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于乱世,却是中国思想家中唯一会做梦和发笑的思想家。梦和笑对他的思想有积极的意义,突破了日常成见的束缚和封锁,指出了一条超越之路。他也是中国思想家中特别突显文学想像的力量:卮言如诗,狂醉而深情;寓言若梦,恢?谲怪。在他的哲学剧场里,万物都粉墨登场:无论是神话中的?鹏,还是树神精怪;无论是圣贤孔子、颜渊,还是残缺丑怪,都成为他牵线的木偶,演出残酷而又温柔的批判剧。「大鹏怒飞」、「庄周梦蝶」、「庖丁解牛」、「壶子示相」这些寓言已成激动人心的美妙传说,到底能表达出什么深刻的意义呢?看过本书,都能得到完美的答案。
本书特色
气化之道 ── 释〈逍遥游〉
忘我与物化 ── 释〈齐物论〉
技艺与养神 ── 释〈养生主〉
生活的智慧 ── 释〈人间世〉
残缺的美学 ── 释〈德充符〉
道与命运 ── 释〈大宗师〉
无与深渊 ── 释〈应帝王〉
在庄子的哲学剧场里,以上都得到了完美的答案!
作者简介
赵卫民
浙江东阳人。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组毕业,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现任淡江大学中文系所教授,曾任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所教授、联合报副刊资深编辑。青年时代写诗,曾获中国时报长诗优等奖、国军文艺长诗及散文银像奖计十余种。着有诗集《勐虎与玫瑰》、散文《游戏人生》及论着等二十余种。研究范围以老子、庄子、尼采、海德格及后结构主义思潮德希达、德勒兹、傅柯等为主。
前言 庄子的梦与死:由蝴蝶之变到气化
第一章 庄子的写作方式
一、寓言
二、重言
三、卮言
四、结语
第二章 气化之道 ── 释〈逍遥游〉
一、风的哲学
二、圣人无名
三、有用与无用
四、神人无功
五、气化之道
第三章 忘我与物化 ── 释〈齐物论〉
一、人籁、地籁、天籁
二、真宰与真君
三、平齐物论
四、道通为一
五、天府和葆光
六、梦与物化
第四章 技艺与养神 ── 释〈养生主〉
一、善与恶
二、技艺之道
三、庖丁解牛
四、养生
五、养神
第五章 生活的智慧 ── 释〈人间世〉
一、道德与名实
二、心斋
三、命运与义务
四、言语和行为
五、用与不用
六、狂人之歌
第六章 残缺的美学 ── 释〈德充符〉
一、德与形的关系
二、过错与全德
三、才全德不形
四、天养与无情
五、残缺与得道
第七章 道与命运 ── 释〈大宗师〉
一、天与人的关系
二、道与时间
三、生死存亡为一体
四、游乎天地之一气
第八章 无与深渊 ── 释〈应帝王〉
一、圣人之治
二、壶子示相
三、何谓深渊
四、声音与听觉
五、无的实践
第九章 结论:从水的元素到风的元素
一、由〈天下〉篇至魏晋玄学
二、水的哲学
三、风的哲学
前言 庄子的梦与死:由蝴蝶之变到气化
梦是真实还是虚幻?庄子纪录下他的梦境,并作了「梦的解析」,庄周梦蝶,这与佛洛伊德多么不同,我们无法从中读出任何伊底帕斯情结。蝴蝶轻盈飘然,哪?来弒父恋母的沉重罪恶感?在梦中栩栩然化为一只蝴蝶,这是适合庄子志向的(「自喻适志与」)。在梦中庄子完成了蝶变,梦还不只是梦想而已,故而在梦中不知道自己是庄子(「不知周也」)。
在梦中完成的蝴蝶之变,醒来还持续吗?当然还持续,只是不能还认为「我是蝴蝶」,这样就会被认为是神经病。醒来后,意识清醒,必须认清自己不是真的成为蝴蝶(「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但潜意识的影响,必然造成意识的变化,这是庄子生命中重大的生成变化。套用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的意思,这是生成-蝴蝶(becoming-butterfly),蝴蝶之变改变了庄子的生命型态,完成了庄子-蝴蝶在人间的新身份。庄子释梦曰:「此之谓物化。」从受到蝴蝶的影响而变化,而成为随顺蝴蝶而变化;庄子不是捕蝶人而是蝴蝶人。生命太沉重,故而庄子想飞,尼采说:「人已学习了一切动物的美德,只有飞鸟还超过他。」「想飞」的真实感受,到最后完成了一大超越现实生命的变化,故名之曰蝶变;没有蝴蝶之变,就没有大鹏之变。在哲学家中,庄子不也是一只不凡的神鸟吗?蝴蝶轻盈飘逸,庄子风格(无论生命或行文)也是潇洒飘忽;神鸟本是风鸟,从蝴蝶到大鹏,只是一气之化而已。物化与变形,其义一也;不是形体真的变了,而是蝴蝶或大鹏进入了他的身体-知觉中。
如果稍加衍伸,蝴蝶多少带点美少女意味,蝴蝶之变也是女人之变。不是雌雄合体,而是女人进入了他身体-知觉中引发他身体-知觉的变化,所以神人才是「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吸风饮露」,皮肤晶莹剔透,像擦了雪花膏似的。
郭象注此段曰:「觉梦之分,无异于死生之辩也。」把梦与醒视为死与生,错过了蝴蝶之变的精采处。郭象只把「物化」解释为生死的变化,这是郭象的狭隘。透过郭象,不是以理解庄子的风神;甚至透过魏晋玄学,无法恢复先秦道家的风貌。持传解经的成规,也只是陋规,必须跳出成规之外。郭象为小,庄子为大,这才是小大之辩。
