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是人类科技突飞勐进的年代,科学上惊人的成就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剧变,科技快速地渗入我们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生物医学这个领域,从孟德尔建立遗传法则开始到华生和克力克共同建构了DNA双螺旋的结构模型后,短短地几十年就把遗传学的研究推向基因工程的新纪元。科学家发展出来复制、基改生物(GMO)、基因治疗、干细胞研究等生物科技,此一生物医学的发展趋势肯定会延续于二十一世纪往后的年代。
事实上,科学的启蒙于人类追求个体生存与繁衍后代的过程中,所以科学知识是随着整体人类文明的而递嬗而「演化」不已。就此而论,科学是没有所谓「最后真理」的思想,也就是任何「独领风骚」多年的科学理论,在当时也都只是「暂时的真」,随着科学的进展是随时可能被修正或抛弃,此一科学的本质在当下各级学校的科学教育是几乎完全被忽视的。因此,作者于讨论「何谓科学?」和相关的科学哲学理论之后,提出作者认为最能帮助读者学习科学、特别是生物医学、的学习策略:概念构图(concept mapping)和认知V-图(epistemological V-diagram)供读者参考与应用。
作者简介
黄达三
现职:中山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学士
国立台湾大学动物学研究所理学硕士
美国爱荷华大学科学教育中心哲学博士
经历:
台湾省立武陵中学生物教师
台湾省立台东师范专科学校讲师、副教授、教授
台湾省立台东师范学院教授兼科学教育中心主任、进修部主任
国立台东师范学院教授兼数理教育系主任
国立台东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代理校长
中山医学大学教育学程中心教授
中山医学大学通识教育处教授兼处长
学术专长:生命科学、科学哲学、科学课程、科学教学、科学学习、认知科学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科学与医学
科学的起源
现代科学的起源
科学与生命科学
生命是什么?
医学的起源
第三章 科学知识的结构:事实、概念、定律与学说
科学事实
科学概念
科学定律
科学学说
第四章 观察与理论
何谓观察?
观察语言与理论语言
观察与理论
观察的客观性
第五章 科学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客观性的追求
理性主义与科学真实性
经验主义与科学真实性
逻辑经验主义与科学真实性
历史主义与科学真实性
第六章 科学的解释与预测
何谓解释?
教育上的解释
科学解释
科学预测
第七章 科学的进步
科学会进步吗?
进步的指标
生命科学的进步
医学的进步
第八章 科学的实体
何谓科学的实体?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的科学实体
科学实在论
实用主义的实体观
工具主义的实体观
第九章 科学的学习
建构主义的知识论
建构主义的科学学习观
概念图的学习策略
认知V─图的学习策略
第十章 结论
一本关于“生物医学的科学哲学”的书,自然会触及关于“真理”与“认识”的问题。在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领域,新的发现和理论层出不穷,昨天还被奉为圭臬的理论,今天可能就被新的证据推翻。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我们在生物医学领域所追求的“真理”,究竟是一种绝对的、客观的存在,还是一种不断逼近的、可修正的“有效解释”?它是否会涉及到认识论中的“基础主义”和“融贯论”,来帮助我们理解,医学知识的构建是如何进行的?我尤其好奇,对于那些充满不确定性的医学研究,比如涉及复杂疾病的治疗方案,我们如何界定其“有效性”?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哲学框架,来帮助我们理解,在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环境下,我们如何做出合理的医学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科学知识”的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不至于被表面的“证据”所迷惑。
评分“生物医学的科学哲学”,这个名称也勾起了我对“解释”与“预测”在医学中地位的思考。我们既希望通过科学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解释),也希望能够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甚至预测治疗的反应。但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张力?这本书是否会探讨,我们对疾病的“解释”,是否总是基于已有的理论框架,而可能限制了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预测”,在生物医学中,是否可能因为数据的局限性或生物系统的复杂性而面临巨大的挑战?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利用海量数据进行预测,以及这种预测在哲学层面是否等同于真正的“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科学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一本关于“生物医学的科学哲学”的书,必然会涉及“证据”的本质以及“科学理论”的地位。我们常常认为,科学理论是基于大量证据而建立起来的,但证据本身是否就是客观的?它是否也需要某种解释框架才能被理解?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例如,在医学诊断中,我们所依赖的“诊断标准”,其哲学基础是什么?它是否也包含了某种程度的约定俗成和价值判断?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讨论,当面对相互矛盾的医学证据时,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权衡和判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提升对科学证据的辨析能力,理解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和演进性,从而更理性地看待生物医学领域的各种信息和观点。
评分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还在于它可能提供的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哲学解读。生物医学的进步,往往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重塑着我们对“人”的定义。这本书是否会探讨,生物医学的发展,是如何受到社会需求、经济利益、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影响的?它会不会讨论,当科学研究与社会伦理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我期待书中能有对“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讨论,帮助我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独立于社会之外,还是与社会互动、共同塑造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生物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评分我最想从这本书中挖掘的,是它对“因果关系”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哲学解读。