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哲学与文化

论中国哲学与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中国文化
  • 哲学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传统文化
  • 国学
  • 儒家
  • 道家
  • 中华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过去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已建立了两个文化理念,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前例的事。在人类历史上所有其他文化的民族,在建立一个文化理念完成之后,便永不再起。唯有中国人在建立一个文化理念完成之后,由于外来文化之刺激而重又建立一个新的文化理念,并依此理念而创造第二期的文化。可是,现在我们走到了第二期文化衰颓的时候,我们现在所遭遇的危机较诸魏晋时代的中国人尤且过之。

  现代的中国人明目张胆要毁灭传统思想,可是自己又建立不起一个新的理念来。五四时代的中国人试图提出两个口号来代替文化理念,那就是「民主」与「科学」,并试图借此来破坏传统思想,这是中国人在第二期文化衰颓时,假借外来思想来毁灭自己文化的初步行动。「民主」诚然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然而无论如何理想,终究只是一个政治上的理念,不足以充当无穷的道德理念的。

  「科学」诚然为我们中国人所需要,然而「科学」本身未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理念,盖因科学所探求的对象永是现象世界有限的东西,它不可以当作人生的无穷理想被追求的。于是这两句口号失败了,而且迅速地为唯物论所接收。中国人利用唯物论思想来摧毁传统文化,这可说是中国人在第二期文化衰落时,假借外来思想来毁自己文化的第二步行动。试问:唯物论能充当无穷的理念么?不论「物质」概念指的是经济决定论上的生产工具,还是人类追求物质生活的幸福目标,都是现实世界的有限性的东西,不可能成为无穷的理念的。大陆上红卫兵之兴起,这表示唯物论未能安定人心,因为红卫兵之兴起,其精神根柢就表示大陆青年之精神空虚。现在大陆上共产党人更进一步实行批孔扬秦,这可说是中国人在毁灭自己传统文化上到达顶峰的程度;如过这个运动成功了,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民族将从此灭亡。

  一个民族的存在,不仅指它的血统上的存在,而尤指它的文化的存在。如果中国文化灭亡了,中国民族便不存在。古埃及人、巴比伦人、古希腊人、罗马人,乃至近代历史上曾经统治过中国的他族人,如今不存在了,这并非意指它们的血统不存在,而乃指它们文化的不存在。是以如果一旦中国文化灭亡了,中国民族便永不存在,所留存的只是受西方文化末流思想同化后的另一种族而已。如果共产党人批孔扬秦没有成功,则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民族可暂免于浩劫。然而,这并不意味中国文化有了出路,因为新文化的诞生有待新的文化理念之建立。如果新的文化理念始终未能建立,则新的苦难恐又将来临。直到现在还看不出创建新文化理念之机运。我只是期望,并且相信: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种子尚未绝灭,在经过一连串的苦难灾痛之后,终于会创出新的文化理念来,为第三期的中国文化开拓光明康庄的大路!

