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到底人如何认知、判断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而,人最喜欢的装及设计又是什么?
本书将带领各位一探设计的祕密与法则!
探索设计背后所隐藏的法则!
最近的日本女高中生越来越多愁善感,甚至会看着日本地图说:「北海道跟九州比起来,还是北海道比较可爱。」她们评断「可爱」的根据到底是什么呢?而人类究竟是如何判断一件设计的好坏,又是如何将各式设计归类为帅气的设计、可爱的设计、有质感的设计……?
本书正是为了找出真相,试着以科学探讨人类的判断根据与大脑认知架构,并大胆引用了色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影像心理学、大脑生理学、感性工程等多门学问,设法分析人类如何感受设计品的整体印象与魅力。对于以设计为专业的人士,以及对于设计有兴趣的读者来说,这实在是一本值得参考的好书。
作者简介
原田玲仁 Pawpaw Poroduction
「我想创造与众不同的有趣东西」为了实现这个方针,企划制作事务所「Pawpaw Poroduction」在2003年成立了。负责网站电子内容的企划、编辑、各种设计等等。其中又以运用色彩心理学为企业进行色彩调整,以及举办色彩研习会等活动特别受到好评。着作有Science-i 新书所出版的《漫画有趣的色彩心理学1》、《第一次约会别穿白色──超级实用色彩心理学2》、《瞬间看穿人心的心理学(漫画版)》(以上世茂出版)等等。
译者简介
李汉庭
1979年生,毕业于国立海洋大学电机系,自学日文小成。2003年进入专利事务所开始从事翻译工作,2006年底开始从事书本翻译。领域从电机专利文件乃至于小常识、生活医学、科技等等的中日对译,乐于在工作中吸收新知识。目前尝试将触角延伸到特殊造型与影像创作,有各方面之作品。往后仍希望能接触更多领域,增加知识广度,同时磨练文笔。
前言...3
序章 何谓设计?...9
设计是什么?...10
设计的诞生背景...14
设计的对象...16
容易搞混的设计名词...18
第一章 设计的认知...21
设计的认知...22
视觉的重要性...24
观看物体的架构...26
颜色的知觉系统...32
颜色类人和形状类人
.容易受颜色影响的人和容易受形状影响的人...34
.颜色类人和形状类人的个性...38
婴儿喜欢颜色和图案...42
认知的特性
.人类以左边视野优先...44
.图与地的关系...48
.干扰性资讯 / 史楚普(Stroop)效应...50
.颜色与大小的恆常性...52
.脉络效应...54
认知系统总结...56
第二章 认知与印象...59
认知与印象...60
印象的重要性...62
印象形成与印象价值...66
颜色的印象...68
形状的印象...74
颜色、形状与印象...76
配色的印象
.白色的配色印象...80
.黑色的配色印象...81
.红色的配色印象...82
.蓝色的配色印象...83
人会将设计转换为单纯的印象...84
运用印象能量的设计范例
.图像标志(Pictogram)...86
.交通标志...88
.商标...90
.竞选海报...92
.汉字字典...96
人类无法正确传递设计内涵...98
第三章 探讨印象的根据...103
印象与物理特性...104
.什么是「可爱的」设计?...116
.什么是「平凡的」设计?...124
.什么是「夸张的」设计?...128
.什么是「时髦的」设计?...132
.总结...136
第四章 为什么人类会被某种颜色或形状所吸引?
~ 设计中所隐含的法则~ ...139
追求更多人喜欢的设计...140
[有关颜色的法则]
女性会对红色有反应...142
吸引人的颜色
.颜色喜好度与性别差异...150
.男性心目中的第一名到第三名...152
.女性心目中的第一名到第三名...156
颜色喜好度与地区差异...160
70-25-5法则...162
[有关形状的法则]
黄金比例...164
白银比例...166
为什么杂志封面要放人的脸?...168
运用人脸做设计...172
令人舒服的形状...176
第五章 设计的力量
~ 策略性设计的神奇力量~...179
令人难忘的设计...180
曝光效果...184
使用性效果...186
整理资讯...188
五种设计法则...190
简单的设计...192
视线会受重力影响...194
设计所追求的目标...196
后记...200
参考文献...204
前言
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产品:衣服、广告、家具、车辆、鞋子、皮包等。这些产品背后一定都有设计师,以某种目的进行设计。就算我们不特别注意到设计的涵义,只要看到美丽的设计,也会有「好可爱」、「好帅气」、「好时髦」等等的感触,而体会到这项产品的魅力。
但是,设计为什么能够感动人心呢?
话说回来,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某项设计是「可爱」的呢?
可能是因为这项产品有很美的外型,可能是产品上印的人物造形很有魅力。也有可能是配色够刺激。设计对?个人造成的影响都不同,很难一概而论,端看欣赏者个人的直觉,也会深深受经验所影响。我们很难用理论去说明这样的感觉,目前也几乎无法解释人类对设计的评价构造,或是对形状的评价结构。不过用「这是个人差异」做借口,忽略这样的评价构造,对设计人来说可不是理想的态度。随自己高兴而用「品味」两个字来搪塞,不会有点太草率了吗?
