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杨英风与亲友、学生往来之三百多封书信
为了解杨英风的生活、处世哲学与审美观的详尽纪录
在杨英风艺术研究中心里,杨英风的文史资料至少有上万笔,由于考虑到实用性,因此首先被整理的就是与作品相关的资料,而书信则是暂时被搁置的,一直到要出版《杨英风全集》,总主编萧琼瑞老师才决定要将杨英风的往来书信作全面性的整理,预计出版四册,并将之排在全集的第24至27卷。
保存在杨英风艺术研究中心里的信件数量相当多且状况良好,除了杨氏亲属间的往来书信外,还有跟当时的艺文界人士来往的重要信函及工作上的相关信件等。
整理成册后,不啻是重要的研究资料。只可惜信件多是别人寄来的,杨英风寄出的信件除非有留底,否则无法得知其书写的内容。
还有些信件是草稿,虽然不确定是否寄出,但编者还是将其收录,毕竟那也是杨英风在写信当时的想法,透过这些草稿一样也可得知他想要传达给亲友的讯息。
本卷为《杨英风全集》的第24卷,也是书信类的第一本,收录的是亲属篇、中村百子篇、学生篇及友人篇(部分)。
亲属篇是杨氏亲属间的往来书信,除了有旅欧时期写的家书外,后来尚有与分隔多年的父母及弟弟间的信函;中村百子则是杨英风在日本的红粉知己,因信件数量不少,所以特别独立出来归为一类;学生篇是杨英风与学生们的往来信件;友人篇则是杨英风与朋友间的往来信件,但因页数限制所以本卷只收录至一九六三年。
其余的友人类书信则收录至第25卷;第26卷收录的是事件类的书信,主要是杨英风工作上的往来书信;第27卷则是收录与景观规划案相关的书信和公文。
透过书信集的出版,打破杨英风给人坚毅、理性的印象,他不再只是终日埋首工作、充满理想的艺术家,而是个感情丰沛、重视朋友、交友广阔、对人谦和……等的人。
小至生活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琐事也都可以从书信集中略知一二,无形中让读者参与了杨英风的真实生活。要了解艺术家的生活、为人处世的态度和交友情形等,还有什么比亲笔书写的信件更加真实的呢!
吴序(国立交通大学校长 吴重雨)
张序(国立交通大学前校长 张俊彦)
杨序(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 杨永良)
涓滴成海(杨英风艺术教育基金会董事长 释宽谦)
艺林巨石 孺慕之恩(杨英风美术馆馆长 杨奉琛)
为历史立一巨石──关于《杨英风全集》(总主编 萧琼瑞)
编辑序言(杨英风艺术研究中心 吴慧敏)
亲属篇(104封)
中村百子篇(27封)
学生篇(86封)
友人篇(115封)
附录及索引
《杨英风第二十四卷:书信I》这本书,在我收到它的时候,就带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杨英风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用文字记录时代、传承文化的先行者。他的著作,总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迪。这次的《书信I》,我猜想,会是一种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挚的情感表达。我期待在这些信件中,能够看到他对台湾社会变迁的观察,他对人生百态的感悟,以及他对学术研究的独特见解。或许,其中会透露出他与当时文化界、学术界名家之间的交往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我尤其希望,能在信中找到他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的期许。我相信,这本书,定能为我们带来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评分手捧《杨英风第二十四卷:书信I》,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期待与庄严。杨英风先生,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时代的记录者和思想的传承者。他的文字,总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够穿透浮躁的表象,直抵人性的本质。这本《书信I》,以书信的形式呈现,更是让我觉得,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直接聆听他与故人的对话。我猜想,这些信件中,一定饱含着他对人生的洞察,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学术研究的执着。或许,我们能从中读到他对当时台湾社会发展脉络的细致观察,他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亦或是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感悟。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他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他对于教育下一代的思考。这些问题,至今依然是我们台湾社会重要的议题。我相信,通过阅读这些书信,我们不仅能了解到杨先生的个人思想,更能借由他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走过的道路,去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杨英风第二十四卷:书信I》这本书,我收到时,便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杨英风先生,在我心中,是一位学养深厚,又饱含人文情怀的长者。他的文字,总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这次以书信的形式,更是让我感到一种亲切与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些信件中,他会与读者分享哪些思考?或许,是对台湾社会发展变迁的观察,是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亦或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我尤其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他对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及他对下一代成长的期许。我想,这些书信,不仅仅是杨先生个人的思想记录,更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台湾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
评分初见《杨英风第二十四卷:书信I》,便被其沉静的书名和作者的名讳所吸引。杨英风先生,作为台湾当代重要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每一次发声,都如同在文化的长河中投下了一颗颗智慧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次的书信体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私密、更为真切的视角来理解他。我设想,在这些信件中,他不会仅仅停留于宏大的学术探讨,更会流露出他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对人情冷暖的感悟。我期待,他能分享他对当时台湾社会发展脉络的思考,他对教育的理念,以及他对年轻一代的期许。这些,都是构成我们台湾社会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相信,阅读这些书信,能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杨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