尘封的卷宗:现代社会变迁中的个体精神探寻 一部深入探讨后工业时代人类精神困境与自我重塑的非虚构力作。 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迭代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重塑。传统意义上的社区瓦解,个体被卷入无休止的效率竞赛与信息洪流之中。这种高速运转的现代性,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挤压着人类的内在空间,催生出普遍的疏离感、意义感的缺失,以及对“真实存在”的深刻焦虑。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对既有思想体系的梳理与批判。相反,它是一份对当代精神图景的细致勘察,一次对“我们如何在此刻安身立命”这一古老命题的当代回应。作者摒弃了高屋建瓴的理论构建,转而采用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当代生活的肌理之中,捕捉那些在日常噪音下被忽视的、关于“人之为”的微弱讯号。 全书的结构围绕着三个核心主题展开:碎片化的时间与记忆的重构、虚拟边界的渗透与真实关系的重塑、以及效率至上逻辑下的生命价值再定义。 第一部分:时间之沙与记忆的断层 现代人的时间感是高度异化的。它被切割成精确到毫秒的生产单位,被屏幕上的倒计时和待办事项清单所支配。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连接性”,却越来越难以沉浸于单一的、不被打断的“在场”。 本部分首先剖析了数字媒介如何重塑了我们对“过去”的体验。记忆不再是一个有机的、不断被重新诠释的叙事过程,而是一系列可被检索、可被删除的数字档案。当个人历史可以轻易被“版本控制”时,主体性如何建立其连续性?作者通过对多位不同职业背景的受访者(包括高频交易员、数字游民、以及社交媒体内容创作者)的深入访谈,揭示了他们如何在“永恒在线”的压力下,努力锚定自身的时间轴。 我们探讨了“数字遗忘症”的心理成因——并非是遗忘本身,而是对所有事物都可能被立即记录和公开的恐惧,导致个体主动地自我审查和情感上的“预先疏离”。书中引入了关于“慢时间”美学的讨论,考察了那些刻意从事手工劳动、或专注于非即时反馈活动的群体,他们如何在与物质的直接接触中,重新夺回对时间流逝的主导权。 第二部分:屏幕的褶皱与关系的变迁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关系建立在地理邻近性之上,那么后工业时代的关系则完全依附于信息网络的拓扑结构。虚拟交往的便捷性,正在模糊“亲密”与“熟悉”之间的界限,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交往的表面化。 本章聚焦于“关系疲劳”的现象。人们在网络上维持着庞大的“弱联系”矩阵,却发现当真正的危机或深刻的情感需求出现时,这些连接往往脆弱不堪。作者审视了“表演性自我”在不同平台上的迭代,从职场社交的精心包装,到私密群组中的情绪宣泄,这种多重身份的切换,极大地消耗了个体的心理资源。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共情带宽”的饱和。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即时苦难报道,个体似乎同时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阔的同情范围,但这种广度是否是以牺牲深度为代价?书中对比了面对面交流中那些非语言信息(语调、停顿、肢体语言)的缺失,如何导致了误解的激增,以及对“真正倾听”这一能力退化的忧虑。我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算法推荐的互动对象,这使得“真诚”成为一种稀缺且难以验证的商品。 第三部分:效率的崇拜与生命意义的熵增 现代社会对“效率”的推崇已从工具理性渗透到存在论层面——人生的价值似乎被等同于其产出和可量化的成就。这种逻辑延伸至个人生活,催生了“自我优化”的狂热。 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人生黑客(Life Hacking)”文化对人类经验的简化倾向。当每一个睡眠周期、每一次进食、每一次学习都被纳入绩效指标时,生命本身是否沦为了一个等待被“最大化收益”的系统?书中深入分析了这种“永不满足”的心态——因为总有一个新的指标可以被超越,总有一项技能可以被“掌握”,导致个体陷入无止境的自我追逐之中,而忘记了追逐的初始目的。 本部分同时探讨了“无用之用”的价值回归。在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夹击下,那些不产生经济效益、不便于分享、纯粹出于内在驱动的行为(例如沉思、纯粹的艺术欣赏、无目的的漫步)正面临消亡的威胁。作者试图唤醒对“沉思的权利”和“无效率的自由”的珍视,认为真正的精神安宁,往往孕育于那些不服从于效率逻辑的间隙之中。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立足点 《尘封的卷宗》最终指向的,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邀请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现代生活高速列车甩在身后的核心问题:什么值得我们投入时间?我们如何区分信息与智慧?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可预测时,个体能否构建起足够坚韧的内在世界,以应对外在环境的剧烈震荡?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感到“用力过猛”的现代人看的书,它试图在喧嚣之中,提供一片可以喘息和反思的领地,鼓励我们从对外部世界的过度关注中回撤,重新校准我们与自我、与他人、与存在本身的连接点。 推荐读者: 关注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当代存在主义思潮的读者;所有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感到迷失或疲惫的专业人士。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黄振华先生全集》总序 
《论中国哲学与文化》编者识 
论「日出为易」 
论「日落为易」 
哲学与时代文化背景
 
一、哲学与哲学史的区别 
二、人类哲学的共同精神 
三、哲学与时代文化背景的关系 
(一)人类要求创造道德理念 
(二)道德理念之追求有衰退之时 
(三)道德理念如未能建立,将导至民族文化的灭亡 
四、中国文化的回顾与前瞻 

悼念方东美先生 
一、方先生之家庭背景与求学生活 
二、方先生之讲学风范 
三、方先生与 蒋总统 
四、一九六四年之夏威夷东西哲学家会议 
五、中华道统之传承 

唐君毅先生与现代中国----  悼念此一代文化巨人之殒落 
一、回狂澜于既倒之中流砥柱 
二、着书立说延续中国文化生命 
三、鞠躬尽瘁与中国文化同垂不朽 
一位贯通中西医理之哲人----  纪念朱仰高医师 

