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设计大师一样思考

像设计大师一样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ebbie Millman
图书标签:
  • 设计思维
  • 创新
  • 问题解决
  • 批判性思维
  • 创意
  • 设计方法
  • 思维模式
  • 学习
  • 个人成长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平面设计大师在想什么……
尖锐、直接、幽默,步步攻防的深度访谈

设计大师想的和我们哪里不一样?
创意发想有没有一套流程?
如何开创独一无二的风格同时成功地销售产品?
大公司的处世哲学?工作室的生存之道?艺术教育的影响力?
最好及最糟的作品、令人害怕的事、上一次掉下眼泪……

  在设计领域工作二十多年的黛比.米曼,熟悉每位设计师的生涯发展,在和大师Neville Brody、Stefan Sagmeister、Peter Saville等人访谈之中,她敏锐而友善、同时又带有挑战性地展开对话,她步步为营想要一揭究竟,而每位设计师则像是魔术师,总能在途穷时施术,换掉手上的底牌,如此攻防造就这本精彩至极的访谈集。

  访谈不限定在作品探讨,而是从早年启蒙、生活、梦想谈起,逐渐触及对设计的态度、接案规画、和设计一行的甘苦点滴。有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正使人探知设计师们的内在,这又巧妙的和作品脉络相循,甚至有些是孕育出伟大作品的奶水,对于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有不少的启发。

  书中21位设计师许多曾是业界的刺猬,回首几十年生涯路,他们真诚流露,自剖经营与创意思维。平面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创作,它具备商业色彩,负责将讯息递送给观者。书中的对话兼具教育与娱乐性,使读者见识他们如何思考与看待世界,同时,读者从中还能看见他们如何得以创造出精彩绝伦的作品。

设计师语录

彼德.塞维尔Peter Saville
  要去喜欢你所做的事,然后为别人赋予它们意义。

米尔顿.葛雷瑟Milton Glaser
  我相信你的本质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传递出什么样的想法和信念。

前田约翰John Maeda
  我随身都会带着相机,即使只是过个马路,我也觉得眼前有好多事情值得你去发掘,像是路上的水洼、天空、花朵、垃圾……

史蒂芬.塞格麦斯特Stefan Sagmeister
  产品的品质远比设计师来得有影响力。

詹姆斯.维克特James Victore
  把其他一切都丢开,把所有心思放到事实的探究上,你就会找到那一颗闪亮的宝石。

保罗.塞尔Paul Sahre
  要把设计做好、要能够打动人心,设计就非得跟设计者本身紧密相关不可。

西摩.史瓦斯特Seymour Chwast
  通常工作的时候,我会先用「心」,再用「手」。

阿勃特.米勒Abbott Miller
  你很难把一件设计的内涵和外观分开来看,说:「噢,这个设计的点子很棒,可惜丑了点」。

史蒂芬.道尔Stephen Doyle
  想像力,可以让你挣脱逻辑思考的陷阱。

聂维尔.布罗第Neville Brody
  这一行让我很爱的原因,在于它像是一场机智问答,其中也存在着永恆的矛盾。

卡伦.戈柏Carin Goldberg
  我之所以成为一个平面设计师,是因为我最爱漂亮的床单和毛巾。

洁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电脑软体升级这件事搞得我头很大。我一直在等Adobe跟可口可乐一样,重新推出他们的Photoshop 1.0……叫「Photoshop经典版」。

麦可.贝汝Michael Bierut
  我会在完成一篇文章之后,回头读它几遍,然后就会想:「哇,写得太赞了,我真是天纵英明啊。」设计最初带给我的感动也是这样子。

马西莫.维格涅里Massimo Vignelli
  黑色是最有格调的颜色,其他的颜色都比不上。还有很多其他颜色也会让人看了心情愉快,但那是属于花朵的颜色。

佛汉.奥利佛Vaughan Olivier
  我们的设计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让它有很多想像的空间,不会去告诉你什么是什么,帮你下好定义。

露希尔.坦那札斯Lucille Tenazas
  我来纽约之后总共面试了65次。我跟我自己说,一个月内打三次电话给人家没什么好丢脸。我拿着话筒,紧张得要命。

奇普.基德Chip Kidd
  天啊,你的时间还够我说吗?我一天到晚都在怕东怕西的,我随口就可以告诉你好几样:我怕癌症,我怕女人的阴道、大蟑螂、凯西.李吉佛最近的一张圣诞歌曲专辑,我怕被烧死、怕龙卷风、软骨、小孩,嗯,我怕被小东西噎死、怕教宗啰哩叭嗦、怕头发纠结在一块、黛博拉.苏斯曼的假睫毛……

本书七大特色

1.平面设计大师V.S知名品牌顾问 = 设计人、广告人、品牌公关、行销企画人必看
2.平面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本书透过作者和21位知名设计师的对谈,
尝试检验并归纳所谓的「设计思考学」,见证平面设计师的不平凡思考,
呈现平面设计人的立体人生
3.不必出国,一次请来21个美国超顶尖平面设计师现身说法,他们成名多时,
皆创造有国际性代表作品
4.呈现设计大师独到的观点和生命智慧,见识设计师的本性
5.访问者是设计界资深品牌顾问,和受访者有一定熟稔,能提出核心问题,
全观了解设计大师的重要创意启蒙
6.设计人的EQ管理:多项触及陷入状况人生(如没有灵感、情绪愤怒等)的因应态度
7.美国亚马逊5颗星评价

深入设计书讯,欢迎至新设计书系BLOG: neocreative.pixnet.net/blog

作者简介

黛比.米曼 Debbie Millman

  在设计产业工作逾25年的资深品牌顾问,是纯银品牌顾问公司(Sterling Brands)的合伙人,并担任其设计部主任,「纯银」是美国知名品牌识别公司,服务的客户多为知名企业如百事可乐、娇生集团、吉列、辉瑞药厂、康宝、多芬、汉堡王等等,黛比.米曼在此一展其策略行销专长以及滔滔雄辩的口才。黛比另主持有线上脱口秀「设计有关系」(Design Matters),也是极受欢迎的视觉艺术论坛,以其敏锐机智的风格和深入精辟的解析内容跻身为设计报导界的意见领袖。黛比.米曼目前是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的委员,并在设计部落格「大声说」(Speak Up)上不定期发表文章,同时在美国前三优秀的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担任讲师。现居纽约。个人部落格debbiemillman.blogspot.com/

