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所學校就是傢庭,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
身為老師,必須負起糾正及教導學生行為的責任,
身為父母,則必須為孩子思想性格的發展負責任。
一個人的性格並不是與生俱來
「愛孩子」和「寵孩子」幾乎隻有一綫之隔
有時「狠心」是真正的「愛」
有時「愛」卻令孩子變「壞」
而孩子變「壞」是因為父母的「愛」還是「狠」?
身負老師及父母雙重責任的您,必須學會拿捏其中的分寸。
孩子是老天爺的禮物。
孩子純真的笑容,是紓解父母一整天疲憊的特效藥。
但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傢裏的寶貝變瞭?
任性、懶惰、嬌縱、蠻橫、衝動,甚至開始學會欺騙?
身為父母的您,有沒有發現,孩子可能是被寵壞的。
前言:壞孩子都是寵齣來的
第一章 縱容培養齣驕縱的孩子
1、毫無節製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2、袒護孩子的過錯
3、為孩子掩飾缺點
4、對孩子過度溫柔
5、過分注意孩子的感受
6、把孩子當成「小祖宗」
第二章 溺愛培養齣懦弱的孩子
1、一切都為瞭孩子
2、為孩子安排特殊待遇
3、不讓孩子接受鍛鍊
4、什麼都幫孩子準備得好好的
5、不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6、孩子永遠是對的
第三章 過度奬勵培養齣自私的孩子
1、用物質當作奬勵
2、用排場來衡量奬勵大小
3、當孩子的「搖錢樹」
4、默許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5、默許孩子獨自佔有食物
6、讓孩子和彆人相互比較
7、輕易給孩子承諾
8、隻看孩子的考試成績
第四章 顛倒是非培養齣自大的孩子
1、盲目的誇奬孩子
2、神童不需要用功
3、能說會道就是好口纔
4、欺負彆人是善於競爭的錶現
5、頂撞師長是勇敢的錶現
6、不遵守秩序是創造力的錶現
7、考試作弊是聰明的錶現
附錄 傢教10問
1、怎樣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
2、怎樣幫助孩子剋服恐懼?
3、怎樣磨練孩子的抗壓力?
4、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5、怎樣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6、怎樣培養孩子學會尊重彆人?
7、怎樣幫助孩子改掉沉迷電玩的毛病?
8、怎樣引導孩子學會正確思考?
9、怎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10、怎樣培養孩子的團隊閤作能力?
前言
壞孩子都是寵齣來的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應該沒有比看著自己的孩子變壞更痛心的事情瞭。而且,這樣的變化似乎總是來得太突然,在父母還來不及做好準備前,那個曾經很乖的孩子就已經變得十分任性、懶惰、嬌縱、蠻橫、衝動,甚至開始欺騙父母。
為什麼好孩子會變成這樣呢?到底誰最應該為孩子變壞負責呢?或許有人說是傢庭,有人則認為是學校,也有人說是社會。其實,這三者都有責任,但又不能完全是傢庭、學校或是社會的問題。因為孩子的成長,是從傢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齣現問題,都有可能會導緻孩子變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所學校」就是傢庭,「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當然是最大的,甚至可以影響到一輩子。因為孩子從齣生到學齡前的這段時間,幾乎是一張白紙,可塑性比較強。這個時期,父母給予他們的身教言教,往往會影響到他們一輩子的處事觀念。
正如《三字經》開篇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實際上已經開宗明義地提醒那些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一定要從小就好好教育,纔能使孩子的善良本性得已不斷發展昇華,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教育得不好,孩子原本善良的本性就會逐漸變質,壞習慣一旦養成,想要改迴來就很難瞭。
然而,以前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採取「打罵教育」,推崇「棒底齣孝子」的錯誤觀點,因而使孩子有瞭這樣的認知: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使用暴力。隨時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打罵教育」已經不在是主流,取而代之的卻是大多父母都過度的寵愛孩子,孩子在傢就像「小皇帝」一般,全傢人都得繞著孩子轉,孩子說往東,不敢帶他往西,使孩子逐漸習慣瞭「唯我獨尊」,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還以為天底下的人都得為他服務。這些,正是造成孩子偏激和變壞的直接因素。
的確,這個時代的孩子們因為父母越來越多的關愛,而得到越來越多的「幸福」。但這樣的「幸福」不但沒有讓他們的身心更加健康成長,反而帶著他們朝反方嚮發展。由於父母們無止境的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這樣錯誤的「愛」底下成長,終於逐漸變成嬌橫、自私的壞孩子。
年輕的父母們,相信你們愛孩子的心非常堅定,但韆萬不要以為所有的「愛」都對孩子有好處。相反,有時你們的「愛」,往往會把孩子寵壞。所以,在必要的時候,對孩子適當的「殘酷」和「狠心」一些,纔能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當然,我們所說的「殘酷」和「狠心」,並不是指「打罵教育」的方式,而是因為要避免自己太過溺愛孩子,所以要殘酷一點和狠下心來,孩子怎麼哭鬧也不可以妥協,也就是中道的教育方式。
在本書中,我們將羅列齣目前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所存在的各種錯誤,並幫助父母們瞭解及避免發生這樣的錯誤,與孩子一同成長,使孩子在充滿快樂、輕鬆和分享的氛圍中,邁開步伐朝嚮未來的成功。
全世界的母親是多麼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個母親都有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她們之所以不辭辛苦,是為瞭能再多給孩子一點。
——惠特曼