哲学与中国文化 
一、哲学的重要 
二、从哲学看今日中国的灾难 
三、如何复兴中华文化 

论中国哲学思潮发展的高峰时代----  从哲学的真实涵义看中国哲学思潮发展的高峰时代 
一、论哲学的涵义
(一)哲学是解答死生问题的学问 
(二)哲学是解答人类实现「最高善」问题的学问 
(三)哲学是解答人类实现「道德人格」问题的学问 
(四)哲学的最后任务----  建立实现道德人格之行为规范 
二、依上述哲学涵义看中国哲学思潮发展的高峰时代 
(一)尧、舜时代
1.帝尧显现「道德人格」 
2.帝舜继显为「道德人格」 
3皋陶的哲学思想 
(二)孔子时代 
1.孔子出现前哲学思潮的衰退 
2.孔子以平民之身显现为「道德人格」 
3.孔子立实现「道德人格」之规范 
4.曾子、子思与孟子 
(1)曾子 
(2)子思 
(3)孟子 
结语……………………………………………………………

谈复兴中国哲学----  黄振华老师访问记 
一、在动盪的时代,爱国的情操激起了复兴中国文化的心愿 
(一)小学时代情绪高昂 
(二)中学时代思考文化问题 
(三)大学时代及一生的哲学工作,以复兴中国哲学为目标 
二、复兴中国哲学应有的态度及作法128
(一)重新疏解古书 
(二)向社会讲学 
(三)提倡艺术创造 
三、儒、释、道三家在未来中国哲学应扮演什么角色 
四、康德哲学与中国哲学会通之效用及意义 
(一)康德与儒家的最高理想相同 
(二)康德与儒家在方法学上相同 
(三)康德与儒家的宇宙论可以相通 
五、对马克斯主义的批判 
(一)共产主义是根本恶 
(二)马克斯思想的发生背景 

方东美先生的《易经》哲学思想 
一、引言 
二、方先生的先天《易》学思想 
(一)天下之动贞夫一 
(二)生生之谓易 
(三)四营而成易 
(四)兼三才而两之 
(五)干坤平列,阴阳相索 
(六)触类而长之 
(七)引而申之 
(八)十有八变而成卦
(九)八卦相盪,积而成五十六,合之成六十四卦151
三、方先生的后天《易》学思想 

论 国父孙中山先生之哲学思想与传统儒家哲学思想之关系 
一、引言----  孙中山先生之哲学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之再显现 
二、孙中山先生提倡民族主义,继承传统儒家实现「至善」的理想 
(一)清代汉人排满多出于种族仇恨 
(二)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渊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三)民族主义必须排除满清统治的理由 
(四)民族主义的更高理想----  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 
(五)孙先生的大同思想有异于康有为的大同思想 
三、孙中山先生提倡民权主义乃贯彻孔子「祖述尧、舜」的精神 
(一)孙先生提倡民权主义的理由 
(二)「世袭」制度对于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困难 
(三)孔子解决了「世袭」制度所带来的困难问题 
(四)民权主义实现孔子「祖述尧、舜」的理想 
四、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渊源于儒家《易经》的哲学思想 
(一)孙先生提出民生主义的由来 
(二)社会进化的重心是民生而不是物质 
(三)「民生」一词的涵义来自中国古代的《易经》 
五、三民主义的理想人格即是儒家的道德人格 
六、结论 ---- 中国文化未来的出路 

试阐析 国父孙中山先生之思辩哲学思想 
前言---- 孙中山先生思辩哲学的主要问题 
一、心与物何者为重要的问题 
二、人类进化与物种进化的差别的问题 
(一)孙先生对于马克斯阶级斗争说的批判 
(二)人类进化与物种进化之不同 
(三)孙先生的进化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 
1.儒家哲学中「仁」的词义 
2.从康德哲学看儒家「仁」的词义 
3.孙先生的进化论乃秉承儒家「仁」的思想而来 
三、「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一)孙中山先生创立「行易知难」学说的由来 
(二)孙先生对于「知易行难」及「知行合一」学说的批判 
(三)孙先生创立「行易知难」的学说 
(四)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看「行易知难」的学说 