译者简介

林育如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硕士。热爱人文艺术和大自然,专长是思考怎么样才叫「过生活」并且具体实践,近年来对养儿育女也渐有心得。曾经接受过金融业与高科技业的洗礼,现在则悠游于文化创意、语言文字、和柴米油盐的世界。曾为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 Channel翻译字幕,目前为多家企业特约译者,并译有《男人就是搞不懂》、《走出伤痛》等书。

设计大师简介

1.麦可.贝汝 Michael Bierut

  www.pentagram.com

  兼具设计师、设计评论人及教育者身分的麦可.贝汝,美国俄亥俄州人,毕业于辛辛那堤大学设计、建筑、艺术及规画学院。曾任Vignelli联合事务所(主持人为设计大师马西莫.维格涅里)的平面设计部副总,一九九○年加入五角星设计公司成为合伙人,并任教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一九九八至二○○一年,担任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主席。曾赢得无数大奖,作品并为许多美术馆收藏,包括美国纽约当代艺术馆、库珀休伊特设计博物馆、旧金山当代艺术馆、德国汉堡艺术与工艺博物馆等。长年为杂志及网路媒体撰写评论文章,自九○年代起陆续主编出版《仔细瞧》(Looking Closer)系列多本书籍,深入评析平面设计的各个层面。二○○七年出版《79 Short Essays on Design》一书。与Rick Poynor、William Drenttel等人共同成立知名设计部落格「设计观察员」。

2.卡伦.戈柏(Carin Goldberg)

  caringoldberg.com

  美国纽约人,毕业于古柏联合艺术学院。一九八二年自组设计工作室前,曾经服务于CBS电视、哥伦比亚唱片及华纳唱片公司,极为娴熟影视唱片业。自组同名工作室这二十多年来,卡伦经手多家美国知名出版社的书籍设计,包括蓝登书屋(Random House)、柯诺夫出版社(Alfred A. Knopf)、Simon & Schuster,、、Farrar Straus & Giroux、Harper Collins、Doubleday等,当然这期间也同样持续唱片封套设计。负责过多位重量级作家及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冯内果、苏珊?桑塔及玛丹娜等。她为乔伊斯作品《尤里西斯》所设计的书籍封面,更成为后现代设计的经典作品。近年她更将领域扩延至出版规画及品牌顾问,服务客户包括「玛莎史都华生活媒体公司」。二○○三至二○○四年,受邀至时代华纳集团旗下的时代客制出版公司(Time Inc. Custom Publishing)担任创意总监,为纽约证交所、微软及花旗等知名公司设计规画出版品。

3.米尔顿.葛雷瑟(Milton Glaser)

  www.miltonglaser.com

  一九二九年生,古柏联合艺术学院毕业后,再赴义大利波隆纳取得艺术学院的学位。一九五四年共同成立极具革命性的「图钉」工作室;一九六八年与Clay Felker共同成立《纽约》杂志;一九七四年成立米尔顿.葛雷瑟设计公司;一九八三年与Walter Bernard合作成立出版设计公司WBMG。着名的「我爱纽约」标志即为其作品,是美国当代极具重要地位的平面设计师之一,在巴黎庞毕度中心及纽约当代艺术馆等地都曾举办个人设计展,作品并为多家美术馆收藏。葛雷瑟在平面及教育界都具有一定影响力,曾发表大量相关文章,并于纽约古柏联合学院及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任教。二○○四年获库珀休伊特设计博物馆颁赠「终身成就奖」。二○○八年最新出版书籍《Drawing Is Thinking》。

4.宝拉.雪儿(Paula Scher)

  www.paulascher.com

  www.pentagram.com

  一九四八年生,毕业于费城泰勒艺术学院(Tyler School of Art),并授颁华盛顿可可然艺术设计学院(Corcoran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荣誉艺术博士。七○年代时,主要为亚特兰大唱片公司及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设计唱片封套,并曾获得葛莱美唱片设计奖。一九八四年自组工作室Koppel & Scher之前,曾服务于Time Inc.。一九九一年加入五角星设计公司成为合伙人。曾多次获得包括美国平面设计协会、字体指导俱乐部、艺术总监俱乐部名人堂等组织颁发的奖项,作品为纽约当代艺术馆、库珀休伊特设计博物馆、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庞毕度中心、丹佛美术馆等永久收藏,并出版多本着作。除了专精于平面设计领域,她同时是一位以创作大型动态地图视觉版画着称的艺术家,二○○八年发表了名为《中国》的限量版画,展现气度恢宏但深邃细腻的创作风格。

5.史蒂芬.塞格麦斯特(Stefan Sagmeister)

  www.sagmeister.com

  一九六二年出生于奥地利布雷根茨(Bregenz),毕业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后来拿到Fulbright奖学金到纽约普瑞特设计艺术学院攻读硕士。一九九三在纽约成立Sagmeister Inc.设计公司,合作过的客户包括滚石合唱团、路瑞德、HBO到古根汉美术馆。曾五度获得葛莱美奖提名,最后以「脸部特写乐团」(Talking Heads)的专辑封面设计荣获葛莱美奖,另外也曾获得几乎各项重要国际设计大奖。二○○八年初,出版作品专辑《我人生中到目前为止学到的事》(Things I Have Learned in My Life So Far)。Sagmeister Inc.设计公司曾在苏黎世、维也纳、纽约、柏林、东京、大坂、布拉格、科隆、汉城和迈阿密展出。他本人目前则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同时也在美国各地授课演讲。

