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经典100句:淮南子

中文经典100句:淮南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淮南子
  • 先秦诸子
  • 道家
  • 经典
  • 名句
  • 中国哲学
  • 古代文学
  • 文化
  • 修身养性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学习名句100篇,轻松阅读经典,深入中文堂奥

  「中文经典100句」此一新书系可说是「中文可以更好」系列的概念延伸。对于「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后──不再写错字、念错音、用错成语──进入经典古籍的世界是提升中文语文能力必经的下一步。在浩瀚如烟的古籍宝藏中,如何敲开大门,撷取必备知识,转换为现代生活实用资料库,是本系列希望能为读者服务的目标。在经典古籍的内容介绍上,借由形式上的突破,唤醒读者接近经典的兴趣,轻松阅读,有效学习,达到自我提升中文能力、语文涵养以及灵活「再创造」的可能性。

  【名句的诞生】:呈现原文,同时节录上下文,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完整段落。
  【完全读懂名句】:难字与难词的意义解释。整段原文的白话语译。
  【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轶事、字词语的典故故事、历代的品评。
  【历久弥新说名句】:介绍相关主题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说明故事背景与应用情境。

  《淮南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共同撰写的着作,内容主要是以黄老思想为主,有以儒、墨、法、阴阳……等先秦各家各派思想,可谓集秦汉杂家思想大成的一部作品。内容多着墨于处世修身、治国方略,虽崇尚道家无为,但也重视儒家的仁德思想,而且大量运用各有趣的寓言,来阐明书中旨意,暗喻待人处事的道理,读来乐趣无穷。着名的「塞翁失马」便是出自《淮南子》。

本书特色

  ■《中文经典100句:淮南子》内容所介绍的名句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众议成林,三人成虎;人不兼官,官不兼事;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等等。

  ■本书精选《淮南子》中的最精采实用的100句名言,方便工作忙碌的现代人、课业繁重的学,在短暂闲暇时间,能快速阅读吸收其中的实用智慧。

作者简介

【总策划】季旭昇

  1953年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国文研究所硕士、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退休教授,现任玄奘大学中语系教授。着有:《诗经吉礼研究》、《甲骨文字根研究》、《诗经古义新证》、《金文单字引得》(合编)等。中华电视台鸡蛋碰石头「说文解字」撰稿1994年;中华电视台「每日一字」撰稿(六十篇)1996年;国语日报「字圆其说」专栏撰稿2001年起。

【文心工作室】

白百伶

  就读清华中文系博士班,曾担任多年国中小国文老师、作文老师。喜欢简单而纯净的事物,酷爱阅读与思考、旅行与购物、游泳与单车。

翁淑玲

  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目前从事资讯业,平日喜爱阅读,并对上网接收资讯有狂热,同时需要一个宗教的怀抱,在那里撇下所有的有知与无知。长期参与「中文经典100句」系列写作。

杨于萱

  现就读逢甲大学中文系博士班。现任:国立联合大学华语文学系兼任讲师。着作:《武丁早期方国研究》(硕士论文)、〈殷商与西周铭文中「赏」、「赐」二字语法辨析〉(《第九届中区文字学学术研讨会》)、〈论花东甲骨卜辞的否定副词〉(《东方人文学志》第七卷第四期)。

吴秉勋

  现就读东海大学中文系博士班。着作:《魏晋气化思想研究》(硕士论文)、〈魏晋人士的个体自觉表现—以《世说新语》〈容止〉和〈任诞〉篇为例〉,《有凤初鸣年刊》第2期、〈魏晋士人用《诗》展现风格与生命情调探究〉,《第三十二届中部地区中文研究所硕博士生论文研讨会》、〈从《管子》「精气说」论其对《老子》「道」中含「气」思维的开展〉,《云汉学刊》第16期。

梁芳兰

  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玄奘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语译《林语堂中英对照华语经典》系列丛书等。现任高中国文教师。

