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长、老师、学校共同撑起「以孩子为中心」的百年大计
成就每一个孩子 打造人本环境,教出快乐小孩!
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在哪里?
以孩子为中心,而非以热中目标的家长和官僚的好恶为重。
「以孩子为中心」的真义是什么?
从更基本、更人性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可能需要,然后施予尊重孩子感受的教育,绝非放纵宠溺。
2009农历年前,陈之华回到睽违六年余的台湾,两个女儿也在开学后分别进入国一和小五。
从他乡回到家乡,原本以为熟悉的环境能够让两个孩子快乐学习,
没想到,拥抱她们的却是一连串的考试、写不完的作业……
开学才三週,几乎已经考完芬兰学生一年的分量。
老师也无奈地说:「段考前,还会有更多、更疯狂的情况,这里就是这样……。」
这让陈之华不禁感叹:经历过所谓的「教改」、走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怎么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但没有更活泼、更有效率、更多元、更趋于人性,反而难度更往低年级延展,升学压力也不断向下伸手;整个教学的导向,仍然是以考试、排名和相互较劲来主导?
旅居北欧六年,出了两本畅销书,到处都有人问陈之华芬兰教育的特色在哪里?她总是肯定的说:「以孩子为中心。」不论政府、学校、老师、家长都以孩子的需求为最优先,协助孩子培养一生受用、带着走的能力,永远帮孩子留一扇机会之窗,就是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祕诀所在。
从赫尔辛基回到台北,一年多来,陈之华不改初衷的分享「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观点,借着受邀至各地演讲、书写专栏的机会,近身观察第一线的老师、官员,还有家长,也从女儿的学习历程与体制直接对话。陈之华焦急的伏案写下一篇篇观察心得,对照芬兰在师资养成、政府支援、社会机制上所做的努力,期盼为台湾教育大环境带来更多提醒:
教育,视孩子权利为最先,强调基本能力的养成;
学校,重视过程而非结果,不标榜鑑别度与分数;
老师,旨在引出学习乐趣,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给孩子赏识与尊重,学习靠时间不靠压力。
此外,对于近来正热的少子化问题,以及有关公务员的考评制度,陈之华也提出了值得省思的可行建议。
作者简介
陈之华
旅居芬兰六年,亦曾居住英国、美国、奈及利亚等国多年,旅游足迹四十余国。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视觉传播硕士;曾任职台湾纽约设计公司、美商李奥贝纳广告公司等,并曾于美国开设个人工作},及担任西非洲卡拉巴大学艺术系客座讲师、芬兰赫尔辛基国际妇女会理事。
现为自由作家、专栏作者,前两本着作《没有资优班,珍视每个孩子的芬兰教育》(2008)及《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2009)成为台湾各大书局的年度畅销书籍、选书,以及多处地方政府之推荐好书,已分别出版简体文版本,另外《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已出版有声书版,而韩文版即将出版。
近年来持续接受各大报章杂志、电视与广播节目的专访及专稿邀约,稿件散见于《台北画刊》、《商业周刊》、《小羊月刊》、《康健》、《台湾立报》、《国立教育资料馆》、《国父纪念馆馆刊》等等,现为《亲子天下》、《国语日报》、《旅人志》、《中时部落格》等专栏作者。
曾担任部落格达人评审、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评审、全国教育部落格大赛评审、全国SUPER教师奖评审委员、公视「下课花路米」节目芬兰专辑顾问,现任全国家长团体荣誉领航员、幸福教育基金会顾问等。
陈之华的作品:《没有资优班,珍视每个孩子的芬兰教育》(木马文化,2008)、《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芬兰教育给台湾父母的45堂必修课》(天下文化,2009)、《成就每一个孩子:从芬兰到台北,陈之华的教育观察笔记》(天下杂志,2010)
陈之华的部落格:《北国风情》tw.myblog.yahoo.com/yolanda-chen/(获得2007年全球华文部落格大奖年度最佳「生命记录」首奖)
陈之华的Email:yolandachen24@gmail.com
作者序 孩子的潜能,无限宽广
前 言 保护,是尊重的开始
第一章 从赫尔辛基到台北
给孩子成功机会,他们会学得更好
自我突破才是竞赛重点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差点理论与公车行车之道 不同的学习进程
学习的乐趣
数学不只是演练与计算
将数学运用于生活才是成功
东西教育观的差异
扬优批劣不是最好的
第二章 老师辛苦了
老师,才是关键!