6.聂维尔.布罗第(Neville Brody)

  www.researchstudios.com

  一九五七年生于伦敦,毕业于伦敦印刷学院(London College of Printing,后併为伦敦艺术大学名下的伦敦传播学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一九八一至八六年担任《The Face》杂志艺术总监、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年担任《Arena》杂志艺术总监,创造了当时平面设计新潮流。他同时也以唱片封套设计着称,合作歌手包括英国工业音乐先驱「伏尔泰小酒馆」乐团(Cabaret Voltaire)及新浪运动始祖「流行尖端」乐团(Depeche Mode)。一九九四年于伦敦成立「研究」工作室,并接着于旧金山、巴黎、柏林、纽约等地设立分公司,服务客户包括英国BBC、英国航空、Nike、Sony、Armani等。参与创立伦敦「字体工作室」(FontWorks),陆续发表多种知名字体,包括Arcadia、Industria、Insignia、FF系列等。一九八八年Thames & Hudson出版社出版了布罗第平面设计作品集两册,总销量达十二万册。曾于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博物馆举办个展。

7.彼德.萨维尔(Peter Saville)

  www.petersaville.com

  一九五五年生于曼彻斯特,毕业于曼彻斯特工艺学校(Manchester Polytechnic,后改制为曼彻斯特都会大学〔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一九七九年至伦敦发展,一九八○年代为英国知名的独立音乐厂牌「工厂唱片」设计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唱片封套设计,合作歌手包括欢乐分队合唱团、新秩序合唱团等。一九九○年结束同名工作室,加入五角星设计公司伦敦分部,一九九三年短暂至洛杉矶发展,旋即回到伦敦,一九九九年再次开设同名工作室。萨维尔以「工厂唱片」时期的作品,启蒙了无数广告及时尚领域里新一代的年轻族群,更开启了他与Selfridges百货公司、经典品牌Pringle及EMI的合作机缘,以及与时尚圈的合作,包括吉尔.桑达、山本耀司、John Galliano、Christian Dior等。二○○三年于伦敦设计博物馆举办个展。

8.艾蜜莉.欧柏尔曼(Emily Oberman)和邦妮.席格勒(Bonnie Siegler) / 十七号工作室(Number 17)

  www.number17.com

  艾蜜莉.欧柏尔曼毕业于古柏联合艺术学院,目前同时任教于此。曾于提柏.卡尔门主持的M&Co.设计公司担任资深设计师,二○○二至二○○四年担任美国平面设计协会纽约分会主席一职。邦妮.席格勒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于VH1设计公司担任设计总监,同时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一九九三年,两人共同成立了以印刷、电视、影像及网路等平面媒体为服务对象的十七号工作室,合作客户包括MTV音乐频道、HBO等等。

9.詹姆斯.维克特(James Victore)

  www.jamesvictore.com

  一九六二年出生,曾经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短暂修课,是一位自学成功的平面设计师,其创作范围包括出版、海报、广告、插画、动画等,服务客户包括酩悦香槟(Moet & Chandon)、《纽约时报》、MTV音乐频道等。曾获得艾美奖电视动画奖及美国艺术总监俱乐部奖等多项奖项,作品并为罗浮宫、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等单位永久收藏。他目前同时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

10.前田约翰(John Maeda)

  www.maedastudio.com

  一九六六年生于西雅图,是一位日裔美籍平面设计师、电脑科学家、多媒体艺术家、教授及作家。前田于麻省理工学院取得电脑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之后赴日取得筑波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设计博士学位,开创了电脑FLASH动画技术,后提出「简单的法则」(simplicity)研究计画,并出版专书,为数位时代里人们愈趋复杂的生活进行简化为目的。他在多媒体艺术领域获得极高成就,获奖无数,包括全球最大博物馆史密森尼博物馆(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国家设计奖、日本朝日设计奖、戴姆勒克莱斯勒设计奖等,作品并为纽约当代艺术馆、旧金山当代美术馆等永久收藏。目前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任教。

11. 保罗.塞尔(Paul Sahre)

  www.paulsahre.com/

  一九六四年生于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宁静小镇Johnson City。上大学时,选择以民主学风及左派思想闻名的肯特州立大学,求学期间认知到「设计」并不只是一项工作(job),而接近于追求一种信仰(religion)。塞尔拿到平面设计系学士和硕士后,为巴尔的摩一家戏院设计海报而逐渐打开知名度。一九九八年,他在结束一家广告公司设计群艺术总监之职后,应邀至纽约视觉艺术学校任教直至今日,他的教学以如包浩斯学校师徒制方式将班级经营为设计工坊,引领每一位同学进行设计概念的探索,启蒙无数的设计新进。

  保罗.塞尔服务的客户极为多元,有报纸、杂志、戏院、电视台、大学、出版社、唱片公司等等,如《纽约时报》、Soho Repertory Theatre、柯诺夫出版社、Little Brown、企鹅集团旗下的Putnam出版社。

12. 奇普.基德(Chip Kidd)

  身兼作家、编辑以及平面设计师,一九六四年生于美国宾州东南方的Reading市郊的小镇Shillington,从小浸淫在美国大众流行文化里,在宾州大学唸设计系时,因为系上某位老师的介绍而帮知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出生于Shillington)的小说《博物馆与女人》设计封面,但作品却被老师在课堂上严厉批评,建议他不要走设计这条路。孰料,基德不久即正式接到出版社更多本厄普代克的书封设计案,开启他平面设计师的生涯。

  基德现任蓝登书屋集团旗下「柯诺夫出版社」的艺术副总监,他第一次加入时在一九八六年,当时只是该社设计团队的新人。《出版人週刊》曾盛赞其书衣作品,「震慑人心、抢眼、有想像空间、聪明机智、出人意料,这些封面使得读者将书籍本身提升至物件欣赏的层次,如同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一样。」知名作家James Ellroy称誉基德为「 世界上最伟大的书封设计师。」基德亦曾经和多家知名出版社合作过书封设计。

13. 洁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www.winterhouse.com/

  耶鲁大学平面设计硕士毕业,冬屋设计公司的合伙人(冬屋由洁西卡.荷芬和先生威廉.杜蓝杜尔创办,公司位于康乃迪克州西北部),客户多为出版社、新兴媒体,以及文化、教育和文学等单位机构,如耶鲁法学院、纽约大学新闻学院和美国国家设计奖机构。

