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散文选 Ⅱ 1970 ~ 2010台湾

天下散文选 Ⅱ 1970 ~ 2010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散文
  • 选集
  • 1970-2010
  • 文学
  • 文化
  • 台湾
  • 散文集
  • 经典
  • 当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次看尽台湾最重要、最精彩、最具代表性的五十九位作家的作品。台湾近四十年的散文风貌,尽在这两书中。

  《天下散文选》共有三册,Ⅰ,Ⅱ册的选文范畴在台湾。

  在还没有出现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台湾现代散文史》学术性论着之前,各种台湾现代散文选集便成为另类的台湾散文史蓝图。《天下散文选Ⅰ,Ⅱ:1970-2010台湾》的编选策略,即是透过一个隐形的散文史架构,精选出六十四篇台湾的散文佳作,从梁实秋(1901 ~ 1987)到黄信恩(1982 ~ ),跨越台湾现代散文创作的每一个世代,涵盖各种重要的主题,让读者透过精彩的文本研读,勾勒出台湾散文近四十年来的发展脉络。

  自一九七○年代以降,台湾散文进入多元发展的时期,从传统的原乡和怀旧主题、自然生态的书写、佛法与哲理的阐释、现代都市文明的观察、社会乱象的批判、运动与旅行的记述、饮食文化的描述,到个人的神思与冥想。以这四十年作为选稿的时间跨度,足以呈现台湾现代散文最丰富的内容。

作者简介

编辑顾问 焦桐(1956 ~ )

  诗人、作家、「二鱼文化」事业、《饮食》杂志创办人。出生于高雄市,曾习戏剧,编、导过舞台剧于台北公演,已出版着作包括诗集《完全壮阳食谱》、《青春标本》、《焦桐诗集:1980-1993》,及散文《在世界的边缘》、《我的房事》、《暴食江湖》、《台湾味道》,童话《乌鸦凤蝶阿青的旅程》,论述《台湾战后初期的戏剧》、《台湾文学的街头运动:1977 ~ 世纪末》等等二十余种,诗作被翻译成英、日、法文多种在海外出版。编有年度饮食文选、年度诗选、年度小说选、年度散文选及各种主题文选四十余种。焦桐长期担任文学传播工作,现任「世界华文媒体集团」编委会顾问,并任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编者简介

钟怡雯(1969 ~ )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元智大学中语系教授。曾获:中国时报散文首奖、联合报散文首奖、九歌年度散文奖、星洲日报散文首奖及推荐奖、新加坡金狮奖散文首奖、台湾新闻报新诗首奖、新闻局图书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梁实秋散文奖、华航旅行文学奖等重要大奖。着有:散文集《河宴》、《垂钓睡眠》、《听说》、《我和我豢养的宇宙》、《飘浮书房》、《野半岛》、《阳光如此明媚》,论文集《无尽的追寻:当代散文的诠释与批评》、《马华文学史与浪漫传统》、《经典的误读与定位》等十七部着作。

陈大为(1969 ~ )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获:台北文学年金、联合报新诗及散文首奖、中国时报新诗及散文评审奖、中央日报新诗首奖及散文次奖、教育部新诗首奖、新闻局图书金鼎奖、星洲日报新诗及散文推荐奖、世界华文优秀散文盘房奖等重要大奖。着有:诗集《再鸿门》、《尽是魅影的城国》、《靠近 罗摩衍那》,散文集《流动的身世》、《句号后面》、《火凤燎原的午后》,论文集《亚洲阅读:都市文学与文化》、《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中国当代诗史的典律生成与裂变》等十九部着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寻找第一个跳脱衣舞的人 邱坤良   
繁华散尽 廖玉蕙
厕所的故事 阿盛
澡堂春秋 古蒙仁
有什么副刊,就有什么社会 龙应台
流萤汛起 凌拂
金合欢 陈幸蕙               
人骨念珠 林清玄
千手观音 林文义
从李昌钰到苏建和 平路
来不及长大 苏伟贞
偷窥大师 陈黎
沙中之沙 罗智成
小王子 周芬伶
旅人的眼睛 张让
溪涧的旅次 刘克襄
丁挽 廖鸿基
我的唱片进化史 庄裕安
讲台上的迷思───网路的信 吴鸣
小同窗 简媜
渔父 简媜
宠物K 林燿德
气味的辞典 许悔之
冬日的声音 王家祥
有人被家门吐出 唐捐
垂钓睡眠 钟怡雯
南京东路 陈大为
往事的胜诉 张惠菁
忘川 吴明益
天天锻鍊 王盛弘
刀工 徐国能
福耳朵 孙梓评
时差 黄信恩

