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名句100篇,轻松阅读经典,深入中文堂奥
「中文经典100句」此一新书系可说是「中文可以更好」系列的概念延伸。对于「文字」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之后──不再写错字、念错音、用错成语──进入经典古籍的世界是提升中文语文能力必经的下一步。在浩瀚如烟的古籍宝藏中,如何敲开大门,撷取必备知识,转换为现代生活实用资料库,是本系列希望能为读者服务的目标。在经典古籍的内容介绍上,借由形式上的突破,唤醒读者接近经典的兴趣,轻松阅读,有效学习,达到自我提升中文能力、语文涵养以及灵活「再创造」的可能性。
【名句的诞生】:呈现原文,同时节录上下文,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完整段落。
【完全读懂名句】:难字与难词的意义解释。整段原文的白话语译。
【名句的故事】:名句本身的名人轶事、字词语的典故故事、历代的品评。
【历久弥新说名句】:介绍相关主题或主旨的古今中外名句,并完整说明故事背景与应用情境。
《淮南子》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共同撰写的着作,内容主要是以黄老思想为主,有以儒、墨、法、阴阳……等先秦各家各派思想,可谓集秦汉杂家思想大成的一部作品。内容多着墨于处世修身、治国方略,虽崇尚道家无为,但也重视儒家的仁德思想,而且大量运用各有趣的寓言,来阐明书中旨意,暗喻待人处事的道理,读来乐趣无穷。着名的「塞翁失马」便是出自《淮南子》。
本书特色
■《中文经典100句:淮南子》内容所介绍的名句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众议成林,三人成虎;人不兼官,官不兼事;橘树之江北则化而为枳等等。
■本书精选《淮南子》中的最精采实用的100句名言,方便工作忙碌的现代人、课业繁重的学,在短暂闲暇时间,能快速阅读吸收其中的实用智慧。
作者简介
【总策划】季旭昇
1953年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国文研究所硕士、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退休教授,现任玄奘大学中语系教授。着有:《诗经吉礼研究》、《甲骨文字根研究》、《诗经古义新证》、《金文单字引得》(合编)等。中华电视台鸡蛋碰石头「说文解字」撰稿1994年;中华电视台「每日一字」撰稿(六十篇)1996年;国语日报「字圆其说」专栏撰稿2001年起。
【文心工作室】
白百伶
就读清华中文系博士班,曾担任多年国中小国文老师、作文老师。喜欢简单而纯净的事物,酷爱阅读与思考、旅行与购物、游泳与单车。
翁淑玲
中正大学历史研究所毕业,目前从事资讯业,平日喜爱阅读,并对上网接收资讯有狂热,同时需要一个宗教的怀抱,在那里撇下所有的有知与无知。长期参与「中文经典100句」系列写作。
杨于萱
现就读逢甲大学中文系博士班。现任:国立联合大学华语文学系兼任讲师。着作:《武丁早期方国研究》(硕士论文)、〈殷商与西周铭文中「赏」、「赐」二字语法辨析〉(《第九届中区文字学学术研讨会》)、〈论花东甲骨卜辞的否定副词〉(《东方人文学志》第七卷第四期)。
吴秉勋
现就读东海大学中文系博士班。着作:《魏晋气化思想研究》(硕士论文)、〈魏晋人士的个体自觉表现—以《世说新语》〈容止〉和〈任诞〉篇为例〉,《有凤初鸣年刊》第2期、〈魏晋士人用《诗》展现风格与生命情调探究〉,《第三十二届中部地区中文研究所硕博士生论文研讨会》、〈从《管子》「精气说」论其对《老子》「道」中含「气」思维的开展〉,《云汉学刊》第16期。
梁芳兰
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玄奘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语译《林语堂中英对照华语经典》系列丛书等。现任高中国文教师。
萧正龙
政大中文毕业,政大中文所硕士班肄业。同时参与《中文经典100句:孔子家语》的写作。
