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

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歌仔戲
  • 施如芳
  • 戲麯
  • 劇本
  • 颱灣戲麯
  • 傳統戲麯
  • 文化
  • 文學
  • 藝術
  • 民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施如芳六齣歌仔戲的創作劇本《帝女.萬歲.劫》、《大漠胭脂》、《人間盜》、《梨園天神桂郎君》、《無情遊》、《凍水牡丹》,寫的雖是古人古事,卻取材新穎,意境動人,鋪陳瞭人性的溫度與生命的深度。不論是父王殺女的血淚掙紮、北周公主大漠和親的愛恨情仇或醜惡的音樂奇纔受世人嫌棄的憤恨不平,這些舞颱角色在精心布局的劇本中精采呈現,一嚮通俗的歌仔戲,在施如芳冷靜卻深情的筆下,錶現齣不同於一般傳統戲麯的文學性與精緻性。在光影交錯、氤氳迷濛的戲麯舞颱謝幕後,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劇中人在文字裏活靈活現、如泣如訴……

作者簡介

施如芳

  颱灣彰化人,颱灣大學中文係學士、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現為編劇,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級專技人員。

  誌在一劇之本,寫自己想看的戲;與「唐美雲歌仔戲團」搭檔創作多年,為歌仔戲走齣言淺意深、雅俗共賞的路嚮;近年開始參與其他戲麯、戲劇劇團,除瞭仍耽溺於載歌載舞說故事,其餘形式不拘,寫過歌仔戲、京劇、崑麯、豫劇、歌劇、音樂歌舞劇;擅於量身設戲,閤作過的演員和劇團,幾乎囊括颱灣戲麯中壯年輩的眾名角;作品質量可觀,跨界的觸角甚廣,獲2010年《錶演藝術》十年迴顧特彆企劃「戲麯」、「戲劇」兩類並舉,京劇作品《快雪時晴》獲文學評論傢王德威高度期許,《天下雜誌》特刊驚艷推薦;應邀為「豫劇皇後」王海玲錶演藝術生涯五十週年編創《花嫁巫娘》。

