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有趣的设计心理学

图解有趣的设计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awpaw Poroduction
图书标签:
  • 设计心理学
  • 用户体验
  • 行为心理学
  • 视觉认知
  • 交互设计
  • 用户研究
  • 设计原则
  • 营销心理学
  • 图解
  • 实用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到底人如何认知、判断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而,人最喜欢的装及设计又是什么?
  本书将带领各位一探设计的祕密与法则!

  探索设计背后所隐藏的法则!

  最近的日本女高中生越来越多愁善感,甚至会看着日本地图说:「北海道跟九州比起来,还是北海道比较可爱。」她们评断「可爱」的根据到底是什么呢?而人类究竟是如何判断一件设计的好坏,又是如何将各式设计归类为帅气的设计、可爱的设计、有质感的设计……?

  本书正是为了找出真相,试着以科学探讨人类的判断根据与大脑认知架构,并大胆引用了色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影像心理学、大脑生理学、感性工程等多门学问,设法分析人类如何感受设计品的整体印象与魅力。对于以设计为专业的人士,以及对于设计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实在是一本值得参考的好书。

作者简介

原田玲仁 Pawpaw Poroduction

  「我想创造与众不同的有趣东西」为了实现这个方针,企划制作事务所「Pawpaw Poroduction」在2003年成立了。负责网站电子内容的企划、编辑、各种设计等等。其中又以运用色彩心理学为企业进行色彩调整,以及举办色彩研习会等活动特别受到好评。着作有Science-i 新书所出版的《漫画有趣的色彩心理学1》、《第一次约会别穿白色──超级实用色彩心理学2》、《瞬间看穿人心的心理学(漫画版)》(以上世茂出版)等等。

译者简介

李汉庭

  1979年生,毕业于国立海洋大学电机系,自学日文小成。2003年进入专利事务所开始从事翻译工作,2006年底开始从事书本翻译。领域从电机专利文件乃至于小常识、生活医学、科技等等的中日对译,乐于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识。目前尝试将触角延伸到特殊造型与影像创作,有各方面之作品。往后仍希望能接触更多领域,增加知识广度,同时磨练文笔。

