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主动力,
来自父母的少干预!
代替孩子回答问题,孩子顺便学应对技巧?
用金钱作奖赏,孩子念书有动力?
主导孩子的兴趣,养出下个小天才?
错!这么做只会浇熄孩子的动力!
只有具备动力的孩子,不必大人三催四请,
也能主动学习、与人互动、
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少干预、少否定,多点正向回应,
营造有利孩子天性的环境,
就能保有孩子的动力!
孩子有主动力,
教养就不再好费力!
本书特色
.有了这本,教养不再又累又无力!
父母们希望孩子多运动、保持学习热情、自己打理好生活起居……,却讲到嘴破舌烂都没用,觉得管教孩子很累;老师们觉得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做事不负责,自己准备了半天的课程没人听,越来越心灰意冷,甚至怀疑起自己是不是当老师的料?孩子们觉得上学好无聊、生活不快乐,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有趣新奇的节目,嘴角的弧度却不曾上扬……。在教养孩子的路上,无论是「父母」、「老师」,或是「孩子」,似乎没人觉得满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切,都是因为孩子的「动力」被浇熄了!当孩子没有动力时,自然读书就不会认真,做事当然也不愿负责,对于生活和学习都失去热情时,却被强迫要做他没有动力的事,更不可能快乐。本书作者就要和你分享,如何从日常与孩子的互动中,营造有利孩子保持动力的环境,让教养不再好费力!
.引领父母察觉自身恐惧,打造维持孩子动力的环境
父母强盛的控制欲、过高的标准……不仅会浇熄孩子的动力,更让孩子看起来「很有问题」,但是,其实父母们都没发现──孩子的问题,通常就是父母的心结或恐惧!一般对教养的建议,多半从亲子「问题」的角度切入,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方法。然而问题与苦恼都是因当事者的意向所引起的,所以身为教养者的父母,应该从学习察觉自己开始,了解结果及影响,并逐渐了解隐藏在自己背后的恐惧和信念是什么,而它们又是如何影响自己教养的方式,继而学习何谓「爱的行为」,让亲子走向「有爱」之途,缔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才有可能营造使孩子动力自燃的环境。先学会爱自己,才能为孩子启发源源不绝的动力!
.告诉你,如何避开炸毁孩子动力的地雷
用金钱当奖赏,鼓励孩子考试考高分、用高标准激励孩子「好还要更好」、好心代替孩子回答问题……。你知道,这些行为都会破坏孩子天生的学习力、好奇心和主动力吗?透过本书作者的分享,你将发现以往看似对孩子好的行为,正是炸毁孩子动力的地雷!只有避开这些地雷,你的孩子才能主动又快乐!
.小羽妈妈的Q&A专栏,解答你的教养疑问
「孩子讨厌唸书、孩子总是很被动、不专心……怎么办?」教养是一项长期的学习,却也有不少令人困扰的问题,需要为人父母的尽快处理。为了协助各位父母缩短摸索方法的时间,小羽妈妈透过Q&A的问答方式,针对几个最常见的教养问题,分享自己或是别人使用过的好方法,在教养的路上与你共同学习、成长。
作者简介
廖小羽
「读者也可以叫我『小羽妈妈』,这样比较没有距离感!」小羽说,她想要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扮演像朋友一样的角色,和各位爸爸妈妈分享教养路上的心得。
她,是两个女儿的妈,也是个对人、事、物充满兴趣的自由文字工作者。
喜欢说故事,写故事,观察。
担任过彩虹妈妈、故事妈妈,喜欢跟小朋友们混在一起。
曾于Yahoo!奇摩的「读物摩人」专栏、自由时报两性专栏、宏□网站、台湾电子簿网站担任特约作家。目前的工作内容,以出版洽谈、企划、採访、撰稿及个人写作为主,相关经验近十五年。自己从事创作,同时也担任出版协助,文字类别多元化,作品多半见于书籍、杂志,有亲子教养类也有童书,作品曾获新闻局推荐。
Part 1 先爱自己,才能为孩子启发动力
当了父母之后,你是否发现,与孩子的互动中,似乎有着自己小时候和父母相处时的影子?
孩子,正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射出你身上发生过的种种足迹。你对孩子的要求或不满,可能正是你对自己的要求和不满,最早则来自于你被父母的相同对待。或许,过去你没有得到足够的爱,让你得从各种追求完美的方式来找到定位,并且忘了如何爱自己。
从现在开始,你将可以从与孩子的相处中,学习如何爱自己。一对真正懂得如何爱自己的父母,正是孩子最需要的动力助燃物!
孩子的问题,就是你的心结
妈妈真的不必当超人!
放下高标准,放过自己和小孩吧!
