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不聪明,但就是不专心。」
「依他的能力,应该要有更好的表现才对!」
你是不是常常有以上苦恼,或总是听到别人这样「投诉」你的孩子?指责孩子不用心,或是要求孩子努力专注,不但对于行为的改善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张。百万畅销书《分心不是我的错》的作者哈洛威尔医师了解注意力缺失症(ADD),也听到了家长的心声,他和家有两个ADD孩子的研究者简森医师合作,提倡务实的优势取向治疗,苦口婆心的告诉父母如何与分心儿童一起成长、协助他们顺利度过要求纪律与规矩的学校生活:重视孩子的才华、魅力和正向特质比光看孩子的缺点重要得多。
这本书清楚说明了父母可以也应该採行的策略,包括:
●无条件的爱:暂时忘记诊断和标签,注意并鼓励孩子的心灵发展,接受孩子真正的样貌。这是基础,有了正确起步,一切就简单多了。
●看到一体两面的镜像特质:分心症的每个缺点都有对应的镜像优点:顽固=坚持、冲动=创意、冒失=热心。只要能看到正向的镜像特质,就可以避免无谓的羞耻和恐惧。
●优势循环:创造一个允许孩子安全冒险的环境、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尝试、鼓励无惧的练习、支持孩子获得某种技巧(不论这个技巧是什么)、然后肯定孩子的成就。用以上五步骤启动优势循环,帮助孩子发展对自我和社会互动的觉察。
●发掘孩子的才华:找出孩子内在的心意动能模式,让他顺着最自然的方式,不要坚持用「大家公认的」或「他以为应该的」方式做事情,表现反而会出乎意料。
拥有分心儿童的家长,彷彿每天都在面对无止尽的挑战;其实只要用对方法,所有的付出会有物超所值的回报。别让不专心掩盖住孩子的聪明与才华,用开放的心胸寻求正确的协助,就能够创造优势循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作者简介
爱德华.哈洛威尔(Edward M. Hallowell, M.D.)
于哈佛医学院任教超过二十年,现在是麻州瑟谷和纽约市两家哈洛威尔认知和情绪健康中心的负责人。哈洛威尔医师的着作包括《分心也有好成绩》、《分心不是我的错》(和约翰.瑞提医师合写,远流出版),以及《瞎忙》(高宝)、《焦虑归零》(培根)和《在童年播下5颗快乐种子》(信谊)等畅销书。
网站www.DrHallowell.com
彼得.简森(Peter S. Jensen, M.D.)
世界知名的儿童心智科医师,发表过两百多篇学术论文,目前担任儿童健康推广资源学院执行长。简森医师是哥伦比亚大学儿童精神健康推广中心创建主任,于1989年到2000年任职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院,担任儿童及青少年研究所副主任。1999年获得全美精神疾病联盟的杰出心理学者奖章,并获选进入儿童及成人注意力缺失过动症(ADHD)名人堂。
译者简介
丁凡
留美遗传学硕士,由分子生物研究转战教育界,长期关心学习障碍与另类教育,曾任台北市学习障碍者家长协会理事长、儿童教育实验文教基金会董事长、种籽学苑校长。目前是自由文化工作者,同时学习、创作、写作、翻译、演讲、教课,对戏剧及绘画独具兴趣。翻译过《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分心不是我的错》、《分心也有好成绩》、《我的天才噩梦》、《因才施教》、《瑟谷传奇》等书;着作有《小孩万岁》、《留级生教授》等书。
部落格:balas.typepad.com
推荐 6
译序 13
前言 19
PART 1接受孩子真正的样貌
第1章 最重要的力量:无条件的爱 27
试着跟上孩子的脚步,倾听他的生命。多花时间和孩子相处。注意看、注意听,和他互动,但是不要东管西管或唠唠叨叨,不要担心事情做得如何。只要在一起相处就好,你很快就会知道孩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2章 跟他站在同一边:在质疑声浪中仍然坚持对孩子的爱 45
抚养分心儿童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不是跑百米。如果你能够运用本书提供的这些原则,你和你的孩子将有机会不但跑完这场马拉松,还会有很好的表现呢!
