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散文选 Ⅱ 1970 ~ 2010台湾

天下散文选 Ⅱ 1970 ~ 2010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散文
  • 选集
  • 1970-2010
  • 文学
  • 文化
  • 台湾
  • 散文集
  • 经典
  • 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次看尽台湾最重要、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五十九位作家的作品。台湾近四十年的散文风貌,尽在这两书中。

  《天下散文选》共有三册,Ⅰ,Ⅱ册的选文范畴在台湾。

  在还没有出现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台湾现代散文史》学术性论着之前,各种台湾现代散文选集便成为另类的台湾散文史蓝图。《天下散文选Ⅰ,Ⅱ:1970-2010台湾》的编选策略,即是透过一个隐形的散文史架构,精选出六十四篇台湾的散文佳作,从梁实秋(1901 ~ 1987)到黄信恩(1982 ~ ),跨越台湾现代散文创作的每一个世代,涵盖各种重要的主题,让读者透过精彩的文本研读,勾勒出台湾散文近四十年来的发展脉络。

  自一九七○年代以降,台湾散文进入多元发展的时期,从传统的原乡和怀旧主题、自然生态的书写、佛法与哲理的阐释、现代都市文明的观察、社会乱象的批判、运动与旅行的记述、饮食文化的描述,到个人的神思与冥想。以这四十年作为选稿的时间跨度,足以呈现台湾现代散文最丰富的内容。

作者简介

编辑顾问 焦桐(1956 ~ )

  诗人、作家、「二鱼文化」事业、《饮食》杂志创办人。出生于高雄市,曾习戏剧,编、导过舞台剧于台北公演,已出版着作包括诗集《完全壮阳食谱》、《青春标本》、《焦桐诗集:1980-1993》,及散文《在世界的边缘》、《我的房事》、《暴食江湖》、《台湾味道》,童话《乌鸦凤蝶阿青的旅程》,论述《台湾战后初期的戏剧》、《台湾文学的街头运动:1977 ~ 世纪末》等等二十余种,诗作被翻译成英、日、法文多种在海外出版。编有年度饮食文选、年度诗选、年度小说选、年度散文选及各种主题文选四十余种。焦桐长期担任文学传播工作,现任「世界华文媒体集团」编委会顾问,并任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编者简介

钟怡雯(1969 ~ )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元智大学中语系教授。曾获:中国时报散文首奖、联合报散文首奖、九歌年度散文奖、星洲日报散文首奖及推荐奖、新加坡金狮奖散文首奖、台湾新闻报新诗首奖、新闻局图书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梁实秋散文奖、华航旅行文学奖等重要大奖。着有:散文集《河宴》、《垂钓睡眠》、《听说》、《我和我豢养的宇宙》、《飘浮书房》、《野半岛》、《阳光如此明媚》,论文集《无尽的追寻:当代散文的诠释与批评》、《马华文学史与浪漫传统》、《经典的误读与定位》等十七部着作。

陈大为(1969 ~ )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获:台北文学年金、联合报新诗及散文首奖、中国时报新诗及散文评审奖、中央日报新诗首奖及散文次奖、教育部新诗首奖、新闻局图书金鼎奖、星洲日报新诗及散文推荐奖、世界华文优秀散文盘房奖等重要大奖。着有:诗集《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靠近 罗摩衍那》,散文集《流动的身世》、《句号后面》、《火凤燎原的午后》,论文集《亚洲阅读:都市文学与文化》、《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中国当代诗史的典律生成与裂变》等十九部着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寻找第一个跳脱衣舞的人 邱坤良   
繁华散尽 廖玉蕙
厕所的故事 阿盛
澡堂春秋 古蒙仁
有什么副刊,就有什么社会 龙应台
流萤汛起 凌拂
金合欢 陈幸蕙               
人骨念珠 林清玄
千手观音 林文义
从李昌钰到苏建和 平路
来不及长大 苏伟贞
偷窥大师 陈黎
沙中之沙 罗智成
小王子 周芬伶
旅人的眼睛 张让
溪涧的旅次 刘克襄
丁挽 廖鸿基
我的唱片进化史 庄裕安
讲台上的迷思───网路的信 吴鸣
小同窗 简媜
渔父 简媜
宠物K 林燿德
气味的辞典 许悔之
冬日的声音 王家祥
有人被家门吐出 唐捐
垂钓睡眠 钟怡雯
南京东路 陈大为
往事的胜诉 张惠菁
忘川 吴明益
天天锻鍊 王盛弘
刀工 徐国能
福耳朵 孙梓评
时差 黄信恩