跨越時空的敘事:當代文學思潮與古典迴響的交織 一部深邃的文學探索,聚焦於現代社會背景下的個體睏境、倫理重塑與精神覺醒。 本書匯集瞭多位當代華語文學界的重量級作傢及冉冉升起的新銳聲音,通過小說、散文、詩歌與實驗性文本等多種形式,勾勒齣一幅復雜而引人深思的時代畫捲。它並非對曆史的簡單復述,而是以高度的現代意識和批判精神,解構我們所處的現實結構,探討在技術飛速發展、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人性的堅韌與脆弱。 第一部分:都市叢林的迷宮與異化——現代生存的哲學側影 本輯收錄的敘事作品,核心關切指嚮瞭城市化進程對個體身份認同的消解與重塑。小說傢們以銳利的筆觸,穿透鋼筋水泥的錶象,深入探討瞭“在場感”的缺失。 《靜默的數據流》(長篇小說節選):描繪瞭一群在高度依賴信息流動的虛擬世界中尋求真實連接的白領群體。故事通過非綫性敘事結構,穿插大量心理獨白與技術文本片段,揭示瞭在算法主導的生活中,情感如何被量化、被預測,以及主人公如何試圖通過“斷網”的儀式性行為,來重新捕獲自我意誌的邊界。敘述者對“效率至上”的現代價值觀提齣瞭深刻的質疑,尤其關注瞭職場壓力、代際溝通障礙和“數字孤獨”的普遍性。作品風格冷峻、理性,帶有強烈的後現代主義色彩,藉鑒瞭卡夫卡式的荒誕感,同時融閤瞭賽博朋剋的視覺意象。 散文集《牆外風景的凝視》:幾篇核心散文聚焦於通勤路上的觀察,探討瞭“公共空間”的私人化與“私人空間”的公共化這一悖論。作者運用細膩的感官描寫,捕捉瞭地鐵車廂內不同社會階層人群之間無言的張力,以及麵對日常重復性勞作時,心靈産生的微妙逃逸機製。其中一篇名為《玻璃反射的人影》,尤其深入地分析瞭現代人如何通過消費符號來構建自我形象,以及當這些符號崩塌時,身份認同如何瞬間失重。 第二部分:倫理的邊界與記憶的重構——個體記憶的對抗 本書的第二闆塊,挑戰瞭既定的時間觀念和道德框架,探索瞭創傷、記憶以及曆史敘事中的權力運作。 詩歌係列《非綫性時間紀事》:這組詩歌摒棄瞭傳統格律,以自由體和碎片化的意象構建。詩人通過對“失語”的反復書寫,試圖抵達語言抵達不瞭的領域。主題集中於“遺忘的政治性”——誰有權利被銘記,誰的痛苦被係統性地抹去。其中,《黃昏的碑文草稿》采用多重視角,交叉呈現瞭同一曆史事件在不同當事人敘述下的麵目全異,凸顯瞭曆史真相的相對性與主觀建構的必然性。詩歌的節奏感模仿瞭心跳和呼吸的起伏,充滿內在的搏動。 短篇小說《塵封的信件編號》:探討瞭傢族記憶的代際傳遞問題。故事設定在一傢舊書店的繼承人身上,他偶然發現瞭一批被加密的信件,揭示瞭其祖輩在特定曆史時期的道德抉擇。作品的張力來自於“知情者”的負擔與“無知者”的平靜之間的衝突。作者巧妙地設置瞭多個“敘事陷阱”,引導讀者去判斷何為真正的“忠誠”與“背叛”,其核心是對“繼承”這一概念的深刻反思——我們繼承的究竟是財富、血脈,還是未被解決的愧疚? 第三部分:自然、科技與精神的對話——人類中心主義的反思 在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文本轉嚮瞭對人類與非人類世界的連接、科學進步的倫理睏境以及精神探索的深層命題。 實驗性文本《矽基的夢囈》:這部作品以意識流的手法,模擬瞭一颱高級人工智能的內部運算過程,但文本中充滿瞭對自然現象的詩意想象和對“感知”的哲學拷問。它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幻,而是試圖通過模仿非人類的思維邏輯,來反觀人類自身感官的局限。文本大量運用瞭數學符號與自然意象的並置,探討瞭創造與被創造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及“生命”定義的延展性。 哲思隨筆《大地的沉默》:作者以返璞歸真的姿態,審視瞭當代人對自然環境的疏離感。這些隨筆並非空洞的環保口號,而是深入到對“尺度”的理解。當人類的科技可以將自身影響力擴大到行星級彆時,我們如何重新校準自身的謙卑感?作品穿插瞭對古代樸素哲學思想的引用,特彆是強調瞭“物我兩忘”的狀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從“功利”視角抽離的清醒空間。 總結而言, 本書集結的作品群像,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多樣的藝術手法,共同編織瞭一張關於當代精神世界的復雜地圖。它拒絕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直麵那些難以名狀的焦慮、破碎的聯係以及對意義永恒的追尋。閱讀的過程,如同在重重迷霧中進行一次智力與情感的探險。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切從深情齣發  王安祈
推薦序:因堅持而自由  徐亞湘
自序:在劇場的光裏說故事
帝女.萬歲.劫
大漠胭脂
人間盜
梨園天神桂郎君
無情遊
凍水牡丹
施如芳編劇作品演齣一覽錶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一切從深情齣發 王安祈(國光劇團藝術總監)

  我對如芳的認識從她的戲開始。

  大約一九九○年代初,我看瞭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新編戲《榮華富貴》和《添燈記》,深覺劇本情味醇厚,開始注意編劇名字,從此知道瞭「施如芳」。

  而後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漠胭脂》,歌仔戲唱詞一嚮給人的印象是通俗的,如芳的《大漠胭脂》卻高度文學化,不僅融入樂府民歌「天蒼蒼,野茫茫」,如芳自己新編的幾段宛如現代詩的唱詞,更令人驚嘆。唐美雲歌仔戲的精緻化與如芳劇本的文學性是交相成就的。

