学的意见总是非常坚持,不顾及其他人的想法,结果整个小组的气氛变得很紧绷,最后成果也不尽理想。所以,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冲突解决策略,比如如何倾听、如何表达不同意见而不伤害他人,那真的会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会不会也提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能面临的独特挑战?我个人觉得,国小、国中、高中,甚至是大学,学生的心智成熟度和对合作的理解程度都会有所不同。比如,国小的孩子可能需要更多老师的引导和规则的建立,才能理解合作的意义;而到了大学,大家可能更倾向于独立思考,需要找到平衡个人贡献和团队协作的方法。如果这本书能够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那它的实用性会大大提升。 我也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教师在推广合作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毕竟,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老师的设计和引导非常关键。我曾经参加过一些老师分享的合作学习经验,他们会花很多心思去设计小组任务,考虑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贡献,并且学会互相学习。有时候,老师也会扮演“催化剂”的角色,适时地引导小组进行反思,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教学上的范例和策略,让老师们在课堂上更好地实践合作学习,那对整个教育环境都会有很大的助益。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意思,让人一看就觉得充满活力和创意。我希望书中的内容也能像封面一样,带给我一些启发和惊喜。我一直在思考,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挑战都是复杂且多面向的,单打独斗很难取得突破。所以,提早学习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如何发挥团队的智慧,对于个人未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在这个方向上,我又多了一个可靠的学习伙伴。
评分《合作学习》这本书名,乍听之下,好像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我总觉得它应该有更深层的含义。我一直觉得,我们人之所以能够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能够从别人那里学习,并且能够跟别人一起进步。想想看,我们从小到大,从父母那里学走路、学说话,到学校里跟同学一起讨论功课、一起完成项目,再到工作后跟同事们并肩作战。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不同面向,对吧? 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社群”的思路。有时候,我们想找人一起学习,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也不知道怎么组织。比如,我想学一门新的语言,但我一个人学很孤单,也容易懈怠。如果我能找到一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设定目标,互相监督,那学习效果肯定会好很多。这本书如果能教我一些建立这样社群的方法,比如如何找到对的人、如何制定规则、如何保持动力,那就太有用了。 我也对书中会不会探讨“知识的分享与传承”感到好奇。在台湾,我们一直都很重视“人情味”,也很愿意互相帮助。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前辈,他们都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我觉得,这种“分享”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合作学习”。而如果这本书能更系统地阐述如何进行知识的分享,如何在团队中有效地传递知识,甚至是如何让知识在跨代际之间流动,那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贡献。 我比较担心的是,有些人在合作的时候,可能会比较“被动”。他们可能不太会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不太愿意承担责任。这本书会不会有一些方法,来激发这些“被动”成员的参与感,让他们也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毕竟,一个团队的成功,需要每个人的贡献,不能只靠几个“活跃分子”。如何让每个人都能融入进来,并且感受到被重视,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我非常期待《合作学习》这本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教你如何学习的书,更能让你体会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合作”,并且在合作中,我们能够发现更广阔的世界,认识更优秀的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