  荷芬除了是设计师,也是平面设计领域的评论家、作者和专栏作者,目前在耶鲁大学教授平面设计评论。她还是部落格「设计观察员」的共同作者(「设计观察员」由麦可.贝汝、威廉.杜蓝杜尔、Rick Poynor创办)。评论和着作都极为丰富。

14西摩.史瓦斯特(Seymour Chwast)

  www.pushpininc.com/

  美国平面设计师、插画家,和字体设计师。一九三一年生于纽约州,一九五一年自古柏联合学院毕业,一九五四年和米尔顿.葛雷瑟、爱德华.索雷尔三人合创图钉工作室,现任该公司总监。

  史瓦斯特的商业设计案极为知名,包括海报、食品包装设计、杂志封面和广告等。他杰出的平面设计作品常常结合社会批判以及创新的摄影术。知名评论家史蒂芬.海勒曾说:「很难想像在当代的美国或是欧洲的平面设计和插画界,没有西摩.史瓦斯特这个人。」有人将史瓦斯特和德国的冈特.兰波(Gunter Rambow)以及日本的福田繁雄并列二十世纪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认为史瓦斯特的作品开启了美国新视觉设计运动。作品受到纽约当代艺术馆和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收藏。

  史瓦斯特在一九七三年和宝拉.雪儿结婚,五年后离婚,两人于一九八九年再婚。

15露希尔.坦那札斯(Lucille Tenazas)

  www.tenazasdesign.com/

  菲律宾裔美籍,Tenazas设计公司的创办人暨首席设计师,经手的设计案很多是针对文化、教育、非营利组织机构所做的平面设计。二○○二年,获库珀休伊特设计博物馆颁赠国家设计奖,被视为美国极富改革创新力的领导级平面设计师。露希尔.坦那札斯是美国资深设计教育人士,还是加州旧金山艺术学院(CCA)设计硕士学程的创办主席。

  服务的客户包括Rizzoli International出版社、旧金山国际机场、旧金山当代艺术馆(SFMoMA)、史丹福大学美术馆等等。

16. 佛汉.奥利佛(Vaughan Oliver)

  www.leninimports.com/vaughanoliver1.html

  一九五七年生于伦敦,一九八○年代,Envelope 23设计公司由佛汉.奥利佛(负责平面、字形设计)和Nigel Grierson(摄影师)共同成立。在一九八七年之前,英国独立唱片公司4AD的专辑封套,几乎都是由Envelope 23所设计。Nigel Grierson在一九八八年离开公司,佛汉.奥利佛后来结合其他几位设计师,以v23工作室名义继续为4AD公司设计封套。佛汉.奥利佛的设计风格鲜明,展现出无比的活力与想像力,影响后庞克摇滚的音乐工业甚鉅,同时启蒙了一代设计工作者进而去探索字形和印刷的更多可能性。

17. 史戴夫.盖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www.cgpartnersllc.com/

  毕业于瑞士巴塞尔的艺术和设计学校平面设计系,曾任教于费城艺术学院、古柏联合学院和耶鲁大学。近年常应邀至世界各地演讲。

  史戴夫.盖斯柏勒是美国在品牌和企业识别设计上知名的平面设计师,服务的客户包括时代华纳有线电视、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美国之音广播、多伦多美术馆,还设计有纽约IBM大楼的建筑标志系统、宾州大学和康乃迪克州大学的平面标志系统、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新识别标志系统、纽约市文化局的系列海报等。

  曾任Chermayeff & Geismar Inc.合伙人兼首席设计师时达三十年,后来与Keith Helmetag、Jonathan Alger和Emanuela Frigerio合创C&G Partners设计公司。二○○五年,他荣获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颁赠奖章。另曾获美国联邦设计成就奖、艺术总监名人堂奖章、国际双年海报展奖章。

18. 史蒂芬.道尔(Stephen Doyle)

  www.doylepartners.com/

  「道尔合伙人」的创意总监,公司业务包含品牌识别、包装设计、招牌设计和书籍设计。在史蒂芬.道尔的手中,「文字」总是能透过新颖且具知性的形式表现,传达出深度意涵。服务的客户包括《纽约时报》、美国平面设计协会(AIGA)、《名利场》杂志、柯诺夫出版社。创立公司之前,曾任M&Co的艺术总监、《滚石》和《君子》杂志的联合艺术总监,道尔亦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古柏联合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校和纽约大学。

19. 阿勃特.米勒(Abbott Miller)

  www.pentagram.com/en/partners/abbott-miller.php

  生于印地安那州,毕业于古柏联合学院,是平面设计师也是知名作者,一九八九年阿勃特.米勒和妻子艾琳.路佩登共组了「设计∕写作∕研究」一间提供多元服务的设计公司,提倡「设计师即作者」的概念,主张内容和形式的共生关系。一九九九年,加入五角星纽约分公司,在其中领导一组团队为书籍、杂志、型录、品牌识别、展览和编辑专案做设计。设计案注重「设计」本身所扮演的文化角色与文字思想之于公众的影响。

  阿勃特.米勒曾获多项设计奖,目前任教于巴尔的摩的马里兰艺术学院(MICA)平面设计系,作品和评论时常发表于《Eye》、《Print》、《I.D.》等等刊物,着作或合着有四本书,包括《设计∕写作∕研究》和《打开书:设计和内容》(Open Book: Design and Content)。另外,他也是《2wice》杂志的编辑和艺术总监。

20. 马西莫.维格涅里(Massimo Vignelli)

  www.vignelli.com/

  一九三一年生于米兰,先后在米兰和威尼斯攻读建筑。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年间,曾多次到纽约负责设计案。一九六六年,马西莫和理念相近的美国友人Ralph Eckerstrom在美国合创Unimark International设计公司,在马西莫的领导下,公司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设计和行销公司之一,着名案子有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老鹰形象的标志,和纽约市地铁的标志系统。

