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的爸爸、妈妈不会在孩子身上找错误,而是从自己与孩子的相处中领悟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跟着孩子的步伐共同进退。家长们有一种概念,现在对孩子的一切付出都等于投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个父母的心愿。
父母因为经历了成长的辛酸,而不愿意让孩子去受自己曾因为没有指导和能力的前提下所受的苦难。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每一个家庭中,成员之间都免不了发生摩擦。每一代的人都在家庭的发展中佔据着重要的位置,每一代人也都有自己专属的「使命感」,因为相互的爱和关心,也因为相互的期望和支持。聪明的父母们不会把一些不健康的压力传导给孩子,让孩子失去生存的快乐。
然而,爱之适足以害之,当孩子所领略的与父母付出的完全无法同调,一切都将因此而变调……
作者简介
胡晓梅
心理谘询师,拥有自己的谘询工作室。对年轻父母的教育和对孩子的心理辅导经验丰富。着有《不要用身体谈情说爱》、《破解人生的N个困惑》、《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给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态度》等畅销书籍。
前言
一、爱不是错,错的是无止境的爱
1.你是母亲,不是保母
2.奖励不见得是好事
3.是让孩子健康,还是要他肥胖
4.教会孩子付出,才是聪明妈妈
5.再忙,也要陪孩子一起游戏
6.当孩子吵闹的时候
7.允许孩子哭,但绝不纵容
二、管制是爱,但孩子不知道
1.强迫不是爱,是自私
2.请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3.孩子吃喝拉撒都要管?
4.别让孩子生活在紧张的环境中
5.给他一个自己的「秘密基地」
6.打骂孩子请慎用
7.相信孩子,或者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信任
三、应该尊重他,更应该引导他
1.太自由的不良后果
2.别让孩子单独上网
3.体罚是把双刃剑
4.孩子需要适当的压力
5.困难不一定要让孩子自己面对
6.与孩子沟通,比什么都重要
四、鼓励孩子,也别忘了教他谦虚
1.当心把孩子夸成「草莓族」
2.怎样的夸奖不正确──不顾事实的虚夸
3.怎样的夸奖无意义──事后很久才出现的夸奖
4.慎用你的物质奖励
5.正确的夸奖三要素
6.给孩子适时适当的夸奖
五、别当孩子最不喜欢的批评家
1.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叛逆?
2.你的批评有道理吗?
3.「你真笨」是禁忌语
4.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5.先压抑你的满腔怒火
6.简单有效的批评技巧
结语──让爱成为前进的动力
前言
一位母亲对教育专家哭诉,自己的孩子冷漠得让人心寒。
这个才八岁大的男孩,已经学会了花钱如流水。母亲劝导儿子要学会节俭,他竟然振振有词毫不在意地说了一句:「没钱生我干嘛?」而母亲生日那天发生的事更让他们难过──父亲请孩子去对妈妈说句生日快乐,他竟然翻翻白眼,说了一句:「又不是我的生日。」
「我跟他父亲工作都不稳定,但是为了孩子,自己哪怕省吃俭用,也要买最好的给他。有任何好东西都先想到孩子,没想到最后竟然是这种结果……」母亲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彷彿有说不尽的委屈。
「你真的爱你的孩子吗?」听完母亲的哭诉,专家认真地说道,「你这不是爱,而是害!」
原本泪流个不停的母亲愣住了。天下有多少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辛苦工作,起早贪黑,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出人头地吗?别的不敢说,在对孩子的关爱上,她坚信没有多少人比自己的程度更深。但这个母亲不知道的是,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也正是因为这个「爱」。
爱本身没有错,但表现爱的方法却是多种多样。就像糖可以给人提供能量,但是使用不当,吃得太多、太少,或者吃了变质的糖,也会让人生病。
遗憾的是,不少父母的爱都是盲目甚至自私的──他们只求自己问心无愧,哪在乎孩子是不是应该接受这份爱?当爱变成了负担或者纵容,你有想过他们幼小的心灵会遭受怎样的变化?
