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很尊重使用的物件与器皿,买回家之后会先恭敬的放在桌上,然后说:
「从今以后就拜託你了。」
从生活器物中,也能看见日本人对美意识的独到诠释。
*从盒子、古物、花器、书册、生活器物与趣味物件中,发现日本人细腻得惊人的感性设计。
*三谷龙二的木质器皿、黑田泰藏的白陶茶碗、仓?史朗的压克力花器、?野友纪的金属盘碟、?田和实的古道具、岩田美智子的手工木盒……,从手感创作认识80位艺匠/设计师的美学主义。
*东京/京都/大坂/神户/金泽/鎌仓:70间日本人都知道的独立个性商店。
从中发现日本人用金属创造温润,用纸张表现永恆的美学生活。
生活风格与美学检定 - [光影、时间、材质、生活]
日本人讲究物件的生命週期,越是创作出超越时间感的生活物件,越能贯彻和风的经典设计思维。无论是老奶奶生了铁锈的粉饼盒,或者清酒的洁白杯身,强调的都是经过岁月和时光洗礼后的沉淀,也总是带给生命温柔滋润的透彻感受。设计师张维胜对于检视美意识物件的四大要素:「光影、时间、材质、生活」,源自他在空间设计方面的专业,对于美好事物的敏锐天性,缔造出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细腻质感。
日式生活物件的创意拼贴 - [盒子、花器、书册、古物、工艺物件与生活器物]
生活品味来自于对美学与质感的要求,设计师张维胜的日本跨界之旅,搜罗了充满设计感与态度的生活物件,蒐集日本设计大师的禅艺作品,发掘欧美设计师眼中的和风诠释。让日本带回的六大器物,在生活中继续延伸旅行的记忆,巧妙地排列出各种创意与风格组合。日本名家黑田泰藏手作的白色陶瓷碗,搭配上安藤雅信的拙朴瓷盘;岩田美智子的手工刷白木盒,加上数十个骨董印章的趣味组合;共同提炼出宁静的禅意知觉,与日式手感的创作美学。因为创意,物件从此不再只是一种无生物体的存在,反射出来的是人和物之间,合而为一的美丽性格。
[跟着物件去旅行] 日本设计店家70+
生活美学实践者,设计师张维胜耗费10年时间,从东京、京都、大坂、神户…,精心收集了300多种物件,从价钱较低的小工艺品,或者是名匠设计的质感食器,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二手古董道具,他所精心排列出的组合,每一种都代表着日本人尊重设计与美意识的生活态度,他所造访的70间特色店家,都蕴含着无数创作力,跟着他的脚步,走一趟令人难忘的日本物件之旅。
作者简介
张维胜
+0空间设计工作室负责人,芝加哥艺术学院室内建筑硕士,曾任衡美设计公司设计顾问、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系讲师。
十年来赴日旅行超过20次,每次旅行都是长时间停留的深度之旅,因为旅行而开始收藏的物件超过300件。强调物件是旅行的延续,生活的美感并非束之高阁。从单纯的旅人,变成收藏物件与创造风格美感的达人,旅行的收获,是独家进入日本艺术家(土反)田和实的私藏艺廊,是唯一能够拍摄超低调京都道具店「草星」的摄影师,总是有办法得到独立创意商店里的非卖品。透过空间设计师张维胜的镜头与文字,一起进入日本的特色设计商店,认识更多充满生活创意的美感物件。
Chapter 1. 旅行、物件与美学 ------ 008
1-1. 品味偏食的旅行见学 ----- 009
1-2. 物件的意义--旅行的延伸记忆 ------ 011
1-3. 物件构成的生活美学 ------ 013
1-4. 检视物件的四大美学要素:光影、时间、质材与生活 ------ 014
Chapter 2. 盒子:盒盖的开启与关闭,收藏记忆与设计隐喻 ------ 016
2-1记忆格子盒 ------ 020
2-2 UNDOSE纸盒 ----- 024
2-3怀旧复古的食谱铁盒与文具盒------ 030 -
2-4木盒、陶盒与铁小箱 ------ 034
2-5随性拼贴的手工纸盒 ------ 040
Chapter 3. 花器:花的姿态,空间的配乐或主角 ------ 046
3-1 小林良一的竹花器 ------ 050
3-2 仓俣史朗的粉红压克力 ------ 052
3-3大□文彦,铁器的垂吊空间 ------ 054
3-4 Culti 玻璃方瓶 ------ 056
3-5黑田泰藏的内敛白磁 ------ 058
3-6 Bals Tokyo六本木带回的简约美学,最受赞赏的桧木花器 ------ 060
3-7 亦花器亦酒器,铺陈生活的可能性 ------ 062
Chapter 4. 生活器物:把器皿视为生命体,是浪漫的 ------ 064
4-1井上三希子的手感小碟------ 068
4-2 三谷龙二与小泉诚的木质魔法------ 070
4-3 黑田泰藏的白磁经典------ 077
4-4 茶碗的可能 ------ 082
4-5 冈田直人方平碟与吉田次朗茶杯------ 088
4-6 佐茶的日式传统:小林良一茶箱、猿山修与许斐良助 ------ 094
4-7 石原稔久与HIGASHIYA的职人手感 ------ 102
4-8 艹田正树与井上美树的玻璃宝藏 ------ 110
Chapter 5. 趣味物件:无用或有用,无法定义的艺术谬思 ------ 116
5-1大野亚纪的木小房与Ronel Jordaan羊毛石头
5-2仲田智与关昌生的时间与光线 ------ 122
5-3宫下香代的和纸雕塑 ------ 124