  一九七一年,马西莫.维格涅里和妻子蕾拉成立Vignelli Associates设计公司,设计领域涵括了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家具设计和产品设计。马西莫的每一件作品都遵从现代主义的美学,致力于运用基础几何形式传达极简美学。作品曾多次在世界各地美术馆展出,并有多项作品受到美术馆永久典藏。二○○三年,马西莫与妻子蕾拉荣获美国国家设计奖(National Design Award)终身成就奖,表扬两人于设计方面的贡献。

好的,以下是一份针对您所提及的书名《像设计大师一样思考》的、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具体主题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星轨上的回响:一窥古代天文学的数学与哲学》 一部跨越时空的探索之旅,深入古文明对宇宙秩序的构建与理解。 宏大叙事下的微观逻辑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天文学史,而是一场深入古代文明心智构造的考古。我们聚焦于人类早期如何从混沌的夜空中提取出可预测的模式,并用数学的语言去诠释那些看似永恒的星辰运动。 从巴比伦的泥板记录到古希腊的几何模型,再到玛雅文明令人惊叹的历法体系,本书细致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天文学是如何从宗教祭祀、农业需求乃至哲学思辨中孕育而生,最终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的、具有预见性的知识体系。我们将揭示,在缺乏现代观测工具的条件下,古代的智者们是如何运用精妙的观测方法和几何学原理,构建出与实际观测惊人吻合的行星运行轨迹。 几何的舞蹈与哲学的沉思 在古代,天文学与哲学密不可分。本书将重点探讨托勒密的本轮均轮系统(Epicycles and Deferents)的数学美感与逻辑困境。我们不仅会展示这些复杂的几何构造是如何成功地“模拟”行星逆行的现象,更会探究支撑这一模型的宇宙观:地心说如何深刻影响了古人对物质世界和超验领域的认知。 对于中国古代的浑仪与简仪,本书将侧重于其结构如何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型,以及历法制定中对“节气”与“朔望月”的精确计算所依赖的数学工具。我们会对比不同文明对时间本质的不同理解——是线性的、循环的,还是螺旋上升的?这些理解直接塑造了他们的历史观和社会结构。 跨文化的比较与共鸣 《星轨上的回响》超越了单一文明的叙事框架,着重于不同文化群体在面对同一片星空时所产生的“数学共鸣”。 巴比伦的精确与实用主义: 探讨他们如何通过代数方法预测月食和日食,这种纯粹基于数值积累的预测体系,与后世希腊的理论演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希腊的抽象与形式逻辑: 分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天体和声”概念如何将宇宙秩序提升到纯粹的数学和谐层面,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如何为天文学提供了形而上的基础。 中美洲的周期与预言: 重点分析例如“长纪元计数法”的复杂性,它不仅是计时工具,更是一种与神祇对话的编码系统,体现了时间在仪式中的绝对中心地位。 通过对这些不同路径的比较,读者将能理解,数学和观测是人类理解宇宙的通用语言,而其背后的哲学驱动力,则构成了不同文明独有的文化指纹。 数学工具的演进:从三角函数到差分法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深入探讨支撑古代天文学计算的核心数学工具的诞生与发展。读者将看到,为了解决观测中的误差和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古代的数学家们如何被迫发展出如早期三角函数表、对数思想的雏形,乃至用于计算行星位置变化的差分计算技巧。 我们将追踪这些技术如何从实际应用中脱胎而出,并反过来塑造了更精密的观测仪器和更完善的理论模型。这部分内容将揭示,每一次计算精度的提升,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代观测者和计算者的心血。 结语:星辰的遗产与现代的连接 在现代天文学已将人类视野投向银河系之外的今天,重温古代的星空探索,有何意义?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指出,古代天文学不仅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阶段,它更是人类认知极限的体现。他们对秩序的渴望、对精确的追求,以及他们试图将自身置于宏大宇宙结构中的努力,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奠定了方法论和精神基础。 《星轨上的回响》献给所有对知识的起源、数学的起源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永恒好奇心着迷的读者。它邀请您一同登上那布满古老智慧的星轨,聆听那些穿透历史尘埃、至今仍能引起我们深思的宇宙回响。 --- 读者对象: 历史爱好者、科学史研究者、对古代数学和哲学思辨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预计篇幅: 500页,包含大量原始文本节选与手绘图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自序 黛比.米曼(Debbie Millman)

麦可.贝汝 Michael Bierut
「我还去接受心理治疗,因为我对『洗衣服』这件事有很病态的癖好。」

卡伦.戈柏(Carin Goldberg)
「在我年轻的时候,设计师通常都是没什么名气的,更别说是众人注目的焦点。他们不写书,不做耍噱头的表面工夫,没有人玩这一套。」

米尔顿.葛雷瑟(Milton Glaser)
「到了晚上,我就会把所有黏土玩偶都捣散,然后等着第二天又可以再重新创造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宝拉.雪儿(Paula Scher)
「我想要做出很棒的、大家都很喜欢的东西,而且是重要、有意义的东西。」

史蒂芬.塞格麦斯特(Stefan Sagmeister)
「知名的设计师跟知名的水电工没什么两样。」

聂维尔.布罗第(Neville Brody)
「我可以有时间坐下来慢慢思考整个情势、低头检查我穿的鞋、买几套新衣服、过几天舒服的日子,然后再一次放眼看世界。」

彼德.萨维尔(Peter Saville)
「我加入五角星之后发现一件诡异的事,那就是──他们希望让我打消改革创新的念头,同时让我看看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艾蜜莉.欧柏尔曼(Emily Oberman)和邦妮.席格勒(Bonnie Siegler) / 十七号工作室(Number 17)
「我们应该帮对方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妳的答案,我相信妳也知道我的答案。」

