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见游-250个美意识物件的严选设计

日本物见游-250个美意识物件的严选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设计
  • 物见游
  • 美学
  • 物件
  • 生活美学
  • 传统工艺
  • 文化
  • 设计灵感
  • 极简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本人很尊重使用的物件与器皿,买回家之后会先恭敬的放在桌上,然后说:
「从今以后就拜託你了。」

从生活器物中,也能看见日本人对美意识的独到诠释。
从盒子、古物、花器、书册、生活器物与趣味物件中,发现日本人细腻得惊人的感性设计。
三谷龙二的木质器皿、黑田泰藏的白陶茶碗、仓?史朗的压克力花器、?野友纪的金属盘碟、?田和实的古道具、岩田美智子的手工木盒……,从手感创作认识80位艺匠/设计师的美学主义。
东京/京都/大坂/神户/金泽/鎌仓:70间日本人都知道的独立个性商店。
从中发现日本人用金属创造温润,用纸张表现永恆的美学生活。

生活风格与美学检定 - [光影、时间、材质、生活]
日本人讲究物件的生命週期,越是创作出超越时间感的生活物件,越能贯彻和风的经典设计思维。无论是老奶奶生了铁锈的粉饼盒,或者清酒的洁白杯身,强调的都是经过岁月和时光洗礼后的沉淀,也总是带给生命温柔滋润的透彻感受。设计师张维胜对于检视美意识物件的四大要素:「光影、时间、材质、生活」,源自他在空间设计方面的专业,对于美好事物的敏锐天性,缔造出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细腻质感。

日式生活物件的创意拼贴 - [盒子、花器、书册、古物、工艺物件与生活器物]
生活品味来自于对美学与质感的要求,设计师张维胜的日本跨界之旅,搜罗了充满设计感与态度的生活物件,蒐集日本设计大师的禅艺作品,发掘欧美设计师眼中的和风诠释。让日本带回的六大器物,在生活中继续延伸旅行的记忆,巧妙地排列出各种创意与风格组合。日本名家黑田泰藏手作的白色陶瓷碗,搭配上安藤雅信的拙朴瓷盘;岩田美智子的手工刷白木盒,加上数十个骨董印章的趣味组合;共同提炼出宁静的禅意知觉,与日式手感的创作美学。因为创意,物件从此不再只是一种无生物体的存在,反射出来的是人和物之间,合而为一的美丽性格。

[跟着物件去旅行] 日本设计店家70+
生活美学实践者,设计师张维胜耗费10年时间,从东京、京都、大坂、神户…,精心收集了300多种物件,从价钱较低的小工艺品,或者是名匠设计的质感食器,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二手古董道具,他所精心排列出的组合,每一种都代表着日本人尊重设计与美意识的生活态度,他所造访的70间特色店家,都蕴含着无数创作力,跟着他的脚步,走一趟令人难忘的日本物件之旅。

作者简介

张维胜

  +0空间设计工作室负责人,芝加哥艺术学院室内建筑硕士,曾任衡美设计公司设计顾问、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系讲师。

  十年来赴日旅行超过20次,每次旅行都是长时间停留的深度之旅,因为旅行而开始收藏的物件超过300件。强调物件是旅行的延续,生活的美感并非束之高阁。从单纯的旅人,变成收藏物件与创造风格美感的达人,旅行的收获,是独家进入日本艺术家(土反)田和实的私藏艺廊,是唯一能够拍摄超低调京都道具店「草星」的摄影师,总是有办法得到独立创意商店里的非卖品。透过空间设计师张维胜的镜头与文字,一起进入日本的特色设计商店,认识更多充满生活创意的美感物件。

