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结无情游:施如芳歌仔戏创作剧本集

愿结无情游:施如芳歌仔戏创作剧本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歌仔戏
  • 施如芳
  • 戏曲
  • 剧本
  • 台湾戏曲
  • 传统戏曲
  • 文化
  • 文学
  • 艺术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施如芳六出歌仔戏的创作剧本《帝女.万岁.劫》、《大漠胭脂》、《人间盗》、《梨园天神桂郎君》、《无情游》、《冻水牡丹》,写的虽是古人古事,却取材新颖,意境动人,铺陈了人性的温度与生命的深度。不论是父王杀女的血泪挣扎、北周公主大漠和亲的爱恨情仇或丑恶的音乐奇才受世人嫌弃的愤恨不平,这些舞台角色在精心布局的剧本中精采呈现,一向通俗的歌仔戏,在施如芳冷静却深情的笔下,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传统戏曲的文学性与精致性。在光影交错、氤氲迷蒙的戏曲舞台谢幕后,我们仍然可以见到剧中人在文字里活灵活现、如泣如诉……

作者简介

施如芳

  台湾彰化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硕士。

  现为编剧,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级专技人员。

  志在一剧之本,写自己想看的戏;与「唐美云歌仔戏团」搭档创作多年,为歌仔戏走出言浅意深、雅俗共赏的路向;近年开始参与其他戏曲、戏剧剧团,除了仍耽溺于载歌载舞说故事,其余形式不拘,写过歌仔戏、京剧、崑曲、豫剧、歌剧、音乐歌舞剧;擅于量身设戏,合作过的演员和剧团,几乎囊括台湾戏曲中壮年辈的众名角;作品质量可观,跨界的触角甚广,获2010年《表演艺术》十年回顾特别企划「戏曲」、「戏剧」两类并举,京剧作品《快雪时晴》获文学评论家王德威高度期许,《天下杂志》特刊惊艳推荐;应邀为「豫剧皇后」王海玲表演艺术生涯五十週年编创《花嫁巫娘》。