詹姆斯.维克特(James Victore)
「我会把每一件案子都当成是必须完美达成的工作。」

约翰前田(John Maeda)
「你不能拿对付A4纸的方法来对付人。」

保罗.塞尔(Paul Sahre)
「我本来以为自己以后会像查尔斯、舒兹那样子靠画漫画赚钱。」

奇普.基德(Chip Kidd)
「这就是做平面设计最爽快的那一刻,绝对可以媲美做爱。」

洁西卡.荷芬(Jessica Helfand)
「我今天写的东西不痛不痒、明天写的又索然无味;这个人说我写得太抽象、太艰深、太文雅,那个人又嫌不够文雅。」

西摩.史瓦斯特(Seymour Chwast)
「通常工作的时候,我会先用『心』、再用『手』。」

露希尔.坦那札斯(Lucille Tenazas)
「我跟我自己说,一个月内打三次电话给人家没什么好丢脸。」

佛汉.奥利佛(Vaughan Oliver)
「我想我会重新找回自己对平面设计的热情,因为我已经丧失这种热情好一段时间了。」

史戴夫.盖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在我的设计生涯中的确有过一些良知上的挣扎;最后,我还是选择做了一点妥协。」

史蒂芬.道尔(Stephen Doyle)
「当下我觉得,哇,米尔顿.葛雷瑟好了不起,可以和莎士比亚、凯撒大帝平起平坐耶。」

阿勃特.米勒(Abbott Miller)
「我是不是太在意一般世俗所谓的美和品味?」

马西莫.维格涅里(Massimo Vignelli)
「爱有很多层次,就跟蛋糕很像。」

谢辞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史蒂芬.海勒(Steven Heller)

  谁说访问者一定比受访者来得逊色?一场精采的对谈,大方且能言善道的来宾固然是重要关键,但是访问者也绝对不能落于被动、单调、甚至搞不清楚状况。访问者在访谈当中,要态度充满热忱,而且在受访者冒出出其不意的谈话内容时,要能够立刻掌握情势。也因此,高明的主持人必须在事前做足功课。詹姆斯.利普敦(James Lipton)在其主持的知名访谈节目《演员工作室内幕》(Inside the Actors Studio)时,总是会准备厚厚一叠的蓝色卡片,上头密密麻麻地记着他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彼此间又有系统地环环相扣。当来宾畅言他们的生涯与心路历程时,利普敦总是能够对于突如其来的话锋见招拆招,使得访谈在不脱序的情况下顺利进行,同时引导来宾敞开他们内心那个不为人知的世界。我只能说,这真的是非常了不起。

  做访谈要具备一定的敏锐度,知道如何去引导善于表达──还有,特别是沉默寡言的来宾,侃侃而谈。最糟的情况是,受访的来宾惜字如金、对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绪多所犹豫。但若是主持人能够以一连串深入、有见解的问题去刺激受访者──当然,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自二00五年起,黛比.米曼(Debbie Millman)就担任网路广播节目《设计有关系》」(Design Matters)的主持人,每次访谈之前她都做了充分准备──当然,不止是这样。黛比.米曼访谈时的语调优雅怡人,她和每一位来宾之间往来的问题,都是她为了激发受访者深入回应而用心设计的。对于来宾的生涯与作品,她总是表现出无比的兴趣,想要一探究竟的真心诚意使得每一位受访者在接受访谈时都能够展现出自信。她的主持风格绝对不是芭芭拉.华特丝(Barbara Walters)的那种咄咄逼人,但也不会过分温和谨慎。我曾经在几个不同的场合接受她的访问,每一回她的访谈方式都会视当时整体状况而有所调整。她会很友善、但是带有一点挑战性地从开场白引导你进入谈话主题,然后展开毫不设限的对话。黛比不会随便拿一张纸写几个问题就想让人家对她掏心掏肺;她在进行访谈前都会做好功课,然后带着一叠写满重点的研究笔记来面对她的受访者。

  虽然黛比主持了一个以平面设计为主要探讨内容的广播节目,但她的本业并不是新闻记者。我第一次看到她的名字,是几年前在刚成立不久的设计部落格「大声说」(Speak Up)上头,她和部落格创办人阿尔敏.维特(Armin Vit)对于「品牌」有一番激烈的笔战(也因此后来在这个讨论区里大家都尽量避谈「品牌」的话题)。维特和他的战友们对于「品牌」行销的效果抱持高度的怀疑,于是黛比与他们之间展开一连串的辩论,攻与防都相当地精彩。黛比的论点极具说服力,而且极为理性。但是以黛比的背景来说,岂有不具说服力的道理?黛比是「纯银」品牌顾问公司(Sterling Brands)的合伙人。「纯银」是一间位于纽约的知名品牌识别顾问公司,在这里,她得以一展滔滔雄辩的长才。在这个以男性为多数的产业里,黛比的表现可以说是出类拔萃。她在策略、行销方面的经验与体认,让她成为设计的忠实拥护者。

  当然,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她是设计和设计师的狂热份子,虽然她在科学和心理学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她在个人的部落格上有一些颇具诗意的自我剖析,debbiemillman.blogspot.com)。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使她得以如此善于与人对谈,那就是她非常乐于向他人学习。在访谈中,她对于受访者的学习和创作历程十分关注,这让她的访谈格外引人入胜。假使单由设计师介绍自己的创作,即便是对圈内人来说恐怕都会显得过于艰涩难懂。但是黛比在她的节目里会运用一些巧妙的平衡来引发听众的兴趣,比方说,她让麦可.贝汝(Michael Bierut)畅谈自己不为人知的小癖好,同时也去探讨贝汝设计萨克斯第五大道百货公司(Saks Fifth Avenue)购物袋的创作逻辑。

  我经常引述保罗.兰德(Paul Rand)的话,他说他总是会先凭直觉发想出一个点子,然后再赋予它意义。这句话并不表示,去了解观念的本质、或甚至是去了解背后的技术是不好的,只是访问者在抽丝剥茧时必须要具备绝佳的问话技巧和入微的观察力,才不至于让访谈的内容落入俗套。相对于替设计师写一些介绍性文章来说,与他们进行访谈才能够真正避免完全用理性的思维解构他们,而能直接去探究创意的本质。

  进行访谈确实不容易,但设计师的声音,不管是智慧的、幽默的、讽刺的、甚至是尖酸刻薄的声音,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了。透过书里的交心对话,黛比直指设计大师们的创作本质,而且丝毫无损他们的个人风采。她让这些设计大师自己开口说,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恰到好处。

