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评鑑不只是课程学者关切的研究领域,更是各级学校课程改革实施之枢纽,关系课改的成败至巨。本书内容包含有理念和方法的分析、反省,其中重新检讨泰勒课程评鑑理念,讨论较受忽视的利害关系人评鑑及实用导向评鑑,对于课程评鑑的利用与类推,亦提出了新的观点。本书尚包含课程评鑑在教育实务上的运用,从小学到大学、从学校到地方层级,都有实例的研究和专论。
作者简介
黄政杰
明道大学教学艺术研究所讲座教授
张嘉育
台北科技大学技术及职业教育研究所暨师资培育中心副教授
霍秉坤
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助理教授
黄显华
香港中文大学课程与教学学系客座教授
香港教育研究所学校发展主任
黄嘉雄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国民教育学系教授兼教务长
林佩璇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李子建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暨课程与教学学系教授,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主任
尹弘□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曾琦芬
国立台中女中英文科教师
王威杰
桃园县立瑞原国中教师
林永丰
国立中正大学课程研究所
师资培育中心副教授
游家政
淡江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潘慧玲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行政研究所暨教育学系教授
杨锦心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工业科技教育学系副教授
高新建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郭昭佑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教授
黄馨慧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副教授
江惠真
私立光启高中校长
李隆盛
国立联合大学校长及资管系教授
赖春金
国立台北护理学院幼保系教授
白亦方
国立东华大学国民教育研究所教授
谢金枝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
陈美如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蔡清田
国立中正大学课程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云大维
国立中正大学课程研究所博士生候选人
吴俊宪
静宜大学教育研究所暨师资培育中心专任助理教授
第一篇 原理方法篇
1.利害关系人评鑑:理念与方法(黄政杰、张嘉育)
2.实用导向评鑑:理论、实証研究和结果的运用(霍秉坤、黄显华)
3.校本行动研究作为课程评鑑:「4-P模式」的经验与反思(李子建 尹弘□)
4.以CIPP模式整合课程规划与课程评鑑(曾琦芬、王威杰)
5.泰勒课程评鑑的概念与反省(林永丰)
6.课程评鑑的类推---演绎、归纳、实践(林佩璇)
7.评鑑利用概念内涵分析(黄嘉雄)
第二篇 应用反省篇
8.国民中小学教科书评鑑的问题与改进—后设评鑑的观点(游家政)
9.高职及综合高中学校本位课程评鑑指标之建构(潘慧玲、杨锦心、高新建、郭昭佑、黄馨慧、江惠真)
10.技专校院系科本位课程评鑑(李隆盛、赖春金)
11.台湾高等教育课程评鑑的现况与未来:兼论教学卓越计画(白亦方)
12.高等教育学习评鑑的角色与实践(谢金枝)
13.县市政府自我评鑑的试办经验—落实地方层级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陈美如∕郭昭佑)
14.透过课程评鑑再概念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蔡清田、云大维)
15.接轨课程改革与课程评鑑—教师专业发展评鑑(吴俊宪)
这本书的标题《课程评鑑-理念、研究与应用》就让我觉得很有份量,身为一位长年深耕教育现场的老师,我一直觉得课程评鑑这件事,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甚至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能从中找到更深入的理论基础,以及实际可操作的方法。 翻阅下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理念”部分的阐述。他/她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课程评鑑的定义和模型,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评鑑取向背后的教育哲学思考。这对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要做评鑑,评鑑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评鑑可能带来的正反两面影响,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过去,我可能会觉得评鑑就是为了“分数”或“改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课程评鑑应该是一种“赋权”的过程,它应该鼓励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体验,最终是为了促进更具意义的学习。书里提到的一些关于“价值澄清”和“批判性反思”的章节,对我启发很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评鑑习惯,思考如何让评鑑更具人性化和前瞻性。
评分老实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课程评鑑”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可能是学生考试成绩、教师教学评估之类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观念,让我看到了课程评鑑更深邃的内涵和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我被作者的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深厚的教育情怀所打动,他/她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带领我一步步探索课程评鑑的奥秘。 尤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及评鑑应该服务于“学习者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与我一直以来坚持的教育信念不谋而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课程评鑑不仅仅是评估“学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评估“如何学”,以及“学到了什么程度”。它鼓励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我的课程设计,思考如何让课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知识的灌输。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理念重塑。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并没有用艰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真诚、恳切的方式,娓娓道来。就好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在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他/她分享自己的见解,也鼓励我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对话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这场关于课程评鑑的探索之中。 我尤其喜欢他/她穿插在理论讲解中的一些“故事”和“案例”。这些故事往往非常生动,能够立刻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比如,当他/她谈到“形成性评估”时,会引用一位老师如何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和课堂互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例子。这些细节充满了人情味,也让我看到了课程评鑑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清晰,章节之间的逻辑性很强,层层递进,让我能够逐步深入理解课程评鑑的复杂性,但又不会感到迷失。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真正触动我内心,并给我带来实际帮助的好书。
评分紧接着“研究”的部分,虽然我不是研究出身,但对于学术界对于课程评鑑的探索成果,我一直很好奇,也希望能将其转化为实际教学的养分。这本书在这块做得相当扎实,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我特别喜欢他/她将一些复杂的统计数据和研究模型,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这让我这个教育实践者也能抓住研究的核心要点。 书中关于“证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论述,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帮助。过去我可能更依赖直觉和零散的观察,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系统性收集证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来分析这些证据,从而得出更客观、更可靠的结论。例如,作者在讨论如何进行“成效性评估”时,列举了许多具体的案例和研究设计,这让我对于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评鑑方案有了更明确的思路。我甚至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研究方法,尝试在我的课堂上进行一些小型的研究,来验证某些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突破。
评分然后是“应用”的部分,这大概是我最期待,也是最能直接感受到这本书价值的地方。很多时候,理论再好,如果不能落地,那也只是空中楼阁。这本书在这一块做得非常出色,作者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他/她分享了大量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不同的教育情境,有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也有课堂教学的精进,甚至还有一些非正式学习场合的评鑑经验。 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情境化评鑑”的章节所吸引。作者强调,课程评鑑不能一成不变,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校文化等因素来设计。这和我过去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非常契合——为什么某个评鑑方法在别人那里很有效,到我这里就不行?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到,关键在于“情境”。书中提供的那些“实用工具箱”,例如各种问卷设计、访谈提纲、观察记录表等,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尝试着从中挑选了一些适合我教学场景的工具,并进行了改编,发现在实际操作中确实能获得更有价值的反馈。这种“拿来即用”的感觉,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莫大的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