萧正龙

  政大中文毕业,政大中文所硕士班肄业。同时参与《中文经典100句:孔子家语》的写作。

许敦迪

  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研究生。

《古今文选:宋词精华与唐诗意境》 书籍简介 本书《古今文选:宋词精华与唐诗意境》并非聚焦于特定典籍的汇编,而是深入探究中国文学史上两座巍峨的丰碑——唐诗与宋词的精髓与内在联系。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视角,去领略盛唐气象的磅礴与两宋风雅的细腻,探寻它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如何塑造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 本书内容涵盖了从初唐的清新到盛唐的浑厚,再到中晚唐的沉郁的诗歌演变脉络。重点剖析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巨匠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手法。李白的浪漫奔放、对自由的向往,如何通过豪迈的句式和奇特的想象力得以展现?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如何反映出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并以严谨的格律将社会现实熔铸其中?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又如何体现了诗歌体裁在反映社会风貌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们不仅展示他们的代表作,更会深入解析其遣词造物、章法布局中的匠心独运。 在宋词方面,本书则着重于词体从初期模仿、婉约到豪放转变的历程。苏轼、辛弃疾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苏轼的“以诗为词”,将哲理思辨融入婉转的词调中,开创了豪放一派的格局,其旷达的胸襟与对生命的深刻洞察,是本书着力描摹的重点。辛弃疾的词,则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悲愤与对恢复中原的渴望,他以刚健的笔力,将历史的兴衰、个人的抱负熔铸于词中,使宋词的意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结构与特色 全书结构精妙,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唐诗的恢弘气象与格律之美 本部分首先追溯唐代诗歌的源流,从“初唐四杰”的努力到“开元盛世”的辉煌。我们详细梳理了唐诗在近体诗(律诗、绝句)形成过程中的规范与突破。重点章节将聚焦于“双子星”——李白与杜甫。对于李白,我们探讨其受道家思想和游侠精神的影响,如何将神话、仙境融入现实的描摹;对于杜甫,则侧重于其“史诗”的特质,分析他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构建出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图景,以及他对诗歌声律和意象的精妙把控。此外,中晚唐的诗歌流派,如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对诗歌风格的影响,以及晚唐唯美主义的兴起,都将在这一编中得到细致的阐述。 下编: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及其文化意蕴 本编深入探讨了宋代文人如何将“歌为中心”的词体提升至与诗并驾齐驱的文学高度。我们首先分析了柳永、晏殊、欧阳修等前期词人的贡献,尤其是在词的句式和韵律上对“婉约”这一美学的深化。随后,重头戏集中于苏轼的革新。苏轼如何以其天才的哲学思维和旷阔的胸襟,将日常感悟、政治理想融入词中,改变了宋词的格局。紧接着,辛弃疾的军事背景和爱国情怀,如何使他的词充满金戈铁马之气,与苏轼的豪放形成互补,共同构筑了宋词的壮丽景观。最后,本书也会触及姜夔、周邦彦等格律派大家在词的音乐性与意境上的极致追求。 独特价值 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关联性”的视角。我们不将唐诗和宋词视为孤立的文学现象,而是探讨它们在精神内核上的传承与发展。唐诗的浑厚气魄为宋词提供了广阔的抒情空间,而宋词对情感的精微捕捉和音乐性的强调,则反过来丰富了后世的文学表现手法。 我们摒弃了生硬的术语堆砌,采用流畅、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力求让对古典文学有初步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唐诗的雄浑世界和宋词的细腻情感之中。本书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学漫步,引导读者在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中,体悟中华文化独有的审美情趣和历史底蕴。它旨在激发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理解为何这两大文学体裁能持续影响我们至今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模式。 本书适合所有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希望深入理解唐诗宋词艺术成就及文化内涵的爱好者、学生与研究者阅读。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更好地把握“气象”与“情韵”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飘风暴雨不终朝,日中不须臾
2. 憍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
3. 古之所以为治者,今之所以为乱也
4. 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员。
5. 百人抗净,不若一人挈而趋
6. 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虎,一里能挠椎
7. 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
8. 烹牛而不盐,败所为也
9. 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
10. 人皆务于救患之备,而莫能知使患无生
11. 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
12. 世治则愚者不能独乱,世乱则智者不能独治
13. 抱薪而救火,凿窦而止水
14. 乐者所以致和,非所以为淫也;丧者所以尽哀,非所以为伪也
15. 非澹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
16. 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17. 有黟心者,不可借便势;有愚质者,不可与利器
18. 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19. 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
