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来,我一直想要以小孩为主题,写出他们和我之间那些富含诗意又略带哲思的欢乐时光。
《十二个孩子的人生哲学》是写给书中的孩子们长大一点以后看的。
《十二个孩子的人生哲学》又是写给其他我所认识、不认识的孩子和大人看的,因为或许我们总是可能从书中某个孩子的身上找到「对照」──相似之处是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癖性」,相异之处是每个人的「癖性」其实又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我们用什么观点、角度来看待、对待孩子(大人也是),承认每个孩子所拥有的独特性(癖性)或许是第一要紧的事。那些能够接受自己也有几分癖性,同时又以为这样那样的癖性无伤大雅的大人,当然就更能够宽容孩子们看似惊世骇俗的小小癖性。而孩子们自己对此却常常毫不察觉,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是活在一个「真人」的世界──即使偶尔作假也都很真。
《十二个孩子的人生哲学》是我所认识的十二个孩子的生活故事。
我最近几年常常想起小时候的事,不是特别多,但是一旦想到了,越想下去就越多。我一度以为自己对于童年的记忆很少很少,所以总以为当时其实并没有多少事发生。不过我错了。当我和你们在一起,当我看见你们以现在进行式展开童年之旅,当我亲身参与了你们的烦恼和快乐,我就明白了那正是我的童年的写照。在你的、奂萱的、奂婷的、尧尧的、纯平的和小豆的身上,我重新遇见了自己的童年。有时候我甚至这样想,四十岁以后是我的第二次童年期。我真是幸运。
为此,我要谢谢你们。
作者简介
张善颖
着有《女人是天生的收藏家》(1999)、《描金的影子》(诗集, 2001)、《Paris, Paris》(诗集, 2005),译有《给不读诗的人》(葛拉斯诗画集, 2007);曾获第十八届时报文学奖新诗首奖、第十届台北文学奖年金;现任教于台北护理学院。
在我成长的年代,大概那时候流行的游戏我都玩过,我童年的一大部分是在骑楼下度过的。我母亲很早就注意到我的玩心,她参加了我国中一年级时的「母姊会」,后来对我太太说起,她从教室后面看我上课的样子,把坐椅的两只前脚跷起来,只用后脚支撑着,身体前后晃来晃去,「我的心也跟着晃来晃去,我想,这孩子囝仔性这么重,以后怎么办?」我母亲所担心的那个孩子后来长大了,在三十岁以后还发现自己也许有能耐和一大群孩子玩在一块。他而且和他太太遵行了古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一半教训──后面的那一半。
**一** 我最近读完一本叫做《海边的卡夫卡》的书,它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村上春树的作品总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这本书围绕着一个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少年展开,他为了逃避父亲的诅咒而离家出走,踏上了寻找自己身份的旅程。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经历了许多奇特的事件,这些经历既荒诞又充满象征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孤独、成长和命运的探讨。卡夫卡虽然年轻,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他与猫的对话、与大岛的交流、与佐伯小姐的相遇,都构成了一个个充满哲学意味的片段。我常常被书中的意象所吸引,比如那片沉默的森林、那口古老的井、那只能够与人对话的猫。这些意象似乎不仅仅是故事的背景,更像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映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也更加敢于去面对内心的迷茫和不安。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让人在阅读中重新审视自己,也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
评分**二**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百年孤独》,这本书绝对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加西亚·马尔克斯用他那如史诗般恢弘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在马孔多这个虚构小镇上的传奇人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个民族的缩影,一个大陆的史诗。从创始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野心勃勃,到后来家族成员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马尔克斯将魔幻现实主义运用得淋漓尽致。那些不可思议的事件,比如失眠症的流行、香蕉公司到来引发的血腥镇压、以及家族成员不断重复的名字和命运,都让人拍案叫绝。但在这魔幻的背后,是对孤独、爱情、战争、革命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反思。我常常被书中那些浓烈的情感所打动,无论是狂野的爱情,还是深沉的孤独,都仿佛拥有生命一般。马尔克斯的语言极具魅力,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即使在描述最残酷的场景时,也带着一种悲悯的色彩。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冒险,对拉美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对人性的复杂与多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三** 我最近重读了《活着》,余华的作品总是那么真实,带着一股子凛冽的直白,却又蕴含着深沉的力量。这本书讲述了富贵一生的坎坷经历,从一个地主的少爷沦为一无所有的贫农,经历了战争、饥荒、政治运动,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最终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读的过程我几度哽咽,余贵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但他却始终顽强地“活着”。他的“活着”不是为了什么宏大的目标,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仅仅是为了活着本身。这种最朴素的生存意志,在残酷的环境下显得尤为动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刻画,那种艰辛、那种无奈、那种对生命的渴望,都写得入木三分。余华的语言简洁有力,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能在字里行间勾勒出人物的悲欢离合。读完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以及在绝境中保持希望的意义。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活着”这两个字的重量,也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平静生活。
评分**五** 最近我读了一本《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再一次用他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青春、爱情、失落和成长的故事。渡边君的视角,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充满迷茫和伤感的大学时代。故事围绕着他与直子和绿子两位女性的情感纠葛展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爱情描写,更是对青春期复杂情感的细腻剖析。直子是渡边君过世好友的恋人,她的忧郁和病态让渡边君陷入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爱恋之中。而绿子,则代表着生命的力量和现实的温暖。村上春树在书中探讨了许多关于生命、死亡、孤独以及如何与内心创伤共存的话题。他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暧昧的氛围。书中的许多对话和场景都充满了象征意义,比如“挪威的森林”这首歌,以及那些在海边、在病房里的场景,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读完之后,我仿佛也经历了一段属于自己的青春,那些关于失去的痛苦,关于爱的复杂,关于成长的阵痛,都变得更加清晰。这本书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却也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的勇气。
评分**四** 我近期沉浸在一本叫做《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书里,菲茨杰拉德的文字如同流淌的爵士乐,华丽而带着淡淡的忧伤。故事发生在美国20年代那个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主人公杰伊·盖茨比,一位神秘富有的青年,为了重新赢得他曾经的爱人黛西,不惜一切代价地举办盛大的派对,营造出奢华的生活。然而,在这浮华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一个关于梦想、幻灭、阶级以及美国梦的真实写照。我被盖茨比那种执着而纯粹的爱所打动,尽管他的方式充满了虚荣和不切实际,但他对黛西的爱却如同他那闪烁的绿光一样,成为了他生命中最执着的追求。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的空虚和虚伪,金钱和地位至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肤浅。菲茨杰拉德的叙事视角,通过尼克·卡拉威的旁观,将这一切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用精准的语言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捕捉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气息。读完之后,我不仅仅被爱情故事所吸引,更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美国梦”的代价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