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近代雕刻大师──古斯塔夫.威格兰之生涯与作品介绍
使人认识其呈现生命百态、直指生命本质的美学成就
古斯塔夫.威格兰(Gustaf Vigeland, 1869-1943)生于挪威南海岸城市曼达,幼时便在素描和雕刻上显现艺术才华,而后进入美术学校短期进修,并开始以雕刻作品参加国家性美术展。1893年他到巴黎六个月,跟随罗丹学习雕刻。受罗丹〈地狱之门〉的影响,威格兰初期代表作即为浮雕的〈地狱〉。罗丹擅长以男女亲密关系为主题的手法,也给他很大影响。
1897年至1902年之间,他受聘出任杜伦汉中世纪教堂的修复作业。教堂塔顶圣歌队人物与中世纪幻想的恶魔雕像的造型后来也影响了他的风格。从1921年他提出新工作室计画,直到1943年去世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室中生活创作。1947年后这座工作室的全部作品捐赠奥斯陆市,以美术馆的陈列方式,开放市民参观。
威格兰的雕刻作品包括许多委託的纪念像,而其中最重要的要属威格兰公园的雕刻群。威格兰雕刻公园位在奥斯陆市郊,整个公园有六百件以上的雕像组成一百九十二组雕刻群。均为威格兰亲手创作原型,而由弟子们及其他艺术家协助雕刻及翻模配置,前后费时20年才完成。
雕刻公园的入口在东侧,入园内后分五区:桥上作品,共有五十八件青铜单身像与群像,多以儿童雕像为主;喷水池的六件巨人雕像,周围配置四座雕像,两侧并竖立二十棵青铜人体与树木相组合的作品。这组雕像是「生命之树」的象征,代表人生的少年、青年、成年与老年时期;再往上的小山丘有一座高塔,命名为「生命之柱」,由不同姿态的男女老少群像雕刻配置而成,也称为〈幻影世界〉。周围划分八面,每面装有鍊铁透雕人物造型的门。「生命之柱」为一花岗岩石雕,共雕刻了121体的人体雕刻,刻画人间从生到死的过程,雕像柱顶为婴儿与骸骨,象征人生的两极,自此而下代表人生的演化,生命的轮回,富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整个公园的雕刻群像表现了人世间的千情百态,更呈现出威格兰一生雕刻创作的伟大成就。
本书细述威格兰的艺术生涯与美学特征,附以威格兰公园内雕刻群的彩色图片,使人得以认识这位挪威近代雕刻大师陈示生命百态的雕刻之美。
前言(何政广撰文)
挪威近代雕刻大师──古斯塔夫.威格兰的生涯与人体雕刻艺术(朱燕翔撰文)
.威格兰公园有600多座雕像、192座雕刻群像
.正门入口5大门2小门(王庭玫摄影)
.桥─100公尺桥上扶栏立着58尊青铜雕像
.喷水池─6巨人托起水盘、外围有20丛生命树
.迷宫图
.生命之柱高地
.生命之柱:巨形独石
.中轴线之外的雕塑
威格兰与星座雕刻(王庭玫撰文∕摄影)
威格兰美术馆
威格兰年谱
光是書名就充滿了濃厚的藝術氣息,「威格兰:挪威近代雕刻大师」,光是這幾個字,就勾勒出一個畫面,想像著北歐的壯闊景致,再連結到那種紮實、充滿力道的雕刻工藝,心裡就已經被勾起了好奇。台灣的雕塑藝術發展其實有著自己的脈絡,從早期受到西方影響,到後來的本土化,以及當代藝術家的多元嘗試,我們其實一直都在尋找自己的特色,也在向世界其他地方的藝術家學習。提到「近代雕刻」,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時間點,它介於傳統工藝的精緻與現代藝術的觀念實驗之間,我想威格兰的作品,一定在這個轉折點上有著獨特的詮釋。挪威,這個國度給人的印象總是與自然景觀緊密相連,也許他的雕刻會讓我聯想到峽灣的險峻、森林的幽深,或是那種北國人民堅毅的性格。我很好奇,在「近代」這個詞彙的框定下,他的雕刻是延續了傳統的什麼?又開創了什麼?是不是有某種「挪威」特有的元素,透過他的雙手,被轉化成堅硬的石材或溫潤的木頭,進而與觀者產生共鳴?我腦海裡已經開始預想,或許會有那種充滿力量與生命力的動物雕塑,又或許是抽象的、帶有哲學思辨的作品。總之,這本書名本身就是一個引導,一個通往未知藝術世界的門票。
评分「威格兰:挪威近代雕刻大师」,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了重量感。我一直對台灣一些老一輩的雕塑家,他們在創作上的那份堅持和投入感到由衷的敬佩,那種用雙手一點一滴雕琢出生命的藝術,總是讓我對材質本身產生了更深的敬畏。而「挪威近代雕刻」,這幾個詞組合在一起,又給我一種截然不同的想像。我試著去思考,在近代這個動盪的年代,在北歐的土地上,一位雕刻家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創作節奏,又如何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裡,用他的雕刻來發聲?是關注社會議題?還是沉浸在個人內心的探索?我對「近代」這個時間點特別有感覺,因為那也正好是台灣社會經歷劇烈變遷的時期,藝術也在不斷尋找新的出路。我想知道,威格兰的作品,是否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某些精神?他的雕刻,是像台灣的某些木雕藝術那樣,充滿了溫潤的手感和細膩的情感,還是更有著北歐設計那種俐落、簡約的線條?我很好奇,他的雕刻,會不會在堅硬的材質中,傳達出某種意想不到的柔軟,或者在看似平靜的表面下,蘊含著洶湧的情感。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觀照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發展的視角,讓我對「近代」這個概念,有更豐富的理解。