  史蒂芬.海勒──一九五0年生,集多种职衔于一身,包括美术总监、记者、评论家、作者,并曾编写过多本插画史、字体设计等和平面设计相关之着作超过一百本。

  史蒂芬.海勒曾任《纽约时报》资深艺术总监时达三十三年,过去二十年亦是《Print》、《Eye》、《Baseline》和《I.D.》重要的特约撰稿编辑,目前他和Lita Talarico为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原创设计师艺术硕士学程」计画(MFA Designers as Author)的共同主持人。他在一九九六年获艺术总监俱乐部名人堂教育人士、一九九九年获美国平面设计协会终身成就奖。

自序

寄件者:史戴夫.盖斯柏勒(Steff Geissbuhler)
日期:2006年12月3日 6:10:45 EST
收件者:黛比米尔曼
主旨:Re像设计大师一样思考

黛比,

  我想我们太过于关注我们自己了。我们给自己办了一堆研讨会、彼此互相颁了一堆奖、出版了对方的作品和书,基本上我们总是不断在往对方脸上贴金。

  我想,妳这本书恐怕只有平面设计师会去读,到最后我们也还是在搞自己的小圈圈。然而,我终究还是回答了妳的问题。等书真的出版的时候我可能会不敢看,不过我的回覆还是请妳笑纳。

希望对于我的直言,妳不要太介意。

  常常有学生会问我这样的问题。我每次回答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他们很想打听出成为顶尖设计师的方法。

祝 好。

史戴夫

史戴夫.盖斯柏勒联合设计师事务所
C&G Partners

  虽然书名这么写,但是这本书并不是要告诉读者怎么样才能像当代平面设计大师们那样思考。请把它视为是这些大师内心世界的一瞥,透过这一瞥,我们才能些许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动机。

  这本书原来不是打算要做成这样的。刚开始的时候,我计画要做一本文集,探讨这些设计大师们的共通性和思考的流程。我最初所拟定的问题的确比较浅薄,而且,虽然我刚收到史戴夫.盖斯柏勒的回信时有些不快,但当下我马上就醒悟了。毕竟史戴夫说到一个重点,或许我们真的太过于关注我们自己了。但话说回来,设计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产业,内部本来就会有很多活跃的对话、吵杂的声音,这样有什么不对吗?

  要去感受一个伟大的心灵是如何构成的──不论这个心灵是理性的、奇妙的、还是稀奇古怪的──必定要靠个人的努力,而要能效法一个伟大的心灵就更不容易了。想成功,没有什么客观的方法;更遑论想要找到一个讨好所有观众、安全无风险的方法,可以去创造出优雅、霸气、有艺术内涵的作品。假使我打算加入这些吵杂的对话,我要做的就不只是去量化、分析设计大师们如何创作;我要和他们进行深度的心灵对话,我要去探究是什么让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如此独特。

  做设计,必须要将布鲁斯莫(Bruce Mau)所谓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加入材料中,也就是说,要能够赋予死板板的材料生命和活力。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师必须拥有一些「施术」的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能够引导观众往特定方向思考的设计就是好设计;真正的好设计应该是要能够让观众内心产生回响的设计。

  设计是少数结合科学和艺术的学问。让人印象深刻、有意义的设计除了需要靠才智与理性完成外,创作者也必需要能够投注情感与信念在其中。也因此,设计师在每一回进行创作的时候,都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间求取平衡,这实在需要一些独到的功夫。

  在本书中许多受访的设计师都提到,设计是一项解决问题的活动,但事实上这些设计师们的能耐远不止如此。他们的确有许多共通的特点,但其中有一点是本书里每位受访的设计师都具备的特质,那就是──高度的同理心。这让他们能够用理性、又具有诗意的方式,心有灵犀地将客户的想法转化成另外一种面貌;同时也让这些天才设计师们拥有奇妙的法术,使他们即便在感官体验如此混乱的今天,仍然能清晰地表达一些讯息和他们的信念。

  本书里的每一位受访设计师都拥有这种惊人的能力。在访谈中,米尔顿.葛雷瑟(Milton Glaser)提到他的观察:「你的本质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传递出什么样的想法和信念。」在书里,这些设计大师们就是如此自然、真诚地在分享他们的观点与智慧。书中的对话固然透露了设计师们是如何思考与看这个世界,但同时,我们也从中看见这些伟大设计师们是如何得以创造出这些精彩绝伦的作品。

黛比.米曼

图书试读

5. 史蒂芬.塞格麦斯特(Stefan Sagmeister)节选



史蒂芬.塞格麦斯特和我曾经差点儿一起被送进警察局。我的办公室位于帝国大厦十七楼,那次我们正在那里进行一个概念设计的案子,史蒂芬把他的脚晾到窗外,手上拿着一个牌子,大大地写着:「OVER」。我压根儿没想到底下来往的人群会把牌子上的讯息解读成:「一切都完了」(It’s over),以为这是一个跳楼者的最后遗言。等到成群的警察、媒体记者出现,附近所有的消防车、救护车也都聚集在楼下,我才惊觉整个曼哈顿都在注视着这位大师工作时的完美演出。



这就是史蒂芬.塞格麦斯特。他就是有本事让生活变成一种艺术。他抓得住你,而且当你慢慢进入状况之后,你不禁会想,为什么对他而言这么自然不过的事情,你却要花这么久的时间才能够体会?那就是──要感受艺术,你可以坐在林布兰特(Rembrandt)的作品前……而或者,你也可以去欣赏一件平面设计作品。



史蒂芬或许是设计界里最接近概念艺术家和摇滚明星的人。然而即使他如今大名鼎鼎,仍然保持着谦虚、朴实的作风,甚至慷慨大方地给了我不少时间进行访谈。我们的对话是透过电子邮件与直接面对面两种方式完成的。这是一次展现洞察力、启发性,同时兼具表演艺术性质的精彩访谈。**




你小的时候希望长大能做什么?



