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戏梦人生》、《海上花》、《花样年华》等片赢得金马奖及坎城影展等国内外众多摄影奖的李屏宾,不但是多位导演心目中最想合作的摄影师,也可说是当代华人摄影大师中最重要的一位。细腻写实的光影捕捉、诗意优美的摄影风格,二十几年来,李屏宾的名字,总在银幕的光影闪烁中,刻画在观众的脑海里,也清晰烙印在台湾电影史的扉页上。
「李屏宾已经是一种境界了」长期合作的侯孝贤导演如此推崇而赞叹的说。而除了电影之外,无时无刻不在创作的李屏宾,也用他独特的艺术之眼,留下了他与自己、世界对话的纪录。
本书收录了李屏宾多年来随手拍摄的作品,在工作、生活、旅行等生命不同时刻里的吉光片羽,让观众得以透过定格照片的瞬间,领略摄影大师眼中看出去的世界,也提供观众在电影之外,一个感受摄影大师李屏宾心灵风景的方式。
作者简介
李屏宾
1954年生于台湾,毕业于省立基隆海专,其后进入中影技术训练班,并于八○年代台湾新电影时期,与侯孝贤导演展开长期合作关系,完成《恋恋风尘》、《戏梦人生》、《海上花》、《千禧曼波》等经典作品,并与世界各地导演如许鞍华、田壮壮、张艾嘉、姜文、陈英雄、行定勋、是枝裕和等人合作,以细腻写实的光影捕捉、诗意优美的摄影风格,赢得金马奖最佳摄影等国内外影展众多奖项。2001年并以《花样年华》赢得坎城最佳摄影奖,奠定其当代华人摄影大师之地位。 二十几年来,李屏宾的名字,总是如同光影闪烁般,在漆黑电影院中的大萤幕上浮现然后流逝,来去不留痕迹、却又处处如影随形,不知不觉地刻画在观众的脑海里,同时也清晰烙印在台湾电影史的扉页上。
11 导演们眼中的李屏宾
Words from Directors
. 侯孝贤 Hou Hsiao-Hsien
. 王家卫 Wong Kar-Wai
. 行定勋 Isao Yukisada
. 陈英雄 Tran Anh-Hung
. 是枝裕和 Koreeda Hirokazu
. 吉尔布都 Gilles Bourdos
. 周杰伦 Jay Chou
44 在路上
On the road
106 生命的瞬间
Instants of life
164 胶卷之外
Beyond camera
200 自我的凝视
Facing myself
211 李屏宾口述访谈
Interview with Mark Lee Ping-Bing
访问 / 闻天祥、杨元铃
Interviewer / Wen Tien-Hsiang, Kelly Yang
282 作品年表
Filmography
推荐序一
侯孝贤眼中的李屏宾
我跟李屏宾合作,是从《童年往事》开始,之前我合作的摄影师都是陈坤厚居多,你知道合作久了之后,都会有一个既定的感觉,所以刚开始跟李屏宾合作,我感觉SIZE不是我想像的,不一样FRAME,他起先也不习惯我的FRAME,就这样一路拍,拍完了片子出来,他的师父看了觉得说他拍的很棒,这是合作的开始。
我通常就会给他难题、给他状况,给他不容易拍的状况,譬如拍《恋恋风尘》,云一来,我说拍那个云,拍那个云的移动到那个山里面,我很性急,有时候雨一来,我改几个戏就改拍了,所以所有的东西都跟拍戏当下的现实跟现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随时在调整,但他每次都可以接招,每次都没问题,
我跟阿宾很熟了,从《恋恋风尘》,到后来《海上花》、《珈琲时光》、过来《最好的时光》、《红气球》,基本上也是个形式,一个轨道以及他架一个机器,然后我说拍近的或是稍微怎么一个样子,然后他就自己弄,我基本上就是不管,而且谁也不知道演员会往哪里走,完全就交给他了。
阿宾很厉害的,他已经厉害到一个地步。他会找到一个最好的位置,可以拍这个空间的最好位置。演员也不用试戏,演员会怎么样演,会怎么样其实没有人知道,都听他的,完全是一种随机的。我们眼光完全投在现实的,去看这个场景里头可以怎么拍,这个能力累积下来,他就不是一种固定的打光方式,是来到现场一看,他就知道了,他已经有个捕捉真实的能力了。
有时候就是这样,很怪的,但就会碰撞成像是活的,尽量把这个空间丢还给演员,让他们就进入,有了真实的情境,然后李屏宾就负责捕捉。这个就是我跟他合作,这种对影像、对情境、对整个真实空间、场景与人的掌握跟捕捉,养成我们对现实的某种眼光。
他随时在拍,不只在拍片的过程,看景或什么的,反正他随时都带着他的相机在拍,他以前还用那种最傻瓜型的拍,平时就是不停的在观察,不停的在拍。他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创作者了,用影像去创作,即使今天没有时间、没有钱、没有这个那个,但是在限制,他也可以去做到。李屏宾已经到一个境界了。
推荐序二
陈英雄眼中的李屏宾
李屏宾最令人摄服的是他优美的摄影机运动、对于色彩的精准与品味、拒绝华而不实的特效、镜头着重角色心理动机的连贯性,以及在工作过程中,远追求自我挑战 与创新的精神。
他是个认真又专注,谦虚又易感的人。他的高度幽默感使他成为一个令人舒适的工 作伙伴。他很少发脾气,但我听说发起脾气来很让人印象深刻。他总是很有技巧的不在我面前爆发怒气,影响工作,有几次因为我的缘故,使他必须承受误会或者是被曲解,他也始终默默承受,从来没责难过我。
李屏宾是个很有才华的工作伙伴,他让我们合作的电影拥有了无可争议的影像风格,他也是一位我十分信任的好朋友,在我最需要帮助与自我质疑的时刻,他总是以宽大情感与最坚定的直觉来帮助我。我对他另外感到亲切的部份是,我们同样来 自低下生活阶层的家庭,和电影世界完全没有连结,但我们都很幸运、也很幸福的 ,从事着自己热爱的工作。
推荐序三
是枝裕和眼中的李屏宾
整个拍片过程中,他总坚持在看过所有行动之后,才决定自己的摄影机位置,这令人很印象深刻。
我认为他是个人道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及乐观主义者。
在如此令人兴奋的组合中,这部片对我而言试一次绝佳的学习经验。我非常乐意日后能再与他合作。