试阐论唐君毅先生有关中华民族花果飘零与灵根自植之思想 
一、前言----  唐先生撰写〈中华民族花果飘零〉及
〈灵根自植〉二文之由来 
二、唐先生关于中华民族花果飘零与灵根自植之思想 
(一)中华民族当前花果飘零的情形 
(二)花果飘零是一悲剧 
(三)为花果飘零设辞辩护须加驳斥 
1.为花果飘零合理化辩护的理由 
2.唐先生对上述辩护理由之驳斥 
(1)上述辩护理由的根本错误 
(2)「外在理由」与「内在理由」的混淆 
(3)保守与进步意义之误解 
(四)花果飘零逼近绝望之境与灵根自植 
1.华夏子孙求信守于他人的悲哀 
2.绝望之境之逼近与灵根自植 
三、试阐析唐先生有关中华民族花果飘零与灵根自植思想之形上学意义 
(一)人的存在与民族文化不可分 
1.从儒家哲学阐析人的存在与民族文化不可分 
(1)「大学之道」的涵义 
(2)《大学》中「知止」的重要 
(3)《大学》的实践方法 
(4)从《大学》的实践方法知「国族」即是「民族」 
(5)从《大学》的哲学思想看「人的存在与民族文化不可分」的形上学意义 
2.从康德哲学看人的存在与民族文化不可分 
(1)人的理性运用惟有在种族之中才能开展 
(2)人在世界上以实现「最高善」为必然目的 
(3)从康德哲学思想看人的存在与民族文化不可分的形上学意义 
(二)自律与他律之区别 
1.「理由」必涉及「价值」问题 
2.「自律」与「他律」须严加区分 
3.人以双重身分而存在 
4.断言令式的表达方式----「应当」 
5.从「自律」与「他律」之分,看「外在理由」与「内在理由」之分的形上学意义 
(三)「灵根自植」的形上学意义 
1.从《大学》的「格物致知」思想看「灵根自植」的形上学意义 
(1)格物致知的真实涵义 
(2)从「格物致知」的真实涵义看唐先生「灵根自植」的思想 
2.从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看「灵根自植」的形上学意义 
(1)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之思想 
(2)从上述康德方法论看唐先生「格物致知」的形上学意义 
四、结语 

牟宗三先生的哲学思想 

论行政院国科会否定唐君毅先生有关中华民族花果飘零与灵根自植思想所引发的哲学问题 
一、引言----本文之缘起 
二、学术的大是大非不容抹煞 
(一)唐君毅先生对于部分中国知识分子把中华民族花果飘零合理化之驳斥 
1.把花果飘零合理化所持的理由 
2.唐先生对于上述理由之驳斥 
(1)把花果飘零合理化所持理由的根本错误 
(2)「外在理由」与「内在理由」的混淆 
(3)保守与进步意义之误解 
(二)从儒家哲学及康德哲学阐析唐先生对于花果飘零合理化驳斥之形上学意义 
1.人的存在与民族文化不可分 
(1)从儒家哲学阐析人的存在与民族文化不可分 
(2)从康德哲学看人的存在与民族文化不可分 
2.自律与他律之区别 
(1)「理由」必涉及「价值」问题 
(2)「自律」与「他律」须严加区分 
(3)人以双重身分而存在 
(4)断言令式的表达方式----「应当」 
(5)从「自律」与「他律」之分,看「外在理由」与「内在理由」之分的形上学意义 
(三)唐君毅先生有关中华民族灵根自植之思想 
1.灵根自植的意义 
2.在绝望痛苦的反省中从事灵根自植 
(四)从儒家哲学及康德哲学阐析唐君毅先生有关中华民族灵根自植的形上学意义 
1.从《大学》的「格物致知」思想看「灵根自植」的形上学意义 
(1)「格物致知」的真实涵义 
(2)从「格物致知」的真实涵义看唐先生「灵根自植」的思想 324
2.从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看「灵根自植」的形上学意义 
(1)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之思想 325
(2)从上述康德方法论看唐先生「灵根自植」的形上学意义 
(五)学术的大是大非不容抹煞
三、国科会否定唐先生有关中华民族花果飘零与灵根自植思想所引发的哲学问题 
(一)问题的发生 
(二)问题之探讨 
1.人究竟是否可以脱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存在 
(1)唐先生思想的前提----  人的存在以在世界上实现「至善」为必然目的 
(2)国科会否定人在世界上以实现「至善」为目的 
(3)国科会否定唐先生思想的另一种结论----  否定人有理性 
(4)人的存在与民族文化不可分 
2.人的存在可否放弃自信自守而求信守于他人 
3.灵根自植是否为玄想 
四、附述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过去一段有关国科会罔顾学术是非的往事 