许敦迪
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系研究生。
导读
大标:汉人着述第一流作品--《淮南子》
一、《淮南子》的作者与成书经过
《淮南子》又可称作《淮南王书》、《淮南鸿烈》、《淮南》等,是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下的幕僚与宾客共同编写而成。刘安(西元前一七九年至西元前一二二年)是刘邦的孙子,出生在沛郡丰县(今天的江苏省丰县),十六岁就世袭父亲刘长的封号:「淮南王」,据说他还是将豆浆的作法传入民间、并且无意之中把石膏混入豆浆里而发明豆腐的人呢!所以刘安的封地安徽淮南,一直是中国最有名的「豆腐之乡」。
《淮南子》大约是刘安四十岁时的作品,当时的统治者,走的是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政治路线,也想尽办法要去除前代(秦朝)苛刻的严刑峻法下,百姓对执政者的恐惧、以及学术性书籍短缺的情况。因此,刘安能在如此文化多元、学术开放,并且政治氛围较为宽松的环境底下,凭借着自己贵族身份的雄厚财力与广阔人脉,延揽儒、道及各家学派的杰出人士,集体编撰这部巨着,并希望透过这本书,实现自己心目中所谓「长治久安的最理想社会」。
在共同创作之前,刘安和他的写作班底,已经先有一个策划、讨论的漫长过程,据东汉学者高诱的说法,最主要人员大概有八位,这些学者一方面蒐集文字资料;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配合当时国家社会的情势需要而作一些理论的发挥,花费了大约十一个月的分工执笔,最后再由刘安作最后的润饰与定稿,于西元前一三九年左右完成整部书,并献给当时的统治者汉武帝。不过,根据班固《汉书》的记载,刘安也因为广集宾客这件事,遭到汉武帝的猜忌,被安上「谋反」的罪名,最后被逼得走上自杀一途。
另也有一说:认为刘安虽喜好读书,也乐于做学问,但其实颇具政治野心,汉武帝虽欣赏他,不过仍处处提防他。相传在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叛变,刘安就想举兵响应,后来还是因为自己的部属反对而作罢。等到武帝即位,刘安依然不死心,他勾结太尉,并以金钱贿赂其他大臣,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刘安集结众人,满怀大志的撰着《淮南子》,其实是为了掩护他觊觎帝位的雄心,并且认为刘安是想运用这种「精神领袖」的形象,与年轻的汉武帝互相抗衡。然而《淮南子》书中屡次强调「淡薄无为」,其实也是对于汉武帝某些施政措施表达不满之意,再加上刘安之子刘迁,在淮南国中横行不法,被汉武帝「削地以罚」,种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之下,造成淮南王刘安有了谋反的念头。可惜刘安的时运不佳,性格也优柔寡断,最终不敌精力旺盛、雄才大略的武帝。汉武帝得知刘安的意图逐渐显露,起兵的准备动作频繁,盛怒之余,下令处死刘安,然而前往处死刘安的官员尚未到达时,刘安先行自尽了,最后结局是刘安「淮南王」的名号与封地都被废除,甚至牵连身边的宾客与豪杰,以及与此事相关的列侯们,共有数千人被杀。
虽然《淮南子》的主要作者,最终多以悲剧收场,整个过程也令人不胜唏嘘,但是仍然不减《淮南子》这本书在后世所绽放的学术光芒!由于参与写作的人员众多,使《淮南子》的内容与思想不免庞大、驳杂,所幸作为全书主编的刘安,不仅才华洋溢、博学多闻,而且还是当时有名的诗赋大家,因此即使《淮南子》是众多作者共同编写而成,不过经由刘安的统整,再加上他本身的文学天份,总是能利用一些寓言或者历史故事来铺陈所要表达的道理,也适时地运用敏捷的文思、丰富的文采,来呈现思想性的言论,使整部书籍不仅思辩清晰、论说精辟,并具备大致的思想方向与理论脉络,而且文辞也十分流畅。所以《淮南子》虽然被后世定位为思想性的着作,但它的哲学内容不至于深奥难懂,反而是在严谨的说理底下,让我们感受到务实的劝世目标。此外,浓厚的文学色彩也让整部书文情并茂、引人入胜,才会让后代许多学者爱不释手!