日本物见游-250个美意识物件的严选设计(图书简介) 一窥日本设计哲学,解锁生活美学的无限可能 《日本物见游-250个美意识物件的严选设计》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产品图鉴,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漫步,引领读者深入日本社会肌理,探寻那些定义了“物之美”的250个精选物件。本书旨在超越表象的潮流,挖掘隐藏在日常用品背后的匠心、哲学与生活态度。 一、 什么是“物见游”:一场关于“物”的深度考察 “物见游”这个概念,是本书构建的独特视角。它不仅仅是“看东西”的意思,更包含了一种深入观察、理解并体验物件背后文化语境的“游历”。我们相信,每一个被精心设计的物件,都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 本书精选的250个物件,横跨了从传统工艺到现代科技、从家居用品到公共设施的多个领域。它们不是随机堆砌的“网红单品”,而是经过严格筛选,能够代表当代或某一历史阶段日本“美意识”的代表作。这些物件,无论其功能多么朴素,都承载着一种对细节的执着、对材料的尊重以及对使用者的关怀。 二、 设计哲学:侘寂、间、留白与共生 日本设计之所以在全球享有盛誉,其核心在于其深植于本土文化土壤的设计哲学。本书将系统地剖析这些哲学在250个物件中的具体体现: 1. 侘寂(Wabi-Sabi)的痕迹: 在许多陶器、木作和纺织品中,读者将看到对不完美、时间流逝和自然侵蚀的欣赏。这些物件不追求永恒的光洁,而是拥抱岁月的沉淀,它们的故事感比表面的精致更为重要。例如,如何通过器皿的釉色变化,体现“一期一会”的珍惜感。 2. 空间哲学——“间”(Ma): 许多设计聚焦于“虚”而非“实”。无论是建筑、家具布局,还是包装设计,都强调元素之间的呼吸空间。本书将展示一些家具设计如何通过精确的留白,增强使用者与物件的互动,使空间本身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3. 极简与留白(Less is More, But More Meaningful): 日本的极简主义并非冷淡的去除,而是一种有目的性的精炼。我们考察了250个物件如何通过去除冗余元素,将焦点完全聚焦于核心功能和材料的质感上,达到“以少胜多”的境界。 4. 与自然共生: 许多设计体现了对环境的敬畏。无论是使用可持续材料、适应当地气候的设计,还是室内外景观的无缝衔接,都展示了日本人如何将生活空间融入自然循环之中,而非试图征服自然。 三、 物件分类与深度解析 本书将250个物件划分为数个主题章节,确保读者能够系统性地领略其设计脉络: A. 餐饮器具与食文化: 深入探讨筷子、碗碟、茶道用具如何体现对食物的尊重。例如,特定的漆器如何通过其光泽和重量感,提升进食的仪式感。 B. 居住空间与家具: 聚焦于那些改变我们与居所关系的设计。从榻榻米、障子(拉门)到现代模块化家具,探讨“可变性”和“适应性”在日本家庭中的重要性。 C. 传统工艺的现代转译: 考察了金缮(Kintsugi)、型染(Katazome)等古老技艺如何在当代设计师手中焕发新生,成为兼具历史感与前卫性的产品。 D. 工具与效率美学: 并非所有精美设计都与艺术挂钩。本章将展示那些在工业设计领域体现极致效率与人体工学考量的工具,它们的美感源于其功能的完美实现。 E. 个人佩饰与“身装”哲学: 探讨服装、皮具、眼镜等物件如何融入穿着者的生活节奏,而非仅仅是时尚的附属品。重点分析其材料的选择如何影响佩戴的舒适度和持久性。 四、 体验设计:超越视觉的感知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读者进行多维度的“物见”。许多设计的美,只有通过触觉、听觉乃至嗅觉才能完全捕捉: 触感(Texture): 木材的温润、陶瓷的粗砺、金属的冰冷,这些触觉反馈如何影响我们对物件的感知和依恋。 声音(Soundscape): 某些门轴的转动声、传统照明器具发出的微光声响,都是被精心计算和设计的。 手感(Ergonomics): 握持感如何决定了使用者对工具的接受程度。 五、 结语:将“美意识”融入日常 《日本物见游-250个美意识物件的严选设计》希望最终达成的目标,是启发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环境。这些精选的物件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生活哲学的载体。通过对这250个案例的细致观察和理解,读者将获得一套新的“设计滤镜”,能够在家居、购物乃至工作环境中,主动去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意识物件”,让生活在细节中变得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详尽的物件背景介绍、设计师访谈片段以及高清细节图,是设计爱好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追求高品质生活体验人士的案头必备之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apter 1. 旅行、物件与美学 ------ 008
1-1. 品味偏食的旅行见学  ----- 009
1-2. 物件的意义--旅行的延伸记忆  ------ 011 
1-3. 物件构成的生活美学 ------ 013
1-4. 检视物件的四大美学要素:光影、时间、质材与生活 ------ 014

Chapter 2. 盒子:盒盖的开启与关闭,收藏记忆与设计隐喻 ------ 016
2-1记忆格子盒 ------ 020
2-2 UNDOSE纸盒 ----- 024
2-3怀旧复古的食谱铁盒与文具盒------ 030 -
2-4木盒、陶盒与铁小箱 ------ 034
2-5随性拼贴的手工纸盒 ------ 040

