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容的素描技法

陈景容的素描技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素描
  • 绘画
  • 技法
  • 艺术
  • 美术
  • 陈景容
  • 绘画技法
  • 素描技巧
  • 艺术教学
  • 绘画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素描的实际技巧、运用与材料研究
大学美术系教学参考用书

  「学画的人应以素描为基础,若素描学好了,其他的技法就轻而易举。」 ~ 摘自台湾土本先驱画家李梅树推荐序

  素描是所有绘画的骨架,不管是大型壁画、油画、水彩,甚至插画、漫画等等,一切都要从素描开始。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曾经训示他的学生安东尼奥:「素描,别再浪费时间,素描就对了。」许多知名艺术家所留下的作品,都包括数量可观的素描习作,可见最基础的学习是马虎不得的。别看毕卡索笔下的女人,眼睛鼻子似乎全长错位置,但他七岁就跟着父亲学习石膏像和人体素描,奠定扎实的基础,这才造就日后画风多变、创作多元的艺术大师毕卡索。

  陈景容教授是台湾颇富盛名的画家,也是作育英才无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的作品涵盖油画、壁画、版画、素描等,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堪称台湾国宝级的艺术家。此书是早年陈教授有感于此类教科书的不足,特地将自己的作画心得和方法编撰成书,方便有志学习素描的学子参考应用。

  本书内容相当完整扎实。陈教授年逾七旬,却仍孜孜不倦的从事艺术创作,更感动他毫不藏私,一直希望把最好的技巧和心得,和年轻学子分享。而这本书可以说是集结陈教授将近一甲子的素描功力,以由浅入深的方式现身说法,相信对于有心学习绘画的读者而言,会是非常实用的参考书。

  学画的人当以素描为基础,若素描学得好,其他技法就都能轻而易举。

  本书从选择素描的材料工具至绘画技巧,都是陈景容老师毕生所学和经历,并以<石膏像素描>、<人体素描>及<素描之应用>三篇为主要素描教学,完整的教导读者如何画出生动的素描,并在书中放入大量的中西方画作和学生作品,结合教学,让素描学习的进步,显而易见。

作者简介

陈景容 教授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日留学,毕业于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东京学艺大学、国立东京艺术大学壁画研究所,擅油画、素描、版画、嵌画、湿壁画。一生乐于艺术创作与教育,对于提携后进更是不遗余力。陈教授不只本身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更致力将台湾青年画家推上国际舞台,是文化推展中能难可贵的表率。

  目前长时间旅居法国,曾多次入选法国艺术家沙龙,于台湾及法国举办个人画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陈教授曾赠马赛克镶嵌画「圣家像」予梵蒂冈天主教教廷,并获得教皇若望保禄二世的接见。2001年于花连门诺医院揭幕完成的马赛克镶嵌壁画,更代表陈教授关怀本土、宽心仁爱的精神。

  陈景容教授融合浑厚的音乐与人文素养,在其作品上呈现出缜密的思考及对人生哲学的表达。除却本身才华洋溢,对于艺术的创作更极其勤奋;他的热情与追求艺术境界的完美,加上对社会的回馈与学术上的贡献,堪称是国宝级的一代大师。