二、《淮南子》的各篇内容
《淮南子》的篇目总共有二十一篇,其中最后一篇〈要略〉,可以说是《淮南子》作者的自序,当然也是全书的总序,它扼要的介绍了全书的主旨,至于其他二十卷的内容、写法以及各篇之间的关连性,也可以从〈要略〉中得知。
第一篇〈原道〉,「原」是「本原」、「根本」,「原道」就是以「道」为本的意思,《淮南子》作者在这篇中阐述道家思想核心:「道」的本质特征,说明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圣贤在治国、修身时,必须的效法对象,并强调人类必须善用它,而不是背弃它,这可以视为整本书的立言基础。
第二篇〈俶真〉可以说是〈原道〉的续篇,「俶」是「开始」、「最初」的意思;「真」是「纯真」、「本原」的意思,其实还是指「道」。所以〈俶真〉想说明的道理和〈原道〉相近,都是在陈述天地万物始于同一本原:「道」,只是〈俶真〉更强调世间的各种事件,甚至是各式各样的人性特征,最初也都是来自「道」,所以君王的修身与治国,当然也不能离开这个根本,〈俶真〉这么说,是为了让国君必须遵循「道」而行事的说法,更站得住脚!
第三篇接着是〈天文〉,这篇可以说是汉武帝以前,内容最丰富的天文学着作。因为〈天文〉谈论了天地是如何形成?宇宙之间有哪些天体和星象?它们又有哪些运行规律,而人类又如何依照这些规律来制定历法等问题,这不仅属于上古时代的天文科学,也涉及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而且虽然在战国时代,就有不少学者开始寻找这些知识,只是《淮南子》作者试图整理所有这方面的问题,并为当时的人类提供一系列全面、大量又确定的答案。前面三篇文章,都是在探究天地万物的起源、宇宙世界的奥祕等问题,
第四篇〈坠形〉,也有版本写作〈地形〉,顾名思义,就是在讲中国各地的地理特征、物产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性、民俗的不同影响,所以〈坠形〉可以视为一篇古代地理学的文献资料。虽然在〈坠形〉的描述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古人或《淮南子》作者自己的想像画面与神话色彩,但主要内容大致上还是可以归入现代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甚至是经济地理学等学科中。
第五篇〈时则〉是在介绍一年十二个月的寒暑变化,以及四时季节与动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时则〉说明四时变化有一定的法则,动植物的生长也会依照这个法则而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而国君更必须熟知并善用这些天文、气象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按照季节不同而在每个月施行合宜的政令,才能为国家适当地安排各个季节的农业、畜牧等活动。
第六篇〈览冥〉,则是在讨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览」是观察、了解;「冥」是指「深藏在事物内部而难以察觉到的变化之端」,所以「览冥」的意思是「综览世间的各种幽冥变化现象」,这就是为什么〈览冥〉罗列了许多相同或不同的物类,他(它、牠)们会相互感应的现象,希望告诉读者,自然界、人类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千丝万缕,任何物种、事件或事物,彼此之间都会相互牵连、会因为因缘际会而产生微妙的关系,一但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就能灵活运用在修身养性、待人处世,甚至是治国的面向上了!
