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要,比父母安排更重要!最不费力的教养是:创造有利孩子天性的环境,让孩子凡事主动又快乐!

孩子想要,比父母安排更重要!最不费力的教养是:创造有利孩子天性的环境,让孩子凡事主动又快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教养
  • 育儿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学
  • 正面教养
  • 自主性
  • 天性
  • 快乐成长
  • 家庭教育
  • 蒙台梭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孩子的主动力,
来自父母的少干预!

代替孩子回答问题,孩子顺便学应对技巧?
用金钱作奖赏,孩子念书有动力?
主导孩子的兴趣,养出下个小天才?

错!这么做只会浇熄孩子的动力!

只有具备动力的孩子,不必大人三催四请,
也能主动学习、与人互动、
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少干预、少否定,多点正向回应,
营造有利孩子天性的环境,
就能保有孩子的动力!

孩子有主动力,
教养就不再好费力!

本书特色

  .有了这本,教养不再又累又无力!
  父母们希望孩子多运动、保持学习热情、自己打理好生活起居……,却讲到嘴破舌烂都没用,觉得管教孩子很累;老师们觉得现在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做事不负责,自己准备了半天的课程没人听,越来越心灰意冷,甚至怀疑起自己是不是当老师的料?孩子们觉得上学好无聊、生活不快乐,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有趣新奇的节目,嘴角的弧度却不曾上扬……。在教养孩子的路上,无论是「父母」、「老师」,或是「孩子」,似乎没人觉得满意。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切,都是因为孩子的「动力」被浇熄了!当孩子没有动力时,自然读书就不会认真,做事当然也不愿负责,对于生活和学习都失去热情时,却被强迫要做他没有动力的事,更不可能快乐。本书作者就要和你分享,如何从日常与孩子的互动中,营造有利孩子保持动力的环境,让教养不再好费力!

  .引领父母察觉自身恐惧,打造维持孩子动力的环境
  父母强盛的控制欲、过高的标准……不仅会浇熄孩子的动力,更让孩子看起来「很有问题」,但是,其实父母们都没发现──孩子的问题,通常就是父母的心结或恐惧!一般对教养的建议,多半从亲子「问题」的角度切入,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方法。然而问题与苦恼都是因当事者的意向所引起的,所以身为教养者的父母,应该从学习察觉自己开始,了解结果及影响,并逐渐了解隐藏在自己背后的恐惧和信念是什么,而它们又是如何影响自己教养的方式,继而学习何谓「爱的行为」,让亲子走向「有爱」之途,缔造和谐的亲子关系,才有可能营造使孩子动力自燃的环境。先学会爱自己,才能为孩子启发源源不绝的动力!

  .告诉你,如何避开炸毁孩子动力的地雷
  用金钱当奖赏,鼓励孩子考试考高分、用高标准激励孩子「好还要更好」、好心代替孩子回答问题……。你知道,这些行为都会破坏孩子天生的学习力、好奇心和主动力吗?透过本书作者的分享,你将发现以往看似对孩子好的行为,正是炸毁孩子动力的地雷!只有避开这些地雷,你的孩子才能主动又快乐!

  .小羽妈妈的Q&A专栏,解答你的教养疑问
  「孩子讨厌唸书、孩子总是很被动、不专心……怎么办?」教养是一项长期的学习,却也有不少令人困扰的问题,需要为人父母的尽快处理。为了协助各位父母缩短摸索方法的时间,小羽妈妈透过Q&A的问答方式,针对几个最常见的教养问题,分享自己或是别人使用过的好方法,在教养的路上与你共同学习、成长。

作者简介

廖小羽

  「读者也可以叫我『小羽妈妈』,这样比较没有距离感!」小羽说,她想要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扮演像朋友一样的角色,和各位爸爸妈妈分享教养路上的心得。