  更多关于陈景容教授的资料请上:陈景容艺术馆www.cjchen.tw/news.html。

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伦理与本土化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景观设计领域中,生态伦理的复杂性与本土化实践的迫切需求。在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双重背景下,景观设计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满足人类对美学和功能需求的同时,重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并确保设计方案的文化敏感性和生态可持续性。 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思辨性的著作,旨在为专业人士、学者以及对环境未来抱有深切关注的读者提供一个审视当代景观设计哲学基础的框架。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从宏观的理论溯源到微观的案例剖析,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当前行业面临的困境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生态哲学的基础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景观设计理论的哲学根基。我们首先追溯了西方园林思想中“自然”概念的演变,从古希腊的宇宙秩序到启蒙运动时期对“原始自然”的浪漫化想象,指出传统美学往往将自然工具化或符号化,缺乏对非人类生命的内在价值的充分承认。 随后,本书详细阐述了当代生态哲学对景观设计思维的冲击。这包括对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环境正义(Environmental Justice)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Non-anthropocentrism)核心观点的深入解读。我们着重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双刃剑效应——它在量化自然价值的同时,也可能将生态简化为一种可交易的资源,从而削弱了对自然本身的敬畏之心。作者强调,真正的生态伦理要求景观设计师从“管理者”的角色转向“共存者”的角色,设计过程必须纳入对生物多样性、水文循环和土壤健康的深层尊重。 第二部分:本土性与场所精神的深度挖掘 在理论框架搭建完毕后,本书将目光转向“本土性”(Locality)的实践层面。全球化的设计语言虽然高效,却常常导致“景观的去地域化”和“场所精神的消亡”。本书认为,真正的可持续设计必然是深深植根于特定地点的文化、历史和生态肌理之中的。 本章系统梳理了分析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多元方法论。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细致的地质学考察、气候数据分析、以及对地方叙事的收集与解读,来提取一个场地的独特DNA。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复用地方元素(如特定的植物或石材),更关键在于理解这些元素在时间维度上如何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书中提出了“时间性景观”的概念,强调景观设计应是动态的、适应变化的,而非静态的、一劳永逸的实体。 案例研究部分,本书选取了几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功实践本土化原则的项目进行深度剖析,例如,如何在高度城市化的东亚地区,通过微观湿地的恢复和传统农耕智慧的借鉴,重建城市生物网络;以及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何以最低干预的方式,激活本土耐旱植物群落的自我修复能力。 第三部分:可持续性设计的操作性转型 生态伦理和本土性最终必须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策略。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如何将复杂的生态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工程和美学决策。 1. 气候适应性设计与蓝绿基础设施: 本书摒弃了对传统“绿色”的片面追求,转而倡导“气候适应性景观”。重点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不同气候带的本土化应用,强调雨水管理的复杂性——它不仅是工程问题,更是生态连续性的关键。我们详细论述了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地形处理、土壤改良和植被选择,使景观成为抵抗极端天气(如洪涝和干旱)的第一道防线。 2. 材料的生命周期与社会公平: 在材料选择上,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本地采购”或“再生材料”标签。它要求设计师对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采掘、制造、运输到最终的分解或再利用——进行严格的伦理审查。更进一步,本书讨论了景观建设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包括对原住民土地权利的尊重,以及确保社区在设计决策中的平等参与权。 3. 维护的生态化: 许多“可持续”项目在建成后因高强度的、非生态化的维护而失败。本书提出了“低干预景观管理”的理念,倡导通过物种搭配和生态过程来替代机械化和化学化的干预。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未来运营的生态友好性,将“维护”本身视为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走向“共生成长”的未来 本书的结论部分,呼吁景观设计行业进行一次深刻的范式转移——从“人类中心的应用科学”转向“跨物种的共生成长艺术”。未来的景观设计师必须是跨学科的知识整合者,能够流利地运用生态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的语言。他们设计的场所不应仅仅是人类的背景,而应是生命网络中一个健康、有机的节点。 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审慎而充满希望的蓝图:通过对生态伦理的坚定承诺和对本土实践的深度挖掘,景观设计将不再仅仅是关于美化环境,而是关于修复世界。它是一份对当代景观设计师的智力挑战,也是一份对未来地球负责任的行动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 现身说法的素描技巧 李梅树
序二 题材丰富、画风多元的艺术家 陈奇禄
序三 刚柔并济的艺术风骨 黄才郎
序四 艺术的良心「素描」 阿诺.奥德希夫
序五 素描构筑了绘画世界 陈彬彬
自序 本书初衷与最后修订

第一篇 绪论 —— 素描的意义
第一章 素描的认识 / 22
第二章 素描的分类 / 24
第三章 学习素描的时机 / 26

第二篇 素描的实际技法 —— 石膏像素描
第一章 石膏像素描概说 / 34
第二章 石膏像素描画的工具及使用方法 / 35
2-1 炭条 / 35
2-2 擦拭物 / 38
2-3 纸张 / 40
2-4 其他工具 / 41
2-5 胶水 / 42
2-6 画架、石膏像台及石膏像的位置摆放 / 42
第三章 如何画石膏像 / 44
3-1 光线与画室及作画位置 / 44
3-2 如何开始画 / 45
3-3 形体和明暗 / 50
3-4 强弱变化 / 54
3-5 比较和检讨 / 54
3-6 完成 / 56
3-7 表现的方法 / 59
3-8 几个应注意的事项 / 62
3-9 大学入学考的石膏像素描 / 63

第三篇 素描的实际技法 —— 人体素描
第一章 人体素描概说 / 78
第二章 如何画人体素描 / 81
2-1 人体与解剖学 / 81
2-2 姿势 / 81
2-3 如何画立姿 / 86
2-4 坐姿与卧姿的画法 / 91
2-5 安井曾太郎对素描的见解 / 98
2-6 头、手、以及其他部分的画法 / 102
2-7 群像与画面上人体的处理 / 108
2-8 人物素描的技法 / 112

第四篇 素描的应用
第一章 素描的应用概说 / 125
第二章 风景、静物、幻想素描的画法 / 127
第三章 素描和绘画的制作 / 128
3-1 画稿 / 128
3-2 原始意义的素描 / 130
3-3 速写 / 134
3-4 变形 / 134
3-5 前缩法、透视以及视点的变换 / 136
3-6 素描与光线 / 136
3-7 素描的三次元与画面的三次元 / 140
3-8 素描的独立作品 / 140
第四章 结论 / 162