這本書的書名《孩子都是被寵壞的》,一開始就吸引瞭我。作為一個身處其中的傢長,我常常會思考,我的孩子是否也被“寵壞”瞭?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很多自己教育方式的影子。它沒有采用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方式,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深入剖析瞭“寵壞”是如何一步步發生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付齣與迴報”之間關係的解讀,很多時候,我們傢長付齣瞭很多,卻期待著孩子能夠理所當然地接受,卻忽略瞭教導孩子感恩和珍惜。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界限”的重要性,原來,一個沒有界限的愛,最終會變成一種束縛,甚至是一種傷害。它鼓勵傢長們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失敗,去承擔後果,去在挫摺中成長。這種理念,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替孩子遮風擋雨的傢長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但也是一種必要。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育兒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堅定瞭要培養一個獨立、有擔當的孩子。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孩子都是被寵壞的》,光是看這個名字,就足夠引起我的好奇心瞭。我一直覺得,現在的孩子,特彆是獨生子女,確實被傢裏人捧得很高,有時候我都擔心他們會不會變成小霸王,不懂得體諒彆人,也不知道怎麼跟同齡人相處。這本書到底是怎麼看待“寵壞”這個現象的呢?它會給齣一些很有力的論證,還是僅僅停留在一種普遍的抱怨上?我期待它能深入地剖析一下“寵壞”的根源,是傢庭教育方式齣瞭問題,還是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會不會講到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感同身受,甚至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一些影子。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批判,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比如父母應該如何平衡關愛和管教,如何在給予孩子安全感的同時,也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和責任感。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提齣一些關於“不被寵壞”的教育方法,或者說,什麼樣的孩子纔能稱得上是真正健康成長的孩子。我對於那些能夠引人深思,又能提供實際指導的書籍,總是充滿期待。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教育孩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誤區,並指引我們走嚮更正確的方嚮。
评分《孩子都是被寵壞的》這本書,真的顛覆瞭我一些原有的觀念。我原本以為,隻要對孩子好,滿足他們的一切需求,就是最好的愛。但這本書用非常尖銳的視角,揭示瞭這種“好”背後的隱患。它讓我意識到,過度的保護和遷就,反而會讓孩子變得軟弱、自私,並且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延遲滿足”的探討,這讓我明白,孩子需要學會等待,需要明白不是所有願望都能立刻實現,而這恰恰是他們學習耐心和毅力的重要過程。書中還有一些關於“責任感”的論述,讓我反思自己是否過多地替孩子承擔瞭本該屬於他們的責任。這本書不僅僅是停留在批判層麵,它還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比如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的後果,如何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感,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外界的贊揚。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更清晰的育兒方嚮,那就是培養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有責任心、懂得感恩的孩子,而不是一個被寵溺的“小皇帝”。
评分《孩子都是被寵壞的》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就是一種“痛並快樂著”的閱讀體驗。痛,是因為它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但也最敏感的地方——我的孩子,我的教育方式。它用瞭很多生動的例子,描繪瞭那些在“寵愛”的溫室裏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的種種錶現,有時候讓我覺得非常熟悉,甚至慚愧。但是,快樂也隨之而來,因為這本書並沒有止步於揭露問題,它更像是一盞指路明燈,為我們這些在育兒路上摸索的傢長們,提供瞭一種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邊界感”的討論,這讓我明白,愛不等於無原則的滿足,而是要在愛的基礎上,劃定清晰的界限,讓孩子懂得尊重規則,也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書中的一些觀點,比如“放手也是一種愛”,雖然聽起來有些“狠心”,但細細品味,卻蘊含著深刻的智慧。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過於焦慮,總是想替孩子鋪平一切道路,反而剝奪瞭他們自我探索和成長的機會。這本書讓我對“愛”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如何培養一個獨立、堅韌、懂得感恩的孩子,有瞭更明確的方嚮。
评分讀完《孩子都是被寵壞的》這本書,我的內心可以說是五味雜陳。首先,它用一種非常犀利且不留情麵的方式,揭示瞭現代傢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書中關於“溺愛”的描述,與其說是批評,不如說是精準的診斷,讓我不得不反思自己過去的某些行為。它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細節,比如孩子如何利用父母的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父母又如何在“愛”的名義下,一步步剝奪瞭孩子成長的機會。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敢於直麵現實的勇氣,沒有粉飾太平,而是直接點齣瞭問題核心。書中關於“習慣養成”的部分,對我啓發很大。它強調瞭早期教育的關鍵性,以及一旦形成的不良習慣,後期糾正起來有多麼睏難。我感覺自己像是被敲響瞭警鍾,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好”其實正在悄悄地傷害著孩子。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對傢長們的“思想洗禮”,迫使我們去審視自己的動機,以及行為對孩子産生的長遠影響。我希望更多為人父母的,都能靜下心來,認真閱讀這本書,並且從中找到改變的勇氣和方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