评分讀到「威格兰:挪威近代雕刻大师」這個書名,我腦中閃過的畫面,不是具體的作品,而是那種藝術家工作室裡,充滿了工具、木屑、石粉,還有未完成的坯料的場景。台灣的雕塑界,有許多老師傅的手藝依舊令人讚嘆,他們的作品往往有著時間沉澱下的厚度,以及對材質的深刻理解。但「近代」這個詞,又讓我聯想到一些更具實驗性和觀念性的東西。威格兰,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但具體他的作品風格、他的創作理念,我其實還沒有很深入的了解。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藝術家,除了看他的作品,更要透過文字去了解他的成長背景、他的思想啟蒙,以及他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與突破。挪威,這個國家給我的印象,除了冰河、森林,還有那種北歐設計獨有的簡潔與實用,不知道他的雕刻,是否也帶有這樣的特質?會不會有那種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情感和哲學思考的線條?我更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他如何在「近代」這個歷史洪流中,找到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並且如何將挪威這片土地的文化與精神,融入到他的雕刻創作之中。光是想像,就覺得這是一趟充滿知識與啟發的旅程,期待能從書中挖掘更多關於這位大師的秘密。
评分「威格兰:挪威近代雕刻大师」,這個書名,瞬間就讓我的腦袋裡跑出許多關於「材質」、「形體」、「力量」和「時間」的畫面。台灣的雕塑,從早期的寫實,到後來的抽象,再到當代各種媒材的運用,發展的脈絡其實很豐富。但一聽到「挪威」,我總會聯想到那種冷冽、純淨的自然景觀,以及北歐設計的簡約美學。我很好奇,威格兰的雕刻,是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的?他是如何將挪威的自然風情,或是北歐的設計理念,轉化為具體的雕塑作品的?「近代」這個詞,也讓我充滿了聯想。這表示他並非古代的工匠,他的創作,一定有著屬於那個時代的思考。他會不會在作品中探討一些當代議題?或者,他更像是個沉浸在材質本身魅力的藝術家,專注於如何讓石頭、木頭,甚至是金屬,在他手中發揮出最大的生命力?我對他的「大師」稱號感到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獨特視角、精湛技藝,或是深刻的藝術理念,讓他足以被冠上如此美譽?我希望能從書中,不僅看到他的作品,更能理解他創作的動機,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如何透過雕刻,與這個世界進行對話。
评分「威格兰:挪威近代雕刻大师」,單看這書名,就讓我想起一些早期的台灣雕塑作品,那種受到西方學院派影響,注重寫實技巧的風格,常常給人一種莊重、肅穆的感覺。我一直覺得,藝術的價值,不只在於技術上的精湛,更在於它能否觸動人心,能否引發觀者不同的思考。挪威,這個地名本身就帶著一種遙遠而神秘的色彩,再加上「近代雕刻」的關鍵字,我腦海裡不禁浮現出許多問號。這位威格兰,他究竟是個怎樣的藝術家?他的雕刻是走著傳統寫實的路子,還是已經走向了更為抽象、概念的領域?我很想知道,在挪威那樣的環境下,他的藝術創作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有沒有受到當地特殊的地理、歷史或文化因素的影響?我記得台灣有一些雕塑家,他們的作品會結合台灣的在地元素,像是廟宇的石獅、或是民間習俗的意象,我很好奇,威格兰的作品裡,是否也有一種屬於挪威的「在地性」?又或者,他更像是一位放眼世界的藝術家,將普世的價值觀,透過他的雕刻呈現出來?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認識一位雕刻家,更像是一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發展的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