第五篇 素描的材料研究 / 163

第六篇 我学素描的经过 / 177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现身说法的「素描」技巧

  有关技法方面的着作,贵在着者能够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研究心得及作画方法公诸于世,才能体现其价值。本书系陈君以其多年潜心研究素描的心得为中心,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予以详细解说,颇能符合上述要求。

  书中图例以陈君在师大、东京艺术大学求学时所画的素描、回国之后的作品为主,加上在艺专、文化学院美术系教授素描课时的学生,及陈君画室的门生作品为中心。由学生所画的图例,可证明他的教学方法的确能使学生进步神速。另附多幅素描名作以供参考,因此本书可说是以注重素描的实际应用为目的,对学素描的人来说是颇为实用的一本书。

  目前大专美术系同学,最普遍的素描参考书为日本社出版,东京艺术大学油画研究室主编的几本石膏素描参考书。这是因为东京艺大的素描在日本最有名,而艺大的学生也画得最好。但每年照例出版一本,势必有很多重覆的地方,而图例多半是我国所没有的石膏像,又以日文说明,同学们的阅读力不够,因此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这些素描参考书,习惯上是刊载该年度艺大一年级学生的作品,由此可以窥见他们程度很高。陈君在艺大求学期间,十分认真研究素描,所修的素描成绩还得到A的评分,因此也可说颇能理解艺大的教学方针。

  陈君回国之后,以艺大的素描方法指导本校同学,发现同学们进步神速,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特地在本书加以介绍。同学起初对这方法有点不习惯,但经陈君一年严格训练之后,每一年级总有数位同学可以和艺大的程度比拟,至少也都了解怎么画素描,再也不会羡慕艺大的学生画得如何好了。

  本书列入多幅刚入学的同学的作品,和经陈君指导后的作品以兹比较,这样可以提高读者的信心。本书较注重以目前台湾所拥有的石膏像作为范例(其中有一部分少见的石膏像,是陈君私人画室的。),经由参阅本书可以得知目前在我国,只要在陈君指导下,素描也可以画到这种程度。

  继石膏像素描之后,人体素描则为必修的项目,因此本书特地将人体的画法重点和名家作品加以介绍。

  至于应用在绘画上,则另成立一篇,将风景、静物、以及幻想素描归纳在素描之应用,以配合学校的进度、素描与实际作画的关系。

  学画的人应以素描为基础,若素描学好了,其他的技法亦轻而易举,例如陈君擅长油画、水彩、壁画、嵌画、铜版画、石版画,样样精通,可说都归功于平常对素描不断的研究。

  陈君在师大求学时,素描、油画的成绩以第一名毕业,又赴日本留学七年半,最后毕业于东京艺大取得硕士学位。陈君毕业于该校,深知艺大的素描教学目标及同班同学的作画方法,因此本人相信陈君的方法不会有差错。而陈君回国之后一直在艺专美术科担任一年级西画组的素描课教授,历年来所指导的学生,素描都画得非常好!这次将他的教学经验,加上多年来对素描的研究心得写成这本书,相信对学素描的人有很多帮助,谨在此向各位郑重推荐。

台湾本土先驱画家 李梅树
(写于任国立艺专美术科主任时)

推荐序
题材丰富、画风多元的艺术家

  二十多年前,当我担任台大人类学系教授时,有一天戴壁吟来访,看到我在日本求学时收藏的两幅冈田谦三油画作品有些破损,需要修补,向我推荐他的老师陈景容教授,陈教授在东京艺大时曾经学过壁画和油画修复。于是我託戴壁吟邀约陈教授前来寒舍,商讨这两幅画的修复工作。当时陈教授在艺专担任美术科主任,教授油画与素描,听说是一位教学很认真的老师,过了几天,他来寒舍,我们一见如故,便委託他修复这两件作品。

  作品修复完成之后,因为我们很谈得来,两家也距离不远,且那时课余大家也比较有空闲,所以陈教授常来我家聊天。我们志趣相同,促膝长谈,内容每每触及音乐、美术、文学、文化资产保护、以及先住民艺术,久而久之,遂成知己。而我们曾经深入探讨的问题,后来竟也成为我担任文建会主委时的主要工作内容。

  陈教授在美术系任教,不但要求学生勤练素描,自己也身体力行,勤练素描,作品数量十分庞大,且多佳作。据他说,他画素描时多能意随笔走,甚少失败,自然乐此不疲。

  我在文建会任职时,有关古蹟修复和美术方面的政策会议常请陈教授出席,后来因他需要更多时间专心作画,便较少来参加会议了。即便如此,我仍委託他做大甲郭宅壁画的剥离工作,并多次请他担任中华民国国际版画展的审查委员。虽然后来陈教授专心于艺术创作,我则忙于文建会的工作,但我们仍会抽空相聚,重温旧谊。