20. 以一世之变,欲以耦化应时,譬犹冬被葛而夏被裘
21. 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之巧;得百走马,不若得伯乐之术
22. 人不兼官,官不兼事
23. 人才不足专恃,而道术可公行
24. 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25. 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26. 鸟穷则噣,兽穷则角上牛下,人穷则诈
27. 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
28. 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昆山之玉瑱而尘垢弗能污也
29. 天道无亲,唯德是与。
30. 人不小觉,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
31.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32. 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
33. 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橙
34. 以涅染缁,则黑于涅;以蓝染青,则青于蓝
35.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
36. 用者必假之于弗用也,故虚室生白,吉祥生也
37. 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
38. 壹快不足以成善,积快而为德;壹恨不足以成非,积恨而成恶
39. 圣人之所言者,亦以怀其实,穷而死,独在糟粕耳
40. 言出于知者,知者不藏书
41. 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42. 爵益高,志益下;官益大,心益小;禄益厚,施益薄
43. 神之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
44. 失其宗本,技能虽多,不若其寡也
45. 物故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
46. 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
47. 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
48. 人莫蹪于山,而蹪于垤
49. 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50. 事或欲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
51. 事或夺之而反与之,或与之而反取之
52. 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无功而富贵者勿居也
53. 愚者有备,与知者同功
54. 智者离路而得道,愚者守道而失路。
55.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56. 至精亡于中,而言行观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
57. 福之萌也□□,祸之生也介介
58. 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59. 至是之是无非,至非之非无是,此真是非也
60. 材不及林,林不及雨,雨不及阴阳,阴阳不及和,和不及道。
61. 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
62. 夏虫不可与语寒雪
63.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
64. 身处江海之上,人而神游魏阙之下
65.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66. 至贵不待爵,至富不待财
67. 清目而不以视,静耳而不以听,钳口而不以言,委心而不以虑
68. 无外之外,至大也;无内之内,至贵也
69. 善守者无与御,而善战者无与斗
70. 全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71. 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于千里之外
72. 水激则悍,矢激则远
73.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74. 力贵齐,知贵捷
75. 易为而难成者,事也;难成而易败者,名也
76.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77. 是非有处,得其处则无非,失其处则无是
78. 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
79. 体大者节疏,跖距者举远
80. 能效其求,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
81. 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圣人守约而治广
82. 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
83. 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84. 璧瑗成器,礛诸之功;镆邪断割,砥砺之力
85. 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竭而齿寒
86. 善用人者,若□之足,众而不相害
87. 刺我行者,欲与我交;訾我货者,欲与我市
88.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89.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
90.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
91. 山生金,反自剧;木生蠹,反自食;人生事,反自贼
92. 焚林而猎,愉多得兽,后必无兽
93. 以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以一蹪之难,辍足不行
94. 学亦人之砥、钖也
95. 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也
96. 有符于中,则贵是而同今古;无以听其说,则所从来者远而贵之耳
97. 君子脩美,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
98. 赏善罚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
99. 可乎可,而不可乎不可;不可乎不可,而可乎可
100.小辩破言,小利破义,小艺破道
101. 大政不险,故民易道;至治宽裕,故下不贼;至忠复素,故民无匿
102. 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亡于彼
103. 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