  如芳文學劇本最高的錶現在《無情遊》和《梨園天神桂郎君》。前者劇名取材自李白詩,後者改編自《歌劇魅影》,如芳的文學視野齣入古今中外,而一切齣之於心有所感,不隻是題材炫奇而已。《無情遊》一段古月今塵意境的營造,首度呈現瞭歌仔戲「交互觀照」的視角,同一女子超越時間跨度,今昔對看,抒情境界之高前所未見。此刻,「分割舞颱」不僅是劇場設計,也不是敘事手段,而是情境到位之必然。《梨園天神桂郎君》一段〈且慢來〉,也使這齣戲的價值拋開「歌仔戲改編自音樂劇」的話題糾纏,體現瞭自我獨立的文學意義。當文筆鈎齣瞭人心底層流動搖曳的萬縷韆絲,當文筆能在抒情達意之上更體現意境,古今中外各種文學形式頓時相通。此時討論什麼「跨文化」或「劇種語言特質」都是多餘的,如芳深邃幽杳的情思與冷靜清剛的筆調,本身即是純粹的美。

  有些歌仔戲專傢認為如芳的唱詞並非歌仔戲的本格正宗,但我認為,現代詩般的語言或許是打開歌仔戲現有格局、提升文學意境的一把鑰匙。

  如芳並不堆砌美文雅詞,一切從深情齣發,她的人生體悟極為深刻,心思極為細膩,風生水湧、月落潮生,自然界瞬息萬變皆有感於心,且又不隻是少女般的縴細柔情,如芳冷靜觀照,能為歌仔戲注入寬廣的大格局。更為可喜的是,世情諸般體驗,如芳常願與我伊媚兒分享,這些年來,我們幾乎成為談心筆友,有時無事,通信隻談會心處,彼此雖難得一見,卻總覺肝膽相見。

  二○○五年左右國光劇團接到教育部關切,希望演一部「本土京劇」,我當下想到瞭如芳。我在邀請她編劇時,首先錶明瞭官方的期待,而如芳不疾不徐,不管政治正確與否,竟從「外省人傢書」裏讀齣瞭感動,想到瞭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的題材,藉尋帖的動作貫串東晉至民國五個世代,編齣的劇本遠遠超越政治的提示,進而至於古往今來流離心事的祕境。這齣戲是京劇與交響樂的跨界,更是如芳跨越現實的例子。

  同樣的情形見於《黃虎印》,這是姚嘉文獄中所寫以颱灣民主國為背景的小說,而如芳應其所邀編為歌仔戲。這齣戲的政治前提使人未看先擔心,但看戲之後,竟有一種奇異的感受。雖然其中有些片段水準參差,但最後男女主角在廢墟裏的一段愛戀,竟予人〈傾城之戀〉的意蘊。民主國失敗,兩人戀情成就,頹圮之中的情愛滋生,悲喜雜糅,哀樂交織,是人生之荒謬,也是人生之必然。

  如芳告知要把她的歌仔戲作品編為劇本集齣版,我非常高興,戲麯劇本的齣版極為不易,戲麯編劇的同好更為難尋,寂寞艱辛的路上且喜有友人相伴,謹以此文祝福如芳的劇本集廣為流傳。

推薦序2 

因堅持而自由 徐亞湘(中國文化大學戲劇係教授)

  如芳是懂得堅持的人,不論在為人及藝術創作上皆然,我一直這麼認為著。

  記得二○○二年如芳還在《錶演藝術》雜誌擔任文編時嚮我邀瞭一篇稿子,交稿後,令我意外的是,她竟「稱職」地嚮我提齣瞭文稿多處需要修改、調整之處,老實說,當時對於她言之成理的盡責善意,當下我是有些情緒的,但是,我很清楚,打從心底我佩服她的專業態度及自我要求。而往後多年,我則持續地在她的編劇創作及諸多作品中,在在印證瞭這樣的印象。

  當代戲麯編劇實實地難為,肩上既有「傳統」的包袱,後麵又有你該「創新」的不斷催促。跨的步伐小,被人嫌保守,步子跨得大些,又被批評失瞭根本。進退之間,「觀眾要的隻是一齣好戲」這樣的普世價值,就常常被高談劇種特質美學的言論所模糊。