5-4木块、石块、吉田次朗的桌边风景 ------ 126
Chapter 6. 古物:从经验中出发,新灵感的启发 ------ 130
6-1 粉盒与药瓶的心灵疗癒 ------ 134
6-2 古铁盒与钥匙里的故事------ 138
6-3 跨越时空的手感,手工书与习字帖------ 142
6-4 书写与影像是永恆的起源,活字版铅字------ 148
Chapter 7. 书册:摄影与纸张,都成了信仰的乌托邦 ------ 152
7-1 手工传递的温暖色调 ------ 156
7-2 Kim Jones、Bruce Weber与植田正治 ------ 162
7-3 爷爷的信封、白的消息 ------ 168
7-4 米津阳介C times℃------ 174
Chapter 8. 日本设计店家70+ ------ 176
8-1. 东京店家特搜 ------ 177
8-2. 京都店家特搜 ------ 188
8-3. 大坂店家特搜 ------ 189
8-4. 金泽鎌仓店家特搜 ------ 190
8-5. 神户店家特搜 ------ 191
也是一个旅行
今年年初,在固定日本年度行程之前,出版社来电留言,说出书的计画定在今年的下半年。过去几年来,大约在相同的时间,我都会接到不同编辑打电话来,谈论出版的事宜。而后,在日本旅游时,我仅仅是继续着执行计画中的行程,参观新的空间商店,拍照,闲散的旅行。
原本的计画只是单纯希望以一个设计师的眼光,来切入东京旅游的介绍。但我总是希望有别于其他旅游书的观点,让旅行的意义可以有不一样的生命力。于是、我说可以用这些,驱使我去旅行的这些物件作主题,叙述我的生活观旅行观,也期待他们可以是某些人旅行的动机。
从整理物件开始,我彷彿开始复习着过去的点点滴滴。而作家,店家资讯收集与整理,就忙坏了公司的同事。因为希望将最贴近生活风格的意像呈现给读者,所以我必须控制摄影的品质。然后开始在网站上、挑选单眼相机,比价,学习摄影的基础。然后又订做背景台,架设场景。捕捉着日光的色温,然后成为一个早起者。让时间表变成体内的基因,而我学习在失眠的黑暗中思考。原来,以书册来表达想法,竟是如此复杂缜密、却又令人沈溺的无法自拔。这本书所呈现的是、十多年的记忆、四年来来回回出版与否的讨论,以及许多人的努力。
多年来与漂亮家居,La Vie的合作,尽管与彩雪仅有一面之缘,但一路上出版社及社长彩雪对这本书及对我的支持,我总感觉窝心与温暖。小众的发声与分众的诉求,也足见出版社的独到美学。
2006年,杏臻以其对趋势的嗅觉,在La Vie杂志中介绍手感设计的主题,带起读者对手感创作的兴趣。我们一起合作的小单元,应该也是让这本书得以出版的滥觞。
在书册编辑的过程中,负责支撑及协调的责任编辑欣荻,她对这本书的细心,热诚,常常成为我多次因闲散而想放弃出版的最大阻力。她的不急徐,像是我一直喜欢的风景,陪伴着,过后,我们仍微笑着。
与我有着相同年代记忆的允芳,在病榻照顾母亲与文字整理工作间的来来回回中,感受她待人的真性情与坚毅。经由透过她细腻的文字,让我随想,缺乏组织性的想法,转换成娓娓诉说篇章。
瞥见坐在梯阶等待的凯扬,独特的自在,就符合着自己坚信的直觉。他让我们的想像就长出双翼,在静谧的扉页排列中,开始滑翔着,一种舒服的姿态。
锦葺与昌国,始终的陪伴,让旅途中的风景,物件,都变得很“我们“。帮自己收集房子,后来都变成锦葺的城镇。我与昌国一同将一把喜爱的椅子,邮寄,然后继续着人生的旅程。
这本书的制作,其实就像是另一个旅行,希望在书册出版后,会延续出许许多多属于读者自己的旅行。
以这一切分享给我亲爱的家人。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对“物”的文化属性充满好奇。一件物品,不仅仅是它本身的材质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时代印记、文化内涵以及设计师的情感投入。这本书的标题“日本物见游-250个美意识物件的严选设计”,恰恰点出了这种“物的文化”的核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日本人的生活,去了解他们是如何对待身边的每一个物件,如何通过对物品的选择和使用,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精美的画册,又像是一篇充满智慧的散文,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有思想上的启发。我尤其想知道,在作者的眼中,这250个物件所共同构成的“美意识”,是一种怎样的整体气质?是侘寂(wabi-sabi)的朴素,还是物哀(mono no aware)的深沉?亦或是其他更为独特、难以言说的日式情怀?这本书,无疑将是探索这些答案的绝佳钥匙。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它所带来的“游”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旅行。日本的设计,总能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精美的图片,将那些“美意识物件”的细节呈现得淋漓尽致,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它们的纹理、色彩和造型。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和记忆。我特别想知道,在作者眼中,这些物件的“美意识”体现在哪里?是某种巧妙的结构,还是一种对材料的恰当运用?是某种历史的传承,还是一种创新的突破?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够增长见识,更能培养自己敏锐的审美触觉,学会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从细微之处体会到设计带来的惊喜和感动。
