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文献闳富,四部之中,所在多有。本书不徒为资料之堆砌,仅择其要而略言之。全书除叙论与结论外,分别就中国教育史不同阶段发展的特色,汇整为:上古官学时期、先秦私学时期、两汉太学时期(秦代附)、魏晋异化时期(南北朝附)、隋唐科举时期、宋明书院时期、清代变革时期、与民国西化时期八大单元,加以论述;内容则教育设施与教育思想并重。以期读者对于中国教育史,有一简要而完整的认识。
作者简介
伍振鷟
民国十八年九月生于江西九江
现任:台湾师大教育系名誉教授,民国四十四年留校任教迄今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硕士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研究
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长
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理事长
着作:专着逾二十种,论文约百余篇
其中「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七十一年,三民)曾获教育部学术奖
拿到《中国教育史要略》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会不会太学术,读起来会不会很枯燥?毕竟“史要略”这几个字,总是让人联想到厚重的史书和晦涩的理论。但转念一想,如果它能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变迁浓缩成精华,那阅读起来或许会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就像品尝一杯陈年的老酒,虽然浓烈,但回味无穷。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不同朝代教育的侧重点的。比如,汉代注重经学传承,唐代则更加开放多元,宋代则孕育了理学思潮,而明清则在科举制度的框架下不断演进。这些变化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作者有没有触及到这些深层次的联系?而且,教育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事情,古代有没有关于普通民众,特别是女性教育的记载?虽然在古代,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可能非常有限,但历史总会有一些零星的记录,比如女学、家塾中的女性学生,甚至是一些有才华的女性教育者。我很想知道这本书在这方面有没有涉及。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可读性,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教育历史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
评分《中国教育史要略》这个书名,确实让我对它寄予了厚望。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关乎知识的传承,更承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和价值取向。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可能要数从古代到近代,教育体制的演变。从早期的私学、官学,到后来的书院、学堂,再到近代西式教育的引入,这些转变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作者有没有深入分析过这些动因?比如,经济基础的变化如何影响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政治制度的更迭又如何塑造了教育的目标和人才选拔的方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呈现了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更能揭示出其中的逻辑和因果关系。另外,我很想知道书中会不会探讨一些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比如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的长期影响,它既是选拔人才的有效途径,也可能扼杀了创造力。又或者,近代以来,我们如何在学习西方教育的同时,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教育传统?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见解。
评分《中国教育史要略》这几个字,本身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形态非常着迷,从上古时期的部落教育,到百家争鸣时期的私学兴盛,再到汉代以后逐渐成熟的官学体系,这些都是我非常想深入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各个时期,详细介绍不同时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核心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对不同教育流派进行比较和分析,比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在社会变迁中,这些教育思想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演变的?另外,我一直觉得,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公平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书中会不会对不同时期教育的普及程度进行一些探讨?比如,古代的平民百姓,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民众,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吗?有没有一些关于打破阶层限制、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和故事?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那一定会非常精彩。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中国教育史要略》,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觉得内容会很扎实、很全面。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思想流派非常有兴趣,从春秋战国的私学兴起到唐宋的科举制度,再到明清的书院文化,这些都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如此庞杂的史料,并且用“要略”的方式呈现的。这就像是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为我们点亮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让我们能够快速抓住中国教育史发展的脉络和重点。我希望书中能有对不同时期代表性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的深入剖析,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是如何在实践中演变的,王阳明的心学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甚至是对一些民间教育形式的探讨,比如乡村的蒙学馆、家族式的家塾等等。当然,除了宏观的制度和思想,我对具体的人物故事也充满期待,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过的教育者,他们的生平、他们的教学方式、他们遇到的挑战,都可能比干巴巴的理论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权威感,让人感觉它一定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无论是作为史学研究的参考,还是作为普通读者增进历史知识的读物,都应该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中国教育史要略》,听起来就像是一份精炼的总结,对于像我这样想快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一直觉得,教育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了解中国的教育史,也就等于了解中国文化的根基和发展方向。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教育”这个概念的,是否涵盖了从官方的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民间私学,甚至是对思想文化传播的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宽广的视野。同时,我对不同时代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充满好奇。比如,在古代,书本上的内容主要是哪些?老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又是什么样的?现代教育的很多理念,是否能在古代的教育实践中找到影子?而且,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中国传统教育的“失落”和“传承”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哪些宝贵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被遗忘了,又有哪些被我们一直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我想,一本好的教育史著作,应该能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深层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堆砌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