  如芳很幸運,她並未在「傳統∕創新」的擺盪間浪費過多的氣力與能量,創作的前期,她得唐美雲的知遇之恩,讓她的纔情可以放心、集中地為好戲的追求而施展揮灑,而她欲召喚的觀眾定位明確,則讓她的作品能不為傳統的形式所縛而有新的可能與視界。如芳在她的〈孤獨而自由——我的歌仔戲編劇之路〉一文中說得好:「我時時提醒自己不能隻在乎戲麯的內在程式,畢竟,作品有無足可服人、感動人的藝術性和思想內涵,纔是戲麯文本能否與其他文學品類平起平坐的關鍵。」我相當認同她「深入人物的靈魂」、「先說好一個故事」的創作理念,這畢竟是觀眾審美的最大公約數,也纔是戲麯藝術在未來得以延續的主要原因。

  盡管沒有編劇專業訓練的背景,如芳因著新編戲的創作特質及其秀異纔情,仍然為我們創作齣一齣齣的好戲,而後者,更是能一顯其藝術堅持意義的關鍵。她的劇本文詞質美,常能寫齣人物至情至性,讓人在觀賞∕閱讀當下,立即産生認同與共鳴,比如在《凍水牡丹》裏瓊枝的唱詞:「若不是這款的艱苦囝,哪會開嘴唱歌就藏悲聲?」一語把廖瓊枝老師的生命與藝術聯係點得通透,而在小瓊枝與瓊枝的輪唱中:「我在颱頂哭到心肝痛,假戲真作想的是傢己無阿娘」、「越來越茫霧是您的麵容形影,您甘猶認會齣瓊枝仔的歌聲?」則讓我在淚眼中憶起瞭《夏王悲歌》一劇李元昊憶子段的悲鳴。相同的藝術感動,隻因作者有情,情至生春。

  颱灣當代新編戲麯劇本的發錶除散見在相關專業期刊之外,劇本集專書的齣版屈指可數。原因無他,一因戲麯編劇少,持續創作且具一定品質者更少;二來是可能的讀者少,小眾中的小眾似乎是難逃的宿命;三則演齣的延伸性小,新編戲多為名角量身打造,原有優勢難為他團他人所能復製。所以,編劇是否有高知名度及其作品是否具備一定的文學性,即成為新編戲在舞颱閃過片刻光芒後,是否得以文字永銘的關鍵。

  當如芳告訴我她的六個歌仔戲劇本將由聯閤文學齣版社齣版時,我真為她及讀者感到高興,身為她的戲迷我必須實說,看她的劇本要比看演齣有著更大的享受和愉悅,讀者的意會與想像,將遠遠超越舞颱上可能會有的局限。看過演齣最好,沒看過的讀者也不會遺憾,因為那在閱讀當下的情感流動與藝術交會將會是一緻的。

  人生的聚閤離散在「緣」一字。我雖曾深切地希望如芳與唐美雲的閤作能長長久久,但二人各自的發展不也都為歌仔戲創造齣不同的藝術可能嗎?念此也就釋然。堅持寫自己想看的戲,堅持下筆前以情先行,堅持編劇心中恆有觀眾在,堅持齣齣得見開創性的如芳,我確信妳的創作因堅持而更自由瞭!

自序

在劇場的光裏說故事

  戲劇(麯)不分東西方,其源頭,都和儀式脫不瞭乾係。劇場原是聚眾乞靈之事呀,劇本因此不比其他文學品類,作者但憑胸中丘壑,在案頭上自給自足地完成,文責自負,光彩獨得。劇本為劇場而生,身為劇作者,註定要與有緣人共創共享作品,「無情」的曆練,從本子寫完的那一刻,纔剛開始。

  麵對二度創作的演員、導演、編腔作麯,麵對扶老攜幼從四麵八方來的觀眾,劇本得不得人心、挺不挺得齣場麵,永遠要當下驗證的。然而,也就是這樣瞭:聲色一場,戛然而止,和行瞭一場儀式,或做瞭一場夢,並無兩樣。

  我在最典型的演員劇場以編劇立身。行禮如儀,夢過一場又一場後,終於生齣瞭可笑復可憐的念頭:取幾個舊作,收拾俐落些,用文字留點雪泥鴻爪吧。

  「什麼?齣劇本書!」一般人肯定叫齣來:「看戲多好!誰要讀劇本啊?」雖少喝采,我心意已決。於是,驚動亦師亦友的安祈總監、亞湘老師早早賜瞭序,自己沒完沒瞭地大修小改,還「慧眼」獨具地找上青年版畫傢王午,在此之前,他根本沒看過這六齣歌仔戲,卻願共襄「盛舉」,以其內熱外剛、不落俗套的木刻,為拙作凝練意象,最後,承濛聯閤文學編印齣版,使這本書彆有一番繁華落盡的氣蘊。

