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东京,将争取2016年举行奥运。这个台湾人熟悉的城市,又将有一番变貌。本书锁定东京现在市场最红、名声最响亮的20位新锐设计师,深入访谈,从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人生历练,带读者领略顶尖设计师的思考逻辑、创意来源、工作哲学,也掌握最新的设计趋势。
这些新锐设计师来自不同领域,包含: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网页设计、动态图像设计∕动画等。他们的崭新创意,将带领东京设计迈向另一个高峰。
作者简介
IDEAfried Studio
由资深编辑、设计人、影像工作者所组成,是以视觉文化为主的企画制作工作室。作品包括《 how to TYPE 世界字体设计100》、《东京视觉设计 in》、《日本流行音乐视觉设计》、《视觉设计IN 纽约》、《荷兰嬉设计》、《两岸书籍装帧设计》、《台湾设计力》等书籍。
01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
军司匡宽(Tadahiro Gunji).长(山鸟)□□□(Rikako Nagashima).中野豪雄(Takeo Nakano)、米津智之(Tomoyuki Yonezu).吉田□□(Yuni Yoshida)
02 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
小林干也(Mikiya Kobayashi).Nosigner.佐藤□□□(Oki Sato).田村奈穗(Nao Tamura).坪井浩尚(Hironao Tsuboi).VINTA
03 网页设计 Web Design
鎌田贵史(Takashi Kamada).木谷友亮(Yusuke Kitani).西田幸司(Koji Nishida).高木久之(Hisayuki Takagi)、(束力)使河原一雅(Kazumasa Teshigawara)
04 动态图像设计∕动画 Motion Graphics Design / Animation
久保亚美香(Amica Kubo) .村越阳平(Yohei Murakoshi).阿部伸吾(Shingo Abe).加藤久仁生(Kunio Kato)
前言
为了2016年的东京奥运竞标计画,建筑家安藤忠雄正在规划设计这个从2006年开始的「东京十年计画」(Tokyo Big Change~The 10 Year Plan)。这是个具有前瞻性的庞大城市计画,将透过公共建设、交通、环境的改造,把东京建构成一个永续绿化的未来城市。
安藤忠雄以1964年东京奥运的原建筑设施为基础,以「再使用」的概念,增添太阳能设备重新改造,同时向日本国民募捐(每人1000日圆),计划种植五十万棵树,把东京湾附近的垃圾填埋地转变成「海上森林」的绿地,如他所说,「这个计画将为地球创造出一座森林。」肯定的是,2016年的东京将会是一个令人期待的城市,而这也是以设计改变城市的最佳范例。
设计定义与形式的革新
今日,「设计」的定义已与以往大不相同,它在不断地扩张、重新定位,不单是设计师的角色扮演因此发生变化,创作的形式也朝向革新,开拓更宽广的空间。2008年的日本「JADGA设计奖」(日本□□□□□□□□□□□协会∕Japan Graphic Designers Association)正直接反映出这样的现象,参加竞赛的作品比前一年足足多了两百件,这说明了参与设计的人与日俱增,又或者是传达另一项重要讯息:设计的定义和形式已经大幅改变。
日本新世代的设计师以「borderless」的态度看待设计,不再只是反抗传统式的反动,而是兼容新旧的概念和美学,更积极地擅用新媒介、新形式,在你所想像不到的艺术领域中,挖掘各种微妙巧思,和设计加以结合;并以强大的创作力突破局限,表现出崭新的创意手法,令人惊艳。此外,他们也积极参与国际设计事务,有些一出道,便着眼于世界设计的脉动与发展,参与国际大型展览或是设计案,以无法低估的影响力,与世界产生密切的互动。以米兰家具展来说,日本设计师参加的人数每年激增,特别是针对新锐设计师的「Salone Satellite」。
而近几年,在国际网页设计上,日本设计师也突破了以欧美为主流的网路互动媒体领域。2008年享誉国际的「UNICLOCK」以革命性的设计概念,将网页在媒体运用、表现方式与内容等各层面上,不仅跃升到新的阶段,让网页本体有独立存在的功用和价值,更展现了与一般使用者亲近、互动沟通的新空间。这一波潮流,让许多日本年轻的网页设计师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以不同的美术基础和创意概念,创造了各种立足于世界,独树一格的作品。
环境与创作者的连结
艺术∕设计会受到创作者的个人经验和其所处环境∕城市的深厚影响,因此,此刻,我们想了解,在东京,这样一个充满未来性、融合了传统文化和前卫现代的城市里,新世代的设计师正在以怎样的思维∕方式创作着。当环境对创作者放肆地释放各种讯息灵感时,创作者又能如何回馈,产生更大的动能,创造新的设计潮流。
在本书中,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二十位三十五岁以下、分于不同设计领域(平面、产品、网页、动态图像∕动画)的日本新锐设计师,其中还包括了今年(2009年)甫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导演加藤久仁生。这二十位已在日本国内外获得相当瞩目的新世代设计师∕创作者,正以充满未来性的概念,创造属于下一世代的新作品。我们诚挚地希望透过他们的作品,可提供给读者新鲜有趣的设计创见,同时也预见日本下一世代的设计发展与力量。
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市面上关于设计的书籍多如牛毛,大多是千篇一律的案例堆砌。然而,当我真正阅读这本书时,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力。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介绍“好不好看”的设计,而是着力于挖掘那些“为什么好”的背后逻辑。例如,在介绍一个家具设计时,他不仅展示了其流畅的线条和舒适的材质,更深入探讨了其符合人体工学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通过简洁的设计语言传达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负空间”运用的那一章节印象深刻,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留白在视觉传达中的重要性,让我对平面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设计趋势的预测和分析也相当精准,让我感觉自己紧跟时代步伐,了解了设计界最前沿的动向。