教师尊严,来自专业
好成绩,来自多元能力的好老师
理论与实务并重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老师
老师辛苦了
他们竟然可以选老师
为何不敢跟老师说?
第三章 与孩子一起蜕变
让幼儿充分体验与探索
发展学习乐趣,帮助孩子去探索
享有公平的成长与学习起始点
女儿的同理心
与孩子一起蜕变
青春与课业可以双轨运行
活在当下
教育贵在养趣
孩子的潜能需要空间与时间来开发
赏识与尊重
尊重来自恰如其分的教育
第四章 亲师齐力,共同撑起百年大计
误解
相互提携取代相互责备
回到事物的根源
沟通比评量更重要
再思考一下「不适任」
为何人才变庸才?
工会是专业与尊严的保障
对谈机制
芬兰的教师工会
工会的角色
第五章 少子化背后的省思
养不起
对生命权的重新省思
为育儿津贴生孩子?
玛莉老师的产假
史帝芬老师也有产假
生养儿女的假期可以有多长?
托育中心
找回幼儿教育的初衷
后记 外国月亮,从来就没有比较圆
前言
保护,是尊重的开始
一个夏日午后,我们漫步在赫尔辛基港湾前的「市集广场」(Market Square),享受多日阴雨后的难得艳阳高照;我和女儿们逛了好一阵子之后,就坐在市集摊贩前津津有味地食用着道地的芬兰鲑鱼汤,配上马铃薯碎块炒香肠。
海风徐徐吹来,喝着北国风味浓汤的小女儿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说:「妈咪,前几天,我们学校来了两位老先生,他们跟大家讲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那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因为苏联的军队打进了芬兰,所以在当时才五、六岁的他们,就被心疼孩子受苦的父母送到隔壁的瑞典避难……。」
看着当时才九岁的小女儿,絮絮叨叨转述两位鬓发已苍白的芬兰长者为孩子们拼凑起来的历史点滴,脑海浮现出他们幼时仓皇离家的茫然,心中很是不忍。这群孩子抵达瑞典后被不同家庭辗转收养,度过虽然平静无战乱但孤苦、失落的少年岁月,战争结束后终于有机会重回故土,却已是将芬兰语遗忘大半的成年人,家园不在,亲人也已亡故……小女儿充满怜悯的语音未歇,我早已目眶盈泪。
因为战争而必须逃离家园的各类悲剧,古今中外皆有。父母被迫将孩子有计画的送走,然而在历经战乱流离年月之后,孩子们终获保全、成长并平安回返家园的成功例子不多。在当时艰困的时空背景下,芬兰这些走避他乡的孩子,尽管在日后要面对重新认识家乡、语言与亲人的困顿,但芬兰与瑞典两国合作保护了高达七、八万株民族幼苗的成就,起心动念就只是人口数不多的芬兰人深刻了解,必须尽全力保住自己的年幼子民,国家民族才有未来。
尽全力守护幼苗
历史,从书上读来是一番滋味,但由当事人娓娓道出,却又是另一种情感的冲击。当时的小女儿,平常可不像姊姊,一回到家总会习惯性地详述学校和同学间的各种细节。那天在市集广场上,却一反常态的将在学校里听来、两位老伯伯述说亲身经历的感受,和这段芬兰的伤痛战乱历史,描绘的如此认真、深刻,让坐在旁边啜饮着鲑鱼汤的我,泪水不断地在眼眶里徘徊。
保护,尽全力的保护,是北欧国家尊重生命的开端;不仅对于幼龄子女的生存如此重视,对于死难同胞的最终悼念,也是以同样的心意给予尊重。一九四九年,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第四年,稍从战火蹂躏下获得少许喘息的芬兰,将所有因战争而身故的子民,无论是战死沙场的军人,还是遭无情战火摧残的平民百姓,一律以最高规格举行葬礼,并在墓地竖碑篆文以述说哀思。
生者,生命的延续应当受保护;死者,生命的尊严应当受尊重。因为这一场战争,芬兰让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赞同全力改善对残障人士的照护,也更重视对伤者的医疗和抚慰。这是身为战败国、满目疮痍、受到苏联威逼偿还鉅额赔款的芬兰,在自身依旧穷困时,所仍然坚持对于生命的尊重与保障。
走过芬兰东西南北各城镇里的市民公园、教堂草坪或行经整洁墓地区,经常会见到园内竖立着为国捐躯者的墓碑、纪念牌;不论当地有几位子弟兵为保卫故土而阵亡,英勇事蹟都被严谨的镌刻呈现出来。
人是资产,不是负债
一九九一年,芬兰收容了将近四千位索马利亚难民。如今,走在赫尔辛基街头,不时会遇见这些族裔家庭。芬兰在索马利亚遭逢最血腥内战之际收容了他们,免费给予他们的孩子完整教育,让他们在芬兰社会里安顿下来,发展生活技能。除了看到裹着头巾的索马利亚妇人带着稚子外,不少芬兰家庭因无法生育而收养不同肤色的孩童,也有家庭会在正常生育之外,再收养外籍孩子,其中许多是来自中国的女婴。芬兰家庭视如己出的培育这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给了这些在原来国家可能无法正常成长的孩童们,一个全然不同的人生与前途。