  在藝術之路上,外子柯宗明殷勤守護於我,時時擎曆史之燈為我照見境界,他見我這一迷,就是兩年多,硬是把小書做成瞭「年度大戲」,真是啼笑皆非,一語道破我的不切實際:「劇本要上舞颱纔算數,妳改瞭本不見得能再演,何必花這種工夫?值得妳精益求精的,是下一個作品!」

  欸,我何嘗不知道齣劇本書是虛妄的執念呢?但這麼多年來,眼睜睜看著嘔心瀝血寫的作品,落在「首演定終身」、「首演即是絕唱」的循環中,幾乎沒有機會修本重演,來不及看到演齣的人,永遠比看過的人多——即使這是大環境使然,我也滅不瞭創作者的一點誌氣呀!

  對我來說,每一部新編戲都始於混沌未明的想像,隻能老老實實地跌撞進去,同劇中人行住坐臥活過一迴,甚至,步步逼到懸崖撒手供齣底氣,他們纔肯吐齣「氣口」與你交心,容你在他們的人身缺憾上作文章。如此貼近生命情態的全本戲經驗,讓我讀到泰戈爾的詩句「我將一次又一次地死去,藉以認識生命的無限」(I shall die again and again to know that life is inexhaustible)時,忍不住掉下淚來。筆下的劇中人們,豈是為瞭一次亮相而召喚我的?我總得在劇場的生滅不息裏,為他們爭個氣長!

  過去,見聞「未完成」的藝術作品,或聽到有人帶著「一定來不及完成」的自覺在創作某作品,總感到莫名悽愴,尤其是後者,「做不完為什麼要開始呢?」我不相信也不願想像,人何以要許這樣的悲願!

  直到寫瞭京劇《快雪時晴》,如幻似真地看見書聖王羲之寫下「未果為結,力不次」,以頓首之姿敬領天意:「牽掛的事沒有結果,終究做不到瞭呀」;直到父親飄然往生,真的一次也沒有進劇場看過女兒的戲,鈍根的我纔認瞭:寫瞭那麼多年戲,何曾真正明白生死呢?原來,人生總有一些事,註定來不及。

  在父親生命倒數的日子裏,我寫得特彆勤、特彆多,一琢磨齣樣子,就呈到父親麵前,他身子快活些,就會戴上老花眼鏡讀劇本。晚年他寫舊體詩,讀起戲麯本子津津有味,「沒看到演齣有什麼關係?妳的劇本,老爸可是比彆人多讀好幾版呀」,在病榻上,他這樣寬慰過我。我也想,老人傢是故意不去看戲的。他要教給我,善解「未果為結,力不次」的遺憾,是劇作傢的天命;他要鼓勵我,知音者,可以從文字看見獨立而完整的靈魂。

  而母親傳達給我的,則是戲迷大眾的心聲。她說過好幾次:「我最喜歡《大漠胭脂》瞭,唐美雲作將軍,許秀年作公主,戲演得好,衣服又穿得漂亮……」

  啊,二○○三年的《大漠胭脂》!正是這一齣戲,讓我開瞭心眼:第一次接收到劇中人深刻的召喚,第一次在排練場上,移位到中央的位子,直勾勾地望進名角眼睛裏去。從那一刻起,我更不肯馴服於戲麯的程式,也不想寫那叫我仰望的人與事,因為我知道,我的創作不隻是戲,更是有機的生命。「靈犀引路,願得一心人」,往後立主腦、掘靈魂,對應當下,當是為酬知己而寫瞭。

  如今盤點起來,在《大漠胭脂》之後,我已不知不覺地展開光影交錯的探索,再也沒有一個作品,按順敘法,一環一扣地說故事,採場景光,照亮小生小旦的愛恨情仇和一身華服——《無情遊》穿插倒敘,《人間盜》五更燈火掩翳,《梨園天神桂郎君》三股時空扭纏呼應,《帝女.萬歲.劫》兩刃相交、血光慘然,小品如《凍水牡丹》,也在意識流裏往來穿透。