  陈教授素描功力扎实,表现手法多元且题材丰富。因长期在美术系任教,自然有很多机会跟学生一起画人体素描。也常为了准备大幅油画而画了不少表现构想的底稿;又常出外写生而有许多风景素描。他的素描作品或带有浓厚的象征主义风格,或诗意洋溢,或严谨地刻划人心深处的哀愁,均能感人至深。

  至于陈教授的诸多版画杰作乃是他留日期间认真学习铜版画和石版画的结果。他是第一位把铜版画引进台湾的画家,技法精湛,作品细腻;其版画作品曾多次入选日本春阳画会、日本版画协会、法国春季和秋季沙龙,在国内亦享有盛名。

  两年前教授出版了油集画,甚或好评。加上这次出版的素描技法,除了教导绘画者素描基础外,亦能使艺术爱好者欣赏、分享他在这领域的创作成果。值此出版之际,特为之序,并着其艺术生命长青,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创作和心灵与美的享受。

中央研究院院士 陈奇禄

推荐序
刚柔并济的艺术风骨

  「工作即是作画」是陈景容先生在东京艺术大学的体会,多年来,凭着不懈努力,在油画、版画、壁画及水彩领域皆有杰出的表现,然最能反映其一本初衷之艺术热忱,并与其他的性格结合得最彻底的,莫如「素描」一项。早年他以此磨练并开启台湾多数习画学生探索艺术奥祕的决心,并视「具备正确的素描功力」为做一名画家之要件:他是深刻而忠实的实践者,至今素描仍是他创作的一门必修课。

  陈景容先生画游各国,丰富的题材源自其善感的心及锐利的观察。他是倾心于塞尚及基里诃等人的绘画表现,但他更深信在素描上锻鍊工夫,才能找到自己的绘画风格。其「素描」画作展现明显的线性,且刚柔并济,多数人感觉他的作品带有孤寂感、冷峻,以及遗世独立的特质,这些固然能够代表其作品基本形貌,进一步想,未尝不是尝试去反映、发掘人类心灵的方法,这些特质一向是他最重视的创作内涵。其所绘人物,颇多削瘦、冷静而略显神经质地,角色上也略有悲情。这是对人文关爱所产生的观照:风景素描,并非热闹喧噪的,树的枝枒、物体稜线,经常是其细密心思的延续,若仅以超现实意境囊括素描作品风格,或将错过其内涵。

  多数艺术家忽略素描之地位,只以习作、草图看待,陈景容先生经营素描谨慎从事数十年如一日,当给习画年轻人很好的启示。从东京艺大时期辛苦锻鍊至后来漫长教学与创作生涯,陈景容先生所表现的实力与毅力,以及他在素描创作上所投注的心力与作品数量,当是后学的典范。

  欣见结集出版,应邀作序。

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 黄才郎

推荐序
艺术的良心「素描」

  处于一个现代艺术动盪不安但也引人入胜的时代,陈景容的画必然让人难以接受;因为,如果我们还重视「绘画」,并还想赋予「绘画」这个词崇高的意义及期望,陈景容的作品刚好忠实地体现了我们所谓的真正的「绘画」。

  我们对他在巴黎大皇宫的法国艺术家,秋季沙龙……所展出的作品记忆犹新,他的画作庄严质朴,却又表达了宽广的视界,柔和了忧虑、不安,而他用心安排的含蓄、谨慎的和谐又使这种忧虑不安的感觉更加强烈。

  透过陈景容在秋季沙龙展出的作品,我发现这位画家以坚实的绘画功力把它的人生观照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他来说,人生是一趟迷人的旅行,流浪的宇宙,它像是遥远的地平线吹来的信风,带着追求,越过千山万水和斑驳陆离的梦。

  每一位艺术家都有其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影响。皮挨尔.挨(Pierre Dehaye)对此有一针见血的精辟见解,所以在这里我要引用他的一句话:「一位画家的绘画风格和他对光线的处理都与他所钟爱的种种题材息息相关。」

  绘画风格和对光线的处理虽然都是与生俱来的,但也受到种种后天的影响,这和作画题材的选择是同样的道理。从孩提时代开始,画家所接受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生活方式、遭遇、机缘、种种慾望复杂的交织、冲突和忧伤。所有这些筛选后过便逐渐湮没,只有一些仍藏在内心深处被遗忘的不知名的角落,在一片朦胧混沌中,记忆对他们进行保存处理,尔后创作构思所需的灵感就从这片土地上神祕地萌芽滋生。

  虽然陈景容的一些油画和「凝视荷马半身雕像的少女」、「周小姐的画像」、「桌上的灯」、「穿黑衣的年轻女人」等特别吸引感动我们,但我们还是得从这位画家的素描中才能最准确忠实地体会他的绘画手法。

