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兴起一股学习中文热潮的当下,《华语语音学》以精简的体例,呈现华语教学所需之语音学理论知识、华语文教学应用与偏误分析,以及「对外华语教学能力认证」华语语音考试之重点提示,相信对海内外从事华语文教学工作者、对华语文教学领域有兴趣者,以及「对外华语教学能力认证」之考生均有莫大助益。
本书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应用华语文学系之语音学相关教授共同编纂,以精要的体例,深入浅出的介绍华语教学必备之语音学理论知识、国际音标与华语及汉语拼音系统,以及传统注音符号,并加入对外华语教学应用与偏误分析,使华语教学者获得教学实践与应用必要资讯,另针对「对外华语文教学能力认证」考试作历年考题解析与重点摘要,是同类型书中,唯一着重理论与实用兼具的华语教学专书。
适用对象
◎课程用书:华语师资培训、华语文学系及学程师生
◎自(进)修:海内外从事华语文教学工作者、对华语文教学领域有兴趣者、「对外华语教学能力认证」考生
导读
近年全球掀起了学习华语文的热潮,许多国家都把华语文列入学校中必修的课程。因此,台师大应世界潮流,邀集校内这方面的学者专家编纂这本《华语语音学》,内容除阐述华语语音各项应有的理论与知识外,又增加了两岸语音歧异与外国语音特色等篇章,以应海内外华语教学之需。
本书共分十三章,撰写者不但对这门课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研究,而且都是学有专精的饱学之士。第一章〈华语语音学总论〉,由张正男、蔡雅薰两位教授执笔;第二章〈华语的声〉,由吴瑾玮教授执笔;第三章〈华语的韵〉,由张正男教授执笔;第四章〈华语的调〉,由高秋凤教授执笔;第五章〈华语声韵拼合规律〉,由郭乃祯教授执笔;第六章〈华语的轻重音〉由蔡雅薰教授执笔;第七章〈华语的语流音变〉,由张正男教授执笔;第八章〈华语的语流音变---ㄦ化〉,由杨如雪教授执笔;第九章〈华语的一字多音〉,由廖吉郎教授执笔;第十章〈两岸语音歧异与华语教学〉,由姚荣松教授执笔;第十一章〈外国语音特色与华语教学〉和第十二章〈华语口语与表达〉,都由蔡雅薰教授执笔;第十三章〈结论〉,由张正男教授执笔。本书所採用的拼音符号有三种,汉语拼音、国际音标与注音符号,以配合海内外使用。
本人因一向从事国语语音教学,并多年分赴世界各地担任华语语音巡回教学和华语师资培训工作,故对海内外华语教学现况略知一二,现在拜读本书认为:内容丰富、音理确切、阐述详尽、深入浅出,是非常适合于国内外学习和教学华语的一本好书,故乐为推介并为之序。
张孝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教授、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理事)
我是一个对语言的细微之处特别敏感的人,尤其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华语。这本书《华语语音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华语语音学》里面对声母和韵母的细致划分,以及它们组合时发生的各种音变现象,都让我大开眼界。以前我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有些字发音不一样,但具体是怎么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我从来没想过。这本书里就详细地解释了,比如为什么“n”和“l”在某些情况下会混淆,为什么有些韵母的发音会受到前面声母的影响。作者还用了很多图表和发音示意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舌头、嘴唇、牙齿在发音时的位置。这对我这个平时不太注意自己发音细节的人来说,帮助实在太大了。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语流音变的部分,比如连读、弱化、同化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遇到但又很难说清楚的现象。作者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比如常用短语和对话片段,让我能清楚地听到和理解这些音变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我们理解口语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双“听力超能力”,能够捕捉到更丰富的语言信息。
评分我是一名对语言传播和声音表现力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华语语音学》这本书,给我的触动之处在于它所揭示的“声音的魔力”。作者并没有将语音学局限于发音本身,而是巧妙地将它与情感、节奏、语境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语调的时候,书中不仅仅是描述升降的变化,而是探讨了不同的语调如何传递不同的情绪,比如疑问、肯定、强调,甚至是讽刺。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说话时的“语气”原来是有这么复杂的语音学规律支撑的。我还对书中关于“共鸣”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声音如何在我们的口腔、鼻腔中产生共鸣,以及不同的共鸣方式如何影响声音的质感。这让我联想到很多优秀的播音员和演员,他们的声音之所以那么吸引人,原来背后有着如此精妙的发声技巧。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说话的声音,并且尝试去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我的表达方式,让我的声音更有穿透力,更有感染力。它让我明白,语言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声音的艺术。
评分这本书《华语语音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我一直觉得,语言学听起来很“高大上”,但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但是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在讲解的时候,总是会引用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词语和句子,比如打电话时的客套语,或者街头巷尾的吆喝声,这些都成为了绝佳的讲解案例。我最喜欢的是关于“轻声”的章节,以前我总觉得很多词发“轻声”好像是随便发的,没有规律。但这本书里详细解释了轻声的产生条件和语音特征,并且给出了很多练习,让我能够有意识地去发出正确的轻声。这对于提升我的口语流利度和自然度非常有帮助。还有,关于“儿化音”的部分,作者也用了非常生动的方式来讲解,让我不再觉得这是北方方言特有的“怪调”,而是理解了它的语音构成和在不同语境下的功能。总之,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语音学就像是在学习如何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评分这本《华语语音学》我拿到手的时候,还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毕竟“语音学”三个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各种符号和理论。然而,翻开第一页,我立刻被它吸引住了。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动,将原本抽象的语音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甚至带点趣味性。比如,关于声母和韵母的构成,作者并没有直接罗列一堆发音部位和方式,而是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像是模仿小猫小狗叫声,或者描述不同乐器的音色来类比。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声调部分的讲解,我一直觉得华语的声调很难掌握,但这本书里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声调比作音乐的旋律,或者山峦起伏的曲线,还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练习方法,让我感觉一下子就找到了窍门。读完这部分,我竟然能更准确地区分出“妈,麻,马,骂”这几个字的区别了,这简直是个奇迹!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华语语音发展史的小故事,让我对这门语言的演变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仅仅是死记硬背的规则。整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循循善诱,让我不仅学会了知识,还爱上了这门学科。
评分对于我这种刚开始接触语音学理论的人来说,《华语语音学》就像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某些教材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发音器官和发音原理讲起,一步步深入。我特别欣赏它对国际音标的介绍,以及如何用国际音标来准确记录华语语音。这对于我学习外语,特别是需要区分音标和实际发音的语言时,非常有帮助。书中对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异也进行了比较,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所说的“华语”其实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变体。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哪个方言“更好”或“更差”,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它们各自的语音特点。读完这部分,我更加理解了语言的区域性和多样性。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语音学在语言教学、语言研究以及语音辨识等方面的应用,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语音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它有着非常实际的价值。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非常适合作为语音学入门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