图书序言

台湾散文史的另一种读法

  在还没有出现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台湾现代散文史》学术性论着之前,各种台湾现代散文选集便成为另类的台湾散文史蓝图。《天下散文选:1970-2010台湾》的编选策略,即是透过一个隐形的散文史架构,精选出六十四篇散文佳作,从梁实秋(1901 ~ 1987)到黄信恩(1982 ~),跨越台湾现代散文创作的每一个世代,涵盖各种重要的主题,让读者透过精彩的文本研读,勾勒出台湾散文近四十年来的发展脉络。

  自一九七○年代以降,台湾散文进入多元发展的时期,从传统的原乡和怀旧主题、自然生态的书写、佛法与哲理的阐释、现代都市文明的观察、社会乱象的批判、运动与旅行的记述、饮食文化的描述,到个人的神思与冥想。以这四十年作为选稿的时间跨度,足以呈现台湾现代散文最丰富的内容。

  在此,最先提及的是怀旧主题的历久不衰。怀乡、怀人、怀事、怀物,一直是现代散文的创作主流,无论在台湾、大陆,或海外华文文坛都一样。尤其对原乡的书写,在前辈散文作家高度感性的叙事笔下,远逝的时空内容被重新构筑、转化,进而升华成一个时代的魅力。原乡书写,可说是时代在作家身上遗留的动人刺青。这类散文印证了《诗.大序》的古老定见──「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主体与客体的情感共振,决定了怀旧散文的动人程度,岁月则添加了斑驳的锈痕,然而怀旧散文所以难为,亦在此类既为散文之大宗,不出奇制胜,很容易湮没在汗牛充栋的怀旧文章里头。

  所谓「奇」,是指独特与独创性,一在题材,二在技巧。王鼎钧的〈红头蝇儿〉写了一件大时代里的小事,对他而言却是永远无法忘怀的大事,红头绳儿最终下落不明,作者不愿去面对的事实极可能是──在日军轰炸校园那天,她被那口沉重的校钟给活埋了。这固然是题材之奇,却因大时代的洪流卷走了小女孩的生死,遂又为这篇散文添加了历史的意义。琦君的〈看戏〉则透过自己看戏的经验,从地方庙戏、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到越剧和歌仔戏,娓娓道出生命的起伏与流离,大时代里的人事变化被浓缩成眼前的戏台。席慕蓉的〈风里的哈达〉对蒙古的原乡书写,巧妙绕过所有的政治因素,直接从心灵层面去面对、追寻自己的家乡,适度诗化的意象经营更提高了怀乡散文的意境。怀人之作,佳构亦多,白先勇的〈树犹如此〉写出人与命运的对抗过程,苏伟贞的〈来不及长大〉则记述了癌末亲人的苦难,都很感人。怀旧,最能释放叙事主体的情感,在零距离的阅读过程中掳获读者的心绪,因而特别耐读。

  进入散文史的一九八○年代,迎面而来的是都市散文、佛法散文和生态散文等三大主题的兴起。

  「都市散文」在林燿德的大力倡导下,竖立了鲜明的旗帜,他的《一座城市的身世》可视为台湾都市散文的里程碑。虽然都市散文在一九八○年代的主力创作者只有林燿德,以及其他作家的零星篇章,但它在议题和叙事视野上的创造性,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一九九○年代以后,由于都市化的社会本质使然,更多新生代作家选择了都市作为书写的背景或素材,无论是都市人的生存情态、情慾模式、消费心理、空间意识,都有相当的成果,特别是王盛弘在近十年来对(台北)都市生活的多层次书写,深化了都市主题的耕耘。

