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文字优美 , 激励人追求至高生命境界的书,值得每个人阅读与珍藏。
《生活之道》一书于2006年由立绪文化在台湾出版中文版后,立即受到瞩目,不少读者反应这是他一生中读过最受益的好书。为了普及阅读,我们从全书20篇中选出六篇适合大众阅读的文字,编辑成这本普及版。
本书作者奥斯勒医师是20世纪初医学领域的大师,开创了现代医学新观念与新里程,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泰斗,尤其强调医学的人文与教养。
他是一位深具胸怀与内涵养的儒医。对生命有无限热忱与尊重,充满人道关怀,因此能以优美的文字,表达人类至高的品性与至深的人文情怀。
在美国医学生几乎每个学生书架都有奥斯勒这些优美的散文集,医学院师生更是把奥斯勒说过的话,经常放在嘴边。
这样一位超越专业范畴的人文大师,一般的普罗大众都能景行从之。
对于生命,我们只加一分自己之所能
绝不取一分自己之所欲 泰然无愧、泰然无惧、泰然无争
伟大的教导与教育,能使人的灵魂在美感、哲学以及智性上,追求不仅属于个人,更是属于全人类的不朽。
奥斯勒告诉大家,这是我们可以追求的生命境界。
作者简介
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 1849-1919)
历任美国麦吉尔大学、宾夕凡尼亚大学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教授(1888-1905)、牛津大学的钦定讲座教授(1905-1919)。着述等身。
译者简介
邓伯宸
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获中国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
译作有《影子大地》、《孤独的聆赏者》、《族群》、《绿色全球宣言》、《邱吉尔的黑狗》、《美的滥用》、《旧欧洲,新欧洲,核心欧洲》等。
中文普及版序 / 杨义明
1.宁静 1889 Aequanimitas 3
2.老师与学生 1892 Teacher and Student 23
3.书与人 1901 Books and Men 53
4.整合、安定与和谐 1905 Unity, Peace and Concord 67
5.学生生活 1905 The Student Life 95
6.生活之道 1913 A Way of Life 139
7.附录 173
序
大家都喜欢看好书,也期待有好书看。但是,好书不多,出自肺腑真诚的好书更少。
奥斯勒医师着作的《生活之道》就是一本难得真诚的好书。2006年中文版由立绪文化在台湾出版,立即受到瞩目,不少朋友告诉我这是他们一生中读过最受益的好书。
奥斯勒医师一生中约有两百篇的文学着作与演说。他的文章隽永,词句优美,且充满睿智。他把对人类的热爱、人性的尊重、人道的实践与全人关系都实践在他的行医、教学与生活里。他更把关爱的情怀、教育的献身、工作的热忱及对生命的敬重全都融入于他的着作中。
《生活之道》2006年的中文版即收集了他着作演讲的精华。最近立绪文化提议把该书中适合大众阅读的八章,编辑为普及版,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让一般青年与大众来阅读,在我看来,这会是一本好书中的珍品,而乐见其成。
在原来完整中文版书中,本书编着者日野原重明、仁木久惠与美国奥斯勒学会创办人约翰。麦高文(Jhon P.McGovern, M.D.)所写的前言与序、和信医院黄达夫院长的推荐序、赖其万医师的导读以及我的序文,在这本书中以附录方式呈现,作为对本书起源的说明,可以让读者了解本书的出版过程。
我们再次承蒙日野原重明博士的出版允诺,并获英文版出版者杜克大学出版社版权部经理Ms Diane Grosse(Copyrights & Permissions Manager Duke University Press)的支持,我们致上由衷的感激。
杨义明于Emory大学,亚特兰大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卸下铠甲”的轻松感。生活本就不易,我们常常需要戴上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去迎合各种期待。而这本书,就像一个无声的倾听者,它不评判,不指责,只是静静地和你一起,检视那些隐藏在心底的疲惫和不安。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自我接纳”的部分所打动。它不是让你无视缺点,而是让你看见并理解它们,就像拥抱一个不完美的朋友一样。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一个人总是因为一件小事就觉得自己很失败,然后陷入自我否定。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你应该自信”,而是从根基上分析了这种“完美主义”的来源,以及如何在不完美的现实中找到价值感。我记得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我们害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失败后那个更加失落的自己。但其实,那个失落的自己,也只是我们的一部分,而我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坚韧得多。”读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好像被一种巨大的温柔所包围。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以及这些恐惧是如何影响着我的行为。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外在的肯定,而是来自内在的平和。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那些“不那么闪光”的部分,因为正是这些部分,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我们。