  她,是两个女儿的妈,也是个对人、事、物充满兴趣的自由文字工作者。
  喜欢说故事,写故事,观察。
  担任过彩虹妈妈、故事妈妈,喜欢跟小朋友们混在一起。

  曾于Yahoo!奇摩的「读物摩人」专栏、自由时报两性专栏、宏□网站、台湾电子簿网站担任特约作家。目前的工作内容,以出版洽谈、企划、採访、撰稿及个人写作为主,相关经验近十五年。自己从事创作,同时也担任出版协助,文字类别多元化,作品多半见于书籍、杂志,有亲子教养类也有童书,作品曾获新闻局推荐。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内容,力求详实自然。 --- 《星海拾遗:古代天文学的秘密与想象》 导言:仰望星空,人类永恒的追问 自古以来,浩瀚的夜空就以其无垠的神秘和规律的运动,深深吸引着人类的目光。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宇宙的边界在哪里?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似乎都镌刻在那闪烁的星辰之中。《星海拾遗:古代天文学的秘密与想象》这部著作,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长廊,探寻人类文明早期对宇宙的观测、记录、理解与想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天文学史的梳理,更是一部人类认知发展、文化融合与技术进步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揭示,在没有精密望远镜和现代物理学理论支撑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是如何通过敏锐的观察和严谨的数学推导,构建出影响深远的宇宙模型,以及这些模型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不同文明的哲学、宗教和日常生活。 第一部分:文明之光下的星辰记述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早期文明如何将天象观测融入其社会结构与信仰体系。 第一章: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与星历 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是天文学最早的摇篮之一。本章详述了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及巴比伦人如何通过对金星周期、月相变化的精确记录,发展出复杂且实用的历法系统。重点分析了《穆勒·辛》(MUL.APIN)星表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星体位置的记录,更是占星术和国家祭祀活动的基础。我们将解析巴比伦人如何利用“黄道十二宫”的概念,奠定后世西方占星学和天文学交叉学科的理论雏形。 第二章:尼罗河畔的太阳崇拜与天文建筑 古埃及的文明与尼罗河的泛滥息息相关,而泛滥周期的确定则依赖于天狼星(索普代特)的偕日升。本章考察了埃及人如何将天文学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详细分析了吉萨金字塔群、卡尔纳克神庙等建筑群的精确天文对齐,揭示了这些宏伟工程背后隐藏的宇宙观。我们还将探讨埃及历法(包含平年与闰年的概念)的演变过程及其对行政管理的意义。 第三章:玛雅的精算师与行星周期 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发展出了独立且高度成熟的天文体系。本章聚焦于玛雅祭司们惊人的计算能力。我们将对比解析“长纪历”、“卓尔金历”(神圣周期)和“哈布历”(民用历)之间的复杂换算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将详细重构玛雅人对火星、金星轨道周期的观测数据,并展示他们如何利用这些数据预测日食和月食,超越了当时欧亚大陆的许多同时期文明。 第二部分:古希腊的理性构建与宇宙模型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古希腊,探讨他们如何从纯粹的经验观察转向理论化的几何学和哲学思考,构建了影响西方世界近两千年的宇宙模型。 第四章: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与天体音乐 探讨毕达哥拉斯学派如何提出“天体运行的圆形是完美的”这一核心信念,并试图用数学关系来解释行星的运动。本章将阐述“天体音乐”的概念,即行星在轨道上运动时产生的和谐音律,揭示了早期哲学对宇宙秩序的审美追求。 第五章:欧多克索斯与同心球体系 详细介绍欧多克索斯如何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念物化,构建了第一个复杂的几何模型——同心球系统。分析这一模型如何成功解释了除本轮外的大部分可见天体运动,以及它在逻辑上的严密性与观测上的局限性。 第六章:托勒密的集大成与地心说的完善 本书将重点剖析克劳狄乌斯·托勒密(Ptolemy)的《至大学说》(Almagest)。我们不仅会介绍本轮、均轮、偏心点的复杂构造,还会讨论托勒密体系的真正伟大之处:它提供了无与伦比的预测精度。尽管理论上是地心说的,但其数学工具的精妙性,使其在预测天象方面达到了古代科学的顶峰。 第三部分:东方智慧的独特路径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东方,考察了中国和印度在天文学发展上的独立贡献与独特视角。 第七章: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与星象学 中国天文学的核心特征是“天人感应”观。本章分析了中国古代星占体系的政治功能,以及官员职责——钦天监——的重要性。我们将深入考察《石氏星表》、浑仪、简仪等精密仪器的发展史。特别关注中国对“新星”、“客星”(超新星和新星)的详细记录,这些记录为现代天文学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数据。 第八章:印度的数学革命与三角学的奠基 印度天文学家在没有希腊几何体系影响下,独立发展出了高超的数学工具。本章将介绍阿耶波多(Aryabhata)对圆周率的精确计算,以及他对地球自转的早期认识。重点分析了印度天文台在确定恒星位置和制定历法方面的成就,以及他们如何将天文学知识融入宗教仪式,例如通过精确计算确定节庆日期。 第四部分:想象的疆界与文化的交融 古代天文学的最终意义,在于它如何构建了古代世界的“世界图景”,并将这种图景投射到神话、文学和艺术之中。 第九章:神话的星图:星座的起源与演变 古代社会往往将重要的神祇、英雄或动物的形象投射到天空中,形成了星座。本章追溯了从苏美尔的“牧羊人”(即后来的牧夫座)到中国二十八宿的演变路径。我们将探讨不同文化中,同一批恒星群所承载的截然不同的文化含义。 第十章:历法背后的权力与秩序 历法不仅是时间管理工具,更是社会权力的体现。本章探讨了在古代,谁有权制定和解释历法,谁就掌握了与上天沟通的渠道。分析了古罗马的儒略历改革、中国的“颁正朔”制度,以及历法变更如何引发政治动荡,最终揭示出天文学与国家治理的紧密关系。 结语:现代回望——被遗忘的智慧 《星海拾遗》的结论部分,将聚焦于现代科学如何重新审视这些古代模型。我们发现,尽管地心说在物理学上被推翻,但托勒密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所发展的数学方法,依然是人类逻辑思维的瑰宝。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我们自身认知历史的尊重,理解在有限的工具下,人类求知欲所能达到的高度。仰望星空,我们不仅看到遥远的过去,也看到人类自身无尽的潜能。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Part 1 先爱自己,才能为孩子启发动力
当了父母之后,你是否发现,与孩子的互动中,似乎有着自己小时候和父母相处时的影子?
孩子,正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射出你身上发生过的种种足迹。你对孩子的要求或不满,可能正是你对自己的要求和不满,最早则来自于你被父母的相同对待。或许,过去你没有得到足够的爱,让你得从各种追求完美的方式来找到定位,并且忘了如何爱自己。
从现在开始,你将可以从与孩子的相处中,学习如何爱自己。一对真正懂得如何爱自己的父母,正是孩子最需要的动力助燃物!