图书序言

导读

大标:汉人着述第一流作品--《淮南子》

  一、《淮南子》的作者与成书经过

  《淮南子》又可称作《淮南王书》、《淮南鸿烈》、《淮南》等,是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下的幕僚与宾客共同编写而成。刘安(西元前一七九年至西元前一二二年)是刘邦的孙子,出生在沛郡丰县(今天的江苏省丰县),十六岁就世袭父亲刘长的封号:「淮南王」,据说他还是将豆浆的作法传入民间、并且无意之中把石膏混入豆浆里而发明豆腐的人呢!所以刘安的封地安徽淮南,一直是中国最有名的「豆腐之乡」。

  《淮南子》大约是刘安四十岁时的作品,当时的统治者,走的是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治路线,也想尽办法要去除前代(秦朝)苛刻的严刑峻法下,百姓对执政者的恐惧、以及学术性书籍短缺的情况。因此,刘安能在如此文化多元、学术开放,并且政治氛围较为宽松的环境底下,凭借着自己贵族身份的雄厚财力与广阔人脉,延揽儒、道及各家学派的杰出人士,集体编撰这部巨着,并希望透过这本书,实现自己心目中所谓「长治久安的最理想社会」。

  在共同创作之前,刘安和他的写作班底,已经先有一个策划、讨论的漫长过程,据东汉学者高诱的说法,最主要人员大概有八位,这些学者一方面蒐集文字资料;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配合当时国家社会的情势需要而作一些理论的发挥,花费了大约十一个月的分工执笔,最后再由刘安作最后的润饰与定稿,于西元前一三九年左右完成整部书,并献给当时的统治者汉武帝。不过,根据班固《汉书》的记载,刘安也因为广集宾客这件事,遭到汉武帝的猜忌,被安上「谋反」的罪名,最后被逼得走上自杀一途。

  另也有一说:认为刘安虽喜好读书,也乐于做学问,但其实颇具政治野心,汉武帝虽欣赏他,不过仍处处提防他。相传在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叛变,刘安就想举兵响应,后来还是因为自己的部属反对而作罢。等到武帝即位,刘安依然不死心,他勾结太尉,并以金钱贿赂其他大臣,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刘安集结众人,满怀大志的撰着《淮南子》,其实是为了掩护他觊觎帝位的雄心,并且认为刘安是想运用这种「精神领袖」的形象,与年轻的汉武帝互相抗衡。然而《淮南子》书中屡次强调「淡薄无为」,其实也是对于汉武帝某些施政措施表达不满之意,再加上刘安之子刘迁,在淮南国中横行不法,被汉武帝「削地以罚」,种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之下,造成淮南王刘安有了谋反的念头。可惜刘安的时运不佳,性格也优柔寡断,最终不敌精力旺盛、雄才大略的武帝。汉武帝得知刘安的意图逐渐显露,起兵的准备动作频繁,盛怒之余,下令处死刘安,然而前往处死刘安的官员尚未到达时,刘安先行自尽了,最后结局是刘安「淮南王」的名号与封地都被废除,甚至牵连身边的宾客与豪杰,以及与此事相关的列侯们,共有数千人被杀。

  虽然《淮南子》的主要作者,最终多以悲剧收场,整个过程也令人不胜唏嘘,但是仍然不减《淮南子》这本书在后世所绽放的学术光芒!由于参与写作的人员众多,使《淮南子》的内容与思想不免庞大、驳杂,所幸作为全书主编的刘安,不仅才华洋溢、博学多闻,而且还是当时有名的诗赋大家,因此即使《淮南子》是众多作者共同编写而成,不过经由刘安的统整,再加上他本身的文学天份,总是能利用一些寓言或者历史故事来铺陈所要表达的道理,也适时地运用敏捷的文思、丰富的文采,来呈现思想性的言论,使整部书籍不仅思辩清晰、论说精辟,并具备大致的思想方向与理论脉络,而且文辞也十分流畅。所以《淮南子》虽然被后世定位为思想性的着作,但它的哲学内容不至于深奥难懂,反而是在严谨的说理底下,让我们感受到务实的劝世目标。此外,浓厚的文学色彩也让整部书文情并茂、引人入胜,才会让后代许多学者爱不释手!

  二、《淮南子》的各篇内容

  《淮南子》的篇目总共有二十一篇,其中最后一篇〈要略〉,可以说是《淮南子》作者的自序,当然也是全书的总序,它扼要的介绍了全书的主旨,至于其他二十卷的内容、写法以及各篇之间的关连性,也可以从〈要略〉中得知。

  第一篇〈原道〉,「原」是「本原」、「根本」,「原道」就是以「道」为本的意思,《淮南子》作者在这篇中阐述道家思想核心:「道」的本质特征,说明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圣贤在治国、修身时,必须的效法对象,并强调人类必须善用它,而不是背弃它,这可以视为整本书的立言基础。

  第二篇〈俶真〉可以说是〈原道〉的续篇,「俶」是「开始」、「最初」的意思;「真」是「纯真」、「本原」的意思,其实还是指「道」。所以〈俶真〉想说明的道理和〈原道〉相近,都是在陈述天地万物始于同一本原:「道」,只是〈俶真〉更强调世间的各种事件,甚至是各式各样的人性特征,最初也都是来自「道」,所以君王的修身与治国,当然也不能离开这个根本,〈俶真〉这么说,是为了让国君必须遵循「道」而行事的说法,更站得住脚!

