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展?」「没听过,那是什么?」
设计的出头天在米兰家具展?NO、NO、NO,米兰家具展isn’t all!
想发掘设计新锐、想瞧瞧初出茅庐的设计新人、想碰撞更大胆不受限的新意,你就得认识卫星展!
卫星展是设计人出道的绝佳场合,更是世界级的好舞台。原本只需要获得导师和同学认可的作品,现在在卫星展中将面对「世界级」的评定。
从卫星展发迹的设计人有谁?该如何参与卫星展?卫星展的故事是什么?对现今已闯出名声的设计新秀们来说,当年卫星展的意义为何?他们又如何看待卫星展?
现今无人不晓的设计师:Matali Crasset、Lorenzo Damiani、Satyendra Pakhale、Patrick Jouin、Xavier Lust,通通都是卫星展一、二、三班的优秀毕业生。你或许认识这些设计新人,却不知道他们来自卫星展。
《卫星展全纪录》将介绍卫星展自创办以来每一年锋头最健的设计人和他们的作品,这本书是关于他们的故事。因为卫星展就是这些设计人设计生涯的起点。
首次针对卫星展的完整详细报导,尽数卫星展的点滴与演变,带你认识一位位精彩鲜活的设计新锐,一个个又夯又跳的设计产品!
作者简介
甄健恆
1982年出生,马来西亚人。
毕业于英国约克大学音乐科技系,曾任上海《晨刊WestEast》双週刊专题总监。现为自由撰稿人/专栏作家,涉及领域横跨音乐、艺术、建筑和设计。
作品散见于马来西亚《新潮》、《时尚男人》、《家》、《女友》,香港《WestEast Men》、上海《新闻晨报》等。《卫星展全纪录》是他的第一本书。
自序
12载的光辉之旅
1998 起始、寻觅
向Bruno Munari致敬「Omaggio to Bruno Munari」
Designer of the Year: Matali Crasset
Patrick Jouin
1999 未来、转型
为未来设计「Design for the Future」
Designer of the Year: Marc Krusin
2000 新世纪
设计新纪元「Designing the New Millennium」
Designer of the Year: Paolo Ulian
Xavier Lust
2001 科技
科技设计 ─ 征服太空「Technological Design - The Conquest of Space」
Designer of the Year: David Trubridge
Lorenzo Damiani
2002 水晶
为和平设计「Design for Peace」
Designer of the Year: Stefan Diez
2003 转机
水性设计 ─ 全防水「Aquatic Design - Water Proof」
Designer of the Year: Kazuhiro Yamanaka 山中一宏
Nendo (Oki Sato 佐藤大)
2004 新原料
塑料设计 ─ 和平飞弹「Plastic Design - A Missile for Peace」
Designer of the Year: Front
2005 新生
城市设计 ─ 涂鸦「Urban Design - Graffiti」
Designer of the Year: Big-Game
2006 进驻Rho-Pero 原料世界「The World of Material」 Designer of the Year: NEL Colectivo
2007 艺术、永续
十年卫星展 ─ 过去、现在、未来「Ten Years of Satellite - Past, Present, Future」
Designer of the Year: Fulguro
2008 民主设计
绿色万岁!绿色加油!「Viva il Verde! Go Green!」
Top 3 Designers: Hommin 陈宏铭
Fokus Fabrik
Gareth Neal
2009 节能减碳
设计身心灵的健康「Designing Wellness」
Top 3 Designers: Daniel Rybakken
Outofstock
Postfossil
卫星展的现今与未来
卫星展教战手册
卫星展以外......
* ZonaTortona
* 其他家具展
* 毕业展
自序
人说:初生之犊不畏虎。
卫星展(SaloneSatellite)是设计菜鸟们带着兴奋与忐忑的综合心情,排除并克服种种因素以后,在世界最顶尖的米兰家具展占上一角的地方。他们当中有人来自邻近城镇,开了数小时车匆匆赶到;有人则来自远方——从美国、日本、甚至远到纽西兰。这些设计菜鸟们跨海跨国,舟车劳碌,只为一个成功的机会:希望能在卫星展此一屋檐下,呈现自己的设计成果。
但为何非得要在这里呢?与设计学院毕业展有何差别?因为,那些原本只需要获得导师和同学认可的作品,现在在卫星展中将面对,毫不夸张地,「世界级」的评定。
试着想像一个刚踏出学校不久、甫接触社会的菜鸟,这些年轻设计师们恰是如此,他们在卫星展这个「现实社会」里,有的表现出健谈与风趣,有的则害羞与扭捏;各种类型的设计师──执意只以作品进行「对话」的艺术型、运用各种媒体包装自己的科技型——都让这个只有区区十几年的展览成为「后明星设计师」时代的缩影。
或许,这就是卫星展让人着迷的地方。
决定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就已经对自己下了挑战,也势必得一一过关斩将。我开始对过去未曾参与的卫星展作潮流趋势研究和剖析,并潜入亲身经历的卫星展回忆里作叙述和描绘,最后将两者衔接在一起,构成本书最主要的内容。对我而言,关于卫星展的撰写过程既像在写史记,也像在报导时事。
但如果我说这本书的起源在于「赌气」两字,或许大家会觉得很荒谬吧!(但我发誓,上述字字属实。)
设计类的书籍打自Coffee Table Book的类别延伸出来以后,各出版社纷纷拓展各自一方天地。但在这无限量,甚至已达无控制的阶段里,人们对于所谓的「好」设计书似乎已经失去了判断能力。有关年轻设计师的书要不像是家具採购目录,要不就是一本公关稿。在觉得可以做得比它们好的意念驱使下,我「赌气」似地架构出概念、写出了这一本书。
当然,《卫星展全纪录》之所以能被你捧在手上,还有赖田园城市文化事业陈炳槮先生的慧眼赏识、陈咏瑜和林银玲的完美编辑。另外还要特别感谢卫星展创办人Marva Griffin以及书中所有设计师的耐心协助。并在最后感谢所有相信我这个「菜鸟作者」的诸位朋友和家人。
希望你在看过这本书以后,为勇气、创意和成就都「很大」的设计菜鸟们加油,致敬!