第七篇〈精神〉可以视作道家生命观、养生观的代表,这篇文章首先强调「生命」的重要性,接着探讨生命来源、以及构成生命的要素,再连结到如何延续生命,乃至生命的真正价值以及养生之道,并告诉读者,保养「精神」的方式,就是要清心寡欲,不要暴喜暴怒。
第八篇〈本经〉则是完全针对治国之术去做讨论,「本经」是「最根本的常法」的意思,它把道家的「道」视为「本经」,除了提出一些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原则,也说明古代圣人总是会以道家思想治国,所以国家长治久安,若是利用儒家的仁义、礼乐、孝悌等思想,无法完全解决治国的根本问题。
第九篇〈主术〉延续〈本经〉的内容,更详尽地说明君主治国的策略和方法,所以「主术」可以理解成「国君统治天下之道」。不过〈主术〉不再像〈精神〉和〈本经〉那样排斥儒家思想,〈主术〉的主要思想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但它其实也吸收了一些儒家和法家的主张,文章主要是在讨论国君如何选择臣子、制衡臣子,并如何做到自己「无为」、但底下的百官却能有秩序的各尽其能、各司其职,而且这样「因材施用」的落实,关键在于国君自身的素质,所以〈主术〉强调国君必须加强培养自己的品格和德行,诸如:清心寡欲、去奢尚俭等。
第十篇〈缪称〉,再继续延续〈本经〉和〈主术〉的观点,只是这里着重在个人修身的态度和方法上,而且更有兼容并蓄的倾向,它广泛征引《易经》、《尚书》、《诗经》等书的言论以及孔、孟、荀等学者的思想,毕竟「缪称」就是把自己的主张和其他各家学说全部揉合起来的意思。且〈缪称〉没有太严谨的文章系统,比较偏向散论形式,片断议论,往往三言两语,就出现一个论点,有点像今天的格言、警句一样,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内容还是围绕在君王治国、君子修身、待人处世之道等三个问题上。
第十一篇〈齐俗〉是在谈论各地的礼俗,认为这些礼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价值,所以希望国君在施政时,也能重视、配合当地的风土民情,甚至借助这些礼仪治国。此外,因为当时的汉代国君,都一直想利用「礼俗制度的统一」这个法令,来裁削各地诸侯的势力、巩固中央政权,但刘安并不赞成这个政策,所以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刘安隐含在文章中的不满情绪。
第十二篇〈道应〉,和第一篇〈原道〉有点相近,都是在强调「道」的重要性,不同的是〈原道〉着重在理论的阐述,而〈道应〉则是利用历史事实、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印证道家的许多观点,以显出道家学说的正确、合理与可用,也因为它想尽办法要让「道」在现实世界落实与应用,所以篇名才取名作「道应」。尤其〈道应〉为了增加文章的可看性,所以试图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所以整篇文章读来很像许多则精采的短篇小说!
第十三篇〈氾论〉,其实就是指「泛论」,不过〈氾论〉的内容虽然广泛,道家思想的主线:「道」仍然不变,换句话说,〈氾论〉就是想让读者从许多不同面向,深入了解黄老道家「道」的内涵,以及如何将「道」实际运用在政治上。
第十四篇〈诠言〉内容也比较驳杂,因为「诠言」的意思是「阐明最精微的言论与道理」但是大致上是以人事为例,解说何谓君主治国之根本,其他还有文学、艺术等审美理论。
第十五篇〈兵略〉是专门讨论军事问题,虽然它不少的观点是来自《孙子兵法》、《荀子.议兵》等书,但仍然是一篇古代军事学的杰出文献。〈兵略〉说明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战争是延续政治、或辅助政治的手段之一,但是上上之策还是「不战而止」。另外,也介绍一些具体的战术,并谈到了将领如何领军、鼓舞民心士气、掌握作战技巧与制胜关键。
第十六篇〈说山〉与第十七篇〈说林〉两篇,可以算是「姊妹篇」,因为它们都是要解说自然、人世中的诸多事理,正因为这些事理多如山、林,所以才取这样的篇名。而且〈说山〉和〈说林〉的内容和形式比较难以区分,而且写作方式也类似〈缪称〉的「格言」形式,常常三言两语、甚至一句话,就可以是一小节,例如:〈说山〉可以分为一百五十五节;〈说林〉的内容更丰富、更庞大,可分为三百八十多节之多。这两篇都是在谈论我们生活週遭的众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事件或问题,并希望用「道」来解释这些现象、解决这些现象,简单的说,就是教导我们「防患未然」的道理,也由于文章言简意赅、涉及许多生活知识与人生哲理,所以被后人视为佳句、箴言的集锦。