  第三篇接着是〈天文〉,这篇可以说是汉武帝以前,内容最丰富的天文学着作。因为〈天文〉谈论了天地是如何形成?宇宙之间有哪些天体和星象?它们又有哪些运行规律,而人类又如何依照这些规律来制定历法等问题,这不仅属于上古时代的天文科学,也涉及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而且虽然在战国时代,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寻找这些知识,只是《淮南子》作者试图整理所有这方面的问题,并为当时的人类提供一系列全面、大量又确定的答案。前面三篇文章,都是在探究天地万物的起源、宇宙世界的奥祕等问题,

  第四篇〈坠形〉,也有版本写作〈地形〉,顾名思义,就是在讲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物产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性、民俗的不同影响,所以〈坠形〉可以视为一篇古代地理学的文献资料。虽然在〈坠形〉的描述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古人或《淮南子》作者自己的想像画面与神话色彩,但主要内容大致上还是可以归入现代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甚至是经济地理学等学科中。

  第五篇〈时则〉是在介绍一年十二个月的寒暑变化,以及四时季节与动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时则〉说明四时变化有一定的法则,动植物的生长也会依照这个法则而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而国君更必须熟知并善用这些天文、气象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按照季节不同而在每个月施行合宜的政令,才能为国家适当地安排各个季节的农业、畜牧等活动。

  第六篇〈览冥〉,则是在讨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览」是观察、了解;「冥」是指「深藏在事物内部而难以察觉到的变化之端」,所以「览冥」的意思是「综览世间的各种幽冥变化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览冥〉罗列了许多相同或不同的物类,他(它、牠)们会相互感应的现象,希望告诉读者,自然界、人类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千丝万缕,任何物种、事件或事物,彼此之间都会相互牵连、会因为因缘际会而产生微妙的关系,一但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就能灵活运用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世,甚至是治国的面向上了!

  第七篇〈精神〉可以视作道家生命观、养生观的代表,这篇文章首先强调「生命」的重要性,接着探讨生命来源、以及构成生命的要素,再连结到如何延续生命,乃至生命的真正价值以及养生之道,并告诉读者,保养「精神」的方式,就是要清心寡欲,不要暴喜暴怒。

  第八篇〈本经〉则是完全针对治国之术去做讨论,「本经」是「最根本的常法」的意思,它把道家的「道」视为「本经」,除了提出一些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原则,也说明古代圣人总是会以道家思想治国,所以国家长治久安,若是利用儒家的仁义、礼乐、孝悌等思想,无法完全解决治国的根本问题。

  第九篇〈主术〉延续〈本经〉的内容,更详尽地说明君主治国的策略和方法,所以「主术」可以理解成「国君统治天下之道」。不过〈主术〉不再像〈精神〉和〈本经〉那样排斥儒家思想,〈主术〉的主要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但它其实也吸收了一些儒家和法家的主张,文章主要是在讨论国君如何选择臣子、制衡臣子,并如何做到自己「无为」、但底下的百官却能有秩序的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而且这样「因材施用」的落实,关键在于国君自身的素质,所以〈主术〉强调国君必须加强培养自己的品格和德行,诸如:清心寡欲、去奢尚俭等。

  第十篇〈缪称〉,再继续延续〈本经〉和〈主术〉的观点,只是这里着重在个人修身的态度和方法上,而且更有兼容并蓄的倾向,它广泛征引《易经》、《尚书》、《诗经》等书的言论以及孔、孟、荀等学者的思想,毕竟「缪称」就是把自己的主张和其他各家学说全部揉合起来的意思。且〈缪称〉没有太严谨的文章系统,比较偏向散论形式,片断议论,往往三言两语,就出现一个论点,有点像今天的格言、警句一样,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还是围绕在君王治国、君子修身、待人处世之道等三个问题上。

  第十一篇〈齐俗〉是在谈论各地的礼俗,认为这些礼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价值,所以希望国君在施政时,也能重视、配合当地的风土民情,甚至借助这些礼仪治国。此外,因为当时的汉代国君,都一直想利用「礼俗制度的统一」这个法令,来裁削各地诸侯的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但刘安并不赞成这个政策,所以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刘安隐含在文章中的不满情绪。

  第十二篇〈道应〉,和第一篇〈原道〉有点相近,都是在强调「道」的重要性,不同的是〈原道〉着重在理论的阐述,而〈道应〉则是利用历史事实、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印证道家的许多观点,以显出道家学说的正确、合理与可用,也因为它想尽办法要让「道」在现实世界落实与应用,所以篇名才取名作「道应」。尤其〈道应〉为了增加文章的可看性,所以试图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所以整篇文章读来很像许多则精采的短篇小说!