第3章 发展同理心:身为分心儿童是什么滋味? 53
我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我会后悔,因为会惹上麻烦,我猜也会让我进不了某些好大学,可是你知道吗?我其实有点自豪。诚实不好吗?不管怎样,反正我也改不了,这一点我很确定。
第4章 寻求正确的协助:带来希望的专家建议 61
别让孩子或你自己在冷酷的现代医学洪流里变成一个物件。对孩子和你而言,最佳协助始于对话,而不是测验或问卷,永远以诚挚的人和人之间的连结开始。
第5章 摆脱长期的误解:从道德、障碍角度,到优势角度的思考 75
我们都从中获益。医学理论不但比道德论有效,而且能用理性和理解对抗污名和偏见。虽然许多人仍因为污名、偏见和恐惧而不敢向精神医学专家求助,整个社会潮流确实比较倾向理性和接受了。
第6章 强调正向特质:用行动表示 91
强调正向不是表面功夫,不是在作业上盖个笑脸一样的小伎俩。强调正向的家长不是一直当啦啦队而已。强调正向需要特别的技巧,你需要很有观察力、有洞见、明智、大胆,才能做得对。
第7章 一体两面的镜像特质:缺点里的优点 101
你越能用正面的角度重新检视孩子的特质,就越能全面描述孩子这个人,而不是单单描述他的问题。缺陷取向忽视孩子的优点,其后果可能很糟糕:忽视优点往往会让优点逐渐消失,或是永远无法发挥出来。
PART 2重视孩子的优势能力
第8章 优势循环:挖掘才华的方法 117
在自己喜爱又充满挑战的活动中不断进步,是建立自信和自尊心最有效的方法。自尊心和信心是人生成功和快乐的重要指标,所以极为值得培养。掌握技巧是最强的驱动力。
第9章 心意动能:分析孩子的优点 131
了解心意动能的概念,并了解某人属于哪种模式之后,对于了解孩子如何学习、在学校表现如何、如何协助他们发挥潜力,都会有无比的实际帮助。
第10章 执行柯布模式:规划适合的做事方法 151
柯布发现孩子们喜欢自己想办法让生活更顺利、成绩更好。她告诉他们要一直提醒自己,寻找回答问题或做功课的正确方法,才会有成就感。
第11章 建立正向的亲师关系:该跟学校说什么? 161
和学校建立正向的关系—主要是和老师—是你送给孩子的珍贵礼物。多年来,我看到很多例子,因为没办法和老师建立正向关系,而让孩子在学校过得很惨。我也看过许多例子,因为家长肯花时间在建立亲师关系上,于是很糟糕的一年变成很棒的一年。
第12章 探索优势取向教学:成功运作的模范学校 171
如果你无法让孩子上这些学校呢?没关系。我描述这些学校不只是为了夸奖他们,而是让读者看到你可以如何改变孩子的学校。
第13章 全方位优势取向治疗:诊断并拟定治疗计画,包括新的另类疗法 181
药物不能解决一切的问题,也不应该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但如果药物是全方位优势取向治疗里的一环,就会非常有帮助,也很安全。
第14章 团队合作:请加入我们! 199
虽然有些人不暸解,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暸解ADD。我们希望你可以感觉到这些真正暸解并关心孩子的老师、医师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温暖支持,并越来越有信心站起来为自己和孩子发声。
附录 / 改善孩子行为的策略 203
推荐序1
ADD / ADHD是诅咒,还是祝福?是改善亲子关系,还是改善孩子的行为?我这是叫乐观幽默,还是在逃避问题?我真的接受了孩子的真实面貌,或只是鸵鸟心态?我是在很有智慧的坚持和提醒孩子,还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是包容,还是纵容?
