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成功治理台湾到日据时期为止,一共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光景,这块土地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人文活动、艺术生活,详尽的被连横纪录下来。
若我们说《台湾通史》是台湾早期的历史写真,那么《台湾雅言》就是台湾文化的集大成了──举凡人物、典故、雅言、谚语、草木、虫鱼、鸟兽、万物之名,无不涉猎,篇中有些被赋以诗歌,有的则是名以文情,是早期台湾文化最完整的实录。
但是一直以来,它被放置在《台湾语典》的附录,容易被人忽略,沉霾至今。作者有感于「台湾人不能不知道自己的文化」,着手为想了解早期台湾的人们搭起桥樑。更期待这部雅俗共赏的佳作能穿越古今人民的「台湾心」,让「台湾情」跨越距离产生更深、更久的共鸣。
本书特色
「台语」(台湾语)在现在社会日渐受到重视,推广台语教育成为中、小学近年来的重点之一,但台语「有音无字」之说愈来愈广泛,当初连横以「身为台湾人,能说台语却不知台语之用字」感到羞愧,发奋着作,写有《台湾语典》四卷及《台湾雅言》三百余则;本书作者邱德修先生有鑑于此,并应合各大专院校的台文系、中文系,以及在这领域专研的大众与日俱增,却无法与这两部年代久远的经典接轨,便开始着手为本书增添注释,《台湾雅言注译》将三百多年来的民间风俗及诸多细小事物做了完整的描述,透过作者解释让身处文明的今日人们一窥过去的街头文化,也期待能为台湾语、台湾学的后学搭起入门桥樑,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邱德修
台湾苗栗、西湖人,一九四八年生。
中华民国国家文学博士、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与国文研究所专任教授、育达商业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创系主任、育达商业技术学院专任教授;现任静宜大学中文系所专任教授。
编着有《商周金文集成》(十册)、《商周金文集成释文稿》(五册)、《商周金文新收编》(三册)、《丁丑劫余印存释文》(二册)、《国语活用辞典》、《文字学新探》、《观堂声韵学考述》、《新训诂学》、《说文解字古文释形考述》等四十余种专着,又撰写学术专业论文达二百五十余篇。目前专心于战国文字研究,潜心于三代吉金考释,以及致力于三礼郑注发凡;企图架构古文字学体系,揭开商周金文之奥秘与发扬郑氏三礼学之傲人成就。
《台湾雅言注译》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还原”的能力。它不仅仅是解释字词,更像是用文字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博物馆”,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观察、感受古代的文化和生活。书中对一些古代诗歌的解读,常常让我醍醐灌顶。它不仅仅是分析诗歌的字面意思,更会深入挖掘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意象的选择,以及这些意象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我记得其中有一首描写秋景的古诗,注译者就从古代文人对“秋”的普遍情感联想,如“悲秋”、“怀古”,延伸到该诗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可能面临的个人境遇,从而将这首诗的意境解释得更加饱满、更加动人。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我对诗歌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能够感受到它与更广阔的文化土壤之间的联系。此外,书中对一些古代的哲学思想的阐释,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并没有将这些思想抽象化、理论化,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历史故事、人物对话,将这些深邃的思想融入到生动的情节中,从而使得这些思想更易于理解,也更具启迪性。我曾经对某个古代哲学家的某个观点感到不解,但通过《台湾雅言注译》的解读,我才明白,原来他的思想是建立在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的,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阅读古籍,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传承和对文化根脉的追寻。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对古诗词情有独钟,却又常常被生僻字词困扰的读者来说,《台湾雅言注译》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解惑书”,让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智慧和情感。书中对每一个字词的注解,都充满了考证的严谨性,同时又兼具了语言的生动性。它不会简单地告诉你一个字是什么意思,而是会告诉你这个字在古代是如何使用的,它可能有哪些引申义,以及在特定的语境下,它又能传达出怎样细腻的情感。我举个例子,书中对于一个形容“距离遥远”的词,就列举了从先秦到明清的各种用法,并结合了当时的地理交通状况、人们的迁徙历史,生动地描绘出“距离”在古人心目中的重量感。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对词语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能够触及到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古代散文的解读,也充满了匠心。它不仅仅是翻译文字,更是对文章的行文思路、情感脉络的梳理。我曾经对一篇写景的古文感到困惑,觉得作者的笔触有些跳跃,但《台湾雅言注译》的作者却通过对文章结构、意象转换的细致分析,让我明白了作者是如何将不同的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最终营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意境。这种解读,让我仿佛获得了一把解锁古文的钥匙,能够更自由地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我常常在阅读时,一边对照着注译,一边在心中默默地复述,感觉自己与作者的智慧正在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初次接触《台湾雅言注译》,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姑且看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标注“注译”的书籍琳琅满目,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却不多。然而,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我就被它严谨而又生动的语言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对古籍的简单解读,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为你揭示文字背后的深意。书中对一些词语的解析,常常让我恍然大悟。例如,对于一个我一直理解为“忧愁”的词,注译者却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指出它在特定朝代环境下,更多的是一种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一种士大夫的责任感。这种细致的区分,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词语内涵的认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比较晦涩的典故时,会引用大量的旁证材料,让原本抽象的文化符号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解释一个关于古代祭祀仪式的段落时,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祭品的种类、祭祀的流程,还穿插了当时社会民众对祭祀的看法,以及相关神话传说的演变。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并没有牺牲可读性。作者的语言流畅自然,叙述条理清晰,即使是对于不具备深厚古典文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曾经尝试阅读过一些纯学术性的注疏,常常因为生僻的词汇和繁复的论证而感到头疼,但《台湾雅言注译》却让我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它让我感觉,那些古老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与我进行着跨越时空的交流。我会在睡前读上几页,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文人雅士之间,一同品味文字的魅力,感受历史的沉淀。