跨越时空的叙事:当代文学思潮与古典回响的交织 一部深邃的文学探索,聚焦于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困境、伦理重塑与精神觉醒。 本书汇集了多位当代华语文学界的重量级作家及冉冉升起的新锐声音,通过小说、散文、诗歌与实验性文本等多种形式,勾勒出一幅复杂而引人深思的时代画卷。它并非对历史的简单复述,而是以高度的现代意识和批判精神,解构我们所处的现实结构,探讨在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人性的坚韧与脆弱。 第一部分:都市丛林的迷宫与异化——现代生存的哲学侧影 本辑收录的叙事作品,核心关切指向了城市化进程对个体身份认同的消解与重塑。小说家们以锐利的笔触,穿透钢筋水泥的表象,深入探讨了“在场感”的缺失。 《静默的数据流》(长篇小说节选):描绘了一群在高度依赖信息流动的虚拟世界中寻求真实连接的白领群体。故事通过非线性叙事结构,穿插大量心理独白与技术文本片段,揭示了在算法主导的生活中,情感如何被量化、被预测,以及主人公如何试图通过“断网”的仪式性行为,来重新捕获自我意志的边界。叙述者对“效率至上”的现代价值观提出了深刻的质疑,尤其关注了职场压力、代际沟通障碍和“数字孤独”的普遍性。作品风格冷峻、理性,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借鉴了卡夫卡式的荒诞感,同时融合了赛博朋克的视觉意象。 散文集《墙外风景的凝视》:几篇核心散文聚焦于通勤路上的观察,探讨了“公共空间”的私人化与“私人空间”的公共化这一悖论。作者运用细腻的感官描写,捕捉了地铁车厢内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之间无言的张力,以及面对日常重复性劳作时,心灵产生的微妙逃逸机制。其中一篇名为《玻璃反射的人影》,尤其深入地分析了现代人如何通过消费符号来构建自我形象,以及当这些符号崩塌时,身份认同如何瞬间失重。 第二部分:伦理的边界与记忆的重构——个体记忆的对抗 本书的第二板块,挑战了既定的时间观念和道德框架,探索了创伤、记忆以及历史叙事中的权力运作。 诗歌系列《非线性时间纪事》:这组诗歌摒弃了传统格律,以自由体和碎片化的意象构建。诗人通过对“失语”的反复书写,试图抵达语言抵达不了的领域。主题集中于“遗忘的政治性”——谁有权利被铭记,谁的痛苦被系统性地抹去。其中,《黄昏的碑文草稿》采用多重视角,交叉呈现了同一历史事件在不同当事人叙述下的面目全异,凸显了历史真相的相对性与主观建构的必然性。诗歌的节奏感模仿了心跳和呼吸的起伏,充满内在的搏动。 短篇小说《尘封的信件编号》:探讨了家族记忆的代际传递问题。故事设定在一家旧书店的继承人身上,他偶然发现了一批被加密的信件,揭示了其祖辈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道德抉择。作品的张力来自于“知情者”的负担与“无知者”的平静之间的冲突。作者巧妙地设置了多个“叙事陷阱”,引导读者去判断何为真正的“忠诚”与“背叛”,其核心是对“继承”这一概念的深刻反思——我们继承的究竟是财富、血脉,还是未被解决的愧疚? 第三部分:自然、科技与精神的对话——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文本转向了对人类与非人类世界的连接、科学进步的伦理困境以及精神探索的深层命题。 实验性文本《硅基的梦呓》:这部作品以意识流的手法,模拟了一台高级人工智能的内部运算过程,但文本中充满了对自然现象的诗意想象和对“感知”的哲学拷问。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幻,而是试图通过模仿非人类的思维逻辑,来反观人类自身感官的局限。文本大量运用了数学符号与自然意象的并置,探讨了创造与被创造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生命”定义的延展性。 哲思随笔《大地的沉默》:作者以返璞归真的姿态,审视了当代人对自然环境的疏离感。这些随笔并非空洞的环保口号,而是深入到对“尺度”的理解。当人类的科技可以将自身影响力扩大到行星级别时,我们如何重新校准自身的谦卑感?作品穿插了对古代朴素哲学思想的引用,特别是强调了“物我两忘”的状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从“功利”视角抽离的清醒空间。 总结而言, 本书集结的作品群像,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多样的艺术手法,共同编织了一张关于当代精神世界的复杂地图。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直面那些难以名状的焦虑、破碎的联系以及对意义永恒的追寻。阅读的过程,如同在重重迷雾中进行一次智力与情感的探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切从深情出发  王安祈
推荐序:因坚持而自由  徐亚湘
自序:在剧场的光里说故事
帝女.万岁.劫
大漠胭脂
人间盗
梨园天神桂郎君
无情游
冻水牡丹
施如芳编剧作品演出一览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一切从深情出发 王安祈(国光剧团艺术总监)

  我对如芳的认识从她的戏开始。

  大约一九九○年代初,我看了唐美云歌仔戏团的新编戏《荣华富贵》和《添灯记》,深觉剧本情味醇厚,开始注意编剧名字,从此知道了「施如芳」。

  而后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漠胭脂》,歌仔戏唱词一向给人的印象是通俗的,如芳的《大漠胭脂》却高度文学化,不仅融入乐府民歌「天苍苍,野茫茫」,如芳自己新编的几段宛如现代诗的唱词,更令人惊叹。唐美云歌仔戏的精致化与如芳剧本的文学性是交相成就的。

  如芳文学剧本最高的表现在《无情游》和《梨园天神桂郎君》。前者剧名取材自李白诗,后者改编自《歌剧魅影》,如芳的文学视野出入古今中外,而一切出之于心有所感,不只是题材炫奇而已。《无情游》一段古月今尘意境的营造,首度呈现了歌仔戏「交互观照」的视角,同一女子超越时间跨度,今昔对看,抒情境界之高前所未见。此刻,「分割舞台」不仅是剧场设计,也不是叙事手段,而是情境到位之必然。《梨园天神桂郎君》一段〈且慢来〉,也使这出戏的价值抛开「歌仔戏改编自音乐剧」的话题纠缠,体现了自我独立的文学意义。当文笔钩出了人心底层流动摇曳的万缕千丝,当文笔能在抒情达意之上更体现意境,古今中外各种文学形式顿时相通。此时讨论什么「跨文化」或「剧种语言特质」都是多余的,如芳深邃幽杳的情思与冷静清刚的笔调,本身即是纯粹的美。