Chapter 3. 花器:花的姿态,空间的配乐或主角 ------ 046
3-1 小林良一的竹花器 ------ 050
3-2 仓俣史朗的粉红压克力 ------ 052
3-3大□文彦,铁器的垂吊空间 ------ 054
3-4 Culti 玻璃方瓶 ------ 056
3-5黑田泰藏的内敛白磁 ------ 058
3-6 Bals Tokyo六本木带回的简约美学,最受赞赏的桧木花器 ------ 060
3-7 亦花器亦酒器,铺陈生活的可能性 ------ 062

Chapter 4. 生活器物:把器皿视为生命体,是浪漫的 ------ 064
4-1井上三希子的手感小碟------ 068
4-2 三谷龙二与小泉诚的木质魔法------ 070
4-3 黑田泰藏的白磁经典------ 077
4-4 茶碗的可能 ------ 082
4-5 冈田直人方平碟与吉田次朗茶杯------ 088
4-6 佐茶的日式传统:小林良一茶箱、猿山修与许斐良助 ------ 094
4-7 石原稔久与HIGASHIYA的职人手感 ------ 102
4-8 艹田正树与井上美树的玻璃宝藏 ------ 110

Chapter 5. 趣味物件:无用或有用,无法定义的艺术谬思 ------ 116
5-1大野亚纪的木小房与Ronel Jordaan羊毛石头
5-2仲田智与关昌生的时间与光线 ------ 122
5-3宫下香代的和纸雕塑 ------ 124
5-4木块、石块、吉田次朗的桌边风景 ------ 126

Chapter 6. 古物:从经验中出发,新灵感的启发 ------ 130
6-1 粉盒与药瓶的心灵疗癒 ------ 134
6-2 古铁盒与钥匙里的故事------ 138
6-3 跨越时空的手感,手工书与习字帖------ 142
6-4 书写与影像是永恆的起源,活字版铅字------ 148

Chapter 7. 书册:摄影与纸张,都成了信仰的乌托邦 ------ 152
7-1 手工传递的温暖色调 ------ 156
7-2 Kim Jones、Bruce Weber与植田正治 ------ 162
7-3 爷爷的信封、白的消息 ------ 168
7-4 米津阳介C times℃------ 174

Chapter 8. 日本设计店家70+ ------ 176
8-1. 东京店家特搜 ------ 177
8-2. 京都店家特搜 ------ 188
8-3. 大坂店家特搜 ------ 189
8-4. 金泽鎌仓店家特搜 ------ 190
8-5. 神户店家特搜 ------ 191

图书序言

也是一个旅行

  今年年初,在固定日本年度行程之前,出版社来电留言,说出书的计画定在今年的下半年。过去几年来,大约在相同的时间,我都会接到不同编辑打电话来,谈论出版的事宜。而后,在日本旅游时,我仅仅是继续着执行计画中的行程,参观新的空间商店,拍照,闲散的旅行。

  原本的计画只是单纯希望以一个设计师的眼光,来切入东京旅游的介绍。但我总是希望有别于其他旅游书的观点,让旅行的意义可以有不一样的生命力。于是、我说可以用这些,驱使我去旅行的这些物件作主题,叙述我的生活观旅行观,也期待他们可以是某些人旅行的动机。

  从整理物件开始,我彷彿开始复习着过去的点点滴滴。而作家,店家资讯收集与整理,就忙坏了公司的同事。因为希望将最贴近生活风格的意像呈现给读者,所以我必须控制摄影的品质。然后开始在网站上、挑选单眼相机,比价,学习摄影的基础。然后又订做背景台,架设场景。捕捉着日光的色温,然后成为一个早起者。让时间表变成体内的基因,而我学习在失眠的黑暗中思考。原来,以书册来表达想法,竟是如此复杂缜密、却又令人沈溺的无法自拔。这本书所呈现的是、十多年的记忆、四年来来回回出版与否的讨论,以及许多人的努力。

  多年来与漂亮家居,La Vie的合作,尽管与彩雪仅有一面之缘,但一路上出版社及社长彩雪对这本书及对我的支持,我总感觉窝心与温暖。小众的发声与分众的诉求,也足见出版社的独到美学。

  2006年,杏臻以其对趋势的嗅觉,在La Vie杂志中介绍手感设计的主题,带起读者对手感创作的兴趣。我们一起合作的小单元,应该也是让这本书得以出版的滥觞。

  在书册编辑的过程中,负责支撑及协调的责任编辑欣荻,她对这本书的细心,热诚,常常成为我多次因闲散而想放弃出版的最大阻力。她的不急徐,像是我一直喜欢的风景,陪伴着,过后,我们仍微笑着。