同样,从〈逍遥游〉中惠施的大树无用论,庄子说:「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提出「逍遥无为」的思想对治。以至于〈人间世〉中匠人的「栎社见梦」,大树神说以不材之木之无用,乃成其大用。那么,匠人也完成他的神木之变。匠人在梦中完成了神木之变,匠人-神木就是在人间的新身份,醒来后,潜意识完成的,在意识上收获,神木必将进入他的身体-知觉中,这是人成为神人的企机-这也是南伯子綦见商丘大木,以不材之木而成大木,终能悟道。
物化当然也包含死生变化,物化本以「丧我」为工夫。既已「丧我」,生死不过一气之化,生死存亡为一体。这是在自然时间上的生成变化,不及于在精神开展上的时间变化。虽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但道家仍有养生之道,可以保护身体、保全生命(「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物化之道的生死之变(「辩」),在〈内七篇〉中首先出现的是「庖丁解牛」。「庖丁解牛」也是艺术之道。
「桑林之舞」是国家祭祀的大典,宰牛以为牺牲,祭祀桑树神。桑树的桑叶用以养蚕,蚕吐丝以制丝绸,运销各地,是国家经济命脉。牺牛溅血,滋润大地,让桑树可以繁衍生长。「庖丁解牛」是国家级的演出,也是民族传统的节庆。
首先是艺术家庖丁。由族庖处理牛体的轻慢,到良庖的技术熟练,花费了近三年工夫,都不见直接面对活体的牛。由良庖制解牛体的技术到庖丁面对活牛的神乎其技,并未说明花费多少年工夫。时间上的断裂是一异质的跳跃:良庖成为庖丁,是由好厨子-跃成艺术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是让活牛得以解体的超完美演出。解牛的过程,是艺术作品;活生生的牛,是艺术家所面对的力量-世界。
艺术家的创作活动,除累积了技术经验以外,「臣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才能超过熟练的技术,成为巧妙的艺术。创作活动以身体-知觉为基础,「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是像有节奏的舞蹈般一样的身体-艺术。解牛的过程成为舞蹈,不仅只是表面的身体姿态,牛并非静止的自然素材,任他随意加工,牛所展现的是自然的浑沌力量。在人与牛之间,必有力量对抗力量的搏斗过程,身体的手、肩、足、膝各部分协作,必然发挥最大的力量,进而产生运作的节奏。牛的抗拒、奏刀的进程,必在力量的节奏间产生姿态的美感。
艺术家所面对的世界或自然,见现在一只躁动不安的牛身上,而力量却产生于气化活动的空虚之处。艺术家在某种型态上也有暴力美学,他必须发挥最大的力量,奏刀得以进入牛骨中的空虚之处。欣赏者可感受到的美感,除了有节奏的身体姿态外,还有「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奏刀的声音、牛骨分离的声音莫不合乎音律,甚至视觉上的美感是配合听觉的美感的。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必面对创作过程的艰难,在细微处要小心谨慎。「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行为变得缓慢,动刀微妙,奏进筋结的空虚处。筋结空虚处,正是气处,艺术家庖丁此时视觉停止,神行于纠葛复杂的筋结之间,在空虚之处亦即气化之处,裂解了狂暴的力量,硕大的牛体才像土块般委落。庖丁对自己的身体-艺术的表现,「踌躇满志」,但他所完成的是「道隐于小成」的小成之道,他的世界仍须依待外在的条件即解牛来完成。生命的艺术仍得依赖养生之大道来完成。
庖丁解牛的技巧,是可见的形象或形式,至于「道」,「进乎技矣」是不可见的思想或内容。文惠君初则赞叹高超的技巧,庖丁的解说,才使得长期的专注和苦心得以见到,艺术之道必得在身体-知觉的感受上伸展,并发挥最大的力量而产生节奏,才得以进入自然狂暴的力量之中。文惠君的「吾得养生哉!」则取得了人生的维度,欣赏者别有会意的神态,是悟得了「神游于物之虚」的道理。超过解牛的艺术的是生命的艺术。人生的复杂纠葛,在物事变化之处,小心谨慎,养神于虚空之处,不发生实质的磨擦,才能涵养生命。
尼采说:「艺术提醒我们动物精力的状态;它在一方面是把生理性发挥到意象世界的过度和满溢;在另一方面,通过强化生命的意象和渴望而刺激动物的功能-增加生命的感觉。」这种增加生命的感觉在庄子这边,逐渐转入养生存神。在〈人间世〉中,自然暴烈的力量-转为以暴君为代表的战争集团性暴力,解牛的神完气足是也就转为支离疏的「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天下已不可为。
庄子的时代,战争兵祸不断,「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幸福比羽毛还轻,不知能承载什么;灾祸比大地沉重,不知如何趋避。要避开灾祸,就如纠葛复杂的筋结间回身,离开见用于天下的世俗思想,在更广阔的自然空间中,寻求逍遥的至福。面对战争年代的沉重,你得有蝴蝶之轻;先完成蝴蝶之变,才有大鹏之变。先有物化,才得以逍遥。死生存亡至此,也就成为外在事件的变化和命运的进行了。