没有做错事的孩子,只有做错事的父母。说那位哭诉的母亲咎由自取可能太残酷,但事实的本质就是如此。倘若她对孩子少一点付出,多一点索取,事情或许不会那么糟。
溺爱会让孩子变得冷漠人性,我们都清楚。但问题并不仅仅如此简单──与此同时,另外一群家长却站上了天平的另一端:她们自认没有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或者抱着一贯的尊重支持态度,或者是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严格要求高标准。他们对孩子别样的爱,同样换来了最不想看到的结果。他们或者太过自我、缺少对别人的关心,或者倔强叛逆让人束手无策。
难道培养一个独立聪明、懂得关心别人的孩子真这么难?
爱不是错!错的,是我们教育的方法。仅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种“拨乱反正”的感觉。《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错误迷思》,这个书名简直就是直击痛点。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这一代家长,很多都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所以特别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什么都想替他们安排好,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但这种“好”,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书中可能在提醒我们,过度的保护和安排,反而可能让孩子变得脆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不懂得感恩。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列举哪些具体的“错误迷思”。比如,是不是我们觉得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就是为他们好,但实际上孩子可能因此压力过大,失去了玩耍和自由探索的时间?又或者,是不是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过于注重分数和成绩,而忽略了他们情商和品德的培养?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更客观、更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学会放手,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去尝试、去犯错、去成长。
评分《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错误迷思》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也让我产生了很多思考。我总觉得,现代社会信息爆炸,育儿理论层出不穷,有时候反而让人无所适从。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流,试图点破那些我们可能一直深信不疑,但实际上是误导我们的育儿观念。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解释“疼”和“溺爱”之间的微妙界限?是那种物质上的无条件满足,还是精神上的过度干预?我特别希望书中能给出一些具体的指导,帮助我们识别那些看似“爱”却可能适得其反的行为。例如,孩子犯错时,我们是习惯性地去指责,还是应该引导他们反思?当孩子表达负面情绪时,我们是简单地安抚,还是应该帮助他们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清晰、更科学的育儿框架,让我们能够真正做到“爱”而“不溺”,培养出真正健康、独立、有能力的下一代。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足够吸引我了——“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错误迷思”。我一直觉得,在育儿这条路上,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用自己的经验和感觉去套用,结果有时候适得其反。这本书光看名字,就好像一盏明灯,指出了那些我们可能习以为常,却实际上是误区的行为。我特别好奇,那些所谓的“好爸妈”最容易犯的错误到底是什么?是被过度溺爱,还是在看似“爱”的名义下,无形中给孩子设下了限制?比如,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为了孩子好”,其实是在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或者因为害怕孩子吃苦,就替他们包办了一切,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分析这些“迷思”的,又是如何提供更健康、更科学的育儿建议的。尤其想看看,它会不会挑战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些育儿观念,比如“孩子就该听父母的话”,“只有严厉才能管好孩子”之类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颠覆性的认知,让我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点,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真正地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
评分我最近在读一本关于育儿的书,书名叫做《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错误迷思》。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自我审视的旅程。它用一种非常坦诚且直接的方式,揭示了许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可能陷入的误区,而这些误区往往包装在“爱”和“为你好”的外衣下。我最深刻的体会是,书中并没有直接指责家长,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分析,让我们自己去体会那些“疼”和“爱”之间细微却至关重要的区别。比如,我们常常以为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就是爱,但书中可能在探讨,这种无限制的满足是否正在剥夺孩子学习等待、学会付出和理解“不”的机会?又或者,我们过于害怕孩子受伤、失败,从而过度保护,是不是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应对挫折、锻炼意志的宝贵经历?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在不经意间,用一种“过度关怀”的方式,限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妨碍了他们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评分作为一名经常在育儿论坛上活跃的妈妈,我接触过不少育儿书籍。这次拿到《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错误迷思》,我首先就被书名吸引住了。它直接点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自认为付出了一切,但结果却不如预期。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界定“疼”和“爱”的界限的。是不是意味着,有些我们认为是“疼爱”的行为,在孩子成长的长远来看,反而是一种伤害?比如说,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第一时间冲上去替他解决,这到底是帮了他,还是剥夺了他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我还在思考,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一些我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育儿观念,比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在现代社会,这种“苦”的定义是否需要重新解读?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辨别和调整自己那些可能错误的育儿习惯,让我的孩子能够真正受益,而不是被我的“好意”所束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