  与我有着相同年代记忆的允芳,在病榻照顾母亲与文字整理工作间的来来回回中,感受她待人的真性情与坚毅。经由透过她细腻的文字,让我随想,缺乏组织性的想法,转换成娓娓诉说篇章。

  瞥见坐在梯阶等待的凯扬,独特的自在,就符合着自己坚信的直觉。他让我们的想像就长出双翼,在静谧的扉页排列中,开始滑翔着,一种舒服的姿态。

  锦葺与昌国,始终的陪伴,让旅途中的风景,物件,都变得很“我们“。帮自己收集房子,后来都变成锦葺的城镇。我与昌国一同将一把喜爱的椅子,邮寄,然后继续着人生的旅程。

  这本书的制作,其实就像是另一个旅行,希望在书册出版后,会延续出许许多多属于读者自己的旅行。

  以这一切分享给我亲爱的家人。

图书试读

7-1生活器物

曾经阅读一本介绍生活器皿的日文杂志,内容非常贴近我喜爱器皿的想法。原来当日本人买了新的生活器皿回家后,往往会恭敬的放在桌上,诚心礼敬地说:「从今以后就拜託您了」。这种把器皿看待成有生命的物体予以尊重的态度,增添了生活的情味,让人有种浪漫的想望。而生活器物之于我,除了生活应用所需的基本功能之外,其实也承载着生活、纪录了生活的样貌。

容器是另一种形式的空间,它可虚可实、可空可盈,可实用可观赏,有一种二元的美。喜欢收集不同形状材质的小型杯碗,进而去发现它的种种可能性。基本上,每到一个店里,都会找寻当下最感动最喜欢的几件作品买下,然后再去了解它的作者背景,有些类似阅读延伸的作法,进而更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

会选择不同创作者的若干作品收集,更不会独钟某个创作者的作品,且在使用上也会尝试把不同作者的作品或异材质器皿加以组合搭配,创造出更多可能性和趣味,也许是三谷龙二的木匙配上鹫冢贵纪的粉雾白玻璃碗;也可以是猿山修的白磁杯搭配井藤昌志的木方碟,都有惊奇和谐的美感。也喜欢颜色自然素雅、材质质朴、气质内歛的器皿,不需精致釉彩、繁复图饰;也偏爱体积小的器物,主要是为了便于旅行中携回,同时也为了因应在办公室使用的形态,所以收集的都是小小的杯、碗、浅碟,既便于陈列或使用,也便于收藏。

由于不同的文化思考及生活习惯,在使用这些日本器皿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像依照传统日本人的方式去使用,因此,我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型态加上想像创意,去重新定义它的功能及使用方式。例如,日式茶道的茶碗可以拿来盛饭或散寿司、。盛小菜的浅碟有时可以用来插花,或放置小饰品。木方碟可以放置纸巾,或是当成名片盒。借由不同的使用方式、产生了新的使用意涵及功能,如此生活器物就像氛围转换的媒介了。

将器皿视为生命体,可以养成它,让它带伴随你一起经历不同时空事件的记忆,而不再只是一件徒具外在形式的实用器皿,如此会因为使用过的美好记忆,让它带着时间的资历,而产生成长的意义。

1.小泉诚筷架:购于 SELECT SHOP KYO 的小泉诚作品,六种不同木材制成的六个三角柱形筷架,可完整放置在精准的圆形收纳盒,精巧可爱,虽是偏工业设计的思考,却能从生活细节出发,兼顾容易使用及收纳的功能,令人感到温暖并唤起生活的愉悦。2007旅游归来作为伴手礼馈赠朋友,获得极大的回响。

2鹫塜贵纪白色玻璃碗:2004首度走访位于京都的 Sfera Building,是一栋涵盖生活用品店、书店、怀石料理与酒吧的复合大楼,而北欧建筑师感于京都夏日树影的美、而将这种意像复制于建筑外观的网版上,当日光穿透沖孔的金属版、室内即呈现疏影婆娑的景象。造访各区后来到三楼的酒吧 Enoteca 白色空间中LED营造出橘色暖调的迷幻光影,映出盛装梨子冰砂的白色玻璃小碗是由鹫塜贵纪设计的器皿、外层雾薄内层光滑中,呈现出些许疏离模煳的意象和情感。