  第十三篇〈氾论〉,其实就是指「泛论」,不过〈氾论〉的内容虽然广泛,道家思想的主线:「道」仍然不变,换句话说,〈氾论〉就是想让读者从许多不同面向,深入了解黄老道家「道」的内涵,以及如何将「道」实际运用在政治上。

  第十四篇〈诠言〉内容也比较驳杂,因为「诠言」的意思是「阐明最精微的言论与道理」但是大致上是以人事为例,解说何谓君主治国之根本,其他还有文学、艺术等审美理论。

  第十五篇〈兵略〉是专门讨论军事问题,虽然它不少的观点是来自《孙子兵法》、《荀子.议兵》等书,但仍然是一篇古代军事学的杰出文献。〈兵略〉说明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战争是延续政治、或辅助政治的手段之一,但是上上之策还是「不战而止」。另外,也介绍一些具体的战术,并谈到了将领如何领军、鼓舞民心士气、掌握作战技巧与制胜关键。

  第十六篇〈说山〉与第十七篇〈说林〉两篇,可以算是「姊妹篇」,因为它们都是要解说自然、人世中的诸多事理,正因为这些事理多如山、林,所以才取这样的篇名。而且〈说山〉和〈说林〉的内容和形式比较难以区分,而且写作方式也类似〈缪称〉的「格言」形式,常常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就可以是一小节,例如:〈说山〉可以分为一百五十五节;〈说林〉的内容更丰富、更庞大,可分为三百八十多节之多。这两篇都是在谈论我们生活週遭的众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事件或问题,并希望用「道」来解释这些现象、解决这些现象,简单的说,就是教导我们「防患未然」的道理,也由于文章言简意赅、涉及许多生活知识与人生哲理,所以被后人视为佳句、箴言的集锦。

  第十八篇〈人间〉,则是在讨论「福祸相因」的观念,它分析众多的君臣之事、人间之事等,说明福与祸、利与害、得与失之间,会不断相互转化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教导如何在尔虞我诈的社会中避祸得福、安居于世。

  第十九篇〈脩务〉是一种人生哲学的展现,它强调生活必须恬淡无为、怡然自得,清心寡欲;读书求学则要有自己的见解,也应当坚持不懈。

  第二十篇〈泰族〉是在讨论国君的修身、治政之术,也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结,而且最特别的,是〈泰族〉利用儒家的仁政等思想作结论,这突显《淮南子》作者仍支持儒家的一些观念,认为这些观念是正确、而且必须落实在政治上的。

  三、《淮南子》对后世的影响

  由此可见,《淮南子》的内容,可以说是目不暇给、丰富到「令人喘不过气」来!不过仔细整理全书的思想体系,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它主要是以当时风行的「黄老道家」为主,所以有些后代学者,把《淮南子》视为西汉前期「道家思潮的理论结晶」。不过,它其实也大量的吸收并消化先秦各家学派的菁华,例如:《荀子》、《文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再配合当时的汉代君王治理国家、社会时所需要的实务经验,归纳出一系列的为君之道与治国方针,并特别强调君主的修身与治世,都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此外,除了国君的统驭之术,《淮南子》的内容还涉及了养生之术、官员的从政之道,以及待人处世的一些基本原则;讨论的议题牵涉到宇宙观、人性论、军事学、经济学、民俗文化、美学等多方面,所以清末民初的梁启超会用「《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条贯,汉人着述中第一流也。」的高度评价来赞美它。换句话说,《淮南子》不仅是对先秦百家学说,作了大规模的汇集、融合与反思,形成独树一帜的哲学体系,而且内容丰富庞大到无所不包的地步,所以今日许多学者,把它视作一部「介绍汉初多方面文化的百科全书」,认为它总结了西汉以前,许多古代的丰富学问与知识,甚至认为,如果不读《淮南子》,就无法清楚得知当时的各种文化资讯,更无法体会古代所保留下来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