当一个天主教神父。



我听说你考虑再休息一年不接任何案子。你当初为什么会做这个休息的决定?(註:史蒂芬于1999年有一整年的时间没有接任何案子。)



我会说原因很多。最简单的理由大概就是厌烦;我就是觉得烦了。我们在音乐这个产业里头已经七年了,我对于设计CD封面、还有把音乐视觉化的那一套流程感到很厌烦。事实上,更让我觉得丧气的事情,就是我们不管做什么都有三个老板要伺候:唱片公司、经纪人、还有乐团本身。而我们呢,就是任他们三方踢来踢去的皮球。还有,艾德.费拉(Ed Fella)最近有来我们工作室,他有一些素描本子,里头是他实验性的字体设计,他说那些是所谓的「出口艺术」(Exit Art),我对此印象非常深刻。另外,我想提柏.卡尔门(Tibor Kalman)的过世也有一些影响吧。



怎么说呢?



这件事提醒了我人生苦短,我们应该要赶紧去做一些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早些年的时候,我经常往来香港、维也纳、纽约之间工作,案子总是一个接着一个,没什么空档。这让我常常去思考、或者去质疑我所做的事究竟值不值得。后来我在工作室里待了七年,我知道我最爱的还是纽约,实在没什么理由再搬到其他地方。只不过,我想要刻意保持一点距离,重新仔细思索自己的工作。我也发现自己在办公室里享受的乐趣愈来愈少,我得要想点办法;假使我在办公室里愈待愈不快乐,那什么都不必玩了。我回来工作已经将近六年了,对于当初休息究竟值不值得,我现在相当清楚。我会很热切、很肯定地告诉妳,值得,绝对值得。



在你休息的那段期间,你难道都不会担心重回职场会有困难?



在我做了决定之后的那一年,我倒是不太担心,毕竟决定已经下了。但是在这之前,我是挺担心的,没错。我担心自己一转眼就会被大家所遗忘,担心之前的老客户会跑光光不再回来,一切都得重头开始。不过我同时也想,或许能够重头来过是一件满有趣的事情也不一定。



在那一年里,你学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学到太多了。我发现我有时候对客户发的火其实不尽然是他们造成的,那是我的本性。就算没有客户,我还是跟以前一样生气、或者不生气。我学到的事情之一就是,原来我心里的一些怒气其实和客户没多大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流程或标准化的模板。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导师,在引导你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我曾以为“设计思维”就是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解决问题的哲学。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探索,去拥抱不确定性。书中的案例分析,并非是成功的流水账,而是展示了设计师在面对困境时,如何运用洞察力、创造力和迭代思维去克服挑战。这让我意识到,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充满了试错和调整。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从小处着手,快速迭代”的建议。这让我不再畏惧犯错,而是更加积极地去尝试、去验证。每一个小的尝试,即使不完美,也能为最终的设计提供宝贵的反馈。这种“精益”的设计理念,让我更加高效地推进项目,同时也让我对“完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次性的达成,而是持续优化的结果。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在变化中寻找稳定,在模糊中抓住方向,成为一个更加灵活和富有韧性的思考者。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启发。它没有给我一个既定的“设计模板”,而是给我了一套“设计工具箱”,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地运用其中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我曾经以为好的设计是“一蹴而就”的,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是一个“持续打磨”的过程。书中关于“原型验证”的强调,让我明白,早期的反馈是多么重要。它能够帮助我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避免走弯路。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讲故事”的理念,它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呈现产品,更是传递一种价值和体验。通过故事,能够更有效地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设计。这种“叙事性”的设计思维,让我对如何沟通和表达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丰富了我表达和沟通的技巧,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清晰、更加有说服力的方式去呈现我的想法。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思维的“重塑”。它没有给我具体的“做什么”,而是教会了我“怎么去想”。我之前一直以为设计就是美化,就是让东西看起来“好看”。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告诉我,设计更重要的是“好用”,是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书里提到的“用户中心”理念,并非简单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的原则。它让我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那些我可能忽略的细微之处。比如,在做一个项目时,我不再急于动手制作,而是花费更多时间去理解目标用户是谁,他们的痛点是什么,他们的行为习惯是怎样的。这种转变,让我之前很多“想当然”的设计变得更加落地、更加有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关于“同理心地图”的描绘,它不是一张图表,而是一种深入挖掘用户内心世界的工具,让我能够感受到用户的喜怒哀乐,从而设计出真正能打动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能力的提升,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一个执行者,更像是一个能够洞察人性、创造价值的“问题解决者”。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思考的大门。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与一位睿智的老友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他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引导,让我自己去发掘问题背后的逻辑,去构建解决方案的框架。我之前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会陷入细节,而忽略了整体。这本书则让我学会了“从宏观到微观”的思考方式,先把握住大的方向和核心目标,再逐步细化到具体的执行层面。它提醒我,每一个设计决策都应该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应该服务于一个明确的目的。书中关于“需求分析”的论述,让我明白,真正的需求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需要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访谈才能挖掘出来。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让我对接下来的设计工作充满了信心。我不再满足于表面化的解决方案,而是追求那些能够触及事物本质、带来深远影响的创新。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工匠”的心态,转变为一个“思想家”的模式,我开始享受思考的过程,并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与其说是一套具体的设计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翻开它,我并没有找到那些关于色彩搭配、字体选择的详尽教程,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使用某个设计软件的工具书。相反,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解锁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创造”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设计并非仅仅是美学上的雕琢,而是一个基于深刻洞察、逻辑推理和同理心构建的过程。书中那些关于“提问的艺术”、“识别用户需求”、“原型迭代”的阐述,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设计,必然根植于对用户及其所处情境的全然理解。它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严谨的分析和不断的验证。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负空间”的比喻,它不仅仅指设计中的留白,更象征着那些未被言说、未被直接表达,却至关重要的信息和感受。这种“留白”,让我学会在观察中发现更多,在沟通中倾听更深,从而触及问题的本质。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我开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一种更加结构化、更加具象化的方式去思考,去解决遇到的种种挑战,不仅仅是工作上的设计项目,甚至包括日常生活的琐事,都能从中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