孩子的问题,就是你的心结
妈妈真的不必当超人!
放下高标准,放过自己和小孩吧!
对孩子的强烈控制慾,来自你的不安全感
别让无形的枷锁,坏了你的家庭生活

Part 2 爱,是最好的燃料
教养孩子跟指导机器人是不同的,有生命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爱。
只有感受到自己被爱的孩子,才有能量在生活中展现主动性,更因为小的时候已经被满满的爱给灌饱了,在未来的人生中,有足够的力量靠自己前进。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之中,对孩子传达我们的关爱。当孩子感受到爱的时候,一切都不是问题,更别说是培养更种能力。

你的眼神,造就孩子的心神
给孩子「专属的」时刻
相信孩子有话要说
认同孩子心中的感觉
爱,从欣赏开始
做孩子的心灵避风港
道歉,让亲子关系更好!

Part 3 让孩子喜欢上自己
「什么样的教养,会塑造什么样的孩子」,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不喜欢自己,而不喜欢自己,正是孩子失去动力的首要原因。本篇将透过各式教养型态,引导你该如何从生活中,让你的孩子喜欢上自己。当孩子越喜欢自己,你会发现,孩子也跟着变得可爱了呢!

用界线代替严格,孩子才不会说谎、患得患失
少批评,孩子才有好人缘、有自信、少叛逆
用管教代替叫骂,教出不内缩又温柔的孩子
用引导代替期待,教出「知道自己要什么」的孩子
认同天赋,教出对生命展现热情的孩子

Part 4 培养孩子不怕尝试的能力
「勇于尝试」的定义很广,尝试从未做过的事,或是从挫折中站起来,都能让孩子累积对自己的信心及尝试的勇气。

希望孩子勇敢,你就要先勇敢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帮助孩子跨越它
当孩子自信心不足时,鼓励是最大的助动力
孩子犯错时,让孩子知道错误使人进步
鼓励孩子坚持兴趣,让动力倍增
给孩子尝试的机会,他才能勇于尝试
与其担心,不如一同了解
鼓励之外,适时赞美也很重要