关于《庄子的风神:由蝴蝶之变到气化》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是作者如何运用充满画面感的文字,将那些抽象的哲学理念具象化。我一直觉得,庄子的思想虽然博大精深,但有时候过于玄妙,不易于理解。而“风神”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飘逸、灵动的气息,让人联想到自然界的种种景象。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很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风吹过山林的声音,云卷云舒的姿态,又或者是花开花落的瞬间,然后作者将这些自然的变迁与庄子的“蝴蝶之变”和“气化”等思想巧妙地嫁接。比如,从一阵风的流动,来比喻道的无处不在和不可捉摸;从蝴蝶破茧成蝶的过程,来探讨生命的转化与超越;从四季的更迭,来阐释万物生生不息的“气化”规律。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思想的解析,更是艺术的呈现。我希望作者能够用诗意的语言,构建出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让我仿佛置身于庄子所描绘的那个逍遥自在的境界。我想,这本书也许会像一阵清风,轻轻拂过我的心田,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畅和豁达。它或许能让我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发现隐藏在事物表象之下的更深层的意义,体验一种精神上的“气化”过程,让自己的心灵也变得更加轻盈和自由。
评分老实说,我一直以来对“庄子”这个名字都有一种敬畏感,总觉得他的思想太过高深,不是我这种普通人能够轻易领悟的。但《庄子的风神:由蝴蝶之变到气化》的书名,却意外地触动了我。这里的“风神”二字,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哲学论述,而是带有一种更加亲切、更加生活化的韵味。我脑海中开始浮现各种与“风”相关的意象:微风拂过湖面的涟漪,狂风席卷山林的壮阔,又或者是孩童手中飘荡的风筝。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与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的。我想象书中或许会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蝴蝶之变”所代表的虚幻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又或者“气化”所揭示的万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奥秘。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充满学术术语的解读,而是一本能够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甚至能时不时发出“原来如此!”的感慨的书。或许,作者会从“风”的无形无相,来引申出道的本体;又或许,会从蝴蝶翩跹起舞的美丽,来比喻个体在纷繁世界中的自由与灵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阵温暖的风,吹散我心中对庄子哲学的迷雾,让我感受到那份古老智慧的生命力,并且能够从中汲取一些应对当下生活的启示,让我也能拥有几分“风神”般的洒脱与自在。
评分初拿到《庄子的风神:由蝴蝶之变到气化》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以一种极其诗意和哲学的方式,重新解读那位中国古代的智者。我对庄子其人其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文字如同汪洋大海,时而波澜壮阔,时而静谧深邃,总能引发我对生命、宇宙、以及个人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这本书的书名,尤其“风神”二字,便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风,无形而无处不在,它象征着自由、变化、甚至是生命的某种本质。而“蝴蝶之变”和“气化”这两个意象,更是直接触及了庄子哲学中最核心的观念之一:物我两忘,以及万物皆流变的观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领我进入一个全新的庄子解读视角,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故事或警句,而是深入探究庄子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形而上的意涵。