  有些歌仔戏专家认为如芳的唱词并非歌仔戏的本格正宗,但我认为,现代诗般的语言或许是打开歌仔戏现有格局、提升文学意境的一把钥匙。

  如芳并不堆砌美文雅词,一切从深情出发,她的人生体悟极为深刻,心思极为细腻,风生水涌、月落潮生,自然界瞬息万变皆有感于心,且又不只是少女般的纤细柔情,如芳冷静观照,能为歌仔戏注入宽广的大格局。更为可喜的是,世情诸般体验,如芳常愿与我伊媚儿分享,这些年来,我们几乎成为谈心笔友,有时无事,通信只谈会心处,彼此虽难得一见,却总觉肝胆相见。

  二○○五年左右国光剧团接到教育部关切,希望演一部「本土京剧」,我当下想到了如芳。我在邀请她编剧时,首先表明了官方的期待,而如芳不疾不徐,不管政治正确与否,竟从「外省人家书」里读出了感动,想到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题材,借寻帖的动作贯串东晋至民国五个世代,编出的剧本远远超越政治的提示,进而至于古往今来流离心事的祕境。这出戏是京剧与交响乐的跨界,更是如芳跨越现实的例子。

  同样的情形见于《黄虎印》,这是姚嘉文狱中所写以台湾民主国为背景的小说,而如芳应其所邀编为歌仔戏。这出戏的政治前提使人未看先担心,但看戏之后,竟有一种奇异的感受。虽然其中有些片段水准参差,但最后男女主角在废墟里的一段爱恋,竟予人〈倾城之恋〉的意蕴。民主国失败,两人恋情成就,颓圮之中的情爱滋生,悲喜杂糅,哀乐交织,是人生之荒谬,也是人生之必然。

  如芳告知要把她的歌仔戏作品编为剧本集出版,我非常高兴,戏曲剧本的出版极为不易,戏曲编剧的同好更为难寻,寂寞艰辛的路上且喜有友人相伴,谨以此文祝福如芳的剧本集广为流传。

推荐序2 

因坚持而自由 徐亚湘(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教授)

  如芳是懂得坚持的人,不论在为人及艺术创作上皆然,我一直这么认为着。

  记得二○○二年如芳还在《表演艺术》杂志担任文编时向我邀了一篇稿子,交稿后,令我意外的是,她竟「称职」地向我提出了文稿多处需要修改、调整之处,老实说,当时对于她言之成理的尽责善意,当下我是有些情绪的,但是,我很清楚,打从心底我佩服她的专业态度及自我要求。而往后多年,我则持续地在她的编剧创作及诸多作品中,在在印证了这样的印象。

  当代戏曲编剧实实地难为,肩上既有「传统」的包袱,后面又有你该「创新」的不断催促。跨的步伐小,被人嫌保守,步子跨得大些,又被批评失了根本。进退之间,「观众要的只是一出好戏」这样的普世价值,就常常被高谈剧种特质美学的言论所模煳。

  如芳很幸运,她并未在「传统∕创新」的摆盪间浪费过多的气力与能量,创作的前期,她得唐美云的知遇之恩,让她的才情可以放心、集中地为好戏的追求而施展挥洒,而她欲召唤的观众定位明确,则让她的作品能不为传统的形式所缚而有新的可能与视界。如芳在她的〈孤独而自由——我的歌仔戏编剧之路〉一文中说得好:「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只在乎戏曲的内在程式,毕竟,作品有无足可服人、感动人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才是戏曲文本能否与其他文学品类平起平坐的关键。」我相当认同她「深入人物的灵魂」、「先说好一个故事」的创作理念,这毕竟是观众审美的最大公约数,也才是戏曲艺术在未来得以延续的主要原因。

  尽管没有编剧专业训练的背景,如芳因着新编戏的创作特质及其秀异才情,仍然为我们创作出一出出的好戏,而后者,更是能一显其艺术坚持意义的关键。她的剧本文词质美,常能写出人物至情至性,让人在观赏∕阅读当下,立即产生认同与共鸣,比如在《冻水牡丹》里琼枝的唱词:「若不是这款的艰苦囝,哪会开嘴唱歌就藏悲声?」一语把廖琼枝老师的生命与艺术联系点得通透,而在小琼枝与琼枝的轮唱中:「我在台顶哭到心肝痛,假戏真作想的是家己无阿娘」、「越来越茫雾是您的面容形影,您甘犹认会出琼枝仔的歌声?」则让我在泪眼中忆起了《夏王悲歌》一剧李元昊忆子段的悲鸣。相同的艺术感动,只因作者有情,情至生春。