对于《光影诗人李屏宾》这本书,我充满了期待,不仅仅是因为我个人对电影摄影的热爱,更是因为李屏宾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极致的追求。他的光影艺术,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灵魂的触碰。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窥见他内心深处对电影的热情,他如何看待摄影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及他对未来电影发展的思考。他是否会分享他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那些在电影中让人惊艳的构图,那些在光影下的人物特写,都是他才华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创作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对电影艺术更深层次理解的敲门砖。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师,不仅仅是按下快门的人,更是电影的眼睛,是故事的叙述者。《光影诗人李屏宾》这本书,在我看来,正是对这位“叙述者”的一次深刻的致敬。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光影交错的背后,他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实践?他是否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思,是否会对拍摄过程中的一些选择感到满意或遗憾?书中会不会收录一些他未曾公开过的拍摄手稿、工作笔记,或者是在拍摄现场的照片,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他创作的过程?他与不同类型影片的合作,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都展现了他极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我好奇,他如何在不同的创作语境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坚持,并且将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入其中。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探寻电影艺术之魂的奇妙旅程,也是一次与一位真正的匠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评分翻开《光影诗人李屏宾》,我的期待值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飙升。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他为那些经典电影捕捉到的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画面:《悲情城市》中氤氲的时代气息,《一一》里日常生活的细腻描摹,《花样年华》中欲说还休的暧昧情愫……这些画面,何尝不是李屏宾用他的镜头,为我们讲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解析这些经典作品的摄影理念,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讲解,更要触及到他如何理解剧本、如何与导演沟通、如何在拍摄过程中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是否会有他对不同演员的面部表情,不同场景的氛围,不同的情绪表达,如何通过光影来达到极致的展现?他对色彩的运用,也同样令我着迷,那些饱和度极高的色彩,或是低调内敛的色调,都为影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向电影教科书致敬的机会,也是一次向一位艺术大师学习的机会。
评分《光影诗人李屏宾》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李屏宾这个名字,对于我这样的电影爱好者来说,绝不陌生。他的镜头语言,总能在我观影的过程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宛如一股清流,又或是磅礴的洪流,直击人心。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揭示这位“光影诗人”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秘辛,那些在黑暗中默默酝酿,最终绽放出璀璨光芒的灵感火花。我迫切地想知道,他如何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瞬间,如何用光影来雕刻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如何与导演默契配合,共同打造出一部部令人心动的影像史诗。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他与侯孝贤、王家卫等导演的合作,以及他们之间碰撞出的艺术火花?会不会分享他如何在不同的电影类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觉表达?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作为摄影师的成长历程,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尝试,到如今炉火纯青的技艺,这背后必然充满了无数的挑战与突破。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摄影的书,更是一次深入了解一位杰出艺术家的心灵之旅。
评分从书的封面设计,我就感受到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力量。一本关于李屏宾的书,自然会让人联想到他作品中那些极具辨识度的视觉风格。那些在镜头下流淌的光线,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度,无论是温暖的怀旧,还是冰冷的疏离,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影片的情感基调。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详细解读他对于“光”的理解,他是如何运用自然光、人造光,甚至是环境光,来营造出特定的氛围?他的构图,总是那么有讲究,每一帧画面都仿佛经过精心设计,却又显得那么自然流畅,仿佛不经意间捕捉到的生活场景。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他关于构图的思考,以及他对镜头语言的独到见解?我尤其想了解,他如何平衡技术与艺术,如何在遵守技术规范的同时,又不失创意的自由挥洒。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电影美学殿堂的大门,让我有机会从一位大师的视角,去重新审视电影的视觉呈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