Part 5 给孩子思考、选择的机会
一个人,要能够为自己负责,很重要的基础便是──他会思考,并且有选择的能力。
我们从小到大,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却不见得能够经常做出有自信的决定。其实,要能够做出对的思考,才能够有对的选择,因此,我们要
从生活中教孩子如何判断事情的严重性,如何做出比较好的选择,而且要给孩子「想想看、选选看」的机会。

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
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有主见的孩子会说「不」
与孩子共同选择电视、电玩
陪孩子一起策划活动
与孩子讨论电影、音乐会及阅读的书籍
用思考的心情,与孩子一起看考卷
引导孩子思考「说谎」这件事

Part 6 培养孩子管理金钱的能力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金钱可以买得到的,却也有金钱买不到的。本篇除了提供父母指导孩子管理金钱的方法,让孩子懂得为自己的金钱管理负责,也引导父母如何和孩子讨论「金钱的价值观」。

不以金钱贿赂孩子
从小学理财,长大才不会理错财
孩子的理财第一课:写收支本
在「想要」与「需要」间做分配
价格与价值,不一样
带孩子体会金钱之外的无形收入

Part 7 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一个人能够思考、为自己负责、凡事具有好奇心与动力,便能够产生他独有的创造能力。专家也指出,创造力是从现在到未来不可或缺的能力。孩子的竞争力,就从创造力开始!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好朋友
手作、美劳都是创造力的来源
允许孩子改造
认同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
从游戏中玩出大道理
带孩子外出吃饭,体验不同的食物力
引导孩子从文化中,激发自己的创意

Part 8 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在过度保护、过度指导下成大的孩子,会失去独立和自我负责的力量,变成喜欢依赖,不敢冒险,甚至没有自信,因此,独立正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

独立,从不当「抢答父母」开始
尊重孩子想独立的意识
让孩子跳脱家庭旅行去
与孩子共同研究地图
在长假中,让孩子学着规划生活
最终的独立,是跟自己做朋友

Q&A 这些情况怎么办?
Q:孩子不懂时间管理,怎么办?
Q:孩子不专心,怎么办?
Q:孩子对学习失去热情,怎么办?
Q:孩子很被动,怎么办?
Q:如何让孩子做家事?
Q:孩子冷漠,怎么办?
Q:手足爱吵架不互相照顾,怎么办?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让孩子主动想要,比强迫安排更重要!

  星期三的下午,孩子和同学萍萍买了便当后,一同回家里吃饭。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聊的都是班上发生的事情。此时,我拿出水果,与孩子们一起吃,也加入了聊天的行列。

  「对了,我们等一下想去小薇家写功课,可以吗?」女儿突然问。
  「既然妳和萍萍都在我们家,何不干脆找小薇过来写?」
  「我跟妳说喔~」女儿正经八百地回答:「我们要买午餐给小薇吃。」

  原来,小薇的妈妈希望小薇去补数学,但小薇硬是不肯,两人从早上就僵持着,谁也不让步,眼看上班上学的时间到了,妈妈在气沖沖之下出门,也忘了给小薇午餐钱。

  听到女儿的叙述,我转问萍萍:「你们喜欢补数学或英文吗?」

  「我想没有人会喜欢吧!」萍萍又接了一句:「不过我很不懂耶,小薇的数学又不差,为什么还要补数学?」

  我认识一位妈妈,在孩子幼稚园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学数学、英文,到了孩子三年级时,除了数学、英文、小提琴外,连作文也学了。

  当问起为什么要让孩子学这么多时,这位妈妈回答:「这样才能帮孩子从小打好基础。」她告诉我,她所认识的亲朋好友、邻居中,不少人都是这样让孩子提早打好基础,将来数学好、英文好,作文也写得吓吓叫。

  「那,妳儿子有没有说过不想学这么多?」我很好奇。
  「当然有,不过我还是要求他一定都要上,不然将来怎么办?」

  说到「孩子的将来怎么办」,的确是父母最关心的事,一位妈妈甚至说:「我也觉得孩子连星期日都要补习很辛苦啊,可是不这样,将来怎么办?」

  这样的心情,我也曾经有过,眼看着身旁有小孩的人,不是让孩子补数学,就是让孩子提早接触理化,如果没有补数、理,至少也会学英文,加上听到太多人说:「小学四年级的数学会突然难了起来,国中更难,没打好基础就完了」、「国中英文比小学难很多,很多国小没补英文的孩子都放弃了」、「早一点把英文学起来,国中就可以减少一科的负担」……诸如之类的话,让我也十分挣扎,觉得孩子国小可以不补数学,但「好歹要学英文」吧!