  另外,虽然《淮南子》的最主要内容是在谈论帝王之术,不过正因为它在里面也教导了世人一些实用的人生道理,例如:正面且豁达的人生观、清心寡欲的养生论、不盲目争夺的处世哲学等,以及常用的知识学问,例如:艺术创作与鑑赏、天地终始、万物起源、人类生命奥祕等,甚至隐含许多新颖、见解独到的观念,例如:必须尊敬却不必迷信的鬼神观,以及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与配合自然生长规律的政令、法律、宗教与风俗等。这些观念和道理对应到今日社会仍然十分受用。尤其《淮南子》不是奉旨写作,所以能稍为独立于当时帝王专制的政治思想之外,许多的治国策略和一些必要的手段,都能符合时宜,古今通用,因此熟读之后,也能善加运用在现今社会的国家机关、公司行号等方面的管理方式与用人哲学,或者引申它的涵义,让它适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读书求学上。

  正因为《淮南子》的内容中,无论是治国之术、为官之道、各个团体或阶层所必须注意的事项,甚至小到个人的修身、处世哲学、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等,许多观点沿用到今天,仍然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不变真理,而且《淮南子》的一些言论,虽然只是轻轻带过,看起来既平凡又简单,但是在这短短几个字中,往往蕴含极其深邃的人生智慧,它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时甚至超越一般教科书上死板的文字教训,这就是为什么《淮南子》已经是距今约两千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了,但是却能不断地赢得后人的青睐,而且越是深入阅读,越会它是一部了不起的着作、越会让人感到受用无穷!

图书试读

川竭而谷虚,丘夷1而渊塞,唇竭而齿寒
~ 《淮南子‧说林训》

【名句的诞生】
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唇竭而齿寒,河水之深,其壤在山。

【完全读懂名句】
1.夷:平坦

语译:
河川若是枯竭,则山谷之地不能丰产。山丘若是被夷平,则湖泊将会被阻塞。若是没有嘴唇的在外的保护,则牙齿就会暴露在寒风中。河水之所以深广,则是因为山谷土壤长期沖刷而造成。

【名句的故事】
根据《左传》的记载,在僖公二年时,晋国因为想讨伐虢国,由于虞国和虢国毗邻,于是晋国打算向虞国借道,希望晋国军队能经过虞国境内,以攻打虢国。当时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已经窥见晋国的不法之心,谏阻虞公不要答应此事,但是虞公不把宫之奇的话放在心上,依然答应晋国借道的要求。

僖公五年,晋国再次向虞国提出借道的要求,理由一样是攻打虢国。宫之奇这次更是极力劝阻虞公,他谏言说:「虢国和虞国是相邻的国家,互为表里。虢国若是被灭亡,那么虞国也会步上后尘。晋国是一个有侵略野心的国家,不能助长他的野心,而且允许他国军队进入国境之事也不可轻忽。以前晋国借道一次已经算是过份,难道还能再答应第二次吗?俗谚云:『车子的夹辅与车子本身相依而行,嘴唇与牙齿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嘴唇的外护,则牙齿便会受寒。』说的不就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吗?」虞公听了宫之奇的谏言,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宫之奇反覆辩驳,但最终仍同意晋国的借道请求。

宫之奇见颓势难挽,便带领自己的族人离开了虞国。果然晋国在灭掉虢国之后,还道袭击虞国,虞国不但被晋国所灭,虞公也被晋国抓走,应验了宫之奇的先见之明。

【历久弥新说名句】
「唇亡齿寒」是古代流传极广的俗谚,以近取譬,就人体的部位来说明国家存亡有赖于彼此间的相互帮忙。《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就记载了战国时期的秦国,为了统一天下,不断与其他诸侯国产生冲突。齐国在齐襄王卒后,由他的儿子建即位为齐王。齐王建即位第六年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极力防守,时日一久,赵国粮食耗尽,请粟于齐国。齐王建不肯援助赵国,当时周子谏言:「赵之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秦的强大,对于诸侯各国都已经产生了威胁,今日秦围赵而不救,将来恐怕齐、楚等大国也会有同样的下场。周子援引唇亡齿寒以喻,说明当时为了对抗强秦,诸侯之间应该不分地域南北,共同抗秦,才能保有自己的政权。