图书序言

台湾散文史的另一种读法

  在还没有出现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台湾现代散文史》学术性论着之前,各种台湾现代散文选集便成为另类的台湾散文史蓝图。《天下散文选:1970-2010台湾》的编选策略,即是透过一个隐形的散文史架构,精选出六十四篇散文佳作,从梁实秋(1901 ~ 1987)到黄信恩(1982 ~),跨越台湾现代散文创作的每一个世代,涵盖各种重要的主题,让读者透过精彩的文本研读,勾勒出台湾散文近四十年来的发展脉络。

  自一九七○年代以降,台湾散文进入多元发展的时期,从传统的原乡和怀旧主题、自然生态的书写、佛法与哲理的阐释、现代都市文明的观察、社会乱象的批判、运动与旅行的记述、饮食文化的描述,到个人的神思与冥想。以这四十年作为选稿的时间跨度,足以呈现台湾现代散文最丰富的内容。

  在此,最先提及的是怀旧主题的历久不衰。怀乡、怀人、怀事、怀物,一直是现代散文的创作主流,无论在台湾、大陆,或海外华文文坛都一样。尤其对原乡的书写,在前辈散文作家高度感性的叙事笔下,远逝的时空内容被重新构筑、转化,进而升华成一个时代的魅力。原乡书写,可说是时代在作家身上遗留的动人刺青。这类散文印证了《诗.大序》的古老定见──「情动于中而发于外」。主体与客体的情感共振,决定了怀旧散文的动人程度,岁月则添加了斑驳的锈痕,然而怀旧散文所以难为,亦在此类既为散文之大宗,不出奇制胜,很容易湮没在汗牛充栋的怀旧文章里头。

  所谓「奇」,是指独特与独创性,一在题材,二在技巧。王鼎钧的〈红头蝇儿〉写了一件大时代里的小事,对他而言却是永远无法忘怀的大事,红头绳儿最终下落不明,作者不愿去面对的事实极可能是──在日军轰炸校园那天,她被那口沉重的校钟给活埋了。这固然是题材之奇,却因大时代的洪流卷走了小女孩的生死,遂又为这篇散文添加了历史的意义。琦君的〈看戏〉则透过自己看戏的经验,从地方庙戏、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到越剧和歌仔戏,娓娓道出生命的起伏与流离,大时代里的人事变化被浓缩成眼前的戏台。席慕蓉的〈风里的哈达〉对蒙古的原乡书写,巧妙绕过所有的政治因素,直接从心灵层面去面对、追寻自己的家乡,适度诗化的意象经营更提高了怀乡散文的意境。怀人之作,佳构亦多,白先勇的〈树犹如此〉写出人与命运的对抗过程,苏伟贞的〈来不及长大〉则记述了癌末亲人的苦难,都很感人。怀旧,最能释放叙事主体的情感,在零距离的阅读过程中掳获读者的心绪,因而特别耐读。

  进入散文史的一九八○年代,迎面而来的是都市散文、佛法散文和生态散文等三大主题的兴起。

  「都市散文」在林燿德的大力倡导下,竖立了鲜明的旗帜,他的《一座城市的身世》可视为台湾都市散文的里程碑。虽然都市散文在一九八○年代的主力创作者只有林燿德,以及其他作家的零星篇章,但它在议题和叙事视野上的创造性,有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一九九○年代以后,由于都市化的社会本质使然,更多新生代作家选择了都市作为书写的背景或素材,无论是都市人的生存情态、情慾模式、消费心理、空间意识,都有相当的成果,特别是王盛弘在近十年来对(台北)都市生活的多层次书写,深化了都市主题的耕耘。