深入探索人机交互的奥秘:一本关于用户体验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读物 书名:《认知负荷与界面优化:面向高效能系统的设计原则》 作者:[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交互设计师或认知心理学家的名字,例如:张文哲] --- 内容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互动已成为日常生活的核心。然而,有多少软件和应用的设计,真正做到了“以人为中心”?本书《认知负荷与界面优化:面向高效能系统的设计原则》,并非一本旨在普及设计常识的入门指南,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人机交互(HCI)领域核心理论、聚焦于优化用户认知流程的专业技术手册和方法论集。它旨在为资深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系统架构师以及致力于提升软件效能的技术管理者,提供一套严谨、可量化的设计决策框架。 本书的核心立足点在于认知心理学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我们不再满足于“看起来美观”或“用户喜欢”,而是探讨“为什么用户会感到困惑”、“在何种情境下系统效率会显著下降”,并提供基于实验数据和经典理论的解决方案。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从微观认知到宏观系统优化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人脑的计算限制与心智模型构建(The Limits of Human Computation) 本部分将用户视为一个具有严格信息处理带宽的“处理器”,系统地拆解了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特别是那些直接影响界面可用性的瓶颈。 1. 工作记忆的容量极限与分块策略(Chunking and Working Memory Load): 深入探讨米勒(Miller’s Law)在现代复杂界面中的局限性,并引入“动态分块模型”,指导设计师如何根据任务的阶段性目标,动态调整信息呈现的密度,避免信息过载。我们将分析多层级导航结构中的记忆负担,并提出基于情境记忆的导航优化方案。 2. 感知过滤与注意力的资源分配: 阐述视觉负荷理论(Visual Load Theory),解释了色彩饱和度、动画频率和信息密度如何竞争用户的有限注意力资源。内容涵盖了如何利用“显著性理论”(Saliency Theory)设计非侵入式的警示系统,确保关键信息在干扰环境中仍能被捕捉。 3. 心智模型的形成、差距与冲突: 详细区分了用户已有的领域心智模型、系统运作心智模型以及设计者意图模型。重点分析了当这三者发生冲突时(例如,按钮的图标与用户预期功能不符),如何导致错误操作和挫败感。我们提供了“心智模型探测问卷”的设计指南,用以在设计早期发现潜在的认知断裂点。 第二部分:量化认知负荷:评估工具与指标(Quantifying Cognitive Load) 认知负荷(Cognitive Load)是衡量系统效率的黄金标准。本部分旨在将抽象的认知负担转化为可测量、可干预的工程指标。 1. 任务维度下的认知负荷分解: 严格区分内在负荷(任务本身的复杂性)、外在负荷(由糟糕设计引起的额外负担)和生成负荷(用户学习新技能的努力)。本书提供了针对每种负荷的量化评估方法,特别是外在负荷的最小化路径。 2. 眼动追踪与界面扫描模式分析: 不仅是记录注视点(Fixation Points),更关注扫视路径的效率(Saccadic Efficiency)。通过分析用户寻找目标的时间和路径复杂度,来反推界面布局对认知流程的阻碍程度。书中包含案例分析,对比了基于网格布局和基于流体布局下的信息获取速度差异。 3. 生理信号与主观报告的交叉验证: 介绍如何结合皮肤电反应(GSR)或心率变异性(HRV)数据,来客观验证用户在面对高难度交互时的真实生理压力,并将其与用户体验量表(如SUS、NASA-TLX)的结果进行对比校准,建立更可靠的“压力-错误率”预测模型。 第三部分:优化交互模式:降低决策成本(Reducing Decision Cost) 设计决策点的管理是系统性能的关键。本部分专注于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减少用户在每一步操作中需要进行的权衡和选择。 1. 渐进式披露与默认设置的心理学影响: 深入探讨“选择悖论”(Paradox of Choice)在界面中的体现。我们提供了一套“信息权重评估矩阵”,用于确定何时应隐藏信息、何时应强制呈现。重点分析了“最优默认值”的设计,如何利用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引导用户做出高效选择。 2. 反馈机制的即时性与粒度控制: 错误的反馈延迟(Latency)是加重认知负荷的元凶。本章详细论述了系统响应时间的心理阈值,并提出了“多层次即时反馈架构”——区分系统状态反馈、操作确认反馈和结果验证反馈,确保每种反馈都恰到好处,不冗余、不缺失。 3. 错误预防与容错设计的高级策略: 告别简单的“撤销”功能。我们转向更主动的预防,例如“约束式输入设计”(Constraint-based Input)如何通过结构预先排除非法操作。针对不可逆操作,书中引入了“反思周期设计”,强制用户在关键决策点暂停并回顾,以确保决策的清晰性。 第四部分:复杂系统中的一致性与学习迁移(Consistency and Transfer Learning in Complex Ecosystems) 对于大型、跨平台或多模块的系统而言,一致性不再是美学要求,而是降低学习迁移成本的工程学要求。 1. 跨平台视觉与行为的一致性量化: 如何在保持平台原生体验的同时,实现品牌和核心交互逻辑的统一?本书提出了“功能单元抽象模型”,将交互逻辑解耦于视觉表现层,确保核心操作(如“保存”、“筛选”)在不同环境下行为模式的高度一致性。 2. 学习曲线的平滑化与遗忘曲线对抗: 研究了遗忘在长期不使用后的影响。引入“周期性任务重激活设计”,通过巧妙安排任务流,确保用户在需要时能快速“重新加载”所需的知识模块,而不是从零开始学习。 3. 设计系统中的“灰色区域”处理: 承认设计系统不可能覆盖所有边缘情况。本章探讨了在设计规范的边界处,如何通过“最小阻力路径原则”引导设计师和开发者做出最符合全局认知负荷的变通决策。 第五部分:面向未来的设计评估与迭代方法论(Future-Proofing Design Evaluation)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将理论转化为持续改进的工程实践。 1. 自动化可用性测试脚本的构建: 如何利用用户行为数据流(Telemetry Data)建立异常行为模型,实现对潜在认知瓶颈的预警?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自动化脚本来模拟高认知负荷场景,并捕捉系统的实时响应。 2. A/B 测试的认知效率维度扩展: 传统的A/B测试关注转化率。本书倡导引入“认知效率指标”(Cognitive Efficiency Index, CEI),将任务完成时间和错误率纳入最终的决策因子,确保优化方向是“更快更少出错”,而非仅仅“点击更多”。 3. 面向AI助力的系统设计挑战: 探讨当系统开始深度介入决策(如推荐算法或自动化流程)时,如何设计透明且可解释的AI界面,避免“黑箱效应”对用户心智模型的破坏,并确保用户始终保持对系统的“感知控制感”(Perceived Control)。 --- 目标读者群体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那些已经掌握了基础设计原则,但迫切需要提升系统性能、优化复杂工作流的设计与技术专家。特别是针对金融交易系统、企业级SaaS平台、专业数据分析工具以及任何对操作速度和准确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深度与实操指导。它不是关于“怎么画出漂亮的线框图”,而是关于“如何设计一个让用户大脑工作更轻松的逻辑架构”。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3
序章  何谓设计?...9
设计是什么?...10
设计的诞生背景...14
设计的对象...16
容易搞混的设计名词...18