  「佛法散文」则以量取胜,成功盘据各大连锁书店的排行榜,几乎成为一九八○年代的主流散文,其中最受瞩目的是林清玄那套深具励志及醒世功能的「菩提系列」。林清玄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当中,经由偶然的事件「悟」出一番为人处世的哲理;这种浅显易懂的「开示」,征服了无数读者,更掀起「人间佛法」的出版风潮。然而,作为书写核心的励志性迅速袭侵了文学性,佛法散文最后是「见法,不见文」,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实在不多。

  「生态散文」崛起的声势虽不及「佛法散文」,但后劲十足,对台湾社会影响深远。台湾的自然环境及生态保育观念兴起于一九七○年代,当时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优先,不计后果地开发林地,虽有少数知识分子替大自然发声,但未成气候。一九七八年,首届「中国时报文学奖」提倡报导文学以后,心岱、韩韩、马以工等多位作家对保育问题的关怀、批评与探讨,逐渐形成一股力量。他们大多以感性的文字,揭发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借此唿吁民众重视公害污染问题,进而提出生态保育的理念。草创时期的生态散文,再经过隐逸文学、生态记录、自然志等形态的发展,最终形成庞大的「自然写作」队伍,从刘克襄、王家祥、喻丽清、凌拂、廖鸿基到吴明益,他们累积多年的生态观察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对家国土地的长期思考,让跨入一九九○年代的自然写作,更具立体感和亲和力──能够生动地引导读者进入自然保育的天地,在细腻的叙述中感受大自然发出的讯息,借此反省人类应当扮演的角色和义务。它体现了作者的保育意识,也教育了读者。在生态保育观念日益成熟的二十一世纪,自然写作群体便以图文并茂的印刷,或多媒体的传播方式,持续扩大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

  二十世纪末,「旅行」和「饮食」这两个传统主题被发扬光大,继而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游记本是散文中的传统主题,历来各朝文人皆有佳作传世。一九八○年代末,台湾人出国旅行蔚为潮流,不断累积的异国见闻替旅行文学储蓄了丰沛的资本。一九九七年起,中华航空连续举办了三届超高奖金的「华航旅行文学奖」,长荣航空也凑上一届「环宇文学奖」,在各大媒体和超高奖金的推波助澜之下,引爆了一股以散文为核心的「旅行散文」热潮,从单篇的游记到「一体成型」的书籍,大大丰富了此一主题的创作成果。由于这股热潮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因素,出奇制胜的心理改变了传统游记的体质,旅行散文不再是单纯的旅游心情与风景之记录,它有了强大的谋篇意图,许多作者企图为单纯的旅途形塑出明显的题旨,或透过特殊事件来营构异国情境。旅行文学奖有效地推动了这个主题,并加速了它的成熟。长年旅居撒哈拉的三毛为台湾读者带来迷人的异国文化事蹟,罗智成以诗化之笔叙述了极地经验,张让则以理性的思辨去探讨旅行的本质,在众多作家密集的耕耘之下,旅行散文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熟,累积出非常可观的成果。

  崛起于一九九○年代末期,至今未歇的「饮食散文」风潮,跟台湾社会的消费力与美食热潮,有密切的关系。饮食书写并非新创,前辈作家梁实秋和唐鲁孙皆有食经,自一九九八年林文月出版《饮膳札记》之后,饮食散文勃发如春笋,各大报文学奖决审及得奖散文中,亦出现相关主题的佳作。饮食散文的书写,可以围绕着嗅香、察色、看形、品味等四大要素来铺叙,甚至考究起器皿和用餐的环境。然而一篇成功的饮食散文,却不能停留在罗列资料、列举掌故、食材解说、烹饪分析的表层,作者必须借由文字本身的魅力来营造一种令人垂涎的阅读氛围,或提昇到更高的生命情境。除了挑逗食慾,饮食散文应该拥有「意在言外」的企图与价值。美食可能是一种策略或媒介,它驱使舌头去召唤记忆,进而延伸出更丰富的意涵,林文月的〈潮洲鱼翅〉、逯耀东的〈出门访古早〉、徐国能的〈刀工〉,便是渗透了回忆和人情味的饮食书写。饮食散文在焦桐长期推动之下,蓬勃发展,他创办了《饮食文化》杂志,也编选出《台湾饮食文选》。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散文,「自传体散文」与「家族史散文」成为新的创作趋势,齐邦媛的《巨流河》、杨牧的《奇莱前书》和《奇莱后书》、简媜的《天涯海角》、钟怡雯的《野半岛》、陈大为的《句号后面》等书,彼此的叙事手法大不相同。收录在《奇莱前书》中的〈藏〉,即可读出杨牧自传体散文的独特笔法,字里行间遁藏着一种难以明状的心境,和迂回的追寻。

