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场处理篇:
我想去学校当说故事妈妈,时间有30-40分钟,只说一个故事够吗?如果说完故事,还不到下课时间,该怎么办?
我想去当学校的说故事妈妈,但是我会怯场,怎么办?
说故事前,该如何开场?
遇上小朋友在教室中追逐、玩扯铃……等闹哄哄的场面,该如何让小朋友安静下来?
我准备好的故事,小朋友却表示已经听过了,怎么办?
在说故事的过程中,小朋友说不好听的话,譬如大便……等等,要不要制止?
秩序不好的时候,要继续说故事吗?
小朋友故意引大家注意,而干扰说故事的进行,要处理吗?
小朋友不断举手发言,要让他说吗?
班上有很活泼的小朋友(可能是过动儿),该怎么办?
级任老师好像不太欢迎我去说故事,该怎么办?
因为部分小朋友反映故事已经听过了,所以我们改玩别的游戏,但仍有一部分小朋友希望能听完故事,该怎么办?
有人接话尾巴,而且都是不太好的话,要理他吗?
很多人说儿歌是个好工具,但该如何正确使用呢?
二、说故事与活动的技巧篇:
说故事时,要不要与学员互动?
说完故事,要把故事的意涵或教育意义说清楚、
讲明白吗?
说故事要字正腔圆吗?
在低年级和在高年级的班级说故事,有什么不同?
安排坐位重要吗?
故事说完,要写学习单吗?
说故事一定要有道具吗?
如何选择恰当的故事?
说故事需要照着文本说吗?
该如何剪裁故事?
因为太紧张,故事说到一半就忘记了,该怎么办?
说完故事,要把书介绍出来吗?
听故事跟阅读文本有什么差异?
说完故事要做讨论吗?
说完故事可以做什么延伸活动?
故事后的延伸讨论,该怎么提问?
三、素养篇 增加功力的祕方:
说故事活动,需要准备奖品吗?
奖品魔力祕方 1──赋与奖品意义与价值
奖品魔力祕方 2──确知给奖的教育目的
奖品魔力祕方 3──拿捏给奖的时间
奖品魔力祕方 4──控管给奖的次数与频率
奖品魔力祕方 5──建立奖品发放的标准
奖品魔力祕方 6──权衡更换奖品的标准
有奖励应该就有惩罚,该如何设定惩罚的标准?
现在不准体罚了,该怎么运用奖惩方式,拿捏标准,
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呢?
我心软了,该怎么办?真的要彻底执行惩罚吗?
为什么一再强调是「说故事活动」,而不是单纯的
「说故事」?
我只想成为一个会说故事的妈妈,需要学那么多东西吗?
如何设计说故事活动?
带领小朋友的说故事活动,要用孩子式的语音吗?
如何培养「儿童文学」的素养?
除了说故事的技巧与设计活动能力外,想成为一个说故事高手,还应该培养哪些能力?
如何培养自己成为「讨论活动」或「说故事活动」中,称职的带领人?
附录:学员心得分享
参考书目
推荐序
故事妈妈传递的感动
国语日报副总编辑 郑淑华
数年前,因缘际会之下,我参加了某个系列的读书会课程,让我有机会见识到淑玟老师高强的功力。那天,淑玟老师在课程结束后,口述了自己创作的故事——《吠城故事》给学员听,是篇约两三千字的短篇故事。
如果比拟「故事」是「剑」,「说故事」的人是「舞剑者」,那么套句武林用语,淑玟老师口述的故事,简直已经到了人剑合一的境界!只习惯「看故事」的我,几乎不敢相信,一个说故事的人,居然能完全不靠道具、动作,只凭口述,就让听众不知不觉走入故事中的时空与情境,让我体验了「故事人」的魅力,也见识到「故事人」的专精所在。
淑玟老师简短的故事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我心中升起一股淡淡的怅憾,也有说不出的感动。这种触动,彷彿小石头投入湖中,激起了涟漪,一圈一圈的扩大,让我幼年听故事的记忆逐渐复甦。
我想起了小时候,喜欢偎在祖母身旁,听她讲着虎姑婆、丘罔舍、廖添丁、白贼七……的故事。我总是听得出神,不自觉张大了嘴巴,糗状当然成为大伙儿的取笑题材;我也想起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常利用放学前为我们读一小段故事。奇怪的是,每当故事进行到紧要关头,下课钟声总随之响起。当时我心中的失望和现在的怅憾,似乎有那么一点相近。
友人曾跟我说过一个关于《哈利波特》日译本出版的小故事。一九九七年,当《哈利波特》迅速窜红,版权备受争战之际,能取得授权的都是各国赫赫有名的出版社,唯独日文版是授权是给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
这家出版社是「静山社」,翻译者是松冈佑子女士。当年,松冈女士的先生因为罹患罕见疾病,不敌病魔摧折而离开了人世。松冈女士遭逢丧夫打击,却仍得坚强扛下先生所留下的出版事业。一次,她偶然读到《哈利波特》,深受吸引,便勇敢的跟英国出版社交涉翻译授权。可想而知,松冈女士面对的竞争对手非常强悍,个个都是招牌响亮、财力雄厚的大出版社,这让「静山社」更显得微不足道。然而,凭着一股热忱,松冈女士不断写信给作者罗琳,请罗琳相信她这个单亲妈妈努力奋斗的决心,以及她对故事的热爱与执着。终于,同是单亲妈妈的罗琳同意了。
友人的转述不知有几分真实,这段插曲却着实令我感动。因为我相信,这一段奇缘的促成,全靠着这两位「故事妈妈」的惺惺相惜,因着她们对「故事」有着的深厚情感。
「故事妈妈」的意义是包容的、宽广的,不需要执着于性别,也不需要介意方式的。无论用写的、翻译的、出版的、讲述的、表演的……通通都可以。只要是真诚想传递出故事美好的人,都是我心目中伟大的故事妈妈,都是为大家带来满满感动与温暖的。
话说回来,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工」,要想成为像淑玟老师这样功力高强的故事妈妈可不容易。淑玟老师在这本《故事妈妈Happy Go》中,大方分享了她的独门密技,用Q&A的方式,为大家分类整理出各种临场问题,大大降低了新手故事妈妈的技术门槛及心理障碍,缩短尝试错误的过程,是一本很好的说故事入门书。