第一章  设计的认知...21
设计的认知...22
视觉的重要性...24
观看物体的架构...26
颜色的知觉系统...32
颜色类人和形状类人
.容易受颜色影响的人和容易受形状影响的人...34
.颜色类人和形状类人的个性...38
婴儿喜欢颜色和图案...42
认知的特性
.人类以左边视野优先...44
.图与地的关系...48
.干扰性资讯 / 史楚普(Stroop)效应...50
.颜色与大小的恆常性...52
.脉络效应...54
认知系统总结...56

第二章  认知与印象...59
认知与印象...60
印象的重要性...62
印象形成与印象价值...66
颜色的印象...68
形状的印象...74
颜色、形状与印象...76
配色的印象
.白色的配色印象...80
.黑色的配色印象...81
.红色的配色印象...82
.蓝色的配色印象...83
人会将设计转换为单纯的印象...84
运用印象能量的设计范例
.图像标志(Pictogram)...86
.交通标志...88
.商标...90
.竞选海报...92
.汉字字典...96
人类无法正确传递设计内涵...98

第三章 探讨印象的根据...103
印象与物理特性...104
.什么是「可爱的」设计?...116
.什么是「平凡的」设计?...124
.什么是「夸张的」设计?...128
.什么是「时髦的」设计?...132
.总结...136

第四章  为什么人类会被某种颜色或形状所吸引?
 ~ 设计中所隐含的法则~   ...139
追求更多人喜欢的设计...140
[有关颜色的法则]
女性会对红色有反应...142
吸引人的颜色
.颜色喜好度与性别差异...150
.男性心目中的第一名到第三名...152
.女性心目中的第一名到第三名...156
颜色喜好度与地区差异...160
70-25-5法则...162
[有关形状的法则]
黄金比例...164
白银比例...166
为什么杂志封面要放人的脸?...168
运用人脸做设计...172
令人舒服的形状...176

第五章  设计的力量
 ~ 策略性设计的神奇力量~...179
令人难忘的设计...180
曝光效果...184
使用性效果...186
整理资讯...188
五种设计法则...190
简单的设计...192
视线会受重力影响...194
设计所追求的目标...196

后记...200
参考文献...204

图书序言

前言

  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产品:衣服、广告、家具、车辆、鞋子、皮包等。这些产品背后一定都有设计师,以某种目的进行设计。就算我们不特别注意到设计的涵义,只要看到美丽的设计,也会有「好可爱」、「好帅气」、「好时髦」等等的感触,而体会到这项产品的魅力。

  但是,设计为什么能够感动人心呢?
  话说回来,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某项设计是「可爱」的呢?

  可能是因为这项产品有很美的外型,可能是产品上印的人物造形很有魅力。也有可能是配色够刺激。设计对?个人造成的影响都不同,很难一概而论,端看欣赏者个人的直觉,也会深深受经验所影响。我们很难用理论去说明这样的感觉,目前也几乎无法解释人类对设计的评价构造,或是对形状的评价结构。不过用「这是个人差异」做借口,忽略这样的评价构造,对设计人来说可不是理想的态度。随自己高兴而用「品味」两个字来搪塞,不会有点太草率了吗?