  一直以来,散文都不是各种西方文学理论的实验场,相较于小说和诗与思潮 / 主义的互动,散文总是置身事外。早在一九八九年出版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的总序里,总编辑余光中先生就分析过现代散文的「稳定」性格。时至今日,它依然如是,或许跟散文标榜「真实」的文类特质有关。

  我们相信散文的「真实」,习惯在散文里寻找作家的身影和生活,并要求散文家必须与读者坦诚相对,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读者借阅读以偷窥的愉悦。正是这种特质,使它与理论较远,而与真写较近。虽然如此,散文应视为生活的折射,而非反射,因为经验和事件必须经过处理──无论是哪一种技巧──绝不能以流水账形式来记录。

  中国传统文论中贯以「人品」论文品。余光中认为散文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显然强调一种无所隐藏的书写态度,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因而得出「风格即人格」的结论。然而笔者比较倾向于把「人品」换成「性情」,胡兰成有所谓散文单是写性情的说法,虽非放诸所有散文皆准,大体上却最接近散文的特质。也因此,所谓「文如其人」,实最适用于散文。

  散文是一种相对透明的文类。正是这种一丝不挂的要求,把散文推到一个绝对的角落,阅读散文的愉悦,主要来自这种偷窥慾的满足。日本小说家柳美里曾有「写作有愈写愈让自己的影子逐渐稀薄」的感触,这或许正是散文创作者最能深刻感受的。当作者凝视(自己的)生活或自身,或对世界发出提问,皆离不开「我」,「我」被抽丝剥茧被一再书写,焉能不薄?我同意四川诗人翟永明的看法,散文是一种带着自恋自弃的书写,强调「自恋自弃」并非视散文为「肚脐眼」文学,而是特别凸出其主观的书写特质,当这种特质被推到极致,便是催生风格的要因。

  当散文作者虚构的时候,我们还能信守散文是真实的阅读契约吗?其中必须釐清的是真实(real)和现实(reality)的不同。罗兰.巴特曾借用心理学大师拉岗的见解说:现实是指现成就在那里的东西,指一个固定的物象,所谓真实,是指所阐述的东西,乃是包含主体活动的过程。我们说的真实,是指当下叙述的真实,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散文是真实的,但它不是现实,所以不是现实的反映。只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散文是真实的这个认知,其实反而更方便创作者虚构。

  再者,写作本来就是一个自我「分裂」的过程,既是主体,同时也是客体。散文的作者在写「我」,这种写作状态很接近自传写作。研究自传二十多年的法国学者乐俊(Philippe Lejeune)更直接了当的表示「写作时,一个人通常等同于好几个人,即使只有作者,即使写的是他自己的生活。那并不是因为『我』分裂成数个的私密对话,而是写作本来就是由不同阶段的姿态组合而成,写作因此同时联接了作者和文本,以及作者想要达到的需求」。写作者其实拥有许多个不同的「自我」,写作其实是诸多不同自我的「协商」(negotiation),散文里看似单一的主体,其实是由不同的分裂主体整合而成,因此文本中的「我」其实更接近作者意图呈现的「理想作者」。换而言之,散文作者可以「重塑作者」。然而,这被重塑的作者,却在散文阅读的法则里暗渡陈仓,被合法化了。