人在北欧,看到他们对于基本生命权与人权的维护与保障、尊重,在我走访芬兰各地城镇的时候,俯拾皆是。这些保护自家子民的生命,也赋予他人新生命的实例,其实都是来自对于生命的基本爱护,也是整个社会给予下一代最切身的一堂生命教育课。
幅员极为辽阔的北欧国家,人丁稀少,也习惯自称为小国,但生活里却多了一份对于人的尊敬与重视。北欧国家政府也习于将人民视为仅有的、珍贵的资产,给予照料与教育。
一个愿意将人视为资产的地方,生命教育里希望达成的「人人相互尊重」的理念,必定会油然而生。将人视为资产的观念和想法,对于亚洲人口数较多的国家来说,似乎仍是遥不可及。会不会就因为人口数量多,「人」就显得不那么值钱?
所以,将生命与人的生存视为可有可无、弃之如敝屣也无所谓,也就难以对于基本生命权益产生尊重。和孩子们谈「尊重」之前,以及我们教育体制习惯夸夸而谈「人本」思维的时候,恐怕都要先想想,如何从整体文化与思维中学会普遍认同保护子女、照料弱势的观念开始。
毕竟,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敬意,必须来自整体文化、社会、国家都能以真诚疼惜的心去看待自己的子民,透过教育机制、社会安全与福利体系,把一代又一代的子民拉拔成长,让人人都有机会,才能进一步期望他们为自己、国家社会,共同创造出一个有意义、有前瞻的未来。
作者序
孩子的潜能,无限宽广
二○○九年一月中旬,离开居住六年的北欧芬兰,回到再熟悉不过的家乡台湾。女儿们开始衔接国内的国中、小学业,我们一家也再次展开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
数不清的好几个晚上,我和孩子一起观看电视晚间新闻时,总会出现一、两则社会新闻的报导:一个被生活逼迫的低收入户家庭,父母带着孩子们烧炭自杀;一位遭受生活打击的父亲,带着儿女投河自尽;在课堂上遭受教师羞辱责打的小学生,来不及接受社工救助的母女共同自绝生路等。
点点滴滴的社会现象映入女儿的眼底、心里,大女儿有一天问我:「可是,妈咪,我们社会课本上写了,考试也考得很多,就是说社会福利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政策。这样一件件的可怜事情发生,我们的福利国政策是应该怎么办呢?」
从北欧搬回台北半年不到的大女儿,手中拿着国一下社会课本翻找到「公民篇」里的「社会福利」章节;她口中念着、手指滑过的那一段课文,特别说明了我们社会福利的基本观念与政策,正是落实一个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础。课文里也同时指出:「社会福利的发展,一方面是因应社会变迁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增进人民的福祉,提高生活品质。」
望着一脸疑惑的女儿和她手上的社会课本,我有点茫然了,脑际还萦绕着电视新闻主播快速讲述那一件件社会新闻的声音,以及 SNG 连线里的悲恸画面。这是很难让她完全理解的困境,因为书本上讲述的、考试考过的福利政策与思维,和我们现实生活里的所见所闻,实在有满大的落差。
为孩子许下的未来
数週后,我在孩子房间书柜上方的箱子中,找出她国一下的社会课本与各种讲义、考卷,仔仔细细地再读过。没错,课本和讲义中都指明:依据我国宪法,社会福利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这样说来,现阶段所有台湾国一的孩子们都曾经读到:「行政院政策纲领载明,我国应建构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津贴为辅,社会救助为最后一道防线的社会安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安全等等概念,或许对于我们一般人和多数的在学孩子们,可能不过是课本里的一个篇章,以及几项考试的测验题目,和你我周遭的现实生活世界似乎仍有一段迷蒙遥远的距离。
我们的孩子们大多只能背了、考了课本里的知识,却未曾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辨讨论和深入了解这些社会福利与安全,对你我以及下一代子孙的生活,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重大影响。或甚至只是暂时放下课本,张开双眼观察周遭的环境一番,再进一步思索,这些社会现象以及「希望」能造福人群的社福政策、制度,短、中、长程的趋势,和政策目的、概念与终极目标,到底所谓何来?你我能对这些白纸黑字写在宪法、课本中的社福思维与愿景,有些什么样的期待?