……我这许多的担心、怀疑、矛盾和自省,相信许多ADD / ADHD的父母都懂,也都曾经历。任何疗法,包括药物治疗,都有它的极限;再专业的人员,也有他(她)的限制;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教我们的孩子一辈子。做父母的我们,终得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孩子,面对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即使孩子终会长大,这是一辈子的功课,永永远远深深的关系。
爱的功课不容易,尤其要爱一个ADD / ADHD的孩子,如何爱得有方法、爱得有智慧、爱得甘心乐意、爱得满心欢喜?哈洛威尔医师的书常让人深思,丁凡的译笔也总是流畅,这是本值得一读的书。
何善欣(中华民国过动儿协会创会理事长)
推荐序2
在面对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时,大部分的治疗方针及治疗技巧会与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缺失过动症相同,仅会因孩子的个别差异做部分调整。
在《分心就该这样教》一书中,作者哈威洛尔医师和简森医师,一位是资深儿童心智科医师,一位是资深的科学家及研究者;临床与学术界的两大鉅头共同携手合作,特别以ADD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作为文中的主角,区分了ADD与ADHD孩子在治疗及教导上的个别性。
文中两位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临床专业洞见及学术上的贡献,不断的希望父母及老师以正向、爱与包容的方式来接纳孩子负面的特质,更提供了许多成功案例,让父母及老师正视孩子与身俱来的才华及魅力;其中并以同理心的方式叙述ADD注意力缺失症的孩子所面临到的成长及社会眼光问题,让普罗大众及父母们可以更体谅到孩子们的难处,用另一种标准来面对自己的孩子,用心发现孩子的无限潜能。
吴佑佑(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主任 / 台北长庚医院精神科门诊中心负责人)
推荐序3
我儿阿丹曾是令人头痛的过动儿,但在「爱与策略」、「发挥长处、削减短处」中,长成身心健全的十七岁小酷哥。这些绝不是一蹴即至的,需要日日耕耘,由过动儿跳出框外的思考模式、脱序行为的底层,挖掘出宝藏来。
哈洛威尔所写的书,一向带给我极大的帮助。他本身是ADD,又有个ADD儿子,这么特殊的角色,使他充满了同理心,也使得他的理论实际可行。
这本【分心就该这样教】,如同教战手册,鼓励父母由爱着手、走向可行的优势疗法。其中助长优势的五步骤,以及崭新的﹁心意动能﹂︵行动风格︶观念,必定扭转过动儿的一生,让他们与生俱来的学习风格与才华,得以充分发挥。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家有过动儿ADD/ADHD in Chinese」网址:www.adhdinchinese.org)
译者序
女儿小如念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建议我带孩子去检查是否有糖尿病,因为她看到小如在班上一直喝水。我问小如有没有这回事?她委屈的说:「上课好无聊,又不能说话,不能画画,不能吃东西,不能看漫画,可是可以喝水,所以我就只好一直喝水一直喝水了啊!」
也曾有老师建议我带小如去检查是否有过动症,因为她在班上坐不住,总是动来动去不好好听课,或是在课本上画图,把课本的空隙都画满了。
我带小如去师大特教中心检查,才知道孩子是先天性学习障碍,上课听不懂,因此缺乏学习动机。坐不住,才会出现一堆过动的现象,并不是先天性的过动症。
虽然医生说小如没有先天性的过动症或ADD,但是她有很多外显征状和ADD相似。小如很容易分心,倾向多工,喜欢同时进行好几件事情。我还记得她小时候,几乎随时在摇晃她的脚,永远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的东歪西倒,喜欢在沙发上像只小熊窝成一团的看电视、看漫画。她做功课不喜欢好好坐在桌前,而是趴在电视机前面的地毯上,一面嚼口香糖,一面看电视上的卡通,一面做功课,身边还有零嘴点心和饮料,不时的停下来吃吃喝喝一番。这种景象看在眼中,一开始还真是不能接受。