甄健恆
2009年8月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充满智慧的向导,在我熟悉的“设计”领域中进行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穿越”。我原以为“卫星展”只是米兰家具展的某种补充或延伸,但作者的解读让我明白,它其实代表着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设计生态。他巧妙地将那些看似分散的“展”联系起来,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和设计共通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设计”本身的思考,他并没有将设计局限于视觉的美感,而是将其与功能、技术、甚至社会议题紧密结合,展现出设计作为一种解决问题、改善生活的力量。书中的叙述风格也相当独特,时而充满诗意,时而又带着一种锐利的洞察力,让我时时感到惊喜。它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存在于展览现场,更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品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拓展了我对“展”和“设计”的认知边界。
评分当我读到书中关于“设计,不只米兰家具展!”这一主题时,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米兰家具展固然是设计界的盛事,但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真正的设计生命力往往蕴藏在更广阔的土壤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许多可能被我们忽视的“卫星展”,它们或许没有米兰那样耀眼的光环,却同样承载着创新的火花和独特的思考。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展览信息,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展”背后的故事和理念。我能感受到他对设计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对那些默默耕耘的设计师的尊重。他笔下的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次对“设计”的深度访谈,让我得以窥见设计师们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又是如何将创意转化为触手可及的作品。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设计”的定义,它不再是冰冷的专业术语,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温度和活力的存在。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莫过于它对“展”的重新定义。我原以为这本书会聚焦于那些声名显赫的设计展会,但它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街头巷尾,甚至是一些意想不到的场合中发生的“设计展”。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一种探索精神,他如同一个好奇的旅行者,穿梭于各种“展”之中,捕捉着那些稍纵即逝的创意瞬间。他对于“设计”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他似乎在告诉我,设计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触及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的“展”都是一次与设计对话的机会。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那些小型、独立展览的关注,这让我看到了设计背后更鲜活的生命力,以及那些默默无闻的设计师们的坚持与热情。这本书就像一本“设计的寻宝图”,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遭的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设计之美。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以为它会像我过去读过的许多关于设计类书籍一样,仅仅停留在对某个展会的简单罗列和图片展示。毕竟,“米兰家具展”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了某种“官方”和“权威”的光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精致、昂贵,但有时又显得遥不可及的家居设计。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设。它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把米兰家具展当作唯一的主角,而是以一种更加宏大和包容的视角,将“卫星展”的概念引入其中,让我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展”的记录,更是一次对“设计”本身思考的延展。作者似乎在试图告诉我们,好的设计,不应该仅仅被局限在某个特定的地点或时间,它是一种遍布各处的生命力,一种可以从各种意想不到的角落里捕捉到的灵感火花。我开始期待,这本书会如何去描绘这些“卫星展”的独特之处,它们又将如何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设计元素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设计”理念,让作者能够突破传统展会思维,去探索如此广阔的“展”的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叙述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式的语言,而是充满了观察者的温度和思考者的深度。作者仿佛是一位走在街头巷尾,仔细打量着每一个细节的设计猎人,他的文字带着一种生动的画面感,让我能够轻易地跟随他的视角,去感受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设计智慧。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展”的定义,不仅仅是大型的、官方的展览,而是任何一种能够激发人们对美学、功能、甚至是社会议题进行思考的呈现方式。这种“展”的拓展,让我对“设计”的理解也随之打开了新的维度。它不再是少数设计师的“阳春白雪”,而是可以融入到每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下里巴人”。书中对一些小型、独立的设计活动,或者甚至是一些具有创意的小店的描绘,都让我看到了设计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普惠、也更加充满惊喜的可能性。我开始意识到,原来设计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去发现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