对孩子的强烈控制慾,来自你的不安全感
别让无形的枷锁,坏了你的家庭生活
Part 2 爱,是最好的燃料
教养孩子跟指导机器人是不同的,有生命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爱。
只有感受到自己被爱的孩子,才有能量在生活中展现主动性,更因为小的时候已经被满满的爱给灌饱了,在未来的人生中,有足够的力量靠自己前进。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之中,对孩子传达我们的关爱。当孩子感受到爱的时候,一切都不是问题,更别说是培养更种能力。
你的眼神,造就孩子的心神
给孩子「专属的」时刻
相信孩子有话要说
认同孩子心中的感觉
爱,从欣赏开始
做孩子的心灵避风港
道歉,让亲子关系更好!
Part 3 让孩子喜欢上自己
「什么样的教养,会塑造什么样的孩子」,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不喜欢自己,而不喜欢自己,正是孩子失去动力的首要原因。本篇将透过各式教养型态,引导你该如何从生活中,让你的孩子喜欢上自己。当孩子越喜欢自己,你会发现,孩子也跟着变得可爱了呢!
用界线代替严格,孩子才不会说谎、患得患失
少批评,孩子才有好人缘、有自信、少叛逆
用管教代替叫骂,教出不内缩又温柔的孩子
用引导代替期待,教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孩子
认同天赋,教出对生命展现热情的孩子
Part 4 培养孩子不怕尝试的能力
「勇于尝试」的定义很广,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或是从挫折中站起来,都能让孩子累积对自己的信心及尝试的勇气。
希望孩子勇敢,你就要先勇敢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帮助孩子跨越它
当孩子自信心不足时,鼓励是最大的助动力
孩子犯错时,让孩子知道错误使人进步
鼓励孩子坚持兴趣,让动力倍增
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他才能勇于尝试
与其担心,不如一同了解
鼓励之外,适时赞美也很重要
Part 5 给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
一个人,要能够为自己负责,很重要的基础便是──他会思考,并且有选择的能力。
我们从小到大,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却不见得能够经常做出有自信的决定。其实,要能够做出对的思考,才能够有对的选择,因此,我们要
从生活中教孩子如何判断事情的严重性,如何做出比较好的选择,而且要给孩子「想想看、选选看」的机会。
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
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有主见的孩子会说「不」
与孩子共同选择电视、电玩
陪孩子一起策划活动
与孩子讨论电影、音乐会及阅读的书籍
用思考的心情,与孩子一起看考卷
引导孩子思考「说谎」这件事
Part 6 培养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金钱可以买得到的,却也有金钱买不到的。本篇除了提供父母指导孩子管理金钱的方法,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金钱管理负责,也引导父母如何和孩子讨论「金钱的价值观」。
不以金钱贿赂孩子
从小学理财,长大才不会理错财
孩子的理财第一课:写收支本
在「想要」与「需要」间做分配
价格与价值,不一样
带孩子体会金钱之外的无形收入
Part 7 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一个人能够思考、为自己负责、凡事具有好奇心与动力,便能够产生他独有的创造能力。专家也指出,创造力是从现在到未来不可或缺的能力。孩子的竞争力,就从创造力开始!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好朋友
手作、美劳都是创造力的来源
允许孩子改造
认同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
从游戏中玩出大道理
带孩子外出吃饭,体验不同的食物力
引导孩子从文化中,激发自己的创意
Part 8 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在过度保护、过度指导下成大的孩子,会失去独立和自我负责的力量,变成喜欢依赖,不敢冒险,甚至没有自信,因此,独立正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
独立,从不当「抢答父母」开始
尊重孩子想独立的意识
让孩子跳脱家庭旅行去
与孩子共同研究地图
在长假中,让孩子学着规划生活
最终的独立,是跟自己做朋友
Q&A 这些情况怎么办?
Q:孩子不懂时间管理,怎么办?
Q:孩子不专心,怎么办?
Q:孩子对学习失去热情,怎么办?
Q:孩子很被动,怎么办?
Q:如何让孩子做家事?
Q:孩子冷漠,怎么办?
Q:手足爱吵架不互相照顾,怎么办?
作者序
让孩子主动想要,比强迫安排更重要!