  「佛法散文」则以量取胜,成功盘据各大连锁书店的排行榜,几乎成为一九八○年代的主流散文,其中最受瞩目的是林清玄那套深具励志及醒世功能的「菩提系列」。林清玄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当中,经由偶然的事件「悟」出一番为人处世的哲理;这种浅显易懂的「开示」,征服了无数读者,更掀起「人间佛法」的出版风潮。然而,作为书写核心的励志性迅速袭侵了文学性,佛法散文最后是「见法,不见文」,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实在不多。

  「生态散文」崛起的声势虽不及「佛法散文」,但后劲十足,对台湾社会影响深远。台湾的自然环境及生态保育观念兴起于一九七○年代,当时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优先,不计后果地开发林地,虽有少数知识分子替大自然发声,但未成气候。一九七八年,首届「中国时报文学奖」提倡报导文学以后,心岱、韩韩、马以工等多位作家对保育问题的关怀、批评与探讨,逐渐形成一股力量。他们大多以感性的文字,揭发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借此唿吁民众重视公害污染问题,进而提出生态保育的理念。草创时期的生态散文,再经过隐逸文学、生态记录、自然志等形态的发展,最终形成庞大的「自然写作」队伍,从刘克襄、王家祥、喻丽清、凌拂、廖鸿基到吴明益,他们累积多年的生态观察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对家国土地的长期思考,让跨入一九九○年代的自然写作,更具立体感和亲和力──能够生动地引导读者进入自然保育的天地,在细腻的叙述中感受大自然发出的讯息,借此反省人类应当扮演的角色和义务。它体现了作者的保育意识,也教育了读者。在生态保育观念日益成熟的二十一世纪,自然写作群体便以图文并茂的印刷,或多媒体的传播方式,持续扩大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

  二十世纪末,「旅行」和「饮食」这两个传统主题被发扬光大,继而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游记本是散文中的传统主题,历来各朝文人皆有佳作传世。一九八○年代末,台湾人出国旅行蔚为潮流,不断累积的异国见闻替旅行文学储蓄了丰沛的资本。一九九七年起,中华航空连续举办了三届超高奖金的「华航旅行文学奖」,长荣航空也凑上一届「环宇文学奖」,在各大媒体和超高奖金的推波助澜之下,引爆了一股以散文为核心的「旅行散文」热潮,从单篇的游记到「一体成型」的书籍,大大丰富了此一主题的创作成果。由于这股热潮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因素,出奇制胜的心理改变了传统游记的体质,旅行散文不再是单纯的旅游心情与风景之记录,它有了强大的谋篇意图,许多作者企图为单纯的旅途形塑出明显的题旨,或透过特殊事件来营构异国情境。旅行文学奖有效地推动了这个主题,并加速了它的成熟。长年旅居撒哈拉的三毛为台湾读者带来迷人的异国文化事蹟,罗智成以诗化之笔叙述了极地经验,张让则以理性的思辨去探讨旅行的本质,在众多作家密集的耕耘之下,旅行散文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成熟,累积出非常可观的成果。

  崛起于一九九○年代末期,至今未歇的「饮食散文」风潮,跟台湾社会的消费力与美食热潮,有密切的关系。饮食书写并非新创,前辈作家梁实秋和唐鲁孙皆有食经,自一九九八年林文月出版《饮膳札记》之后,饮食散文勃发如春笋,各大报文学奖决审及得奖散文中,亦出现相关主题的佳作。饮食散文的书写,可以围绕着嗅香、察色、看形、品味等四大要素来铺叙,甚至考究起器皿和用餐的环境。然而一篇成功的饮食散文,却不能停留在罗列资料、列举掌故、食材解说、烹饪分析的表层,作者必须借由文字本身的魅力来营造一种令人垂涎的阅读氛围,或提昇到更高的生命情境。除了挑逗食慾,饮食散文应该拥有「意在言外」的企图与价值。美食可能是一种策略或媒介,它驱使舌头去召唤记忆,进而延伸出更丰富的意涵,林文月的〈潮洲鱼翅〉、逯耀东的〈出门访古早〉、徐国能的〈刀工〉,便是渗透了回忆和人情味的饮食书写。饮食散文在焦桐长期推动之下,蓬勃发展,他创办了《饮食文化》杂志,也编选出《台湾饮食文选》。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台湾散文,「自传体散文」与「家族史散文」成为新的创作趋势,齐邦媛的《巨流河》、杨牧的《奇莱前书》和《奇莱后书》、简媜的《天涯海角》、钟怡雯的《野半岛》、陈大为的《句号后面》等书,彼此的叙事手法大不相同。收录在《奇莱前书》中的〈藏〉,即可读出杨牧自传体散文的独特笔法,字里行间遁藏着一种难以明状的心境,和迂回的追寻。