  于是,当女儿一年级的时候,我就曾经问过附近的英文补习班,想为女儿将来的英文学习做准备。

  不料,从未学过英文的女儿,在学校考试的成绩还不错,加上先生是属于「把学校教的学好就OK」,又看到女儿放学回家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画画、玩、看课外读物),我也就没有让她去上坊间的英文班。

  虽然如此,我必须说实话,我的一颗心依然有些忐忑,毕竟听到太多人说「国小的英文实在简单到不像话,到了国中有很大的落差」之类的话,总觉得似乎还是得安排女儿学英文比较好,于是,即使女儿在二下之前,英文考试几乎都是满分,我仍然不死心地用「赞美法」问女儿:「既然妳从来没学过英文,也能考这么好,表示妳有语言天份,要不要趁早学更多,让英文更好?」

  女儿却回答:「妈妈,虽然我英文考得好,可是我对英文真--的-完-全-没-兴-趣。」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说什么也不愿意在外面补英文的女儿,竟然在小学三年级时改变了。

  记得开学后不久,女儿吃完晚餐后,突然问:「妈妈,妳是不是很希望我学英文?」

  「看妳自己想不想学啰,不过我觉得英文学了就不要放弃。」我给了一个很中肯的答案。

  「好,那我要学。」

  「妳是说妳-要-学-英-文。」女儿点点头。
  
  怎么可能?这个一向对英文一点儿兴趣也没有的女孩,何时变得喜欢起英文了?还主动要求要学英文?

  细聊之后才知道,原来,女儿在这个新班级最要好的麻吉Candy,妈妈在学校附近开英文班,一个星期上一次,一起学习的,除了Candy外,有几位也是女儿认识的同学。在暸解了Candy的妈妈使用的课本及教学理念后,我觉得很不错,于是也让女儿正式加入课后的英文学习班。

  从完全不想要到主动开口,我发现孩子不是不愿意,而是缺乏学习的动力--动力的来源是很多元的,有的孩子因为启蒙老师很会教,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有的孩子是为了考高分而学习;也有人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就对老师教的科目特别用功;甚至像我女儿这样,想与好朋友一起学习而学习。

  当然,孩子原先的动力,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失,此时,父母们千万不要顾着骂孩子「虎头蛇尾」或对孩子生气、觉得孩子浪费钱,因为,孩子才是真正在现场学习的主角,很多时候,或许因为老师教的方式孩子听不懂、无法接受,或是教学环境不舒服、甚至其他原因失去学习的动力。

  女儿在四年级时告诉我,她想停止课外英文的学习,乍听之下我不太能接受,觉得她怎么可以轻易放弃,但经过长聊后,我採取相信她的态度,而升上五年级后,她告诉我班上没有额外补英文的人不到三分之一,加上观察到她在学校的英文成绩并没有退步,也让我更加信任她的决定。

  在教养孩子的路上,我一直在学习着。过去,我跟许多父母一样,担心在升学体制下,孩子的成绩如果不理想,将来怎么办?但后来我发现,一个喜欢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自己的价值而快乐;一个独立的孩子会懂得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一个学会选择的孩子,在决定及判断上面将会更精准;一个勇于尝试的孩子,在面对压力时能够自我克服;一个有管理金钱能力的孩子,不会坐吃山空;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经常有突破性的成果。

  只要父母愿意相信孩子,培养孩子上述六大能力,将来孩子就具有主动探究事物的能力,并且愿意坚持下去,在人生中找到最适合的舞台--这正是父母最希望的事,不是吗?