最近的日本女高中生越来越多愁善感,甚至会看着日本地图说:「北海道跟九州比起来,还是北海道比较可爱。」她们评断「可爱」的根据到底是什么呢?我对此现象背后的因素非常有兴趣。本书正是鼓起勇气,试着以科学探讨判断根据、认知架构的作品。当然?个人不尽相同,但我还是希望能找出其中的共同点。所以本书大胆引用了色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影像心理学、大脑生理学、感性工程等多门学问,设法分析人类如何从设计品感受印象,以及对什么才会感受到魅力。
为了让不具专业知识的一般读者也能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我们尽量摘取重点,整理之后才加以说明。这么做或许会引来各方专家的批判,但我还是强硬地运用了各方面的分析手法,希望能整理成大家都懂的内容。
让我简单说明一下各章节的内容。
序章的主题是「何谓设计?」针对大家比较不明白的部分,解说设计的定义、名词和历史。
第一章说明人类如何认知设计,综合探讨视觉与认知系统。本章也会说明有些人容易受形状影响,有些人则容易受颜色影响。
第二章是设计与印象的关联性。说明颜色与形状会创造何种印象,必帮助读者或多或少了解印象的重要性。
第三章是以四种语言印象举例,分析构成印象的形状与颜色。此章会以数字来分析设计。
第四章会探讨人类为何会被形状或颜色吸引。解说人类对设计具有好感的几个法则,以及被吸引的理由。
第五章集合所有内容,简单整理出设计方法论。希望能成为各位设计时的参考。
本书的插图中,会有很多头上带朵小花,闲着没事的小猴子们。牠们叫做「三本猿猴」,会用头上的花朵表现情绪和想要的颜色。三本猿猴是日本猴的亲戚,不过没几个人知道牠们的生态。三本猿猴的行动模式跟人类非常接近,是极为稀有的品种,所以我特地请牠们来担任本书的解说工作。在此感谢三本猿猴的鼎力相助。
Pawpaw Poroduction/原田玲仁
我一直以为,“用户体验”就是界面好看、操作方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远不止于此。它触及了用户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认知需求。书中的案例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情感化设计”的探讨印象深刻。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色彩搭配、一个温柔的提示语,就能让我们对一个产品产生好感,甚至产生依赖。书中通过拆解不同产品在细节上的处理,例如按钮的形状、动画的节奏、错误的提示方式等等,详细阐述了这些细节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用户的情绪和整体感受。它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更是一种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方式。这本书让我开始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设计,它不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这样做”。它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设计,一定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加关注那些能够提升生活品质、带来幸福感的设计。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图解有趣的设计心理学》彻底颠覆了我对“实用性”的看法。过去,我总觉得实用就是功能强大、操作简便,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实用往往是建立在对用户心理的深度洞察之上的。它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理解用户的习惯、偏好和认知模式,来创造出既能解决问题,又能带来愉悦感的产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反馈机制”的讲解,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即时的确认,为什么一个微小的动画都能影响我们的情绪。书中提到的“防呆设计”,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原来很多“低级错误”并非用户的问题,而是设计不够“体贴”。它让我意识到,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让事情“能做”,更是让事情“容易做”和“愿意做”。例如,书中分析了一个APP的注册流程,通过优化信息展示和减少不必要的步骤,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流失率,这背后就是对用户耐心和认知负荷的精准把握。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的重量。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设计每一个环节的行动指南。这本书让我对未来设计的方向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设计精良的物品,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设计”这个词的理解都停留在视觉美感和新颖创意上,觉得设计师就是一群拥有超凡想象力的人。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好的设计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用大量的图解和生动的案例,把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我一直对那些让人忍不住去点击的按钮感到好奇,这本书就解释了“视觉层级”和“颜色心理学”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我们做出选择的。还有,为什么有些网站明明信息量很大,但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费劲?书中关于“格式塔原则”的讲解,让我明白了“邻近性”、“相似性”等概念在信息组织中的重要作用。更让我着迷的是,它还探讨了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模式,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满足他们的潜在需求,甚至在他们意识到之前就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这不再是单向的“我提供,你接受”,而是一种更具互动性和人性化的沟通方式。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接触到的每一个产品,从手机APP到家居用品,甚至到城市规划,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的眼睛,看到了背后隐藏的智慧和人性关怀。我开始更加关注设计的细节,尝试去理解它们为什么这样设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喜好上。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让我感觉自己的认知层次得到了提升。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有意思了!它不是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著作,而是像一个博学又风趣的朋友,耐心地向你解释那些隐藏在日常事物背后的奥秘。我一直觉得,那些让人们沉迷其中,乐此不疲的产品,一定有什么特别的魔力。这本书就揭示了这种“魔力”的来源——心理学原理。比如,书中提到的“稀缺性原理”和“社会认同原理”,我立刻就联想到了很多营销活动和社交媒体上的现象,豁然开朗。原来,我们之所以会对某些东西产生渴望,或者追随大众的脚步,并非全凭个人意愿,而是受到了这些心理机制的强大影响。书中还用大量生动有趣的插画,将一些复杂的概念形象化,比如“锚定效应”和“损失厌恶”,通过具体的场景模拟,让我能够快速理解并记住。这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和决策过程。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以为的“选择”其实是被精心设计的。这本书不仅让我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去理解设计,更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一个潜在的创造者,如何运用这些原理去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事物。这种思维的转变,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是这样!”。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许多日常现象的疑惑。我一直对那些“令人上瘾”的产品感到不解,比如社交媒体上的无限滚动,或者游戏中的奖励机制。这本书就用非常清晰的心理学理论,比如“多变的奖励”和“沉没成本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投入。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理智,而是受到了潜意识心理机制的引导。书中对于“认知偏差”的讲解也极其精彩,让我对自己的一些固有想法和判断有了新的认识。例如,书中解释了“确认偏差”,让我明白了我为什么总是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这种自我洞察的能力,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做出更明智决策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的书。它让我更加理解自己,也更加理解他人。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发现效果出奇的好。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让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敏锐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