评分《杨英风第二十四卷:书信I》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时间的印记,一份珍贵的馈赠。杨英风先生,作为台湾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言论,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这次的书信体作品,更是让我感觉,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它,看看他会在信中分享怎样的故事,表达怎样的情感。我猜想,这些书信,一定充满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学术的执着。或许,他会记录下他与当时一些重要人物的往来,分享他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看法,或者表达他对台湾社会文化发展的期望。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重温杨先生的思想,定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评分收到《杨英风第二十四卷:书信I》这本书,心情是既有期待也有几分敬意。杨英风先生的名字,在台湾的学术界和文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著作,我虽然未能尽读,但几本印象深刻的作品,让我对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识涵养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次的书信体,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我设想,这些信件,必然会承载着他对特定时期社会人文风貌的观察,以及他对人生哲学、学术前沿的思考。或许,其中会涉及他对当时台湾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发展的看法,或者他与当时社会名流、学者之间的交往细节。这些,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的人来说,都是珍贵的历史印记。我尤其希望,能在信中找到他对中华文化在台湾发展传承的看法,他对年轻一代的期许。我想,这些信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思想记录,更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分翻开《杨英风第二十四卷:书信I》,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时代感。杨英风先生,在台湾的学术界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著作往往是那种需要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这次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亲切的问候,仿佛他本人就在我面前,娓娓道来。我充满期待,想知道在这些信件中,他会探讨哪些话题。或许,会是他对当时台湾社会人文景观的观察,他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亦或是他对学术研究的深刻反思。我尤其好奇,他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如何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台湾的文化发展脉络至关重要。我相信,通过阅读这些书信,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杨先生的思想世界,感受到他的人文情怀。
评分《杨英风第二十四卷:书信I》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件阅读品,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杨先生的学识渊博,文章严谨,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而书信这种形式,总带着一种不加修饰的真诚。我常常在想,一位像杨先生这样博学之人,他的书信会是怎样的内容?是如同他著述般字斟句酌,还是会流露出更加个人化的情感?我充满好奇,期待在信中看到他对于生活点滴的感悟,对于人情世故的理解。也许,他会对某些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许会分享他对某个时代背景下人物的评价。尤其是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历史与现实交织,文化多元融合,杨先生的视角,一定能提供给我们独特的解读。我希望,通过这些书信,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杨先生的思想体系,他如何看待文化传承,如何理解社会的进步,以及他如何用文字去连接人心。
评分收到杨英风先生的《第二十四卷:书信I》,著实让我回想起许多往事。杨先生的文章,不论是宏大的历史叙述,还是细致的个人感悟,总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次的书信体,更是别具一格,像是与一位博学而温厚的长者促膝而谈。信件的内容,虽说我还没来得及逐字逐句细细品读,但仅从书名和装帧来看,就已然充满了岁月的沉淀与智慧的光芒。我喜欢这种“翻开一本书,如同打开一个尘封的宝箱”的感觉。杨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辞藻堆砌,而是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渗透,最终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涤荡心灵。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这样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实属难得。我想,书信这种形式,本身就带着一种亲切感和温度,它少了学术论著的严谨,多了生活化的气息,也更容易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我期待在这些信件中,能看到杨先生对生活、对时代、对人生的真切思考,或许还能从中窥见他与当时许多文化界、学术界名家的交往点滴,这本身就是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评分《第二十四卷:书信I》这本定价不菲的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感。封面设计沉静而内敛,没有过于花哨的图饰,却有一种岁月赋予的厚重。杨英风先生的名讳,对于许多台湾的读者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它代表着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他的著作,往往是那种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真味的。虽然我这次收到的是书信集,但我坚信,即使是书信,也一定蕴含着他一贯的深刻见解和人文关怀。我常常觉得,书信是作者最真实的流露,没有经过太多刻意的修饰,更像是心灵的直接对话。我很好奇,在这些信件中,杨先生会与收信人探讨哪些话题?是历史的纵深,还是艺术的精妙?是社会的变迁,还是人生的哲理?他是否会回忆起他早年在台湾的岁月,那些筚路蓝缕的艰辛,那些意气风发的时光?我尤其期待,在这些信件往来中,能够看到他对当时台湾社会文化发展的看法,他对教育的理念,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思考。这些,都是构成我们台湾这片土地独特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