  作为散文读者,无论如何,我们只能信守阅读契约──相信散文叙述的真实。

  按:《天下散文选:1970-2010台湾》,为《天下散文选:1970-2000台湾》的全新增订本,除了全面更新作者资料,还增选四篇新锐散文作家的散文,让它跟得上近十年来的台湾散文创作趋势。本篇序文在原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评述,保留了大部分重要的观点。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天下散文选 II 1970~2010台湾》,让我脑子里第一时间闪过的是“时代的回声”。1970到2010,这可是整整四十年,对于台湾来说,是发生巨变的四十年。从相对保守的戒严时期,到开放多元的民主社会,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化、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这些社会变迁,无不渗透到文学创作中。散文,作为一种最贴近个人经验和情感的文体,最能捕捉时代的细微之处。我猜想,这本选集里收录的散文,一定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蕴含着对时代的观察、反思和批判。可能有一些作品,是对台湾社会快速发展中的阵痛的记录,比如城乡差距、贫富分化,或者是一些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也可能有一些作品,是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特殊历史进程的追溯,比如殖民历史的影响、外省与本省族群的融合,或者是一些集体记忆的挖掘。我很好奇,编选者是如何在如此庞杂的时代背景下,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他们是如何权衡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是侧重于那些能够引发普遍共鸣的,还是那些能够提供独特视角的?我特别期待,通过阅读这些散文,能够看到不同年代的台湾人,他们是如何思考自己的身份,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以及如何表达对未来的期许。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自由和弹性,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也可以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寻找个体的声音。我希望这本选集,能够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台湾社会丰富而复杂的面貌,让我们在文字中,听见时代的回响,感受人性的温度。

评分

听到《天下散文选 II 1970~2010台湾》这个书名,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的是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混合着台湾特有的海风气息。1970到2010,这可是整整四十年,台湾经历了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多元的巨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散文这种最能反映个体生命体验和时代精神的文体,一定承载了无数的故事和感悟。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里收录的散文,会展现出怎样的社会图景?是描绘经济起飞时期的活力与亢奋,还是记录社会转型期的迷茫与阵痛?是抒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还是探讨身份认同的复杂议题?我很好奇,编选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台湾散文中,筛选出这份“II”的?他们是以作者的声望为导向,还是以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为核心?我期待,在这本选集里,能看到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台湾作家,他们如何用文字勾勒出台湾的面貌,如何记录下时代的变迁,如何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散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诚与自由,我希望透过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台湾散文那种独特的韵味,那种既有时代感又不失个体温度的特质。我渴望在阅读中,与那些散文中的人物和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理解台湾文化,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评分

说实话,当我在书店里瞥见《天下散文选 II 1970~2010台湾》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又是选集”。我通常不太喜欢读选集,总觉得很多好文章会被遗珠,或者强行拼凑的痕迹太重。但是,看到“1970~2010台湾”这个时间跨度和地域限制,我还是有点心动了。这四十年,是台湾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保守走向多元,文化、思想、社会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散文,作为一种最能反映个体感受和时代精神的文体,我想一定能捕捉到很多时代的印记。我好奇的是,这本选集里的作品,会呈现出怎样的风格差异?会不会有那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描绘台湾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会不会有那种深刻反思的,探讨身份认同、历史记忆;会不会有那种充满诗意的,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人生感悟?我尤其想知道,编选者是如何在这四十年间的海量散文作品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台湾散文发展脉络的作品的。他们是以作者的知名度为标准,还是以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为主要考量?我希望这本选集,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献整理,更能成为一本能够让读者深入了解那个时代台湾社会、文化和人心的“窗口”。我期待在其中读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共鸣,甚至引发我思考的作品。毕竟,好的散文,就像一位老友,可以陪伴你,可以启迪你,让你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评分

《天下散文选 II 1970~2010台湾》这个书名,让我不禁联想起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台湾的流行文化、文学作品,对我们这代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散文,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70到2010,这四十年,恰好覆盖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我想,这本选集里收录的散文,一定能唤起很多和我一样的读者的青春回忆。我猜想,其中肯定会有很多关于成长、关于友谊、关于初恋的细腻描绘,那种青涩而美好的情感,至今想起来依然让人心动。同时,我也很好奇,编选者是如何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里,挑选出那些最能代表台湾散文风貌的作品的?他们是否侧重于展现台湾社会变迁下的个体命运?比如,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努力奋斗的人们,那些在变迁中坚守传统的人们,那些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人们。我期待在这本选集里,能够读到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们不一定有宏大的叙事,但一定有细腻的笔触,有深刻的思考,有温暖的情感。我希望通过这些散文,能够看到不同年代的台湾人,他们是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如何品味生活的甘苦,如何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散文的魅力在于它的自由和真实,我希望这本选集,能够让我感受到台湾散文那种特有的“味道”,那种既有时代感又不失个人风格的独特韵味。