  台湾当代新编戏曲剧本的发表除散见在相关专业期刊之外,剧本集专书的出版屈指可数。原因无他,一因戏曲编剧少,持续创作且具一定品质者更少;二来是可能的读者少,小众中的小众似乎是难逃的宿命;三则演出的延伸性小,新编戏多为名角量身打造,原有优势难为他团他人所能复制。所以,编剧是否有高知名度及其作品是否具备一定的文学性,即成为新编戏在舞台闪过片刻光芒后,是否得以文字永铭的关键。

  当如芳告诉我她的六个歌仔戏剧本将由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时,我真为她及读者感到高兴,身为她的戏迷我必须实说,看她的剧本要比看演出有着更大的享受和愉悦,读者的意会与想像,将远远超越舞台上可能会有的局限。看过演出最好,没看过的读者也不会遗憾,因为那在阅读当下的情感流动与艺术交会将会是一致的。

  人生的聚合离散在「缘」一字。我虽曾深切地希望如芳与唐美云的合作能长长久久,但二人各自的发展不也都为歌仔戏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可能吗?念此也就释然。坚持写自己想看的戏,坚持下笔前以情先行,坚持编剧心中恆有观众在,坚持出出得见开创性的如芳,我确信妳的创作因坚持而更自由了!

自序

在剧场的光里说故事

  戏剧(曲)不分东西方,其源头,都和仪式脱不了干系。剧场原是聚众乞灵之事呀,剧本因此不比其他文学品类,作者但凭胸中丘壑,在案头上自给自足地完成,文责自负,光彩独得。剧本为剧场而生,身为剧作者,註定要与有缘人共创共享作品,「无情」的历练,从本子写完的那一刻,才刚开始。

  面对二度创作的演员、导演、编腔作曲,面对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来的观众,剧本得不得人心、挺不挺得出场面,永远要当下验证的。然而,也就是这样了:声色一场,戛然而止,和行了一场仪式,或做了一场梦,并无两样。

  我在最典型的演员剧场以编剧立身。行礼如仪,梦过一场又一场后,终于生出了可笑复可怜的念头:取几个旧作,收拾俐落些,用文字留点雪泥鸿爪吧。

  「什么?出剧本书!」一般人肯定叫出来:「看戏多好!谁要读剧本啊?」虽少喝采,我心意已决。于是,惊动亦师亦友的安祈总监、亚湘老师早早赐了序,自己没完没了地大修小改,还「慧眼」独具地找上青年版画家王午,在此之前,他根本没看过这六出歌仔戏,却愿共襄「盛举」,以其内热外刚、不落俗套的木刻,为拙作凝练意象,最后,承蒙联合文学编印出版,使这本书别有一番繁华落尽的气蕴。

  在艺术之路上,外子柯宗明殷勤守护于我,时时擎历史之灯为我照见境界,他见我这一迷,就是两年多,硬是把小书做成了「年度大戏」,真是啼笑皆非,一语道破我的不切实际:「剧本要上舞台才算数,妳改了本不见得能再演,何必花这种工夫?值得妳精益求精的,是下一个作品!」

  欸,我何尝不知道出剧本书是虚妄的执念呢?但这么多年来,眼睁睁看着呕心沥血写的作品,落在「首演定终身」、「首演即是绝唱」的循环中,几乎没有机会修本重演,来不及看到演出的人,永远比看过的人多——即使这是大环境使然,我也灭不了创作者的一点志气呀!

  对我来说,每一部新编戏都始于混沌未明的想像,只能老老实实地跌撞进去,同剧中人行住坐卧活过一回,甚至,步步逼到悬崖撒手供出底气,他们才肯吐出「气口」与你交心,容你在他们的人身缺憾上作文章。如此贴近生命情态的全本戏经验,让我读到泰戈尔的诗句「我将一次又一次地死去,借以认识生命的无限」(I shall die again and again to know that life is inexhaustible)时,忍不住掉下泪来。笔下的剧中人们,岂是为了一次亮相而召唤我的?我总得在剧场的生灭不息里,为他们争个气长!

  过去,见闻「未完成」的艺术作品,或听到有人带着「一定来不及完成」的自觉在创作某作品,总感到莫名悽怆,尤其是后者,「做不完为什么要开始呢?」我不相信也不愿想像,人何以要许这样的悲愿!