知道她有学习障碍之后,我意识到,只要孩子肯写功课就千幸万幸了,还挑剔什么?于是渐渐松手不再干涉她的「学习风格」。结果出乎意料之外,小如就是要这样多工才能专注。那时候还没iPod,她就已经常常戴着耳机一面听音乐,一面做功课了。我问过她:「那么吵,怎么思考呢?」
小如说:「就是要这么吵,才听不到外面的吵啊!」
搞了半天,原来每次外面有一点动静,摩托车开过去、行人说话、妈妈在厨房炒菜……她都会分心。耳机里的音乐把外面的杂音挡住了,反而能够专心。音乐是连续的,是她熟悉的,不会像外面噪音那样突如其来,于是反而能够忽视。后来我把这个现象称为阻挡噪音的「音乐墙」。
之后,还发生了很多很多或是伤心或是有趣的故事。简单的说,小如三年级时转学去念了当时还是体制外的种籽实小。在种籽实小的时候,曾经两整年没上过一堂数学课。小学毕业后,小如念了一年北政国中自主学习实验班,接下来中辍了两年,然后进了稻江高职日文科,三年后推甄进了文藻语文学院日文系。念了一年又休学了。两年后,她到美国念业界知名的沙瓦那艺术大学。现在刚念完大一,表现优秀,成绩全A,被教授们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她不但有奖学金、当助教、参加比赛屡屡获奖,还是个人见人爱、充满爱心的活泼年轻人,有思想、有担当、有远见、肯吃苦、肯努力。
可以说,小如终于为自己争得一片天了。一片灿烂美好的天空!
另类的孩子,就是要用另类的方式养育。所谓的「一样米饲百样人」,为什么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要一样呢?这完全不合理,也不切实际嘛!
在养育小如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是凭着作为母亲的本能横冲直撞、披荆斩棘。我本持着爱孩子、全力保守她的自我、鼓励她、支持她的原则,打破了许多既定的观念和做法,和孩子一起走了一趟既惊险又精彩的人生旅程。在我们走的路上,没有榜样,只有质疑与责难。在当时,其实是很艰难的。我并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是真的正确,别人的批评与责难烙在心头,极为沈重痛苦。那时候,我常常失眠、常常哭泣。我多么害怕自己害了孩子!
本书作者自己有ADD,孩子也有ADD,他描述的ADD儿童的家长所走过的路,和我们走过的路很相似。我在翻译的时候常常心有所感,觉得很多话就像是从我口中说出来的一样。有时候,眼眶就这样红了,眼泪不由自主的落下来,好希望当年有这本书相伴,让我知道自己做对了!
我知道,国内环境和美国环境不同、国情不同、资源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有些原则是一样的。比如说,最重要的就是你得真心的接受孩子真正的样貌,而不是期待孩子变成你要的或是你认为应该有的样子。你必须接受,并且学习欣赏孩子这个人,这个有自己独特风格、个性、兴趣、才华的人。只有欣赏他,他才可能更好。
然后就是,尽一切力量支持孩子。路是人走出来的。社会主流的路走不来,就走自己的路,总会找到自己的天地的。一定要有勇气,有信念!
其实,大家走的路不一定就比较好走,只是比较安心、觉得没走错罢了。君不见,现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失业潮吗?多少孩子求学路上一切顺利,进了社会却处处碰壁?走自己的路,因为路上人少,难免觉得孤单、寂寞、害怕。但是也正因为路上人少,学成之后才能奇货可居,成为抢手人物啊!不是吗?
未来的时代讲求的是个人风格与创意,这些不流俗的孩子正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呢!
发掘孩子的才华、给他机会表现、允许孩子用自己的风格学习。有了这些,其他就会容易了。
虔心祝福大家都能走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天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