星期三的下午,孩子和同学萍萍买了便当后,一同回家里吃饭。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聊的都是班上发生的事情。此时,我拿出水果,与孩子们一起吃,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
「对了,我们等一下想去小薇家写功课,可以吗?」女儿突然问。
「既然妳和萍萍都在我们家,何不干脆找小薇过来写?」
「我跟妳说喔~」女儿正经八百地回答:「我们要买午餐给小薇吃。」
原来,小薇的妈妈希望小薇去补数学,但小薇硬是不肯,两人从早上就僵持着,谁也不让步,眼看上班上学的时间到了,妈妈在气沖沖之下出门,也忘了给小薇午餐钱。
听到女儿的叙述,我转问萍萍:「你们喜欢补数学或英文吗?」
「我想没有人会喜欢吧!」萍萍又接了一句:「不过我很不懂耶,小薇的数学又不差,为什么还要补数学?」
我认识一位妈妈,在孩子幼稚园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学数学、英文,到了孩子三年级时,除了数学、英文、小提琴外,连作文也学了。
当问起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这么多时,这位妈妈回答:「这样才能帮孩子从小打好基础。」她告诉我,她所认识的亲朋好友、邻居中,不少人都是这样让孩子提早打好基础,将来数学好、英文好,作文也写得吓吓叫。
「那,妳儿子有没有说过不想学这么多?」我很好奇。
「当然有,不过我还是要求他一定都要上,不然将来怎么办?」
说到「孩子的将来怎么办」,的确是父母最关心的事,一位妈妈甚至说:「我也觉得孩子连星期日都要补习很辛苦啊,可是不这样,将来怎么办?」
这样的心情,我也曾经有过,眼看着身旁有小孩的人,不是让孩子补数学,就是让孩子提早接触理化,如果没有补数、理,至少也会学英文,加上听到太多人说:「小学四年级的数学会突然难了起来,国中更难,没打好基础就完了」、「国中英文比小学难很多,很多国小没补英文的孩子都放弃了」、「早一点把英文学起来,国中就可以减少一科的负担」……诸如之类的话,让我也十分挣扎,觉得孩子国小可以不补数学,但「好歹要学英文」吧!
于是,当女儿一年级的时候,我就曾经问过附近的英文补习班,想为女儿将来的英文学习做准备。
不料,从未学过英文的女儿,在学校考试的成绩还不错,加上先生是属于「把学校教的学好就OK」,又看到女儿放学回家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画画、玩、看课外读物),我也就没有让她去上坊间的英文班。
虽然如此,我必须说实话,我的一颗心依然有些忐忑,毕竟听到太多人说「国小的英文实在简单到不像话,到了国中有很大的落差」之类的话,总觉得似乎还是得安排女儿学英文比较好,于是,即使女儿在二下之前,英文考试几乎都是满分,我仍然不死心地用「赞美法」问女儿:「既然妳从来没学过英文,也能考这么好,表示妳有语言天份,要不要趁早学更多,让英文更好?」
女儿却回答:「妈妈,虽然我英文考得好,可是我对英文真--的-完-全-没-兴-趣。」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说什么也不愿意在外面补英文的女儿,竟然在小学三年级时改变了。
记得开学后不久,女儿吃完晚餐后,突然问:「妈妈,妳是不是很希望我学英文?」
「看妳自己想不想学啰,不过我觉得英文学了就不要放弃。」我给了一个很中肯的答案。
「好,那我要学。」
「妳是说妳-要-学-英-文。」女儿点点头。
怎么可能?这个一向对英文一点儿兴趣也没有的女孩,何时变得喜欢起英文了?还主动要求要学英文?
细聊之后才知道,原来,女儿在这个新班级最要好的麻吉Candy,妈妈在学校附近开英文班,一个星期上一次,一起学习的,除了Candy外,有几位也是女儿认识的同学。在暸解了Candy的妈妈使用的课本及教学理念后,我觉得很不错,于是也让女儿正式加入课后的英文学习班。
从完全不想要到主动开口,我发现孩子不是不愿意,而是缺乏学习的动力--动力的来源是很多元的,有的孩子因为启蒙老师很会教,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有的孩子是为了考高分而学习;也有人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就对老师教的科目特别用功;甚至像我女儿这样,想与好朋友一起学习而学习。
当然,孩子原先的动力,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失,此时,父母们千万不要顾着骂孩子「虎头蛇尾」或对孩子生气、觉得孩子浪费钱,因为,孩子才是真正在现场学习的主角,很多时候,或许因为老师教的方式孩子听不懂、无法接受,或是教学环境不舒服、甚至其他原因失去学习的动力。
女儿在四年级时告诉我,她想停止课外英文的学习,乍听之下我不太能接受,觉得她怎么可以轻易放弃,但经过长聊后,我採取相信她的态度,而升上五年级后,她告诉我班上没有额外补英文的人不到三分之一,加上观察到她在学校的英文成绩并没有退步,也让我更加信任她的决定。
在教养孩子的路上,我一直在学习着。过去,我跟许多父母一样,担心在升学体制下,孩子的成绩如果不理想,将来怎么办?但后来我发现,一个喜欢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的价值而快乐;一个独立的孩子会懂得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一个学会选择的孩子,在决定及判断上面将会更精准;一个勇于尝试的孩子,在面对压力时能够自我克服;一个有管理金钱能力的孩子,不会坐吃山空;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经常有突破性的成果。
只要父母愿意相信孩子,培养孩子上述六大能力,将来孩子就具有主动探究事物的能力,并且愿意坚持下去,在人生中找到最适合的舞台--这正是父母最希望的事,不是吗?