我想象着作者如何将“蝴蝶之梦”的虚实之辩,与“气化万物”的宇宙生成观巧妙地联系起来,或许是在探讨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的界限,又或许是在阐释个体如何在宏大的宇宙流变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自由。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给我了一种“轻盈”的感觉,仿佛能带着我一同在思想的原野上自由翱翔,摆脱日常的束缚,体验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书中的“风神”究竟会以何种姿态在我心中吹拂,又会将我带往怎样的思想彼岸。
评分拿到《庄子的风神:由蝴蝶之变到气化》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深深吸引。庄子,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总是与“道家”、“哲学”这些沉甸甸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有些难以接近。但“风神”二字,却给我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感受。它让我想象着一种轻盈、飘逸、自由的精神状态,仿佛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书名中提到的“蝴蝶之变”,自然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经典的“庄周梦蝶”的故事,那其中关于真实与虚幻、认知与本体的探讨,一直是让我着迷的。而“气化”的概念,更是触及到了庄子哲学中关于万物生成、相互转化的根本原理。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风神”这一意象,贯穿于“蝴蝶之变”和“气化”的解读之中。我猜测,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对庄子思想的理论阐述,而是更侧重于用一种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方式,去展现庄子思想的动态美和生命力。我期待作者能够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看到“风”如何象征着道的无所不在和流动不居,又如何与“蝴蝶”的翩然起舞、生命的转化过程相互呼应,最终指向“气化”这一宏大的宇宙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受到庄子思想中那份超脱世俗的智慧,以及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并且从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启发和升华,仿佛自己也随着书中的“风神”一同在思想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被《庄子的风神:由蝴蝶之变到气化》这个书名吸引,纯粹是因为它自带一种“仙气”。我平时读的书大多是些比较“接地气”的,比如历史、经济,偶尔也会涉猎一些科普读物。庄子这块,我虽然有所耳闻,但总觉得他的思想离现实生活有些遥远,总是在说些“大而无当”的道理。但“风神”这个词,结合了“蝴蝶之变”和“气化”,听起来就有点意思。我好奇的是,作者是怎么把这些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与“风神”这样一个生动、甚至带点神话色彩的意象联系在一起的。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正襟危坐的学术专著,而是以一种更具文学性、更具想象力的方式来解读庄子。也许作者会从“风”的特性出发,比如它的无形、它的流动、它的穿透力,来类比庄子思想中的某些特质,比如道的虚无、自由的精神、以及不受拘束的生命状态。而“蝴蝶之变”,我想到的自然是那个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这其中蕴含着对真实与虚幻、个体与自我认知的深刻探讨。至于“气化”,则更是庄子世界观的基石,万物皆由气而生,又归于气。我好奇作者如何将这三个元素编织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让我这个“庄子小白”也能感受到庄子思想的魅力,并且能从中获得一些对生活、对世界的启发。我期待的不是艰涩难懂的理论,而是能够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绝的独特见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