阅读这本书是不需拘泥形式的,可以从自己需要或觉得重要的章节开始阅读,当作解决问题的工具书。尤其当行有不得时,取出这本书来检视自己遭遇的问题,更能心领神会。
这本书积累了淑玟老师二十多年来说演故事的经验,蕴藏了她推广阅读的热情、执着与坚持。当实践热情却遭遇挫折时,适时翻阅这本书,相信一定能从淑玟老师无私的分享里,得到莫大的勇气及慰借。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幼年时,祖母、小学老师为我说过的故事,虽然印象已模煳,但是带给我的感动,却深长久远。亲爱的故事妈妈,何妨就带着这些压箱经验,勇敢的Happy Go,相信真诚分享阅读的那份心情,孩子一定能感受到,而当中所传递出的感动,更会是Long Stay的。
作者序
何其有幸,故事与我相伴
林淑玟
年纪越大,越能体认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一路走来,有故事相伴!
回想小时候,父母亲忙于家计,大姐为了鼓励我们帮忙做家事,常以故事作为奖品。当我们一边做着无聊的家事,一边听大姐透过声音表情传述「鹿角从哪里来?」、「黄牛、水牛的衣服」、「卖香屁」、「白贼七」……这些民间故事,所有的不耐烦都烟消云散了,即使做完家事,还赖在大姐身旁舍不得离开。而那些故事至今仍鲜活的存留在我脑海中。
上了大学,有幸成为「快乐儿童中心」的说故事义工。经过一年的培训,我们摩拳擦掌的上场了,「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洪建全视听图书馆」都是我们的舞台。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坐在小椅子上,望着围在身旁的小朋友,总可以感受到那一双双热切的眼睛后面,流露出想要听故事的渴望。
这么一开动,就无法停下来了。有了自己的小孩后,孩子的床边是我继续演出的舞台,「中国童话」、「十四只老鼠搬家」、「窗口边的荳荳」……是每个晚上必定进行的戏码。当孩子学会自行阅读后,为别人服务的机缘又成熟了,「儿童读书会」、「班级读书会」、「故事妈妈培训」以及「亲子共学」……让我一再有机会从事与说故事相关的事情。
然而,随着接触的对象年龄越广,系列课程越多元,讨论的层次越要有深度,我益发体察,说故事不再只是说故事,如何在形式上让参与者安静,并让他们在心理上渐次的进入故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
虽然坊间已经出版许多「说故事」的工具书,也有许多专业团体提供说故事的培训课程,应该可以帮助有志从事说故事的人,储备该有「说好听故事」的能力了,然而,许多考验不只来自于「故事说的好听与否」,而是来自于「如何让他们安静的听故事?」、「如何恰当的与小朋友互动?」、「如何处理一再举手发问的小朋友?」、「如何给奖品?」……等等,这些看似与说故事无关,实则影响很大的行为。
何况,当大部分的故事人进入班级里说故事之后,便会发觉到,如何在四十分钟的时间内,让小朋友与故事人都能成长,更是一大学问。倘若没有适切的规划,不仅故事人可能自己挫折受伤,无法维持说故事的热情,也可能导致小朋友受到伤害,或是丧失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这本《故事妈妈Happy Go》之中,我不再论述「声音表情」、「肢体动作」、「如何开启想像力」……等如何说一个好听的故事的基本认知,而着重于「团体秩序管理」、「小朋友的安全维护」、「小朋友的团体学习」……等技巧与素养,把自己过去的相关经验和有志于此的各位分享。
期待每一个故事人,在具备相关的能力后,不仅能照顾好自己的情绪与心灵,也能照顾好来听故事的参与者,因而让双方都获得成长与成就。有了你我持续不断的为孩子们说故事,他们的未来,一定更有希望!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关于“连接”。它不仅仅是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内心之间的和谐统一。我被书中对于一些微小事物细腻的观察所打动,比如一片落叶的轨迹,一次微风的拂过,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作者在刻画人物关系时,也非常用心,那些看似平凡的对话,背后却隐藏着深厚的情感。我能够感受到角色之间微妙的互动,理解他们内心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并非孤立的存在,我们与万物息息相关,而真正的幸福,往往就蕴藏在这种和谐的连接之中。它提醒我要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感受身边人的温暖,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故事那样有着明确的起承转合,而是更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让你在其中自由地徜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让故事在不同的人物之间跳跃,却又能保持一种内在的连贯性。我喜欢这种不设限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事件,去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多角度的叙事,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深度和层次感。