  从他的素描作品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旅行的强烈渴望,透过细腻而犀利的观察,他画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与我们分享。

  他的田园风景、历史古蹟、裸体画、肖像画都令人慑服;他画笔一挥,便能捕捉那转眼即逝的「第一印象」所特有的脆弱性。

  安格尔(Ingres)说过:「素描是艺术的良心。」

  虽然和其它的绘画形式相较,素描的表达力没有那么深广,但它却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应一辈子持之以恆勤加练习的,素描是不能逃避且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只有素描才能无伪地证明艺术家祕而不宣的真实造诣。

法兰西研究院院士玛摩丹博物馆馆长 法国秋季会员阿诺.奥德希夫
王秀惠 译

推荐序
素描构筑了绘画的世界

  前阵子和香港导演麦大杰闲聊,他谈到年轻时就想从事电影创作,但大学期间并没有攻读相关的广播电视学系,反而刻意选择了美术系,他的理由很简单,拍电影的理论或实务要上手并不难,但学习画面如何构成,培养自己的美感,他觉得这是更受用的扎根基础。

  这席话让我印象深刻,想想也对,科技的日新月异,现在拍片的软硬体设备、电脑特效动画等等,和二十年前早就不能同日而语,我们还是要不断学习,才能灵活运用这些新的技术和媒材,但只要具备深厚的美学底子,不管外在环境、设备怎么变,都不会阻碍创作的进行,反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完成更精采的作品。

  我想绘画的道理也是一样,尽管这些年来,有太多辅助绘画的工具、电脑软体相继问世,速度又快又方便,相较之下,传统的素描学习真是又辛苦,又枯燥乏味。都什么年代了,难道还要对着苹果或石膏像,拿着炭条和馒头慢慢琢磨,把自己搞得两手脏兮兮吗?于是有些学习绘画的学生,甚至从事相关创作的美工人员,会跳过这些基础功的学习,利用描图、垫绘的方式,照样能画出比例精准,角度正确的图稿,然而这样的作品,真的算是艺术创作吗?我想这只能算是复制,是不经思考,也不必有所取舍、判断的仿制过程。

  学习素描,是为了培养观察力,训练手眼的协调,将眼中所见落实在画纸上,透过不断的学习与修正,才能越画越好,越画越像,进而学会光线明暗、取景、构图配置,带给作品更多的生命力,这个过程正是美感的养成,拥有这些基本功,你会发现自己想画什么,就可以画出什么,你才有进一步的创作能力,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呈现你想诉说的画中世界,这样的作品才是有血有肉,有画家的精神意念在里面。也唯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感动观赏画作的人。

  我自己最喜欢的艺术作品,就是这种简洁洗练的素描习作,不需五颜六色的装饰,也不必靠大理石的厚实质感,当艺术家以简单的纸笔,就能勾勒出少女的柔美神韵、男子强健的肌理、老者的疲惫苍茫,往往能让观画者产生最直接、纯粹的赞叹和感动。

  素描是所有绘画的骨架,不管是大型壁画、油画、水彩,甚至插画、漫画等等,一切都要从素描开始。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曾经训示他的学生安东尼奥:「素描,别再浪费时间,素描就对了。」许多知名艺术家所留下的作品,都包括数量可观的素描习作,可见最基础的学习是马虎不得的。

  别看毕卡索笔下的女人,眼睛鼻子似乎全长错位置,但他七岁就跟着父亲学习石膏像和人体素描,奠定扎实的基础,这才造就日后画风多变、创作多元的艺术大师毕卡索。

  陈景容教授是台湾颇富盛名的画家,也是作育英才无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他的作品涵盖油画、壁画、版画、素描等,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堪称台湾国宝级的艺术家。

  此书是早年陈教授有感于此类教科书的不足,特地将自己的作画心得和方法编撰成书,方便有志学习素描的学子参考应用。很高兴能看到此书的重新改版,书中更增录许多颇具参考价值的素描作品,内容相当完整扎实。我很敬佩陈教授年逾七旬,却仍孜孜不倦的从事艺术创作,更感动他毫不藏私,一直希望把最好的技巧和心得,和年轻学子分享的初衷。

  近年来我写了不少艺术欣赏的入门书,但只能带领读者欣赏艺术之美,却不足以教导大家如何动手玩艺术,而这本书可以说是集结陈教授将近一甲子的素描功力,以由浅入深的方式现身说法,相信对于有心学习绘画的读者而言,会是非常实用的参考书。

知名作家 陈彬彬

作者序
本书初衷

  一般来说绘画是不太容易教的(绘画并不是一门可照本宣科的学问),但在初学的时候仍有方法可循,例如学钢琴的人也要从拜尔一类的练习曲开始,绘画也是等素描有了心得之后便能自由发挥,如民国59年艺专西画组的毕业生,在一年级时素描是笔者指导的,但在毕业作品上都有各人不同的风格,却又不失素描的本质。

