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容,正如书名所示,是以高龄教育的政策与实践为主轴,作者们所关心的焦点,是台湾的政策与实践的策略。本书一共十二章,每一章都是研究者过去三年来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各章节所探讨的主题包括:我国高龄教育政策的愿景、人口结构变迁的挑战、少子女化的问题、高龄教育实施的现况、未来高龄教育政策实践的架构、策略及创新模式。全书只有三章,是从他山之石的角度,提供国外在老人教育政策实践上的创新作法,其余九章都是以台湾为对象,以未来政策与实践的方向为焦点。希望借着这本书的出版,开启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一同关心台湾的高龄议题,盼望借着更多人的关心,高龄教育成为政策的核心之一,使未来政策的实践,更创新也更落实。
主编简介
魏惠娟
现职: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高龄者教育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高龄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学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硕士、博士
经历:曾任国立中正大学清江终身学习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成人教育方案规划、成人教育行销与组织管理、组织学习
妇女与两性教育、高龄教育创新企划
作者简介
朱楠贤
现职:教育部社教司司长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政治学系(公共行政组)博士
胡梦鲸
现职: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高龄者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教育学院院长
学历: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经历:曾任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研究所所长
清江终身学习中心主任、研究发展处研发长
研究领域: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学、终生学习与学习社会
黄锦山
现职: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高龄者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学历:英国诺丁汉大学哲学博士
研究领域:高龄教育哲学、比较高龄教育、高龄学习等
李蔼慈
现职: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所硕士
美国罗格斯大学成人教育博士
专长:成人教育方案规划与评鑑、教育训练、职场学习及生涯发展
教育部、国科会等部会多项计画主持人
王维旎
现职: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系助理教授
学历: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主修高等、成人及终身教育
研究领域:社区大学理论与实务、高龄服务体系之运作、高等教育组织与领导等
李雅慧
现职: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高龄者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学历: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教育科学系博士
研究领域:比较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史、退休人力资源发展
陈 静
现职:高龄教育方案推广与研究
学历:国立中正大学高龄者教育研究所硕士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教育”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内,而是将其延伸到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那些被很多人忽视的“高龄”阶段。它详尽地剖析了当前台湾地区在高龄教育领域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包括资源分配不均、课程设置陈旧、以及社会观念的滞后等等。但它并没有止步于问题的罗列,而是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从顶层政策的设计,到基层社区的实践,都给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跨代共学”的倡议,这不仅能够增进不同年龄层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更能让长辈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被需要和被尊重。书中也提到了科技在推动高龄教育中的潜力,比如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居住在偏远地区的长辈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读这本书,感觉像是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到了高龄教育背后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辈在促膝长谈,听他娓娓道来关于老年生活的美学与可能性。它不是冰冷的数据堆叠,也不是枯燥的政策条文,而是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分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描绘了许多生动的个案,比如一位退休的老师,如何在高龄教育的课堂上,重新发现了自己对绘画的热情;又比如一对老夫妻,如何通过共同学习一门外语,开启了新的旅行计划,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惊喜与活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高龄教育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或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积极面对生活、拥抱变化的生活哲学。它鼓励长辈们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与他人建立连接,这对于预防老年孤独、提升生活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提出的“赋能”和“自主”概念,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美好的老年社会图景:长辈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有能力,有热情,有选择,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晚年。这本书就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了老年生活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思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衰老”的固有认知。过去,我总觉得年纪大了,就是身体机能下降,学习能力减退,生活就该趋于平淡。但这本书却用鲜活的例子和深刻的分析,打破了我的这种想法。它让我看到,高龄者并非只能被动地接受照顾,他们同样拥有巨大的潜能和学习的热情。书里提到的“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尤其让我感到振奋,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社区能够建立起一个充满活力的高龄教育中心,长辈们可以在这里学习书法、绘画、烹饪,甚至可以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这该是多么美好的景象。这本书也强调了政策的重要性,它分析了政府如何在资源投入、师资培养、以及社会观念的引导等方面,为高龄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社会参与”的论述,它指出,让长辈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生活,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被社会接纳和尊重,这对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高龄教育,更是关于如何让老年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充满尊严。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实在让人脑洞大开,思考方向都给拓宽了不少。以前总觉得,到了某个年纪,学习就不是重点了,人生大概就是享受退休生活,或是含饴弄孙。但这本书却巧妙地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它让我看到,学习这件事,年龄从来不是界限,反而是丰富人生的催化剂。我特别喜欢它提到的一些案例,比如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竟然开始学习摄影,还办起了自己的小型画展。这不仅仅是打发时间,而是她重新找到人生价值和热情的过程。书里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高龄教育如此重要,它不只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理上的支持,是帮助长辈们跟上时代步伐,保持社会连接的重要途径。书中也提到了政府在推动高龄教育上的角色,有哪些政策可以更到位,有哪些资源可以更有效利用。读完之后,我脑海里浮现出好多画面,想象着我们社区如果也能有这样的高龄教育中心,会有多少长辈因此受益,他们的晚年生活会因此变得多么精彩。这已经不是一本单纯的教材,更像是一份温暖的邀请,邀请我们重新审视“老”的定义,也邀请社会一同为长辈们创造更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它提出的“赋权”概念,让我印象深刻,不只是给予,更是激发长辈内在的潜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仍然是社会中一个有能力、有价值的一份子。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一字一句都充满了学者的深度与洞察。它并没有流于表面地赞美高龄教育的美好,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台湾现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高龄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政策层面来看,它细致地剖析了现有法规的优点和不足,并且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建议,让我对未来的高龄教育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它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生活背景的长辈,提出了差异化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这比过去那种“一刀切”的做法更为人性化和有效。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阐述,它不再将学习局限于年轻人的专利,而是强调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学习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支持其论点,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结论非常有说服力,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基于事实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领域的学者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读到关于长辈如何通过学习重拾自信,融入社会的章节时,我更是深受感动,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升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