  一直以来,散文都不是各种西方文学理论的实验场,相较于小说和诗与思潮 / 主义的互动,散文总是置身事外。早在一九八九年出版的《中华现代文学大系》的总序里,总编辑余光中先生就分析过现代散文的「稳定」性格。时至今日,它依然如是,或许跟散文标榜「真实」的文类特质有关。

  我们相信散文的「真实」,习惯在散文里寻找作家的身影和生活,并要求散文家必须与读者坦诚相对,而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读者借阅读以偷窥的愉悦。正是这种特质,使它与理论较远,而与真写较近。虽然如此,散文应视为生活的折射,而非反射,因为经验和事件必须经过处理──无论是哪一种技巧──绝不能以流水账形式来记录。

  中国传统文论中贯以「人品」论文品。余光中认为散文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显然强调一种无所隐藏的书写态度,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因而得出「风格即人格」的结论。然而笔者比较倾向于把「人品」换成「性情」,胡兰成有所谓散文单是写性情的说法,虽非放诸所有散文皆准,大体上却最接近散文的特质。也因此,所谓「文如其人」,实最适用于散文。

  散文是一种相对透明的文类。正是这种一丝不挂的要求,把散文推到一个绝对的角落,阅读散文的愉悦,主要来自这种偷窥慾的满足。日本小说家柳美里曾有「写作有愈写愈让自己的影子逐渐稀薄」的感触,这或许正是散文创作者最能深刻感受的。当作者凝视(自己的)生活或自身,或对世界发出提问,皆离不开「我」,「我」被抽丝剥茧被一再书写,焉能不薄?我同意四川诗人翟永明的看法,散文是一种带着自恋自弃的书写,强调「自恋自弃」并非视散文为「肚脐眼」文学,而是特别凸出其主观的书写特质,当这种特质被推到极致,便是催生风格的要因。

  当散文作者虚构的时候,我们还能信守散文是真实的阅读契约吗?其中必须釐清的是真实(real)和现实(reality)的不同。罗兰.巴特曾借用心理学大师拉岗的见解说:现实是指现成就在那里的东西,指一个固定的物象,所谓真实,是指所阐述的东西,乃是包含主体活动的过程。我们说的真实,是指当下叙述的真实,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散文是真实的,但它不是现实,所以不是现实的反映。只是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散文是真实的这个认知,其实反而更方便创作者虚构。

  再者,写作本来就是一个自我「分裂」的过程,既是主体,同时也是客体。散文的作者在写「我」,这种写作状态很接近自传写作。研究自传二十多年的法国学者乐俊(Philippe Lejeune)更直接了当的表示「写作时,一个人通常等同于好几个人,即使只有作者,即使写的是他自己的生活。那并不是因为『我』分裂成数个的私密对话,而是写作本来就是由不同阶段的姿态组合而成,写作因此同时联接了作者和文本,以及作者想要达到的需求」。写作者其实拥有许多个不同的「自我」,写作其实是诸多不同自我的「协商」(negotiation),散文里看似单一的主体,其实是由不同的分裂主体整合而成,因此文本中的「我」其实更接近作者意图呈现的「理想作者」。换而言之,散文作者可以「重塑作者」。然而,这被重塑的作者,却在散文阅读的法则里暗渡陈仓,被合法化了。

  作为散文读者,无论如何,我们只能信守阅读契约──相信散文叙述的真实。

  按:《天下散文选:1970-2010台湾》,为《天下散文选:1970-2000台湾》的全新增订本,除了全面更新作者资料,还增选四篇新锐散文作家的散文,让它跟得上近十年来的台湾散文创作趋势。本篇序文在原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评述,保留了大部分重要的观点。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