  笔者一向对绘画的看法并不会说得很玄虚,可能在理论上不够深度,我一向对学生都说得简明,事实上亦不过是如此,技法上的事诚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人有不同的见解。本书是将笔者认为会进步得快一些的方法,列举于此。

  整体而言,本书是以个人的心得,和笔者门生的进步情形,注重在实际上的技法与在笔者画室可以画到的石膏像为主,稍略于理论方面的文字,故初学素描的人能得到一点益处则幸甚。

最后修订

  最近,我作本书修订时,回忆起四十年前,那是我从日本回国在艺专任教的第四年,因为所教的课程大部分是以素描为主,而当时在台湾几乎找不到任何参考书,加上术科的课程和学科不一样,总是难有较多时间作详尽的讲解,由于这个缘故,才想写一本有关素描方面的参考书,以弥补教材上的不足,于焉诞生这本「素描的技法」。出版后对当时学画的同学来说相当实用,因而颇获好评。可惜当时的制版技术并不理想,以致后来虽然再版多次,印刷都难免有些缺陷,尤其最近市面上有许多国外进口的美术参考书印刷都相当精美,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将本书重新编排,更换部份图例,并添加上一些我在法国巴黎收集的素描真迹,以供初学者参考。

  近十多年来,寒暑假我大都住在巴黎,有机会收集到一些大约百年前巴黎高等美院学生所画的素描作品。这些作品看来还相当完整,包括有石膏素描、人体素描以及其他各类素描。闲暇时我也常拿出来推敲参考,觉得和我所教的内容大致符合。然而这些作品虽非名家之作,甚至大都找不到作者的签名,却相当值得参考学习,因此本书内只好以佚名记之。

  我在这本书加了不少这类作品,原因是若有同学们需要进一步参考可以直接到我家观摩到原作,因为能够直接看到原作,当然比透过印刷品观摩参考来得理想。另外我也加上一些近年来的新作,我一向注重素描作品,认为与油画具有等量价值,所以在身边有不少这类作品。包括构想习作、速写、素描和制作油画前等大素描底稿等,本书也都各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作品,以供本书读者参考。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已經摸索素描好幾年,但總覺得自己停滯不前的畫友來說,《陳景容的素描技法》簡直是及時雨!書中一開始對於“線條”的運用,就讓我印象深刻。我以前總以為線條越精確越好,但陳老師卻告訴我,線條是具有表情的,它能傳達情感,能塑造空間,甚至能繪製出空氣的流動。他對於不同類型線條的講解,像是“骨骼線”、“結構線”、“表情線”,讓我一下子就理解了線條的多樣性與重要性,也學會了如何運用不同的線條來豐富我的畫面。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於“光影”的剖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他不像很多書那樣只告訴你“亮部”、“暗部”,而是詳細解釋了光線如何照射在物體表面,產生哪些細微的光影變化,以及如何用不同的調子去捕捉這些變化,從而塑造出立體的空間感。我嘗試著去畫書中一些複雜的靜物,比如帶有皺褶的布料,或者是多種材質組合的物體,運用陳老師的方法,我發現自己終於能畫出那種真實的質感,而不是一團模糊的影子。而且,書中的步驟圖非常清晰,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很到位,讓我能夠一步一步跟著學,即使是比較難的技巧,也能融會貫通。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了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素描產生了更深的敬畏和熱愛。

评分

說實話,我一直對素描有一種“敬畏”感,總覺得那是一種需要極高天賦才能掌握的藝術。直到我翻開了《陳景容的素描技法》,我才發現,原來素描也可以如此“親切”和“有趣”。書中一開始對於“觀察”的引導,就讓我耳目一新。陳景容老師教我們如何用“畫家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如何去拆解物體的形狀、結構、以及光影的關係,而不是僅僅看到表面的樣子。他強調,好的素描,源於敏銳的觀察力。我嘗試著去運用書中的方法去觀察身邊的事物,我發現,我以前總是錯過了很多細節,很多美。書中關於“虛實”的處理,也讓我大開眼界。他教我們如何通過筆觸的輕重、虛實的對比,來塑造出畫面的空間感和層次感。我以前畫物體,總覺得有些生硬,現在我學會了如何運用虛實來營造一種“暗示”,讓畫面更有想像空間。而且,書中的範例,從簡單的幾何形體到複雜的靜物,每一個步驟都清晰明了,我跟著練習,真的感覺自己的進步神速。這本書,讓我對素描的學習充滿了自信,也讓我更加熱愛這個充滿無限可能的藝術領域。