同时,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别致,有时候像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有时候又像一位孩童在天真地诉说,这种风格的切换,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不同的视角会带来不同的解读,而理解和包容,则是通往和谐的关键。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生活哲学。它没有刻意去说教,也没有试图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巧妙地将一些深刻的人生智慧融入其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放下”这个概念的探讨,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放弃什么,而是通过角色的经历,让你明白放下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成长和解脱。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是,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和纠结,并非因为事情本身有多么糟糕,而是因为我们固执地抓住不放,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视角。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导我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认识到那些束缚自己的念头,并鼓励我去尝试打破它们。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比直接的劝告更为有效,它让我感觉自己是在主动地学习和领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每次读完,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有了些许调整,多了一份从容和豁达。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另一种感受是关于“成长”。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成长故事,而更像是细水长流的个人蜕变。我从书中角色的经历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犹豫和退缩,也看到了他们最终如何凭借内心的力量,一步步超越自我。作者对于角色心理变化的描写尤为细腻,那种从迷茫到清晰,从胆怯到勇敢的转变,被描绘得真实而动人。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接纳不完美”的论述,它告诉我,成长并不意味着要变得完美无缺,而是要学会拥抱自己的缺点,并将它们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这种理念让我感到非常释然,减轻了很多不必要的自我苛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多了一份面对挑战的勇气,多了一份接纳自我的底气,也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步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种温暖柔和的色彩搭配,加上插画中人物生动的表情,瞬间就营造出一种童话般的氛围。翻开书页,字体清晰,排版也很舒适,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它所传递的那种淡淡的治愈感,仿佛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遣词造句都恰到好处,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我常常在读完一个章节后,会陷入沉思,回味其中蕴含的道理,有时候甚至会因为某个情节而眼眶湿润。这本书不仅仅是用来消遣的,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在不知不觉中引导我反思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藏着无数值得珍惜的瞬间,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就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我非常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处理,每一个小小的转折,每一次人物情感的微妙变化,都描绘得非常细腻,让人觉得仿佛置身其中,亲身经历了这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