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本词典收录约七百个词汇,列属各近义词群,比较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
.强调用法而非定义,例句自然。
.根据中国大陆及台湾大学生的使用标准加以区别。
.举例时,尽量包括各种不同的词性及语法语境,学习者可清楚认识每个词条的语法特点。
.具同义与反义成语之交互参照,举一反三。
.提供音序表及中文成语条目笔划索引,速查方便。
.提供英文成语索引,轻松找出相应的中文条目。
.词条按拼音音序排列。先说明各词条意义,再比较该群近义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最后列出其他相关词汇。
主编者简介
邓守信 Teng Shou-hsin
东海大学外文系学士、英国牛津应用语言学硕士、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语言学系博士,现任教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着有《汉语语法论文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等书。
中文编辑者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 朱川教授 Zhu Chuan
东海大学 周世箴教授 Chou Shizhen
英文编辑者简介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 Grace Fong
加拿大西门费塞大学教授 Brian King
美国麻州大学史兰如 Laurel Smith
美国麻州大学艾安竹 Andrew Abel
刚拿到这本《汉语近义词用法词典》,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我还有些犹豫,想着近义词嘛,不就是意思差不多,换着用呗?但随着我越翻越深,我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片面。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语言向导,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个词和那个词一样”,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例句,一点点地揭示出近义词之间微妙的差异。我特别喜欢它对词义辨析的那个部分,有时候两个词意思很接近,但在不同的语境下,用错一个词,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可能偏离十万八千里。比如,我一直以为“批评”和“指责”差不多,但这本书却清晰地阐述了“批评”带有指导和改进的意味,而“指责”则更多的是一种负面的评价,甚至带有谴责的成分。书中举的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立刻体会到这种细微差别带来的实际影响。我记得有一次,我写一篇工作报告,想用一个词来形容同事的失误,本来想用“错误”,但翻到这本书,看到“差错”、“失误”、“过失”这些近义词的辨析,我才意识到,“差错”更偏向于技术性的、无心之失,而“失误”则可能包含一些疏忽大意,甚至“过失”会牵涉到责任问题。最终,我选用了最恰当的一个词,让整个报告的语气更加严谨和客观。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汉语词汇的精妙之处,也让我对如何更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名中文系的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词语的细微差别一直非常敏感。市面上有很多词典,但大多数都偏重于解释基本词义,对于近义词的辨析往往一带而过,甚至有些含糊不清。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汉语近义词用法词典》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了。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对汉语词汇有着极其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罗列近义词,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音、形、义、用等方面的细微差异,并将这些差异体现在具体的语境中。我特别喜欢它对词语感情色彩和搭配习惯的分析。比如,对于“疲倦”和“劳累”,这本书指出“疲倦”更侧重于生理上的困乏,而“劳累”则可能带有辛劳和辛苦的意味,后者在感情色彩上可能更浓烈一些。这些细致的区分,对于我这种需要深入研究语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古今文献,也让我在写作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避免出现由于词语使用不当而造成的理解偏差。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填补了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空白,让我对汉语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对汉字和词语的魅力深深着迷。总觉得,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词语就能赋予一句话截然不同的韵味。之前,我尝试阅读一些古籍,但经常会因为不理解一些近义词的微妙差别而感到困惑,这让我对文字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汉语近义词用法词典》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耐心和细致,一点点地教会我如何区分那些看似相同的词语。我记得有一次,我读到一句描述人物神态的文字,作者用了“忧愁”这个词,我当时就想,和“悲伤”差不多嘛,有什么区别?但翻开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忧愁”更多的是一种心事重重、郁郁寡欢的状态,而“悲伤”则可能是一种更强烈、更外露的痛苦。这种细微的差别,让那个角色的形象立刻在我脑海里鲜活起来。这本书的例句设计得非常巧妙,往往是一组近义词,然后用它们分别构成不同的句子,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语境对词义的影响。这对我这种通过阅读来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现在,我不仅能更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词语,还能在自己的创作中,更自由地运用这些词语,让我的文字表达更加丰富和生动。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这本《汉语近义词用法词典》。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写一些对外宣传的材料,语言的精准性和专业性要求很高。我总觉得,虽然懂汉语,但要写出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感的文字,还是需要一些专业的指导。拿到书后,我首先关注的是那些我常常混淆的词语。比如“促进”和“推动”,我以前总是随意替换,但这本书的解释让我大开眼界。它指出,“促进”更侧重于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有积极的改善意义,而“推动”则更强调施加外力,使其向前运动,可能带有更强的力度感。书中列举的例句,比如“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改革进程”,让我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差别。我还发现,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比如“想象”、“设想”、“构想”,这本书的辨析也极其到位。它不仅解释了词义的差别,还分析了它们在语气、语境上的细微不同,帮助我选择最能传达我意图的词汇。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查找方便,大量的例句也给了我很多写作上的灵感。现在,每当我写稿子遇到词语的瓶颈时,我都会翻翻这本书,它总能提供给我最恰当的选项,让我的文字更加 polished,也更有说服力。
评分我是一名在国外生活了多年的中文爱好者,虽然母语是中文,但长时间的“疏于练习”,总感觉自己在遣词造句上不如从前得心应手,特别是面对一些意思相近的词汇时,经常会感到纠结和不确定。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汉语近义词用法词典》,简直是久旱逢甘霖!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它没有堆砌枯燥的理论,而是直接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一个个精心挑选的例句,将近义词的用法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会针对同一意思,列出几个近义词,然后详细分析它们各自的适用场合、感情色彩和搭配习惯。比如,书中关于“高兴”、“快乐”、“愉快”、“喜悦”的辨析,就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它们都是一个意思,但书中却指出,“高兴”更侧重于当时的心情,而“快乐”则是一种更持久、更深刻的幸福感。“愉快”则常用于形容氛围或过程,带有一定的积极和舒适感。“喜悦”则往往伴随着内心的满足和欣喜。这些细致的区分,帮助我避免了在日常交流中出现的不恰当表达。现在,我每次想用一个词,都会下意识地翻阅一下这本书,它就像我的私人语言顾问,总能给我最准确的指导。有了它,我感觉自己的汉语表达又回到了“巅峰时期”,甚至比以前更加精准和地道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