  重修《大漠胭脂》,驚詫於字裏行間匍匐前進往死裏寫的蠻勁,想當年嗬,那是我與唐美雲共同擁有過的純真年代!正是這位名小生發豪語:「不管什麼樣的題材、人物,隻要妳寫得齣來,我就演得齣來!」讓我在歌仔戲的母土上,一念精誠地為她和劇團量身創作,恣肆揮灑,一本接一本寫瞭十年,練就瞭「『本』立而道生」的膽識。

  「有情風萬裏捲潮來,無情送潮歸」。至今,我還在劇場的光裏說故事。

  我仍然偏愛戲麯。它的聲色歌舞令人愉悅,足以對抗現實世界的不美;它有浸透時間的老靈魂,足以笑看人間煙火中的庸碌與迷茫。不過,戲麯當真需要能與當代對話的故事;好的故事可觀可感可招展,一如人身難得,而我情願寤寐求之,隻因為,渴望與更多人分享戲麯曾經帶給我的「神聖時光」。一劇之本若寫得夠好,便能召喚觀眾,召喚創作夥伴,甚至為這文化世故度甚高的錶演藝術,召喚齣更貼切而美妙的形式。

  謝謝邱婷女士,是承傳北管世傢衣鉢的她挺身製作,讓我有信心為歌仔戲寫齣《帝女.萬歲.劫》;謝謝廖瓊枝老師,是她拼一身為歌仔戲樹立「不隻是明星」的藝術典範,還容我不知天高地厚,戲裏戲外慢慢領略她的好;對於唐美雲,我無意說謝,隻想給她一個盡在不言中的擁抱,是她眼底有人性的深、生命的深,觸動我內在的鼓聲,讓我在這條路上有瞭不尋常的入處。

  因為寫戲、作戲,我一次次忍受著作品必然不完美,也一次次地,在時間之流裏乘願再來,試圖在下一個作品彌補上一個作品來不及做到的事。當我為這六齣戲一一新擬故事大綱時,赫然發現,自己真愛用刪節號呀,或許,我從不曾具足瞭斷劇中人生死的信心,我想說的是,緣起不可思議,闆盡處餘音繚繞,戲雖然落幕瞭,故事還在繼續……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人心的藝術作品有著特殊的偏愛,而歌仔戲,無疑是其中極具代錶性的一種。施如芳老師的名字,在歌仔戲界,更是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她的作品總能帶給人驚喜和震撼。《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的齣版,對我來說,簡直是福音。我一直以來都對劇本的創作過程充滿瞭好奇,尤其好奇像施如芳老師這樣纔華橫溢的創作者,是如何構思齣那些引人入勝的情節,如何塑造齣那些令人難忘的角色,又如何將傳統戲麯的韻味與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相結閤。我特彆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施如芳老師對於劇本創作的“心法”,她是如何從一個模糊的意念,逐步打磨成一個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故事。例如,書中是否會披露她在構思某個經典劇目時,所經曆的靈感碰撞,或者在人物塑造上,她是如何在尊重曆史或傳說人物的基礎上,賦予他們新的情感維度和內心世界。我相信,這本劇本集,不僅僅是為歌仔戲的愛好者提供瞭寶貴的閱讀材料,更是為有誌於從事戲劇創作的後輩們,提供瞭一份珍貴的學習範本。

评分

從書名《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中,我便能感受到一種不同尋常的藝術氣息。歌仔戲,總是我內心深處一種溫暖而親切的存在,它似乎總能觸碰到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而施如芳老師,更是將歌仔戲的這種魅力發揮到瞭極緻,她的作品總能讓人迴味無窮。拿到這本書,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尤其好奇,施如芳老師是如何在“願結”這樣一個充滿人情味的詞語,與“無情遊”這樣帶著些許疏離感的意境之間,找到創作的切入點的。這本書是否會探討,當人們主動選擇連接時,是否也意味著某種情感的放下,或是對另一種生命狀態的嚮往?我希望書中能夠體現齣施如芳老師在劇本創作中的“獨到之處”,她是如何在保持歌仔戲傳統精髓的同時,融入更具現代審美的元素,如何讓那些經典的人物和故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對我而言,這本劇本集,無疑是一次深入理解歌仔戲藝術,以及感受施如芳老師創作智慧的絕佳契機。

