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一个十四岁少年的「儿童档案」。想从「历史纪录」中,激盪出帮助他的灵感。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的表现都是一等一。
档案中没有他五年级以后的纪录。他同期的笑容和档案,一起消失。
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务主任突击检查一○八教室,搜查违禁品。项鍊、耳环、化妆品、PDA、MP3……都是「违禁品」。但大家都知道,「信」才是真正的搜查的第一目标物。
她写给培正的信被搜出。学务主任不怀好意地笑看培正,一副人赃俱获的得意之情……
信封被打开的剎那,暴怒声惊动四座:「你敢看我的信。那是我的隐私!」培正怒拍桌面:「有种你就拆开来看!」
快快乐乐、免于恐惧地受教育,是孩子的天赋人权。
孩子转入新学校后,看着他脸上的暴戾之气已逐渐消失,线条变得柔和,以为他能在这里平顺度过转性的日子。没想到,他的伤痕已沉,梦魇未除。
我决定要放掉所有预定的行程,陪他走一段不知会有多长的「心灵复健」之路。
我感到庆幸。有这样的学校和您这样的老师,孩子也许「有救」了。
本书特色
「我有交到坏朋友。」培正说:「可是,老爸,我真的告诉你,我不是被朋友带坏的。我是被老师教坏的。」
一个不断冲撞体制的作家老爸,一个被贴上「变坏」标签的轻狂少年,
200天的父子心灵探戈,一封封情词恳切的亲师沟通,
揭露台湾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作者简介
吴祥辉
培正眼中的作家老爸
他是我爸爸,是个狠角色,
在社会上佩服他的人太多了。
他有他自己明确的目标,
无论是以前在选举在政治,或者是现在投入写作,
只要是他做的事情,一定都会全力以赴。
我作为他的儿子,也一样的佩服他。
在台湾你可能找不到第二个像他一样的人了,
非常的宇宙不同,他也是个好爸爸,
对老婆好,对三个儿子也都很好;
努力工作赚钱养家,真的是个好丈夫。
好作家好政治家好丈夫好爸爸,
你说,台湾找不找得到第二个他呢?
实际生活里的作家老爸
吴祥辉,1954年生,台湾宜兰人。
七○年代以《拒绝联考的小子》一书勇敢冲撞台湾的教育体制,轰动全台。
尔后进入平面媒体,从事写作,并参与党外运动和选举公关等事务,但仍坚持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的信念。
近年勤走异乡,以国际观点理性观察,书写完成《芬兰惊艳》《惊叹爱尔兰》二书,再登创作高峰,获邀相关主题讲座近二○○场,成为新一代的教育关怀者。
《我是被老师教坏的》是他以切身经验,分享他如何因材施教「陪伴」儿子成长的故事。除了道出扭曲的多元价值包裹着升学主义的一元思想,如何扼杀着教育食物链中的最弱势——青少年,更与所有父母分享全台湾最「适情适性」的学校,期盼全民共创台湾教育新典范。
作者序
「我鼓励你把这些故事写出来。我会帮助你。你想知道学校发生什么事,我都会说给你听。」十四岁的少年这样告诉他的作家父亲:「让那些没有信心,不快乐的小孩知道,有个作家在关心他们。对他们会是很大的鼓励。」 他的动词和心愿都很特别。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这本书终于完成。 他想激励同侪的赤子之心,但愿我能多少替他实现一点点。
从《我被老师教坏了:我最感谢的一所学校》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深深眷恋。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轻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煽情,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情感,却真实而动人。我被他描述的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校园往事所吸引,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那份青涩的友情,那份懵懂的憧憬,还有那份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感谢”这个词的理解,它不是简单的道谢,而是一种深刻的体悟。他感谢那些曾经“教坏”他的老师,感谢那些曾经让他感到困惑的经历,因为正是这些,塑造了他今天的模样。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生并非坦途,成长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那些曲折与磨难,才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成熟。它教会我,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经历,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那些曾经让我们吃过苦头的人。
评分刚翻完这本《我被老师教坏了:我最感谢的一所学校》,心里真是百感交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苦大仇深的回忆录,也不是歌功颂德的赞美诗,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某个午后,捧着一杯热茶,娓娓道来一段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人生的趣事。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自嘲式的幽默,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坦然。他没有回避那些年少时的懵懂、叛逆,甚至是一些“坏”的念头,但他恰恰是通过这些不完美的片段,展现了教育的真正力量。那些看似“教坏”他的老师,实际上是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激发他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方式的描述,感觉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充满好奇心的年纪,恨不得也去把问题刨根问底。而且,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定义,很多时候,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反而拥有最闪光的创造力。它不是那种能立刻给你答案的书,但它会让你在读完后,久久回味,甚至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或者过去的学习经历。
评分《我被老师教坏了:我最感谢的一所学校》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对教育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反叛”的姿态,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教育的固有认知。他并没有刻意去歌颂老师的伟大,也没有去控诉教育的弊端,而是用一种极其平缓却又充满力量的笔触,展现了教育过程中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教坏”这个概念的解读,它不是贬义,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启发。那些“坏”的点子,那些“离经叛道”的想法,恰恰是滋生创造力的土壤。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过于强调“听话”和“规矩”,而忽略了孩子内心深处对自由探索的渴望?我发现,书中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往往拥有最敏锐的观察力和最独立的思考能力。而那些看似“教坏”他们的老师,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并用自己的方式去引导,去塑造。这让我对教育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维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人格的塑造,一种精神的启迪。
评分读《我被老师教坏了:我最感谢的一所学校》,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年代,空气里弥漫着白粉笔灰的味道,还有下课铃声的清脆回响。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观察力,以及把平凡小事写得波澜起伏的功力。书中描绘的校园场景,那些陈旧的课桌,斑驳的墙壁,甚至老师讲台上的一滴水渍,都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瞬间把我拉回了学生时代。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就是这些细微末节,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校园生态。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老师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将他们描绘成有血有肉,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甚至也会犯错的普通人。正是这份真实,让教育变得更加可信,让师生关系更加贴近。而且,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教育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候,一个无意的眼神,一句随口而出的批评,甚至是一个不被注意的善举,都可能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评分《我被老师教坏了:我最感谢的一所学校》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独特,他仿佛是一位旁观者,冷静地审视着一段过去,但字句中又饱含着深情。我喜欢他那种抽丝剥茧般的描写,将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拆解得细致入微,然后从中提炼出教育的真谛。书中对于老师角色的刻画,让我眼前一亮。他们不再是刻板的教育者,而是拥有丰富情感,充满智慧,甚至也曾有过迷茫的个体。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老师描绘成完美的化身,而是承认了他们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在教育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然而,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他们的教育更加真实,更加可信。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教”与“学”的关系,它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心灵的碰撞,一种思想的启迪。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教育观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也更加理解了教育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