  直到写了京剧《快雪时晴》,如幻似真地看见书圣王羲之写下「未果为结,力不次」,以顿首之姿敬领天意:「牵挂的事没有结果,终究做不到了呀」;直到父亲飘然往生,真的一次也没有进剧场看过女儿的戏,钝根的我才认了:写了那么多年戏,何曾真正明白生死呢?原来,人生总有一些事,註定来不及。

  在父亲生命倒数的日子里,我写得特别勤、特别多,一琢磨出样子,就呈到父亲面前,他身子快活些,就会戴上老花眼镜读剧本。晚年他写旧体诗,读起戏曲本子津津有味,「没看到演出有什么关系?妳的剧本,老爸可是比别人多读好几版呀」,在病榻上,他这样宽慰过我。我也想,老人家是故意不去看戏的。他要教给我,善解「未果为结,力不次」的遗憾,是剧作家的天命;他要鼓励我,知音者,可以从文字看见独立而完整的灵魂。

  而母亲传达给我的,则是戏迷大众的心声。她说过好几次:「我最喜欢《大漠胭脂》了,唐美云作将军,许秀年作公主,戏演得好,衣服又穿得漂亮……」

  啊,二○○三年的《大漠胭脂》!正是这一出戏,让我开了心眼:第一次接收到剧中人深刻的召唤,第一次在排练场上,移位到中央的位子,直勾勾地望进名角眼睛里去。从那一刻起,我更不肯驯服于戏曲的程式,也不想写那叫我仰望的人与事,因为我知道,我的创作不只是戏,更是有机的生命。「灵犀引路,愿得一心人」,往后立主脑、掘灵魂,对应当下,当是为酬知己而写了。

  如今盘点起来,在《大漠胭脂》之后,我已不知不觉地展开光影交错的探索,再也没有一个作品,按顺叙法,一环一扣地说故事,採场景光,照亮小生小旦的爱恨情仇和一身华服——《无情游》穿插倒叙,《人间盗》五更灯火掩翳,《梨园天神桂郎君》三股时空扭缠唿应,《帝女.万岁.劫》两刃相交、血光惨然,小品如《冻水牡丹》,也在意识流里往来穿透。

  重修《大漠胭脂》,惊诧于字里行间匍匐前进往死里写的蛮劲,想当年呵,那是我与唐美云共同拥有过的纯真年代!正是这位名小生发豪语:「不管什么样的题材、人物,只要妳写得出来,我就演得出来!」让我在歌仔戏的母土上,一念精诚地为她和剧团量身创作,恣肆挥洒,一本接一本写了十年,练就了「『本』立而道生」的胆识。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至今,我还在剧场的光里说故事。

  我仍然偏爱戏曲。它的声色歌舞令人愉悦,足以对抗现实世界的不美;它有浸透时间的老灵魂,足以笑看人间烟火中的庸碌与迷茫。不过,戏曲当真需要能与当代对话的故事;好的故事可观可感可招展,一如人身难得,而我情愿寤寐求之,只因为,渴望与更多人分享戏曲曾经带给我的「神圣时光」。一剧之本若写得够好,便能召唤观众,召唤创作伙伴,甚至为这文化世故度甚高的表演艺术,召唤出更贴切而美妙的形式。

  谢谢邱婷女士,是承传北管世家衣钵的她挺身制作,让我有信心为歌仔戏写出《帝女.万岁.劫》;谢谢廖琼枝老师,是她拼一身为歌仔戏树立「不只是明星」的艺术典范,还容我不知天高地厚,戏里戏外慢慢领略她的好;对于唐美云,我无意说谢,只想给她一个尽在不言中的拥抱,是她眼底有人性的深、生命的深,触动我内在的鼓声,让我在这条路上有了不寻常的入处。