评分《台湾雅言注译》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以往阅读古籍,我总是习惯于对照着一些通俗的白话文译本,虽然能大致理解意思,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这本书的注译,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修复师,将那些斑驳的古老文字重新唤醒,呈现出它们最原始、最动人的光彩。它不仅仅是字词的解释,更是文化的梳理和传承。我特别佩服作者在处理一些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和精准。书中会详细分析一个词在不同朝代、不同语境下的演变,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例如,对于一个在《诗经》中描绘思念之情的词,书中就细致地探讨了其在汉代、唐代诗歌中如何演化,以及为何在宋词中又出现了更为缠绵婉转的表达。这种深挖式的解读,让我对文学语言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这本书在引用文献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参考文献,而是将引用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注译之中,使得每一条论证都言之有据,令人信服。我曾遇到过一个非常晦涩的成语,在其他书籍中都只是一笔带过,而《台湾雅言注译》却花费了整整一页的篇幅,考证了这个成语的来源、在不同古籍中的出现频率,以及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这种详实的研究,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细节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百科全书,满足了我对古典文化各个层面的好奇心。我把它放在书桌上,随时随地可以取阅,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我拿到《台湾雅言注译》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是带着几分期待和几分忐忑的。期待的是能够从中获得更多关于古典文学的知识,忐忑的是担心它会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一样,过于学院派,难以读懂。然而,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是一本真正能够让普通读者走进古典文学殿堂的桥梁。书中对许多我曾以为已经理解透彻的词语,都给出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解读。例如,我一直认为某个词语仅仅表达“欢乐”,但在书中,我才了解到它在特定的朝代,还蕴含着一种“庆祝丰收”、“祈求国泰民安”的社会意义。这种层次分明的解读,让我对文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古代的生活场景的描绘,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引经据典,将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生活细节,如古代人的服饰、饮食、起居方式等,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对古代读书人书斋的描写,细致到书桌上摆放的笔墨纸砚,窗外摇曳的竹影,甚至书卷中夹杂的落花。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它让我明白,阅读古籍,不仅仅是解读文字,更是体验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这本书的注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沟通,它让我感受到,那些古老文字背后,跳动着一颗颗鲜活的心灵。
评分拿到《台湾雅言注译》这本书,我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细致”。这种细致,体现在他对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典故的深度挖掘,也体现在他对文字背后历史文化的全面还原。以往阅读古籍,我总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堵墙前,虽然能看到墙的轮廓,却难以窥探墙后的风景。而这本书,就像一把精致的工具,为我打开了一扇扇小窗,让我得以窥见墙后那片丰富而迷人的世界。书中对于一些古代的常用语,往往会给出多达数种的解释,并一一佐证其来源和演变过程。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古代“礼仪”的描述,一个简单的动作,书中就通过分析不同的朝代、不同的身份地位,给出了其背后所代表的截然不同的含义。这种细节的呈现,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原来文字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而精密的社会规则和文化密码。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在进行学术考证的同时,并没有遗忘文字本身所承载的情感力量。在解释一个表达“思念”的词语时,注译者会引用大量的诗词歌赋,并分析这些文学作品是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如何用文字触动读者的内心。这种将学术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的注译方式,让我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古代哲理的解读。它并没有将这些哲理枯燥地罗列出来,而是通过引用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将这些深邃的思想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它让我感觉,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智慧,如今触手可及。