由此可知,原本「唇亡齿寒」所要说明的,是因为地域邻近所产生的彼此依赖的紧密关系。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已是超越地域上的限制,而被用来表示有着相同遭遇及命运的关系。正因为这样的延伸用法,到了《淮南子》的作者身处的汉代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淮南子》在援引此句时,还加上了自然界互为因果的现象来作比喻,也就是说,不只从人体部位取譬,自然界的现象一样说明着相同的道理。时至今日,在全球化的推进之下,世界各国的关系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彼此相互影响的程度远较以前为大,也演绎了更深远的「唇亡齿寒」的道理。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有五段以台湾读者口吻撰写的,关于《中文经典100句:淮南子》的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内容和语句结构皆不相同,且不包含书籍实际内容,希望能达到您的要求。

评分

老实说,《中文经典100句:淮南子》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很多市面上其他的“经典解读”系列。我一直以来都对《淮南子》这本奇书抱有敬意,但同时也觉得它比较艰深,里面蕴含的知识量庞大,想要深入理解,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所以,当看到“100句”这个数字时,我立刻想到,这或许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能够让我们这些对《淮南子》感兴趣,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的朋友,能够快速地领略到其精髓。我特别好奇,作者在挑选这“100句”的时候,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的?是选取那些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还是那些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论断?而且,这本书有没有对每一句进行解释?这种解释会不会过于学术化,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我比较期望的是,它能以一种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淮南子》的思想精华为我呈现,让我能够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深邃的智慧。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到《中文经典100句:淮南子》这本书,我有点犹豫。我总觉得《淮南子》这本经典,虽然大名鼎鼎,但其内容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而且其思想之驳杂、论述之精微,实在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我担心这“100句”会不会流于表面,只是一些摘录,而无法触及《淮南子》真正的精神内核。毕竟,古人的智慧,很多时候需要结合其时代的背景、具体的论证过程,才能理解其深意。我更希望的是,这本书能够在我阅读时,给我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而不是看完之后,依然是一知半解。例如,它会不会解释《淮南子》里的某些概念,比如“道”、“气”、“阴阳”、“五行”等,以及这些概念是如何相互关联,构成其完整的思想体系的?我希望它不是仅仅列出句子,更重要的是能展现出句子背后的逻辑和意图,让我们这些后人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的风景。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中文经典100句:淮南子》,当下就觉得这书名挺有意思的,结合了“中文经典”、“100句”这种吸引人的概念,又点明了《淮南子》这本古籍。我平时对古文虽不陌生,但《淮南子》总给我一种比较深奥、难以入门的印象,可能跟我以前断断续续翻阅过的经验有关,总觉得它里面的思想体系庞大,文字也比较咬文嚼字。不过,看到“100句”这个数字,我就想,是不是这本书会把《淮南子》里最精华、最能代表其思想脉络的句子挑出来,再做一些现代的解读?毕竟,很多古籍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就是因为它在某个时代、甚至跨越多个时代,都能提供一些触动人心的智慧。《淮南子》里肯定藏着不少治国之道、处世哲学,甚至是关于宇宙自然的观察,如果能用比较轻松、易懂的方式呈现,那对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说,绝对是宝藏。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挑选这“100句”,以及这些句子在当下社会又会有怎样的启发意义。我期待它能像一本通往古人智慧的桥梁,而不是一道需要我费尽心力才能跨越的高墙。

评分

手边的这本《中文经典100句:淮南子》,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淮南子》这本著作,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个集大成者,它不仅仅是道家的集大成,更是融合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精华,可以说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然而,正是因为其内容的广博和思想的深邃,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所以,“100句”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就像是为普通读者量身定做的“精简版”或者“精华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这100句,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淮南子》奇妙世界的大门。它会不会是对《淮南子》核心思想的提炼?会不会包含一些关于宇宙、人生、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深刻见解?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句子罗列,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我的思考,让我能够透过这些句子,去体悟《淮南子》的价值和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