  因为写戏、作戏,我一次次忍受着作品必然不完美,也一次次地,在时间之流里乘愿再来,试图在下一个作品弥补上一个作品来不及做到的事。当我为这六出戏一一新拟故事大纲时,赫然发现,自己真爱用删节号呀,或许,我从不曾具足了断剧中人生死的信心,我想说的是,缘起不可思议,板尽处余音缭绕,戏虽然落幕了,故事还在继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愿结无情游:施如芳歌仔戏创作剧本集》中,我便能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艺术气息。歌仔戏,总是我内心深处一种温暖而亲切的存在,它似乎总能触碰到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而施如芳老师,更是将歌仔戏的这种魅力发挥到了极致,她的作品总能让人回味无穷。拿到这本书,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尤其好奇,施如芳老师是如何在“愿结”这样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词语,与“无情游”这样带着些许疏离感的意境之间,找到创作的切入点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当人们主动选择连接时,是否也意味着某种情感的放下,或是对另一种生命状态的向往?我希望书中能够体现出施如芳老师在剧本创作中的“独到之处”,她是如何在保持歌仔戏传统精髓的同时,融入更具现代审美的元素,如何让那些经典的人物和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我而言,这本剧本集,无疑是一次深入理解歌仔戏艺术,以及感受施如芳老师创作智慧的绝佳契机。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有着特殊的偏爱,而歌仔戏,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施如芳老师的名字,在歌仔戏界,更是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她的作品总能带给人惊喜和震撼。《愿结无情游:施如芳歌仔戏创作剧本集》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以来都对剧本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好奇,尤其好奇像施如芳老师这样才华横溢的创作者,是如何构思出那些引人入胜的情节,如何塑造出那些令人难忘的角色,又如何将传统戏曲的韵味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结合。我特别希望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施如芳老师对于剧本创作的“心法”,她是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意念,逐步打磨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故事。例如,书中是否会披露她在构思某个经典剧目时,所经历的灵感碰撞,或者在人物塑造上,她是如何在尊重历史或传说人物的基础上,赋予他们新的情感维度和内心世界。我相信,这本剧本集,不仅仅是为歌仔戏的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阅读材料,更是为有志于从事戏剧创作的后辈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学习范本。

评分

这本《愿结无情游:施如芳歌仔戏创作剧本集》的书名,就带着一种说不出的韵味。歌仔戏,对我来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接地气、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承载了太多普通人的情感和故事。而施如芳老师,更是歌仔戏界的一位大师,她的作品总是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是被它的质感所打动,厚重而又不失精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阅,去感受施如芳老师笔下的世界。我尤其想知道,在这本剧本集中,施如芳老师是如何处理“愿结”与“无情”之间微妙的关系的。“愿结”是一种主动的期盼,而“无情游”似乎又带有一丝超脱。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施如芳老师在剧本创作中的“巧笔”,她是如何在看似矛盾的概念中,找到完美的结合点,如何将复杂的情感,用简练而富有张力的文字表达出来。我相信,这本剧本集,将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集,更是一次深入了解施如芳老师艺术思想和创作哲学的绝佳机会。

评分

初次捧读《愿结无情游:施如芳歌仔戏创作剧本集》,就被其深邃的书名所吸引。它不像寻常的剧本集那样直白,而是带有一种哲学思辨的韵味,仿佛早已暗示了其中故事的复杂性和人物内心的挣扎。歌仔戏,在我看来,是极具生命力的表演艺术,它不仅仅是戏剧,更是情感的宣泄,是文化的传承。施如芳老师的作品,我虽未曾尽数看过,但但凡听闻,皆是惊艳。她的剧本,总能将那些经典的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赋予新的解读,让观众在熟悉的叙事中,体会到别样的情感冲击。我尤其好奇,在这本剧本集中,施如芳老师是如何处理“无情”二字的。这究竟是指人世间的冷漠,还是指某种超脱的情感状态?书中是否会探讨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界限,以及个体在社会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些剧本,窥探到施如芳老师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洞察,以及她如何将这些复杂的思考,转化为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舞台呈现。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通往歌仔戏艺术精神内核的窗户,让我有机会去理解一位杰出剧作家内心的世界。

评分

《愿结无情游:施如芳歌仔戏创作剧本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引人遐思的意境。“愿结”二字,似乎暗示着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某种关系的渴望,而“无情游”则带出一种飘渺、超脱,甚至是带着些许无奈的旅程。歌仔戏,一直是我心中最富有人情味的一种戏曲形式,它贴近生活,充满真挚的情感。而施如芳老师,更是将歌仔戏的这种特质发挥到了极致,她的作品总能触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我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想知道,在这本剧本集中,施如芳老师是如何在“情”与“无情”之间找到平衡的。她是否在探讨,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时我们不得不放下的情感,亦或是,在经历过深刻的情感之后,反而能达到一种更超然的境界?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施如芳老师在剧本创作中的“哲思”,她如何将这些复杂的人生课题,巧妙地融入到歌仔戏的艺术表达之中,让观众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也能有所感悟。