评分

作為一個從小就對繪畫充滿熱情,但一直沒有找到正確門路的藝術愛好者,《陳景容的素描技法》這本書,簡直就是我期盼已久的“敲門磚”。我一直覺得,很多素描書都過於強調寫實,讓人覺得遙不可及,但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親和”的方式,帶你進入素描的世界。陳景容老師在書中對於“構圖”的講解,讓我受益匪淺。他不像其他書那樣只給你幾個範例,而是深入剖析了構圖的原則,例如黃金分割、對比、平衡等等,並且結合了大量的實際範例,讓我理解了如何安排畫面元素,才能讓畫面更有吸引力,更有故事感。我以前畫靜物,總覺得畫面很散亂,現在我學會了如何運用構圖,讓畫面看起來更緊湊、更有主次。另外,書中對於“情感”的融入,也讓我感動。陳老師在講解每一個範例的時候,都融入了他對物體的獨特觀察和情感,讓他的畫作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心靈的表達。我嘗試著去模仿,發現當我帶著情感去畫的時候,作品也變得更有靈魂。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孤單的學習者,而是跟隨著一位充滿智慧的老師,一起探索素描的奧秘。

评分

我一直都相信,藝術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創作者內心世界的表達。《陳景容的素描技法》這本書,恰恰是我所尋求的那種,能夠連結技術與情感的藝術指南。陳景容老師在書中對於“情感的注入”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他強調,每一個筆觸、每一個明暗的變化,都應該承載著畫家的情感和理解。當你在畫一個物體的時候,你需要去感受它,去理解它,然後將這種情感通過你的畫筆傳遞出來。我嘗試著去畫書中的人物肖像,不再只是機械地複製五官,而是去捕捉人物內心的情緒,透過眼神、嘴角細微的表情,來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這樣畫出來的人物,才真正有了生命,有了故事。書中關於“留白”的運用,也讓我學到了很多。陳老師教我們,有時候“不畫”也是一種表達,適當的留白,可以讓畫面更有呼吸感,更能引導觀者的想像。這本書,不僅提升了我的繪畫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素描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學會了如何用畫筆去訴說故事,去表達情感,讓我的藝術創作不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充滿了個人風格和人文關懷。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收到《陳景容的素描技法》的時候,我其實有點猶豫。畢竟市面上素描書這麼多,很多都大同小異,要嘛太理論,要嘛太入門,很難找到一本能夠真正打動我,而且又能深入淺出的。但是,當我翻開這本書,那種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陳景容老師的筆觸,我感覺他不是在“教”你畫畫,更像是在“分享”他對繪畫的熱愛和理解。書中探討的許多觀念,比如“筆觸的生命力”、“光影的戲劇性”,都讓我豁然開朗。我一直覺得,畫素描最難的就是如何讓畫面“活”起來,而不是像影印機一樣複製。陳老師在書中細膩地剖析了這一點,他告訴我們,每一筆的力度、角度、甚至每一點的墨色,都在訴說著一個故事。他對於物體質感的處理,尤其是金屬和布料,那種光澤的表現,我嘗試著去模仿,發現真的能讓畫面瞬間提升一個檔次。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有很多關於“觀察”的引導,他教我們如何去看待一個物體,如何去拆解它的結構、理解它的形態,以及最重要的,如何去捕捉它獨特的“個性”。這點對我來說太重要了,以前我只是埋頭苦畫,卻不知道為什麼畫不好。現在,我學會了先“看”再“畫”,這樣畫出來的東西,才更有生命力。這本書不是那種看完就丟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本引導你進入素描藝術殿堂的啟蒙書,讓我對自己的繪畫之路充滿了期待。

评分

自從拿到《陳景容的素描技法》這本書,我幾乎是愛不釋手。我一直覺得,素描的魅力在於它的“純粹”,但要畫出那種純粹的美,卻需要極高的技巧和對光影的深刻理解。陳景容老師在書中對於“光影層次”的處理,簡直讓我嘆為觀止。他不是簡單地用黑白灰來塗抹,而是精準地分析光線的走向,以及光線在物體表面產生的細微變化。書中對於如何運用不同的筆觸,來表現不同材質的光澤,像是金屬的冷硬、絲綢的柔滑,都做得非常細膩。我之前畫金屬,總覺得像是一塊鐵板,現在我學會了如何用細膩的筆觸,去表現金屬表面的反射和折射,讓畫面瞬間有了立體感。而且,書中對於“空間感”的營造,也讓我學到了很多。他教我們如何通過虛實的對比,以及明暗的變化,來暗示物體的遠近,讓畫面有了深度。我以前畫風景,總覺得平面化,現在我學會了如何運用光影來營造空間,讓遠景的模糊、近景的清晰,都能讓畫面更有層次感。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像是進入了一個光影的魔法世界,學習如何用最簡單的工具,創造出最豐富的視覺效果。