《易经》与中国文化 
一、引言341
二、中国文化从《易经》开始 
(一)从「易」的字源探索中国文化的起源 
1.过去历史上对于「易」的词义的误解 
2.对于「易」的词义的新解释 
(二)中国文化从《易经》开始 
三、《易经》决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  孝道之路346
(一)先天八卦是中华民族创造文化所依据的根本原理346
(二)八卦的自然宇宙论 
(三)八卦的道德宇宙论 
(四)《易经》决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 
四、《易经》与中国文化相终始 
(一)黄帝、尧、舜时代 
(二)「文王与纣」的时代 
(三)孔子时代 
(四)两汉时代 
(五)魏晋时代 
(六)宋朝时代 
(七)结语 ---- 今日中国所处的忧患时代 

「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 
一、引言 
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三、「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伤害 
四、结语 
一位改造西方哲学的东方哲学家---- 悼念陈康先生 
一、陈先生之家庭背景与求学及教学生活 
二、陈先生第一次改造西方哲学 
三、陈先生第二次改造西方哲学 
四、陈先生改造西方哲学的重要意义 
五、陈先生改造西方哲学所给与我们的启示 
六、陈先生晚年的成就 
七、当年离开台大是件憾事 
八、一代哲人精神永存 

论中西哲学会通的重要性---- 华冈举办第二届国际东西哲学比较研讨会的意义 
一位开拓中国文化新路的哲学家---- 悼念牟宗三先生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与千百年前的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没有生涩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中国哲学精髓娓娓道来。我一直对“义”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感到好奇,书中对墨家“兼爱非攻”的阐释,以及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公平、正义和道德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同时,书中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社会治理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是如何试图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以及那些智慧的治国理念对后世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引用的大量经典原文和通俗易懂的解读,这使得我能够直接接触到思想的源头,又不会被语言的障碍所阻碍。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宝典,它让我受益匪浅,对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评分

**评价二:**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民族。我之前对中国哲学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成语和俗语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理解。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漫长的哲学发展史。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概念和艰深的理论,但又用一种极具条理性的方式,将它们一一呈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佛教在中国传播及其本土化过程的解读,那段内容让我看到了不同思想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奇妙景象,也理解了为何佛教能够在中国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作者对于中国艺术与哲学之间关系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从水墨画的留白到园林建筑的意境,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这种跨领域的结合,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立体。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个体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宏大脉络徐徐展现在我眼前。我一直对“道”这个概念深感好奇,书中对老子、庄子等先哲关于“道”的阐述,从朴素的自然之道到玄妙的宇宙本体,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中国人生活智慧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儒家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结构的分析,从“仁”到“礼”,再到“孝”,这些概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作者的语言温润而富有哲理,读来如沐春风,却又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思想的激荡。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回味那些关于“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深刻见解,试图将其融会贯通,指导自己的生活。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内在精神世界的窗户,让我对“中国”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历史事件和风土人情,而是触及了其灵魂深处。那种厚重感和智慧的沉淀,是任何 superficial 的介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深层联系。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的“天命观”和“阴阳五行”等概念,总觉得有些神秘甚至玄乎,但书中通过历史和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了清晰而富有逻辑的解释,让我理解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作者对于中国哲学与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交叉探讨,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中华文明。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习惯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意义的解读,这让我在体验传统文化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哲学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更是活在人民中间的智慧,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它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评分

**评价四:** 这本书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它让我得以窥探中国古代先贤们的智慧结晶,理解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刻思想。我一直对中国的“中庸”之道感到迷惑,总觉得它是一种消极的保守,但书中对“中庸”的 nuanced 解释,让我认识到它实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在矛盾中寻求和谐的智慧。作者对于中国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演变的梳理,也让我看到了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它们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而焕发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哲学如何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精彩描绘。读完这本书,我不再仅仅把中国哲学视为一套抽象的理论,而是看到了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日常生活之中,渗透在他们的行为举止、情感表达乃至审美情趣的方方面面。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文化基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