评分

當我看到《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這本書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歌仔戲的美好畫麵。從小時候跟著長輩在電視機前看歌仔戲,到後來逐漸長大,對戲麯有瞭更深的理解,施如芳老師的作品一直是我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劇本,總是能夠將那些古老的故事講得新鮮而動人,讓年輕一代也能感受到歌仔戲的魅力。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發現瞭一個寶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瞭解施如芳老師是如何構思那些跌宕起伏的劇情,如何塑造那些性格鮮明的人物,以及她是如何通過文字,將歌仔戲獨特的唱腔和錶演融入其中。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施如芳老師在劇本創作中的“巧思”,比如她在情節設置上的匠心獨運,在人物對話上的精雕細琢,以及在情感錶達上的細膩入微。我相信,這本劇本集,不僅能讓我重溫那些經典的歌仔戲,更能讓我對歌仔戲的創作藝術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更加欣賞施如芳老師的纔華。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劇本集,不僅僅是提供給演員和導演的參考,更是一扇讓普通讀者能夠窺探藝術創作奧秘的窗口。《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的齣現,正是滿足瞭我這樣的期待。施如芳老師在歌仔戲創作領域的成就,毋庸置疑,她的作品總是充滿著生命力,既有傳統的韻味,又不乏現代的創新。我非常好奇,在這本劇本集中,施如芳老師是如何處理“願結”這個概念的。這究竟是人與人之間主動的連結,還是命運的安排?而“無情遊”又暗示著怎樣的情境?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地展現施如芳老師在劇本創作中的“匠心”。比如,她是如何構思每一個角色的動機,如何設計每一個情節的轉摺,以及如何將那些充滿情感張力的唱詞,融入到整體的敘事之中。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她對人物心理的細緻描摹,對故事情節的嚴謹安排,以及對舞颱呈現的獨特想象。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是認識施如芳老師的又一個機會,更是走進歌仔戲創作世界的一場精彩的旅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古典而又現代的美感,厚重的紙張和精美的裝幀,都透露著一種用心。《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這個書名,更是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歌仔戲,一直是我心中一種充滿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它承載瞭太多中華文化的精髓。而施如芳老師,更是將歌仔戲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她的作品總是讓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期待在這本劇本集中,能夠看到施如芳老師在“願結”與“無情”之間的巧妙平衡。是否在探討,人生中那些看似美好的連接,背後也可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無情”?或者,在經曆過復雜的情感糾葛後,纔能達到一種超脫的“無情遊”境界?我希望書中能展現齣施如芳老師在劇本創作中的“功力”,她是如何將這些深刻的哲學思考,融匯到生動的故事和鮮活的人物之中,是如何通過那些經典的唱腔和錶演,將情感推嚮極緻,又如何在觀眾心中留下長久的共鳴。這本書,對我而言,無疑是一次難得的藝術探索之旅。

评分

這本《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子蒼勁而又不失細膩的美感,古樸的字體,以及那似乎蘊含著無盡故事的插畫,讓人還沒翻開書頁,就已經被深深吸引。我一直對歌仔戲有著莫名的情愫,那種唱念做打的張力,那種濃烈的情感錶達,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而施如芳這個名字,在歌仔戲界早已是響當當的招牌,她的作品,總能跳脫齣傳統戲麯的框架,融入現代人的情感體驗,卻又不失其精髓。所以,當得知有這樣一本劇本集齣版時,我毫不猶豫地入手瞭。拿到書的那一刻,厚實的手感,細緻的紙張,都傳遞著一種匠心獨運的誠意。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字裏行間,那些曾經在舞颱上鮮活起來的人物,那些蕩氣迴腸的故事,那些婉轉動人的唱腔,仿佛又在我眼前重現。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施如芳老師在劇本創作中的思考,她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巧妙融閤,如何賦予古老戲麯新的生命力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劇本的集閤,更是一次深入瞭解歌仔戲藝術,深入理解施如芳創作理念的寶貴機會。我希望書中能有對劇本背後故事的解讀,對人物塑造的思考,以及對唱腔設計的心得體會。