回到台湾一年多来,我持续为不同的报章杂志撰写专栏,也有机会到各县市,包括金门、澎湖、花莲等地的学校(高、国中小)以及大专院校、图书馆、教师会、家长联盟、中央与地方教育机关等等演讲与分享。每一回,总期盼在分享芬兰教育理念的同时,能与大家一起回到更多基本面与人性层面上去思考。
就像我曾经在旅居芬兰的六年中,透过对于芬兰教育的第一手体认、观察、研究、访谈而化作了我的第一、二本书;这一年来与台湾教育现场的最直接对话,以及经过对于自己家乡这一年来美丽与哀愁的感触,也一篇篇呈现在报章杂志的专栏中,更成为我这本书所希望舖陈的终极关怀。
在国内「少子化」现象与议题已然吵得震天价响的今日,我以北欧的社福体系作为回到台湾所写下第三本书的终曲;介绍了芬兰的托育制度与父母亲职假期、津贴等等的社福与保险制度,不过是希望大家先将这些篇章当成序曲的故事来聆听,如果您觉得有意思,就请再深入去思索,这是否可能有助于提供解决我们现有问题的参考之外,还能为我们社会「生、养下一代」困境,创造出怎么样的光景与未来?
当然,我在写作途中,也曾几度停笔思索,出书之时想必会有人问道:「我们又不是什么『社会福利的理所当然』国家,介绍这些福利政策与措施,与我们有任何关联吗?」
有时,述说一种模式与政策,并不必然会对自身环境产生最直接的冲击与关联,却能间接的促使自己去思索生活周遭的最急迫问题,进而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与思考模式。从我们自己的国一社会课本所教导内容来看,我们还真是在资本主义运作之中,努力迈向社会福利国家的发展道路上,如果有所进步,那可真是全民之福。
回归基本面思考教育
其实,从北欧及芬兰的发展道路和现今成就来看,传统与现代、自我与社会、科技与自然、机械与人性、工作与生活,确实是可以同时拥有与兼顾的。而生育、养育子女,也已经不必然是牺牲妇女的生涯就业与就学研习规划。女性的人生道路选择,不该是只能走向家庭与职场的「零和」竞争模式,而应是更多元、更弹性的宽广天地。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男性的「父亲角色」也应该更加被鼓舞、补助,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除了经济发展面向之外,另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面貌呈现呢。芬兰及北欧在此方面的运作相当成熟,我们不妨敞开心胸来认识与了解。
北欧国家的繁荣与进步,极少会为了只急于先求取功名、成果,而要去牺牲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环境永续经营的取舍上,或是攸关孩子们的就学与成长上。所以,芬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最贫困、残破年代,就已坚定地走向社会福利体系,因为他们深信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照顾人民与社会的公平性。芬兰人深信,钱与经费的多少始终不是最大的问题,重点永远都在如何有效率的用钱。
所以,他们从一九四八年就实施全世界第一个学童免费营养午餐制度;而芬兰的工会体系,尤其是早在一八九三年就开始运作的教师工会,二战之后更走向各级学校体系的教师团体逐步自行整合成为教师总工会。芬兰今日的成功,对芬兰人来说,正是社会福址与经济发展双轨併行的实现。
或许因为我曾在相当不同的文化环境与国家居住过,许多事物之于我,不再只是文化与国度的不同,反而会让我更想要去了解「人」与「教育」的根本,是要为我们的子女、为我们的社会国家带来些什么?所以,我总会在分享理念的同时,希望以更贴切的比方与说明,来阐述心中的想法与期盼,好让大家能更加明了,凡事都应该回归基本面去思考的真义。
曾经,我在演讲会中提过一个比喻:如果有个家庭生了四个孩子,前两个孩子相当聪颖、用功,一路念书拔得头筹,成绩总是遥遥领先;但第三个孩子念起书来,就是经常性的头痛、牙疼、闹肚子,看起来好像完全不似一块「读书的料」;而最小的孩子,正好是轻度身心障碍,未来可能需要更多长期的照料扶持。
如果你正好是这四位孩子的父母,请问你将会如何运用家里现有的资源与教育预算呢?是要拿出最大比例的资源与预算,只专门去栽培最「优秀的两个孩子」?还是你会好好思考,并运用现有或仅有的教育经费资源,给予最需要照顾的孩子最多的关怀,并均衡地让四个孩子都能获得最佳的成长,日后并能各自有所专长?