评分

每次看到《天下散文选 II 1970~2010台湾》这样的书名,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年轻时疯狂迷恋台湾文学的日子。那时候,我还是个学生,每周的零花钱除了买几本武侠小说,剩下的几乎都贡献给了台湾的文学杂志和散文集。我记得,那时候台湾散文的特点,就是特别“有味道”。不像我们大陆早期的散文,可能更侧重于宏大叙事和政治抒情,台湾的散文,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更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那些写亲情、友情、爱情的,朴实无华,却能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我尤其喜欢读那些描写台湾风土人情的散文,像是那些写夜市的,仿佛能闻到蚵仔煎的香气;写老街的,仿佛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写海边的,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些文字,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一种文化的传承。1970年到2010年,这四十年,恰好是台湾经历巨大社会转型的时期,从威权统治到民主化,从经济起飞到面临挑战,这些都在作家们的笔下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我很好奇,这本书里是否能看到一些反映这些时代变迁的散文?比如,关于身份认同的思考,关于两岸关系的感悟,关于社会进步的期盼等等。我希望这本选集,能够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不同年代、不同视角下的台湾,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温柔。我渴望在这些散文中,找到共鸣,找到力量,找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台湾印记。

评分

收到!我将以一位来自台湾的读者身份,为你创作10段关于《天下散文选 II 1970~2010台湾》的不包含书籍内容的图书评价。我会尽力模仿不同读者的风格、情感和语言习惯,每段评价不少于300字,并且风格差异巨大,避免任何AI痕迹。 --- 哇,看到《天下散文选 II 1970~2010台湾》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好多画面。想当年,我家老爸的书架上就堆满了各种文学期刊和散文集,那时候的台湾,好像就是被一股浓浓的文墨香气笼罩着。那时候,我们读散文,不只是为了消遣,更像是在那个快速变迁的年代里,寻找一种精神上的锚定。每一篇散文,都像是一颗颗镶嵌在岁月长河里的珍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我记得,小时候听爸妈聊起过,那时候写散文的作家们,他们笔下的文字,既有时代的烙印,又有属于个人最细腻的情感。比如,那些写故乡的,带着浓浓的闽南语腔调,仿佛能闻到海风咸湿的味道;那些写都市的,又是另一番繁华与疏离交织的景象。我很好奇,这本选集里收录的,究竟是哪些篇章,又会勾起多少老一辈读者的集体记忆?那些曾经让我们心潮澎湃,或者潸然泪下的文字,在今天看来,是否依然拥有那份穿透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在1970到2010这四十年,台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戒严到解严,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化、信息化的浪潮,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都在不断重塑。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家们如何用散文去记录、去反思、去抒发?他们的笔触,是如实描摹,还是带有批判的色彩?是温情脉脉,还是激昂慷慨?这四十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一个生命经历青春、中年,甚至走向晚年,那么,这本选集中的散文,是否也折射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思考与感悟?我总觉得,好的散文,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没有刻意的说教,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收获人生的智慧。所以,我特别期待,这本《天下散文选 II》能带我重温那段时光,或者,让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台湾,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评分