我们常常说,“A导致B”,比如,“病毒感染导致疾病”,或者“某种药物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但这种“因果”的判断,在哲学层面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在复杂的生物相互作用网络中,我们如何才能准确地界定一个“原因”?它是否会区分“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甚至是“概率性原因”?我甚至在想,对于某些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的疾病,比如一些慢性病或精神疾病,我们对“病因”的认知,是否也包含了一种“解释性建构”?这本书有没有可能引用一些哲学家的观点,比如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怀疑论,或者更现代的,像南西·卡特赖特那样的关于“力”和“模型”的讨论,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医学研究中,那些看似清晰的因果链条,背后可能存在的哲学上的模糊性和挑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提升我对医学研究中“证据”和“结论”之间关系的哲学辨析能力。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可能提供的对“科学方法”本身的哲学反思。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我们依赖于大量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但这些方法,其背后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例如“归纳法”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及“假说检验”过程中的潜在偏差?我希望书中能有对“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作用的深入讨论,例如,不同的生物医学模型,如动物模型、细胞模型、数学模型,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是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真实生物过程的认知。我甚至在想,这本书会不会讨论,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是否存在一种“最佳”的科学方法,还是说,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甚至是相互补充的哲学视角来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暗示着它会探讨“价值”在生物医学中的角色。我们常常认为科学是价值中立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在生物医学的实践中,例如新药的研发、疾病的定义、医疗资源的分配,是否存在隐藏的价值判断?它会不会举例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定义,以及对医疗干预的需求,可能存在怎样的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认识到,生物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并非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是关于“应该是什么”,而这种“应该”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社会价值观。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培养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价值取向。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初步体验,就像是在一个知识的迷宫中寻找出口,但这个迷宫的设计又极其精巧,每条路径都通往不同的哲学思辨。我尤其被其中对“实证主义”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探讨所吸引。我们常常习惯于认为,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可重复的实验和确凿的数据。然而,这本书似乎在挑战这种简单化的认知,它可能在探讨,当面对复杂的生物系统,如人体,其内在的多变性和个体差异,是否会使得纯粹的实证方法面临局限?它会不会分析,一些看似“科学”的医学结论,其背后可能融入了何种程度的“解释模型”,而这些模型又是否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哲学工具来剖析这些问题的。是引用了波普尔的证伪原则,还是卡尔纳普的逻辑实证主义?亦或是更现代的科学哲学流派,如库恩的科学革命范式理论,来解释生物医学领域知识体系的演变?这本书如果能为我揭示出,在看似客观的医学研究背后,那些隐秘的哲学假设是如何运作的,那将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就吸引了我,因为我一直对生命科学以及它背后的理论基础有着浓厚的兴趣。“生物医学的科学哲学”,这个组合词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意味。它似乎不仅仅是关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手段的创新,更是要深入到这些科学实践的认知根源,去审视我们如何认识生命,如何定义“健康”与“疾病”,以及科学研究本身是否遵循着某种普遍的哲学逻辑。我在想,这本书会不会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去反思那些我习以为常的生物医学概念,比如,我们现在对“癌症”的理解,在哲学层面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它是纯粹的“事实”堆叠,还是包含了某种价值判断和社会建构?又或者,当我们谈论“基因疗法”的伦理问题时,其背后是否也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本体论或认识论的争论?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解答这些疑惑,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和方法的层面,而是能从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理解生物医学的进步,甚至去预见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这本书名让我联想到,我们在生物医学领域所取得的无数成就,例如对基因组的解码,对细胞信号通路的解析,以及各种精密医疗器械的发明。但这些成就,是否也带来了新的哲学困境?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还原论”与“整体论”在生物医学中的辩证关系的论述。我们是否过于倾向于将生命过程分解到分子、原子层面去理解,而忽略了系统整体的涌现性特征?例如,当我们在研究某个基因的功能时,是否有可能在忽略其在整个生理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时,而得出片面的结论?这本书会不会举例说明,在某些情况下,整体论的视角,比如系统生物学,是如何为我们提供不同于还原论的理解方式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认识到,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仅仅依靠“拆解”或许不足够,我们还需要学会“整合”,并从哲学层面理解为何需要这种整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