你是否衷心希望他们四位都能获得到最适当的教育,找到自己最适合的一条出路,并使他们在未来都能有自我实现的机会,以及最起码照顾自己的能力,和追求美好生活能力的基础?
如果,你只想将资产都给最资优的两个孩子,却长期忽略漠视后两位,然后有一天告诉前两位说:「日后弟弟与妹妹的一生,全靠你们了。」你能确定前两位子女日后不会被疏于照料、培育而成为家中头痛的弟、妹给拖垮吗?你能确定他们真的有办法照顾弟妹一辈子,还是在兄长自组新生家庭都自顾不暇之际,还要被三不五时的贫苦无依弟妹所搅扰?原本可以一起成长、适性发展的幼辈,反而成了长辈心中的另一个痛处?
当我在台湾各地分享芬兰教育的哲理与思维时,我时常思索,或许教育真应该首先着手去发觉的问题,就在这「四个孩子」的教育经费运用分配上吧。对于父母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最好的教育资源分配与教育方式,绝对是使每个孩子都能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孩子们的教养与教育学习过程中,让他们都拥有「成功的机会」,借着殊途同归的机制,找到最适合孩子自身特质的方向,让他们在不急躁、不比拚的教育环境中,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是一辈子都能带着走的能力。
美好的机缘与收获
二○○八年四月,天下杂志群的亲子教育总编辑琦瑜来信,邀我撰写教育与教养的书籍。当时我手边正好有其他的书约,所以一路展延到今日才得以和各位见面,这是我的第三本书。虽然这三本书分别由不同的三家出版社出版,但每次的合作都是美好的机缘与绝大的收获;两年前,虽没有机会即刻与琦瑜合作出书,却有缘分开始为《亲子天下》杂志撰写专栏。
一路写来的专栏,得到不少来自各方的回响与共鸣。这本书里收录了部分我在《亲子天下》专栏里的文稿,以及几篇其他报章杂志上刊登的专文。但是,这本书里面,仍有超过七成以上的文字,是我专门为本书所书写的。
我花了不少篇幅介绍芬兰的教师培育与教师工会的机制,主要原因莫过于当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现场都能有成功的机会时,如果我们的教师与教育体系无法理解何谓「成就每一个孩子」,而仍是过往以来最传统的单一模式在教导与评量孩子,那我们衷心期盼要能成就每一个孩子、赋予他们成功机会的想法,其实现的可能性,绝对遥遥无期。所以,教师永远是教育现场能否成功开拓更宽广、更人性视野的最大关键!
教师的训练与养成、教师的尊严、专业、视野、宽容、耐心、同理心等等,除了是教育界的重要关注之外,更应该成为社会的核心关切所在。书中所谈论教育师资的养成、工会组织的发展等公共议题,将会深远影响着你我的孩子,以及接续下来新生世代子孙的教育与发展,更会长远影响我们社会的未来。
这本书,与我前两本书《没有资优班,珍视每个孩子的芬兰教育》以及《每个孩子都是第一名,芬兰教育给台湾父母的45堂必修课》较大不同之处,在于里面有不少篇幅文字的书写,是在我们搬回国内后所面对的教育现场,字里行间夹杂了更多你我都已然熟悉的学校、教室与亲师交流的场景。
对我而言,不论是在北国芬兰的环境里书写,还是回到台湾来写作,只要是介绍或是讲述「教育」,我看到的,从来都不是只有北欧与芬兰,而希望关切的重心永远是教育的本质,以及对于人的关怀与爱护。任何足以触动我内心深处感受的人与事,才是使我愿意持续书写、关注与研究的动力。至于国界、文化、历史、社会的分野之于我,更早已式微退隐。
每当我发现,我在北国看到清彻、望不见边界如大海的广阔湖泊时,我赞叹的,绝非只是北国芬兰明媚的湖泊风光,而是大自然共有共享的万物之美呢。希望书里有值得您深思的想法与观点。任何一扇窗的开启,就像是人类对于大自然里引人探究的深奥之祕,那份充满了无限好奇与敬畏的心思;同样的,一个孩子的潜能,也正像开启一扇窗般的无限宽广,他所需要的,正是你我的那份敬重、期待、呵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