看到《天下散文选 II 1970~2010台湾》这个书名,我立马想起了我妈年轻时,书架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台湾文学读物。那时候,台湾的文学,尤其是散文,在我们很多人看来,就像是小清新、小资情调的代名词,总带着一种精致和细腻。1970到2010,这可是四十年啊,台湾社会经历了那么多的变化,从经济起飞,到民主化进程,再到面临各种挑战,这种时代的洪流,肯定会在散文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我很好奇,这本选集里收录的散文,会有多大的风格跨度?会不会有那种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描写台湾南部小镇的宁静生活;会不会有那种充满都市感和现代感的,描绘台北的繁华与疏离;会不会有那种深刻反思的,探讨身份认同、历史记忆,甚至是两岸关系?我一直觉得,好的散文,就像一位老朋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抵人心。我期待在这本选集里,能读到一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比如,那些描写亲情、友情、爱情的,朴实而真挚;那些描写乡愁、故土的,深沉而动人;那些描写人生感悟的,豁达而睿智。我特别想知道,编选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是以什么为标准?是侧重于那些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的作品,还是那些更能经受时间考验的经典?我希望这本选集,能够让我重新认识台湾散文的魅力,感受到那个时代台湾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天下散文选 II 1970~2010台湾》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有点复杂。一方面,我对台湾近几十年的文学发展充满好奇,另一方面,我对“选集”这种形式总会有点挑剔。因为“选”就意味着取舍,而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多元和包容。我很想知道,编选这本集子的“天下”出版社,在挑选这些散文时,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是侧重于文笔的优美,还是思想的深刻?是偏向于名家名篇,还是挖掘一些被忽视的遗珠?1970年到2010年,这可是台湾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尤其是在后解严时代,社会思潮的涌动,各种主义的碰撞,都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我记得,我当年读过一些那个时期的散文,有的是对历史的反思,有的是对个人情感的探索,有的是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还有的是对乡愁的挥洒。每一位作者,都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个体,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文字去表达。我很好奇,这本书里收录的作者,他们的年龄层、性别构成、地域背景会不会也很丰富?是否能看到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台湾人,他们对于生活、对于爱、对于死亡、对于台湾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抒发?尤其是在“II”这个序号,是不是意味着它前面还有其他几卷?这让我联想到,这个编选可能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试图勾勒出台湾散文创作的脉络。我希望这本选集,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延续。它应该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台湾散文是如何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发展、演变,并且保持着独特的生命力。我更期待,读完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台湾的社会变迁,对台湾人民的精神世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当《天下散文选 II 1970~2010台湾》这本书名闯入眼帘时,我脑海里瞬间勾勒出了一幅幅台湾社会变迁的画面。1970年至2010年,这四十年,对于台湾来说,是一个充满活力、转型和挑战的时代。从戒严时期的压抑,到解严后的百花齐放;从农业社会的淳朴,到都市化的快节奏;从经济奇迹的辉煌,到面临新的挑战。在这股洪流中,散文作为一种最能承载个人情感、社会观察和时代印记的文体,无疑记录了无数珍贵的瞬间。我非常好奇,这本选集里收录的散文,是否能如实地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是否会有对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细腻捕捉?是否会有对城乡发展差异的深切体悟?是否会有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II”这个标注,让我联想到,这是否意味着一个更庞大、更系统性的台湾文学编选计划?编选者在选择作品时,是如何平衡作家知名度和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他们是否侧重于挖掘那些被遗忘的佳作,还是以名家名篇为主?我期待在这本选集里,能够读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台湾作者,他们如何用散文这种最能展现个人独特性的文体,去描绘台湾的风土人情,去抒发他们的爱恨情仇,去表达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思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是一份珍贵的时代记忆,一份属于台湾人的集体心灵史,让我能够借由文字,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理解台湾人民。

评分

《天下散文选 II 1970~2010台湾》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拉回到我大学时代。那时候,台湾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是我们宿舍里常交流的话题。我们喜欢那种细腻的笔触,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以及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温情。1970到2010,这四十年,正是台湾社会经历深刻变革的时期。从戒严到解严,从经济腾飞到面临挑战,这些时代的变迁,无疑都会在散文中留下痕迹。我很好奇,这本选集里的作品,会呈现出哪些不同的面貌?会不会有那种对社会不公的尖锐批判?会不会有那种对历史事件的深沉反思?会不会有那种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温情记录?我尤其想知道,编选者是如何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里,挑选出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台湾散文发展脉络的作品的?他们是以知名度还是以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为主要标准?我期待在这本选集里,能够读到那些能够触动我心灵深处的作品,那些让我看到台湾社会多元面貌的作品,那些让我感受到台湾人坚韧与温柔的作品。散文,总是能以一种最贴近人心的方式,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希望这本选集,能够让我重温那段阅读台湾散文的美好时光,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