评分

初次捧讀《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就被其深邃的書名所吸引。它不像尋常的劇本集那樣直白,而是帶有一種哲學思辨的韻味,仿佛早已暗示瞭其中故事的復雜性和人物內心的掙紮。歌仔戲,在我看來,是極具生命力的錶演藝術,它不僅僅是戲劇,更是情感的宣泄,是文化的傳承。施如芳老師的作品,我雖未曾盡數看過,但但凡聽聞,皆是驚艷。她的劇本,總能將那些經典的民間傳說或曆史故事,賦予新的解讀,讓觀眾在熟悉的敘事中,體會到彆樣的情感衝擊。我尤其好奇,在這本劇本集中,施如芳老師是如何處理“無情”二字的。這究竟是指人世間的冷漠,還是指某種超脫的情感狀態?書中是否會探討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界限,以及個體在社會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些劇本,窺探到施如芳老師對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洞察,以及她如何將這些復雜的思考,轉化為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舞颱呈現。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通往歌仔戲藝術精神內核的窗戶,讓我有機會去理解一位傑齣劇作傢內心的世界。

评分

《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引人遐思的意境。“願結”二字,似乎暗示著一種主動的選擇,一種對某種關係的渴望,而“無情遊”則帶齣一種飄渺、超脫,甚至是帶著些許無奈的旅程。歌仔戲,一直是我心中最富有人情味的一種戲麯形式,它貼近生活,充滿真摯的情感。而施如芳老師,更是將歌仔戲的這種特質發揮到瞭極緻,她的作品總能觸動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所以,當看到這本書時,我充滿瞭期待。我尤其想知道,在這本劇本集中,施如芳老師是如何在“情”與“無情”之間找到平衡的。她是否在探討,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時我們不得不放下的情感,亦或是,在經曆過深刻的情感之後,反而能達到一種更超然的境界?我希望書中能展現齣施如芳老師在劇本創作中的“哲思”,她如何將這些復雜的人生課題,巧妙地融入到歌仔戲的藝術錶達之中,讓觀眾在欣賞精彩劇情的同時,也能有所感悟。

评分

這本《願結無情遊:施如芳歌仔戲創作劇本集》的書名,就帶著一種說不齣的韻味。歌仔戲,對我來說,一直是中國傳統戲麯中最接地氣、最有生命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承載瞭太多普通人的情感和故事。而施如芳老師,更是歌仔戲界的一位大師,她的作品總是能夠引起強烈的共鳴。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是被它的質感所打動,厚重而又不失精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閱,去感受施如芳老師筆下的世界。我尤其想知道,在這本劇本集中,施如芳老師是如何處理“願結”與“無情”之間微妙的關係的。“願結”是一種主動的期盼,而“無情遊”似乎又帶有一絲超脫。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施如芳老師在劇本創作中的“巧筆”,她是如何在看似矛盾的概念中,找到完美的結閤點,如何將復雜的情感,用簡練而富有張力的文字錶達齣來。我相信,這本劇本集,將不僅僅是一部優秀的戲劇作品集,更是一次深入瞭解施如芳老師藝術思想和創作哲學的絕佳機會。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上那兩個字“無情”,就足以勾起我無窮的想象。在歌仔戲的世界裏,情是永恒的主題,無論是恩怨情仇,還是傢國大義,都離不開一個“情”字。而“無情”,似乎又與歌仔戲的傳統氣質有所不同,它會引人思考,這是否意味著對傳統情感模式的挑戰,亦或是對某種更高層次情感的追求?施如芳老師的歌仔戲,一直以其創新和深刻著稱,我深信在這本《願結無情遊》中,定能窺見她對藝術的獨到見解和對人性的深度挖掘。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施如芳老師在劇本創作中的“破與立”之處,她是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創新,將歌仔戲推嚮新的高度。例如,書中是否會探討她如何打破程式化的錶演,如何引入更具現代感的敘事手法,以及如何讓觀眾在觀賞時,産生更深層次的共鳴。對我而言,這本劇本集,不僅是一次閱讀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啓迪,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歌仔戲的藝術魅力,以及施如芳老師在其中所扮演的引領者的角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