第十八篇〈人间〉,则是在讨论「福祸相因」的观念,它分析众多的君臣之事、人间之事等,说明福与祸、利与害、得与失之间,会不断相互转化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教导如何在尔虞我诈的社会中避祸得福、安居于世。
第十九篇〈脩务〉是一种人生哲学的展现,它强调生活必须恬淡无为、怡然自得,清心寡欲;读书求学则要有自己的见解,也应当坚持不懈。
第二十篇〈泰族〉是在讨论国君的修身、治政之术,也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结,而且最特别的,是〈泰族〉利用儒家的仁政等思想作结论,这突显《淮南子》作者仍支持儒家的一些观念,认为这些观念是正确、而且必须落实在政治上的。
三、《淮南子》对后世的影响
由此可见,《淮南子》的内容,可以说是目不暇给、丰富到「令人喘不过气」来!不过仔细整理全书的思想体系,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它主要是以当时风行的「黄老道家」为主,所以有些后代学者,把《淮南子》视为西汉前期「道家思潮的理论结晶」。不过,它其实也大量的吸收并消化先秦各家学派的菁华,例如:《荀子》、《文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再配合当时的汉代君王治理国家、社会时所需要的实务经验,归纳出一系列的为君之道与治国方针,并特别强调君主的修身与治世,都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此外,除了国君的统驭之术,《淮南子》的内容还涉及了养生之术、官员的从政之道,以及待人处世的一些基本原则;讨论的议题牵涉到宇宙观、人性论、军事学、经济学、民俗文化、美学等多方面,所以清末民初的梁启超会用「《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条贯,汉人着述中第一流也。」的高度评价来赞美它。换句话说,《淮南子》不仅是对先秦百家学说,作了大规模的汇集、融合与反思,形成独树一帜的哲学体系,而且内容丰富庞大到无所不包的地步,所以今日许多学者,把它视作一部「介绍汉初多方面文化的百科全书」,认为它总结了西汉以前,许多古代的丰富学问与知识,甚至认为,如果不读《淮南子》,就无法清楚得知当时的各种文化资讯,更无法体会古代所保留下来的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
另外,虽然《淮南子》的最主要内容是在谈论帝王之术,不过正因为它在里面也教导了世人一些实用的人生道理,例如:正面且豁达的人生观、清心寡欲的养生论、不盲目争夺的处世哲学等,以及常用的知识学问,例如:艺术创作与鑑赏、天地终始、万物起源、人类生命奥祕等,甚至隐含许多新颖、见解独到的观念,例如:必须尊敬却不必迷信的鬼神观,以及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与配合自然生长规律的政令、法律、宗教与风俗等。这些观念和道理对应到今日社会仍然十分受用。尤其《淮南子》不是奉旨写作,所以能稍为独立于当时帝王专制的政治思想之外,许多的治国策略和一些必要的手段,都能符合时宜,古今通用,因此熟读之后,也能善加运用在现今社会的国家机关、公司行号等方面的管理方式与用人哲学,或者引申它的涵义,让它适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读书求学上。
正因为《淮南子》的内容中,无论是治国之术、为官之道、各个团体或阶层所必须注意的事项,甚至小到个人的修身、处世哲学、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等,许多观点沿用到今天,仍然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不变真理,而且《淮南子》的一些言论,虽然只是轻轻带过,看起来既平凡又简单,但是在这短短几个字中,往往蕴含极其深邃的人生智慧,它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时甚至超越一般教科书上死板的文字教训,这就是为什么《淮南子》已经是距今约两千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了,但是却能不断地赢得后人的青睐,而且越是深入阅读,越会它是一部了不起的着作、越会让人感到受用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