评分

这本《愿结无情游:施如芳歌仔戏创作剧本集》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子苍劲而又不失细腻的美感,古朴的字体,以及那似乎蕴含着无尽故事的插画,让人还没翻开书页,就已经被深深吸引。我一直对歌仔戏有着莫名的情愫,那种唱念做打的张力,那种浓烈的情感表达,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而施如芳这个名字,在歌仔戏界早已是响当当的招牌,她的作品,总能跳脱出传统戏曲的框架,融入现代人的情感体验,却又不失其精髓。所以,当得知有这样一本剧本集出版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拿到书的那一刻,厚实的手感,细致的纸张,都传递着一种匠心独运的诚意。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字里行间,那些曾经在舞台上鲜活起来的人物,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那些婉转动人的唱腔,仿佛又在我眼前重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施如芳老师在剧本创作中的思考,她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如何赋予古老戏曲新的生命力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剧本的集合,更是一次深入了解歌仔戏艺术,深入理解施如芳创作理念的宝贵机会。我希望书中能有对剧本背后故事的解读,对人物塑造的思考,以及对唱腔设计的心得体会。

评分

当我看到《愿结无情游:施如芳歌仔戏创作剧本集》这本书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歌仔戏的美好画面。从小时候跟着长辈在电视机前看歌仔戏,到后来逐渐长大,对戏曲有了更深的理解,施如芳老师的作品一直是我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的剧本,总是能够将那些古老的故事讲得新鲜而动人,让年轻一代也能感受到歌仔戏的魅力。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发现了一个宝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了解施如芳老师是如何构思那些跌宕起伏的剧情,如何塑造那些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及她是如何通过文字,将歌仔戏独特的唱腔和表演融入其中。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施如芳老师在剧本创作中的“巧思”,比如她在情节设置上的匠心独运,在人物对话上的精雕细琢,以及在情感表达上的细腻入微。我相信,这本剧本集,不仅能让我重温那些经典的歌仔戏,更能让我对歌仔戏的创作艺术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加欣赏施如芳老师的才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两个字“无情”,就足以勾起我无穷的想象。在歌仔戏的世界里,情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恩怨情仇,还是家国大义,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而“无情”,似乎又与歌仔戏的传统气质有所不同,它会引人思考,这是否意味着对传统情感模式的挑战,亦或是对某种更高层次情感的追求?施如芳老师的歌仔戏,一直以其创新和深刻著称,我深信在这本《愿结无情游》中,定能窥见她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度挖掘。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施如芳老师在剧本创作中的“破与立”之处,她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将歌仔戏推向新的高度。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她如何打破程式化的表演,如何引入更具现代感的叙事手法,以及如何让观众在观赏时,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对我而言,这本剧本集,不仅是一次阅读的盛宴,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歌仔戏的艺术魅力,以及施如芳老师在其中所扮演的引领者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古典而又现代的美感,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装帧,都透露着一种用心。《愿结无情游:施如芳歌仔戏创作剧本集》这个书名,更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歌仔戏,一直是我心中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它承载了太多中华文化的精髓。而施如芳老师,更是将歌仔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她的作品总是让人耳目一新。我尤其期待在这本剧本集中,能够看到施如芳老师在“愿结”与“无情”之间的巧妙平衡。是否在探讨,人生中那些看似美好的连接,背后也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无情”?或者,在经历过复杂的情感纠葛后,才能达到一种超脱的“无情游”境界?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施如芳老师在剧本创作中的“功力”,她是如何将这些深刻的哲学思考,融汇到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之中,是如何通过那些经典的唱腔和表演,将情感推向极致,又如何在观众心中留下长久的共鸣。这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艺术探索之旅。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剧本集,不仅仅是提供给演员和导演的参考,更是一扇让普通读者能够窥探艺术创作奥秘的窗口。《愿结无情游:施如芳歌仔戏创作剧本集》的出现,正是满足了我这样的期待。施如芳老师在歌仔戏创作领域的成就,毋庸置疑,她的作品总是充满着生命力,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创新。我非常好奇,在这本剧本集中,施如芳老师是如何处理“愿结”这个概念的。这究竟是人与人之间主动的连结,还是命运的安排?而“无情游”又暗示着怎样的情境?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地展现施如芳老师在剧本创作中的“匠心”。比如,她是如何构思每一个角色的动机,如何设计每一个情节的转折,以及如何将那些充满情感张力的唱词,融入到整体的叙事之中。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她对人物心理的细致描摹,对故事情节的严谨安排,以及对舞台呈现的独特想象。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认识施如芳老师的又一个机会,更是走进歌仔戏创作世界的一场精彩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