  最近的日本女高中生越来越多愁善感,甚至会看着日本地图说:「北海道跟九州比起来,还是北海道比较可爱。」她们评断「可爱」的根据到底是什么呢?我对此现象背后的因素非常有兴趣。本书正是鼓起勇气,试着以科学探讨判断根据、认知架构的作品。当然?个人不尽相同,但我还是希望能找出其中的共同点。所以本书大胆引用了色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影像心理学、大脑生理学、感性工程等多门学问,设法分析人类如何从设计品感受印象,以及对什么才会感受到魅力。

  为了让不具专业知识的一般读者也能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我们尽量摘取重点,整理之后才加以说明。这么做或许会引来各方专家的批判,但我还是强硬地运用了各方面的分析手法,希望能整理成大家都懂的内容。

  让我简单说明一下各章节的内容。

  序章的主题是「何谓设计?」针对大家比较不明白的部分,解说设计的定义、名词和历史。

  第一章说明人类如何认知设计,综合探讨视觉与认知系统。本章也会说明有些人容易受形状影响,有些人则容易受颜色影响。
  第二章是设计与印象的关联性。说明颜色与形状会创造何种印象,必帮助读者或多或少了解印象的重要性。
  第三章是以四种语言印象举例,分析构成印象的形状与颜色。此章会以数字来分析设计。
  第四章会探讨人类为何会被形状或颜色吸引。解说人类对设计具有好感的几个法则,以及被吸引的理由。
  第五章集合所有内容,简单整理出设计方法论。希望能成为各位设计时的参考。

  本书的插图中,会有很多头上带朵小花,闲着没事的小猴子们。牠们叫做「三本猿猴」,会用头上的花朵表现情绪和想要的颜色。三本猿猴是日本猴的亲戚,不过没几个人知道牠们的生态。三本猿猴的行动模式跟人类非常接近,是极为稀有的品种,所以我特地请牠们来担任本书的解说工作。在此感谢三本猿猴的鼎力相助。

  Pawpaw Poroduction/原田玲仁

图书试读

设计的力量

令人难忘的设计 ~使人印象深刻的三大法则~
最后一章要讨论前面解说的各种设计之功能,还有如何运用人类认知特性来做设计。

一开始,让我们来探讨什么样的设计,可以令人印象深刻。

人类的记忆分成三个阶段:感官(作业)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感官记忆是人类身上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资讯,它们会形成一瞬间的记忆。这些资讯里面,只有具有意义的部分,才会进入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可以将记忆保存20秒左右。如果用数字来看,大概可以保存七位数±两位数的数字。而短期记忆中拥有强烈意义的部分,才会被送到长期记忆,成为难以忘记的资讯。

也就是说,想要将资讯保留在记忆中,重点就是如何将短期记忆的资讯转换为长期记忆。要达成这个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印象化。经过印象化的东西,就能够从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所以想要做出令人记忆深刻的设计,就必须做出令人容易创造印象的设计。

1、活用色彩
颜色的特征就是比形状更容易给人留下印象。比方说企业商标,你可能不记得详细形状,却会记得大致颜色。颜色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容易创造出想要的形象。所以重点就在于保持原本想要的形象,选用印象深刻、具有象征意义的颜色或配色。

2、运用与印象有关的片语、人物
将记忆与某些东西连结,进行印象化,比较容易转换为长期记忆。如果在设计中使用一些能够促进印象化的片语或形状,就会更有效果。

例如,美国的Aflac保险公司(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就因为公司名称接近天鹅叫声,而使用天鹅作为吉祥物。广告中有会说话的天鹅,商标也使用天鹅标志。借着「天鹅=Aflac」的关联性,可以加深记忆,而且回忆也更为方便。

3、商品命名与设计的结合
如果商品命名没有与设计结合,就很难留下深刻记忆。因为命名也是设计的一环。有时候命名会直接成为商品内容,命名也有可能代表某项设计。例如日产(NISSAN)汽车的「Cube」,就是将汽车款式直接变成车辆命名的例子。德国福斯金龟车的圆弧外观,也让人联想到金龟子(甲虫)。

所以为了留下记忆,必须对「色彩」、「片语‧人物」、「命名」等部分,确实设立印象才行。

曝光效果 ~让人越看越喜欢的效果~
请各位回想小学和国中的情景。你曾经喜欢过坐在自己座位附近的同学吗?应该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令人怀念的经验吧。不过,这其实不是偶然。

人类有个有趣的特性,那就是对自己附近的人会产生好感,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近因效应」。就算座位不在旁边,只要社团活动常常见面,也会喜欢上对方。只要是单纯常常见面的人,就会对其产生好感。这也叫做「单纯曝光效果」。

设计品也会发生这种现象。只要持续接收电视与传单广告的刺激,就会对该刺激作出具有好感的解释。在单纯曝光效果中,媒体所发生的相关效果会特别称为「曝光效果」。也就是电视、平面广告的曝光率越高,越能造成好感。