让孩子主动想要,比强迫安排更重要,而主动想要的自燃力,就在父母的爱与六大能力中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无为而治”的智慧。我一直以为“管”就是“教”,越“管”孩子越能进步,谁知道适得其反。这本书颠覆了我很多固有的观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养”不是控制,而是赋能。它强调了“创造有利孩子天性的环境”的重要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我总想着怎么让孩子变得“优秀”,却没想过他本身就带着很多“优秀”的种子,只是我用各种“安排”和“规训”给埋没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那些我强行让他做的,他真的喜欢吗?那些我为他选择的道路,真的是他内心渴望的吗?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让孩子主动”,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通过改变我们自身的行为模式来引导。与其不断地催促、监督,不如先把自己变成一个“观察者”,去发现孩子闪光的地方,去捕捉他们偶尔流露出的兴趣点,然后顺势引导,为他们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听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耐心。我需要放下自己的焦虑,学会放手,去相信孩子本身的力量,相信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相信他内在的驱动力。
评分我一直觉得,教养孩子就像一场精密的工程,需要设计师(父母)精心规划每一个环节,确保万无一失。结果却发现,这样的“工程”造出来的“产品”往往僵化而缺乏生机。这本书就像一本“解构工程”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将整个“工程”的控制权,慢慢地交还给“产品”本身。它提出的“最不费力的教养”,听起来有点“反内卷”的味道,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与其说是“不费力”,不如说是“费巧劲”,将力气花在刀刃上。我们最大的“巧劲”,就是去“创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我驱动”。这就好比你希望一株植物茁壮成长,与其天天去给它浇水施肥,不如先给它找一块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然后让它自己去汲取养分,自由生长。书中的一些例子,虽然没有详细展开,但足以引发我很多的联想。比如,孩子为什么会对某个玩具着迷?为什么会对某个话题刨根问底?这些都是他们内在天性的显露。我的任务,不是去“教”他知识,而是去“发现”他的兴趣,然后“支持”他去深入探索。这种思路,让我从一个“焦虑的管理者”变成了一个“支持性的引导者”,感觉压力瞬间小了很多。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棒了,它让我看到了教养孩子的新视角。我一直以为“教养”就是要“教”和“养”,而且是父母居主导地位,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结果这本书告诉我,最“不费力”的教养,恰恰是把“安排”的空间留给孩子,而父母的角色更多的是“环境的创造者”和“需求的满足者”。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颠覆,但细细想来,却非常有道理。我之前总是习惯性地去“命令”和“规划”,给孩子设置各种目标,生怕他落后。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才是最强大的。如果我能为他创造一个能激发他兴趣、满足他好奇心的环境,他自然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变得优秀,而且是带着快乐的。这种“让孩子凡事主动又快乐”的状态,正是我一直追求的,但却总是用错误的方式去努力。这本书像一盏明灯,指引我放下不必要的焦虑,学会相信孩子的潜能,学会为他提供一个能让他自由飞翔的天空,而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子。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实践书中的理念,去成为那个真正能让孩子发光发热的“环境设计师”。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给孩子提供的,究竟是“养分”,还是“束缚”?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让我明白,我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精心安排”,很可能扼杀了孩子最宝贵的“主动性”和“快乐”。以前我总是担心孩子“不听话”,害怕他们走弯路,所以事事都要插手,帮他们“规划”好一切。结果呢?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主见,脸上也总是挂着一种“被迫营业”的表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创造有利孩子天性的环境”,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它不是让你撒手不管,而是让你成为一个“环境设计师”,为孩子搭建一个能让他们自在探索、快乐学习的舞台。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允许犯错、并且有足够资源的环境里,他会是什么样子?他一定是好奇的、勇敢的、充满活力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应该把关注点从“我能做什么去教他”转移到“我能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他自己去学”。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加尊重孩子、也更加轻松的可能。
评分天呐,最近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简直像开了窍一样!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尽职尽责”的父母,给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报各种兴趣班,规划学习路线,生怕他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呢?孩子越来越沉默,脸上少了笑容,问他什么都说“不知道”,或者一脸不情愿。我一直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教育方法不对,没少看育儿书,学了不少理论,但收效甚微,反而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孩子也跟着受罪。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股清流,让我醍醐灌顶。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的案例,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告诉我,原来最有效的教养,不是“安排”,而是“创造”。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呢?一个能让孩子天性得以舒展、让他们自己发光发热的环境。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试图“雕刻”孩子,而不是“滋养”他。我把自己的期待、自己的规划强加给他,却忽略了他内在的渴望和天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与其费尽心思去“教”,不如花更多精力去“理解”和“支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也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无限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