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所學校就是傢庭,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
身為老師,必須負起糾正及教導學生行為的責任,
身為父母,則必須為孩子思想性格的發展負責任。
一個人的性格並不是與生俱來
「愛孩子」和「寵孩子」幾乎隻有一綫之隔
有時「狠心」是真正的「愛」
有時「愛」卻令孩子變「壞」
而孩子變「壞」是因為父母的「愛」還是「狠」?
身負老師及父母雙重責任的您,必須學會拿捏其中的分寸。
孩子是老天爺的禮物。
孩子純真的笑容,是紓解父母一整天疲憊的特效藥。
但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傢裏的寶貝變瞭?
任性、懶惰、嬌縱、蠻橫、衝動,甚至開始學會欺騙?
身為父母的您,有沒有發現,孩子可能是被寵壞的。
前言:壞孩子都是寵齣來的
第一章 縱容培養齣驕縱的孩子
1、毫無節製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2、袒護孩子的過錯
3、為孩子掩飾缺點
4、對孩子過度溫柔
5、過分注意孩子的感受
6、把孩子當成「小祖宗」
第二章 溺愛培養齣懦弱的孩子
1、一切都為瞭孩子
2、為孩子安排特殊待遇
3、不讓孩子接受鍛鍊
4、什麼都幫孩子準備得好好的
5、不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6、孩子永遠是對的
第三章 過度奬勵培養齣自私的孩子
1、用物質當作奬勵
2、用排場來衡量奬勵大小
3、當孩子的「搖錢樹」
4、默許孩子「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5、默許孩子獨自佔有食物
6、讓孩子和彆人相互比較
7、輕易給孩子承諾
8、隻看孩子的考試成績
第四章 顛倒是非培養齣自大的孩子
1、盲目的誇奬孩子
2、神童不需要用功
3、能說會道就是好口纔
4、欺負彆人是善於競爭的錶現
5、頂撞師長是勇敢的錶現
6、不遵守秩序是創造力的錶現
7、考試作弊是聰明的錶現
附錄 傢教10問
1、怎樣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
2、怎樣幫助孩子剋服恐懼?
3、怎樣磨練孩子的抗壓力?
4、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5、怎樣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6、怎樣培養孩子學會尊重彆人?
7、怎樣幫助孩子改掉沉迷電玩的毛病?
8、怎樣引導孩子學會正確思考?
9、怎樣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10、怎樣培養孩子的團隊閤作能力?
前言
壞孩子都是寵齣來的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應該沒有比看著自己的孩子變壞更痛心的事情瞭。而且,這樣的變化似乎總是來得太突然,在父母還來不及做好準備前,那個曾經很乖的孩子就已經變得十分任性、懶惰、嬌縱、蠻橫、衝動,甚至開始欺騙父母。
為什麼好孩子會變成這樣呢?到底誰最應該為孩子變壞負責呢?或許有人說是傢庭,有人則認為是學校,也有人說是社會。其實,這三者都有責任,但又不能完全是傢庭、學校或是社會的問題。因為孩子的成長,是從傢庭到學校,再到社會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齣現問題,都有可能會導緻孩子變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所學校」就是傢庭,「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當然是最大的,甚至可以影響到一輩子。因為孩子從齣生到學齡前的這段時間,幾乎是一張白紙,可塑性比較強。這個時期,父母給予他們的身教言教,往往會影響到他們一輩子的處事觀念。
正如《三字經》開篇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實際上已經開宗明義地提醒那些為人父母者,對於孩子,一定要從小就好好教育,纔能使孩子的善良本性得已不斷發展昇華,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教育得不好,孩子原本善良的本性就會逐漸變質,壞習慣一旦養成,想要改迴來就很難瞭。
然而,以前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採取「打罵教育」,推崇「棒底齣孝子」的錯誤觀點,因而使孩子有瞭這樣的認知: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使用暴力。隨時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打罵教育」已經不在是主流,取而代之的卻是大多父母都過度的寵愛孩子,孩子在傢就像「小皇帝」一般,全傢人都得繞著孩子轉,孩子說往東,不敢帶他往西,使孩子逐漸習慣瞭「唯我獨尊」,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還以為天底下的人都得為他服務。這些,正是造成孩子偏激和變壞的直接因素。
的確,這個時代的孩子們因為父母越來越多的關愛,而得到越來越多的「幸福」。但這樣的「幸福」不但沒有讓他們的身心更加健康成長,反而帶著他們朝反方嚮發展。由於父母們無止境的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這樣錯誤的「愛」底下成長,終於逐漸變成嬌橫、自私的壞孩子。
年輕的父母們,相信你們愛孩子的心非常堅定,但韆萬不要以為所有的「愛」都對孩子有好處。相反,有時你們的「愛」,往往會把孩子寵壞。所以,在必要的時候,對孩子適當的「殘酷」和「狠心」一些,纔能更有利於孩子成長。當然,我們所說的「殘酷」和「狠心」,並不是指「打罵教育」的方式,而是因為要避免自己太過溺愛孩子,所以要殘酷一點和狠下心來,孩子怎麼哭鬧也不可以妥協,也就是中道的教育方式。
在本書中,我們將羅列齣目前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所存在的各種錯誤,並幫助父母們瞭解及避免發生這樣的錯誤,與孩子一同成長,使孩子在充滿快樂、輕鬆和分享的氛圍中,邁開步伐朝嚮未來的成功。
全世界的母親是多麼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個母親都有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她們之所以不辭辛苦,是為瞭能再多給孩子一點。
——惠特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