评分《台湾雅言注译》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最让我惊喜的图书之一。它以一种极为温和而又深刻的方式,带领我重新认识了许多古老的文字和概念。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领我一步步走进古代文学的世界。书中对许多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词语,都给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例如,我一直认为一个词语仅仅表达“悲伤”,但通过本书的注译,我才了解到,在古代,它更可能包含了“无可奈何”、“壮志难酬”的深层含义。这种对词语内涵的细致挖掘,让我对语言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丰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古代社会习俗的描写。它并没有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来审视过去,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尊重的态度,去呈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记得其中有一段关于古代士大夫宴饮的描写,注译者不仅描述了宴饮的流程、菜肴的种类,更深入地解读了宴饮中所蕴含的社交礼仪、人际关系,以及当时的文化氛围。这种全方位的解读,让我感觉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古代的社交活动,对古代社会的运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让我明白,阅读古籍,不仅仅是解读文字,更是体验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这本书的注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沟通,它让我感受到,那些古老文字背后,跳动着一颗颗鲜活的心灵。
评分《台湾雅言注译》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活的字典”,一本“历史的画卷”。它不仅仅是提供字词的解释,更是将每一个字词放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全方位的解析。这种解析,常常让我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叹。书中对一些古代名物、制度的解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例如,对于一个古代的官职名称,它不仅会给出其字面意思,还会详细介绍该官职的设置背景、职能职责,甚至历代职能的变化。这种“解剖式”的解读,让我对古代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识。我尤其赞赏书中在处理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所展现出的独到见解。它不会简单地评价人物的善恶,而是会深入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这些言行举止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局限和社会影响。我记得书中对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就引用了当时不同学派的观点,并结合了该人物的生平经历,给出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 nuanced 的解读。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更深的思考。此外,这本书在语言的运用上也十分讲究。作者的文字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优雅。它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平实质朴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身边,静静地聆听他对古籍的解读,感受他对文化的热爱。
评分拿到《台湾雅言注译》这本书,就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里的遥远词汇和概念,在眼前鲜活起来。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那些古老文字的韵味和精妙之处,往往被年代的隔阂所模糊。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的注译部分,堪称一部细致入微的学术研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考证都严谨而充实。比如,书中对某个古代文人笔下形容女子美貌的词语,就列举了十几种不同的出处和变迁,并分析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一个简单的词语,背后可能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更让我惊喜的是,雅言的注译并非枯燥的学术罗列,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它在解释词语本义的同时,还会引申出与该词相关的历史典故、哲学思想,甚至社会风俗。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诗歌意境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以及诗句背后所折射的时代背景。例如,在解读一首描写离别之苦的古诗时,注译者不仅分析了“长亭送别”的传统习俗,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动荡,生动地描绘了送行者内心的不舍与无奈。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在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古色古香的字体,搭配精美的插图,都让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可以把玩的艺术品。我常常在工作之余,随手翻开一页,就能沉浸在墨香之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与升华。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古典文学爱好者的一大福音。
评分拿到《台湾雅言注译》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厚重”。这种厚重,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精良,更体现在它所蕴含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对古籍的简单注释,更像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立体知识体系。书中对许多我曾经感到晦涩难懂的古文段落,都给出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它不会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而是会深入分析句子的结构、词语的用法,以及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描绘战乱景象的古文,注译者不仅详细解释了文中出现的各种军事术语,更通过引用相关的历史记载,生动地还原了当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惨状。这种细节的呈现,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触感。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在引用文献的时候,都显得十分严谨而有条理。它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参考文献,而是将引用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注译之中,使得每一条论证都言之有据,令人信服。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非常晦涩的成语,在其他书籍中都只是一笔带过,而《台湾雅言注译》却花费了整整一页的篇幅,考证了这个成语的来源、在不同古籍中的出现频率,以及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这种详实的研究,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细节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它让我明白,阅读古籍,不仅仅是解读文字,更是对人类智慧的传承和对文化根脉的追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