曝光效果最强的,就是照片、姓名、简单形状,广告标语等等。涵义深远的照片或标语,会让人越看越有兴趣。反之,曝光效果较弱的就是Icon(图示)、图像标志了。即使人们每天都使用洗手间,都会经过逃生门,看过该标志无数次,也不太有人会喜欢这些图案的设计。

运用曝光效果,使涵义深远的句子或设计反覆曝光,就能有效使观众对广告产生兴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为,“用户体验”就是界面好看、操作方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远不止于此。它触及了用户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认知需求。书中的案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感化设计”的探讨印象深刻。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色彩搭配、一个温柔的提示语,就能让我们对一个产品产生好感,甚至产生依赖。书中通过拆解不同产品在细节上的处理,例如按钮的形状、动画的节奏、错误的提示方式等等,详细阐述了这些细节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用户的情绪和整体感受。它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更是一种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方式。这本书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设计,它不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做”。它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设计,一定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加关注那些能够提升生活品质、带来幸福感的设计。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图解有趣的设计心理学》彻底颠覆了我对“实用性”的看法。过去,我总觉得实用就是功能强大、操作简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实用往往是建立在对用户心理的深度洞察之上的。它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理解用户的习惯、偏好和认知模式,来创造出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带来愉悦感的产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反馈机制”的讲解,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即时的确认,为什么一个微小的动画都能影响我们的情绪。书中提到的“防呆设计”,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原来很多“低级错误”并非用户的问题,而是设计不够“体贴”。它让我意识到,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让事情“能做”,更是让事情“容易做”和“愿意做”。例如,书中分析了一个APP的注册流程,通过优化信息展示和减少不必要的步骤,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流失率,这背后就是对用户耐心和认知负荷的精准把握。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的重量。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行动指南。这本书让我对未来设计的方向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设计精良的物品,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设计”这个词的理解都停留在视觉美感和新颖创意上,觉得设计师就是一群拥有超凡想象力的人。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好的设计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用大量的图解和生动的案例,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我一直对那些让人忍不住去点击的按钮感到好奇,这本书就解释了“视觉层级”和“颜色心理学”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我们做出选择的。还有,为什么有些网站明明信息量很大,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费劲?书中关于“格式塔原则”的讲解,让我明白了“邻近性”、“相似性”等概念在信息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更让我着迷的是,它还探讨了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模式,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满足他们的潜在需求,甚至在他们意识到之前就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这不再是单向的“我提供,你接受”,而是一种更具互动性和人性化的沟通方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接触到的每一个产品,从手机APP到家居用品,甚至到城市规划,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的眼睛,看到了背后隐藏的智慧和人性关怀。我开始更加关注设计的细节,尝试去理解它们为什么这样设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喜好上。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让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层次得到了提升。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有意思了!它不是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个博学又风趣的朋友,耐心地向你解释那些隐藏在日常事物背后的奥秘。我一直觉得,那些让人们沉迷其中,乐此不疲的产品,一定有什么特别的魔力。这本书就揭示了这种“魔力”的来源——心理学原理。比如,书中提到的“稀缺性原理”和“社会认同原理”,我立刻就联想到了很多营销活动和社交媒体上的现象,豁然开朗。原来,我们之所以会对某些东西产生渴望,或者追随大众的脚步,并非全凭个人意愿,而是受到了这些心理机制的强大影响。书中还用大量生动有趣的插画,将一些复杂的概念形象化,比如“锚定效应”和“损失厌恶”,通过具体的场景模拟,让我能够快速理解并记住。这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和决策过程。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以为的“选择”其实是被精心设计的。这本书不仅让我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去理解设计,更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一个潜在的创造者,如何运用这些原理去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事物。这种思维的转变,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是这样!”。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许多日常现象的疑惑。我一直对那些“令人上瘾”的产品感到不解,比如社交媒体上的无限滚动,或者游戏中的奖励机制。这本书就用非常清晰的心理学理论,比如“多变的奖励”和“沉没成本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投入。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理智,而是受到了潜意识心理机制的引导。书中对于“认知偏差”的讲解也极其精彩,让我对自己的一些固有想法和判断有了新的认识。例如,书中解释了“确认偏差”,让我明白了我为什么总是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这种自我洞察的能力,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做出更明智决策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书。它让我更加理解自己,也更加理解他人。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发现效果出奇的好。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让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敏锐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