评分

我一直以來對於素描都有一種莫名的執著,但總覺得自己缺少了那麼一點點“靈氣”,畫出來的東西總是比較死板。直到我入手了《陳景容的素描技法》,我才找到了突破口!這本書的厲害之處,我認為在於它不僅僅是傳授技巧,更重要的是引導你去“感受”和“思考”。陳景容老師在書中對於“形體”的理解,讓我大開眼界。他不再只是告訴你如何畫出眼睛、鼻子、嘴巴,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人體骨骼結構,如何從大塊的面去理解形體,然後再細化,這樣畫出來的人物,才顯得生動而有力量。我以前畫人物,總是覺得臉部表情僵硬,現在我理解了,是因為我沒有真正去理解臉部肌肉的走向和骨骼的支撐。書中對於人臉各種表情的剖析,還有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下,臉部輪廓的變化,都講得非常透徹。而且,書中的範例,從簡單的頭部到全身像,每一個步驟都清晰明了,我跟著練習,真的感覺自己的造型能力進步了很多。另外,書中關於“情感表達”的論述,也讓我受益匪淺。老師強調,素描不僅僅是技術,更是藝術家情感的傳遞。他教我們如何通過筆觸的變化,來表達物體的質感、氛圍,甚至是畫家的心緒。這讓我對素描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只是枯燥的練習,而是充滿了個人情感的表達。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細節控來說,《陳景容的素描技法》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對細節的刻畫情有獨鍾,但又常常因為過度關注細節而忽略了整體的結構。陳景容老師在書中對於“結構與細節”的平衡,讓我受益匪淺。他首先強調了對物體整體結構的理解,然後再逐步深入到細節的刻畫。他教我們如何從大局出發,先畫出物體的骨骼,然後再用細膩的筆觸去填充血肉,這樣畫出來的物體,才顯得既紮實又有生命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頭髮”的刻畫,我以前畫頭髮總是像一團毛線,現在我學會了如何通過對頭髮走向、受光面和背光面的分析,以及運用不同的筆觸,來表現頭髮的蓬鬆感和光澤感,讓畫面瞬間生動起來。而且,書中對於“紋理”的表現,也做得非常出色。像是木紋、石頭的紋理,他都教我們如何通過觀察和筆觸的變化,來真實地還原物體的質感。這本書,讓我學會了如何在追求細節的同時,不失整體的和諧,讓我的畫作更加精緻而有表現力。

评分

坦白說,我從來不是那種天賦異稟的畫家,我的素描之路,充滿了各種嘗試和挫折。市面上很多素描書,看了之後還是覺得霧裡看花,不知道從何下手。但是,《陳景容的素描技法》這本書,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它最打動我的地方,是那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方式。書中從最基礎的線條、明暗開始,但又不是那種生硬的理論,而是透過大量清晰的範例,讓你一步步地掌握。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塊面”的講解,很多時候我們畫不好,就是因為只看到了物體的細節,卻忽略了它的整體結構。陳老師教我們如何將複雜的物體拆解成簡單的塊面,然後再一步步地豐富,這樣畫出來的物體,才顯得紮實和穩定。而且,書中關於“透視”的講解,也非常實用。我以前總覺得透視很難,但陳老師用非常直觀的方式,結合了大量的圖例,讓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透視的原理,並且能夠運用到實際的創作中。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我覺得還是在於它培養了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陳老師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怎麼畫”,而是引導你去“為什麼這麼畫”,讓你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用自己的筆去表現美。這本書,真的讓我對素描的信心大大提升,也對未來的創作充滿了憧憬。

评分

哇,我手上這本《陳景容的素描技法》簡直是繪畫界的寶藏!身為一個長期在台灣潛心鑽研素描的業餘愛好者,我嘗試過各種網路教學、零散的圖書資料,但總覺得少了點系統性,更缺了點能真正觸動心靈的引導。直到遇見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素描不僅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一種觀察、感受與表達的過程。書中陳景容老師的筆觸,我總覺得帶著一股溫潤而堅定的力量,他解析光影的層次,那種細膩到令人屏息,像是把原本平面的物體,一點一點地從紙面“挖”了出來,賦予了生命。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虛實”的探討,很多時候我們畫不好,就是因為抓不住那個“留白”的精髓,陳老師不僅教你怎麼畫“有”,更教你怎麼畫“無”,如何用筆觸的輕重、線條的粗細來暗示邊界、塑造空間,讓畫面有了呼吸感,而不是死板的複製。而且,書中舉例的對象,從簡單的幾何形體到複雜的人物肖像,再到充滿細節的靜物,每一個範例都清晰地展現了從起稿到最終完成的每一個步驟,詳盡的圖解和老師充滿哲思的文字解說,讓我在學習過程中,即使遇到瓶頸,也能找到突破的方向。這本書真的讓我對素描有了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走向了“理解”與“創造”的門檻。我常常捧著書,盯著那些畫面,彷彿能聽到老師在耳邊輕聲指導,那種感覺,真的非常奇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