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设计的框架,让我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深度体验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都堪称一流,纸张的触感细腻,色彩还原度极高,这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内容方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一种“跳出框框”的思考方式。作者在探讨设计时,常常会将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巧妙的融合,比如将生物学的原理应用于建筑设计,将心理学的洞察融入用户体验设计。这种跨界的思维,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设计边界的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未来感”设计的讨论,作者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是对未来生活方式、人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例如,书中描绘的能够根据个人情绪变化而改变色彩的墙面,不仅仅是炫酷的科技,更引发了我关于“人造环境如何与情感互动”的思考。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一场思想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风景,激发出全新的灵感。它让我意识到,优秀的设计,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文化、以及我们最深层的需求紧密相连。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十分流畅自然,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既专业又不失温度的写作风格。他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概念,同时又保持着对设计艺术的严谨态度。书中的许多案例都取材于我所熟知的东京,这让我倍感亲切。我常常会根据书中的介绍,特地去探访那些设计地标,亲身感受那些文字中所描绘的魅力。例如,书中提到的一家独立书店,其空间设计巧妙地融合了工业风和日式禅意,我在实地体验后,发现书中的描述丝毫不夸张,甚至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在剖析每一个设计时,都不仅仅关注其视觉呈现,更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和时代背景,这使得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故事感和人文气息。这本书让我对东京这座城市的设计底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更广阔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本设计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东京城市文化和设计精神的微型史书。
评分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设计应该是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展现了设计的温度和力量。书中有一章节介绍了一个社区改造项目,设计师是如何通过倾听居民的需求,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让我深受感动。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也让我反思了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意义。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一些“非典型”设计的解读,那些看似不起眼,却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生活品质的小巧思。比如,一个巧妙的垃圾分类系统,一个方便老年人使用的餐具,这些细节的设计,无不体现了设计师的用心和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观,更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它鼓励我用更敏锐的目光去发现生活中的设计,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也充满设计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大胆的色彩碰撞和别出心裁的排版,立刻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前沿气息。翻开第一页,不是枯燥的文字介绍,而是直接呈现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视觉作品。从建筑的宏伟到平面设计的精巧,再到产品设计的创新,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设计博物馆,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启发。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城市景观设计的案例,那些将自然元素巧妙融入钢筋水泥丛林的设计,不仅美观,更注重可持续性和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了设计的无限可能。作者在介绍这些案例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深入剖析了设计理念、创作过程以及作品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这使得我不仅仅是欣赏,更是能够理解和学习。我常常会在深夜翻阅这本书,让那些充满创意的图像和富有深度的文字,点燃我内心深处的灵感火花。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事物,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设计的美学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设计图集,更像是一本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预言书,让我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