评分这本书我翻了好几遍了,每次都能找到新的感悟,就好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有新的面向等待你去发掘。我特别喜欢它在讲到一些生活中的普遍困境时,那种不动声色的洞察力。比如,它讲到“内卷”的时候,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生活场景,描绘出那种身不由己的焦虑感,以及在这种焦虑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我记得有段话说,“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时代的弄潮儿,殊不知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随波逐流的一片叶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失去了方向,我们可以选择逆流而上,也可以选择随遇而安,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理解了河流的本质。”这句话让我反复咀嚼,思考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书中还探讨了人际关系,特别是那种微妙的边界感。它不鼓励你去刻意迎合,也不提倡你去特立独行,而是强调一种“恰到好处”的相处之道。就好像两棵树,并肩生长,各自伸展枝叶,却又不会互相遮蔽阳光。这种平衡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真的太难得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被社会的要求推着走,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们停下来,看看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以及如何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更好地与世界连接。它没有提供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一种观察生活的方式,让我们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没有试图去“解决”你的所有问题,而是让你学会“与问题共处”。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生活的书,都像是在教你一套武功秘籍,让你以为练成了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但《生活之道(普及版)》不一样,它更像是在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敏锐的观察者,一个更温和的行动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它没有教你压抑情绪,而是教你理解情绪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让情绪成为你前进的动力,而不是阻碍。它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因为工作不顺心而大发雷 M8,事后又觉得后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评他的行为,而是分析了他当时的情绪触发点,以及他事后后悔的根源。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觉得自己就像在照镜子,看到了自己身上许多似曾相识的影子。书中还讲到“坚持的意义”,它不是强调那种孤注一掷的“傻坚持”,而是告诉你,真正的坚持,是建立在对自我清晰认知的基础上的,是知道为什么出发,也知道何时该转向。这句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过去很多“半途而废”的事情,原来很多时候,我只是在盲目地坚持,而没有真正理解坚持的内在逻辑。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觉得,生活不是一场必须战胜的战争,而是一场需要用心去体验的旅程。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回归本源”的宁静感。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外在的声音所裹挟,迷失了自己。而《生活之道(普及版)》就像一股清流,它引导我们把目光重新投向内心,去倾听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幸福的本质”的探讨。它没有给我列出什么“获得幸福的清单”,而是让我去思考,究竟什么才是对我而言真正重要的东西。书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我们常常把追求外在的物质和成就,当作衡量幸福的标准,却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满足。真正的幸福,或许就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里,只是我们不曾留心去发现。”这句话让我停下来,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对幸福的定义。我发现,很多时候,我都在追逐那些并不属于我的“幸福”。书中还讲到“人生的意义”,它不是给你一个宏大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活出自己的价值,如何去爱,去连接,去创造。我记得有个章节写的是关于“顺其自然”的智慧,它不是让你消极被动,而是让你在理解了事物的规律之后,学会适时放手,学会与现实和解。这种豁达的态度,让我觉得,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其实是可以被消解的,只要我们愿意去调整自己的心境。这本书让我感觉,生活不是一场和命运的搏斗,而是一场与自我内在的和谐共舞。
评分最近在读《生活之道(普及版)》,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生活说明书”,但又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指南。它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解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感到困惑的事情。比如,书中讲到“选择的悖论”,就是说我们生活在选择爆炸的时代,理论上应该更自由,但实际上却更容易迷失。我当时就深有体会,因为我经常会在各种选择面前犹豫不决,总觉得选了这个就会错过另一个更好的。作者并没有给出一堆“如何做选择”的公式,而是通过描绘不同人在不同选择情境下的心理活动,让我感受到那种普遍存在的纠结。他提到,很多时候,我们对“更好”的定义,其实是被外界所塑造的。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我开始反思,我之所以纠结,是不是因为我一直都在追求别人眼中的“好生活”,而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书中还探讨了“时间管理”,但不是那种让你日程排得满满的技巧,而是告诉你如何去“管理”你的精力,以及如何识别那些真正消耗你能量的“时间黑洞”。这让我意识到,与其拼命压缩时间,不如学会如何高质量地利用时间,把精力花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用一种温和而睿智的语气,陪你一起探索生活的迷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