  让孩子主动想要,比强迫安排更重要,而主动想要的自燃力,就在父母的爱与六大能力中喔!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无为而治”的智慧。我一直以为“管”就是“教”,越“管”孩子越能进步,谁知道适得其反。这本书颠覆了我很多固有的观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养”不是控制,而是赋能。它强调了“创造有利孩子天性的环境”的重要性,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我总想着怎么让孩子变得“优秀”,却没想过他本身就带着很多“优秀”的种子,只是我用各种“安排”和“规训”给埋没了。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那些我强行让他做的,他真的喜欢吗?那些我为他选择的道路,真的是他内心渴望的吗?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让孩子主动”,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通过改变我们自身的行为模式来引导。与其不断地催促、监督,不如先把自己变成一个“观察者”,去发现孩子闪光的地方,去捕捉他们偶尔流露出的兴趣点,然后顺势引导,为他们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听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耐心。我需要放下自己的焦虑,学会放手,去相信孩子本身的力量,相信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相信他内在的驱动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教养孩子就像一场精密的工程,需要设计师(父母)精心规划每一个环节,确保万无一失。结果却发现,这样的“工程”造出来的“产品”往往僵化而缺乏生机。这本书就像一本“解构工程”的指南,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将整个“工程”的控制权,慢慢地交还给“产品”本身。它提出的“最不费力的教养”,听起来有点“反内卷”的味道,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与其说是“不费力”,不如说是“费巧劲”,将力气花在刀刃上。我们最大的“巧劲”,就是去“创造环境”,让孩子在其中“自我驱动”。这就好比你希望一株植物茁壮成长,与其天天去给它浇水施肥,不如先给它找一块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然后让它自己去汲取养分,自由生长。书中的一些例子,虽然没有详细展开,但足以引发我很多的联想。比如,孩子为什么会对某个玩具着迷?为什么会对某个话题刨根问底?这些都是他们内在天性的显露。我的任务,不是去“教”他知识,而是去“发现”他的兴趣,然后“支持”他去深入探索。这种思路,让我从一个“焦虑的管理者”变成了一个“支持性的引导者”,感觉压力瞬间小了很多。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棒了,它让我看到了教养孩子的新视角。我一直以为“教养”就是要“教”和“养”,而且是父母居主导地位,把孩子培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结果这本书告诉我,最“不费力”的教养,恰恰是把“安排”的空间留给孩子,而父母的角色更多的是“环境的创造者”和“需求的满足者”。这句话听起来有点颠覆,但细细想来,却非常有道理。我之前总是习惯性地去“命令”和“规划”,给孩子设置各种目标,生怕他落后。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孩子内在的驱动力才是最强大的。如果我能为他创造一个能激发他兴趣、满足他好奇心的环境,他自然会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变得优秀,而且是带着快乐的。这种“让孩子凡事主动又快乐”的状态,正是我一直追求的,但却总是用错误的方式去努力。这本书像一盏明灯,指引我放下不必要的焦虑,学会相信孩子的潜能,学会为他提供一个能让他自由飞翔的天空,而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笼子。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实践书中的理念,去成为那个真正能让孩子发光发热的“环境设计师”。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我给孩子提供的,究竟是“养分”,还是“束缚”?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让我明白,我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精心安排”,很可能扼杀了孩子最宝贵的“主动性”和“快乐”。以前我总是担心孩子“不听话”,害怕他们走弯路,所以事事都要插手,帮他们“规划”好一切。结果呢?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越来越没有自己的主见,脸上也总是挂着一种“被迫营业”的表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创造有利孩子天性的环境”,这句话说得太对了。它不是让你撒手不管,而是让你成为一个“环境设计师”,为孩子搭建一个能让他们自在探索、快乐学习的舞台。想象一下,一个孩子在一个充满鼓励、允许犯错、并且有足够资源的环境里,他会是什么样子?他一定是好奇的、勇敢的、充满活力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应该把关注点从“我能做什么去教他”转移到“我能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他自己去学”。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一种更加尊重孩子、也更加轻松的可能。

评分

天呐,最近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简直像开了窍一样!以前总觉得自己是个“尽职尽责”的父母,给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报各种兴趣班,规划学习路线,生怕他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呢?孩子越来越沉默,脸上少了笑容,问他什么都说“不知道”,或者一脸不情愿。我一直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教育方法不对,没少看育儿书,学了不少理论,但收效甚微,反而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孩子也跟着受罪。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股清流,让我醍醐灌顶。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的案例,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告诉我,原来最有效的教养,不是“安排”,而是“创造”。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呢?一个能让孩子天性得以舒展、让他们自己发光发热的环境。读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试图“雕刻”孩子,而不是“滋养”他。我把自己的期待、自己的规划强加给他,却忽略了他内在的渴望和天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与其费尽心思去“教”,不如花更多精力去“理解”和“支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也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无限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