评分我一直相信,美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杯茶的温度,到一盏灯的亮度,再到一张椅子的高度,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巧思与对使用者体验的考量。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印证了我的这一想法。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艺术理论书籍,也不是一本枯燥的设计史册,而更像是一本贴近生活、充满温度的设计指南。我非常好奇,这250个“美意识物件”究竟是如何被筛选出来的?它们是否代表了日本设计不同时期的风貌?或者是某种特定的设计流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展示这些物件本身,更能深入剖析它们背后的设计理念、文化渊源,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我期待着从中学习到如何去“看见”美,如何去“感知”设计,并最终将这种“美意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平凡的日子也闪烁出独特的光芒。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向导,指引着我走向一个更富有美感和品味的世界。
评分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那种简约而又不失精致的设计,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不为人知的东方美学密码。我一直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他们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如何将日常的事物赋予独特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标题“日本物见游-250个美意识物件的严选设计”,听起来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探索之旅,将带领我们穿越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角落里的美。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美意识物件”,它们究竟是什么?是某个年代的陶瓷器皿,还是某个角落的寺庙建筑?抑或是某个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我期待着能够从中学习到日本设计中那种“少即是多”的哲学,以及他们如何将功能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创造出既实用又赏心悦目的物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日本的设计美学,并从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属于自己的“美意识”。
评分我总觉得,真正好的设计,是能够触动人心的。它不张扬,不浮夸,却能在不经意间,带来一种温暖、一种力量,甚至是一种哲学的思考。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为了满足我对于这种“有温度的设计”的渴求。我期待着,它能让我看到,那些看似普通的日本物件,是如何被赋予了生命,又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我想深入了解,那些被作者称为“美意识物件”的,到底具备了哪些超越物质层面的特质?它们是否具有某种共通的哲学理念?是否体现了某种独特的东方智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物件的图鉴,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读懂”设计,如何“体会”美学的入门读物。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培养自己更加深刻的审美眼光,能够从日本的设计中汲取养分,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