3.三谷龙二生活器物:一直以来我在创作过程中即习惯使用大量的木材和白色,也会赋予木材不同的细节、质感与色泽。后来当我发现三谷龙二的创作是从生活的想像与需求出发,像是为了想吃草莓而制作出一个用来盛装草莓的器皿,这种单纯的对生活的喜好和追求,唿应自己以来的想法。他利用温暖的木材及有时间痕迹的刻工,创作出符合现代感、机能性和跨越文化隔阂、具有恆久美感的木器。让空间、生活及食物都因此变得美丽。从一支木汤匙的收藏开始,我的设计与生活就此有了不一样的呈现。

4.山崎美和圆皿:临时起意改变行程前往金泽,在新竖町静谧的街道、每个转角都像是可入画的美景。在 Galerie Noyau 店内欣赏当地艺术家的生活器皿创作,女店主以爽朗的笑声热情招唿,让金泽与我的距离消失于无形。挑选了二只山崎美和的白色浅碟作纪念,清浅的薄釉透出无瑕的美,而碟内带些敏感羞涩的手绘细线条,在同时摆放同系列的器皿时、而细线暗示了似有若无的连结。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对“物”的文化属性充满好奇。一件物品,不仅仅是它本身的材质和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时代印记、文化内涵以及设计师的情感投入。这本书的标题“日本物见游-250个美意识物件的严选设计”,恰恰点出了这种“物的文化”的核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日本人的生活,去了解他们是如何对待身边的每一个物件,如何通过对物品的选择和使用,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精美的画册,又像是一篇充满智慧的散文,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有思想上的启发。我尤其想知道,在作者的眼中,这250个物件所共同构成的“美意识”,是一种怎样的整体气质?是侘寂(wabi-sabi)的朴素,还是物哀(mono no aware)的深沉?亦或是其他更为独特、难以言说的日式情怀?这本书,无疑将是探索这些答案的绝佳钥匙。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它所带来的“游”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旅行。日本的设计,总能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精美的图片,将那些“美意识物件”的细节呈现得淋漓尽致,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它们的纹理、色彩和造型。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情感和记忆。我特别想知道,在作者眼中,这些物件的“美意识”体现在哪里?是某种巧妙的结构,还是一种对材料的恰当运用?是某种历史的传承,还是一种创新的突破?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够增长见识,更能培养自己敏锐的审美触觉,学会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从细微之处体会到设计带来的惊喜和感动。

评分

我一直相信,美学并非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杯茶的温度,到一盏灯的亮度,再到一张椅子的高度,无不体现着设计者的巧思与对使用者体验的考量。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印证了我的这一想法。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艺术理论书籍,也不是一本枯燥的设计史册,而更像是一本贴近生活、充满温度的设计指南。我非常好奇,这250个“美意识物件”究竟是如何被筛选出来的?它们是否代表了日本设计不同时期的风貌?或者是某种特定的设计流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展示这些物件本身,更能深入剖析它们背后的设计理念、文化渊源,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我期待着从中学习到如何去“看见”美,如何去“感知”设计,并最终将这种“美意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平凡的日子也闪烁出独特的光芒。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温柔的向导,指引着我走向一个更富有美感和品味的世界。

评分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就有一种被深深吸引的感觉。那种简约而又不失精致的设计,仿佛预示着里面蕴含着不为人知的东方美学密码。我一直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他们对于细节的极致追求,以及如何将日常的事物赋予独特的生命力。这本书的标题“日本物见游-250个美意识物件的严选设计”,听起来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探索之旅,将带领我们穿越日本的传统与现代,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角落里的美。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那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美意识物件”,它们究竟是什么?是某个年代的陶瓷器皿,还是某个角落的寺庙建筑?抑或是某个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我期待着能够从中学习到日本设计中那种“少即是多”的哲学,以及他们如何将功能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创造出既实用又赏心悦目的物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深入了解日本的设计美学,并从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份属于自己的“美意识”。

评分

我总觉得,真正好的设计,是能够触动人心的。它不张扬,不浮夸,却能在不经意间,带来一种温暖、一种力量,甚至是一种哲学的思考。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为了满足我对于这种“有温度的设计”的渴求。我期待着,它能让我看到,那些看似普通的日本物件,是如何被赋予了生命,又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设计,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我想深入了解,那些被作者称为“美意识物件”的,到底具备了哪些超越物质层面的特质?它们是否具有某种共通的哲学理念?是否体现了某种独特的东方智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物件的图鉴,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读懂”设计,如何“体会”美学的入门读物。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培养自己更加深刻的审美眼光,能够从日本的设计中汲取养分,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之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