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受生命孕育的各种节奏,如同自然中的季节更迭,花开花落,缘起缘灭。我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中,去微观生命的繁复与缤纷。在自然的氛围与洗礼中,逐渐理解那所谓的二十四节气,正是人生片刻的缩影。年复一年,我们在节气中经历着生命的高低起伏,重温着生命的惊蛰与寒露,预演着生命的凋零与新生……」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挥别冬藏的冷冽,蓄势待发的新芽,如诗句般地直贯生命的核心。在光影交叠的春日树林里,我兴奋地去探索这森林的本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相思树之花,黄澄澄的有如小太阳。在甘霖与暖阳的邀请下,夏日的生命力,从土壤中层层被唤醒。弓背的山稜伏卧着美丽的梦境……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夏日不再驻足等候,我在树下嗅到她离去的讯息。或许是刚割过的草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一种热烘烘的香气。但是我觉得那是秋天独特的味道……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初冬煦阳的穿透下,有的时候什么都不做,也会有好心情;有的时候只是随意在步道上行走,也能展开一场有趣的探索。这是一个像风一样自由的季节……
她是热爱自然、长期关注环境议题的生态纪录片导演,同时也是一个以自然为主题的广播节目制作主持人,当她在准备怀孕,准备成为一个母亲之前曾认真思索,孩子降临的同时,会不会也将是她上山下海「探险」的终点呢?──结果不是!她最终选择和先生做一对「不放弃在自然中玩耍」的父母,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同参与他们一年四时往山里钻、向海里去,进入各种自然情境的历程,而她则透过文字、摄影,甚至录音,点点滴滴记录下在大自然的陪伴下,孩子与她拥有的无数美好体验。
于是,多年来全家一起身体力行,随着节气与时序的流转,在台湾的山巅、海滨、林内、溪畔,甚至离岛,留下大大小小的足迹、欢声、笑影。最后更依着一年24个节气,将这些旅行轨迹转化成24篇动人的自然散文,连同摄影作品,带我们从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领略台湾在不同时节的多样面貌,也分享她与孩子──荳芽姊妹──怎样优游于自然的脉动中,让我们看到在双亲的引导与陪伴下,相差八岁的荳荳与芽芽在大自然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感受和尝试的成长纪实。同时这也是24个亲子自然旅行提案,每条旅行路线都能让亲子充分感知台湾节气的脉动与氛围。
作者简介
范钦慧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学士、美国雪城大学广播电视电影硕士。
现任国立教育广播电台「自然笔记」制作主持人、国语日报科学版专栏作家、独立影像工作者,并担任自然生态摄影学会理事。
从小就是喜欢自然的孩子,却在升学竞争环境下,切断了这份对自然的孺慕之情。二十四岁去美国两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认识台湾。
三十岁之后决定成为soho族,开始拿着录音机与麦克风,上山下海记录起土地的声音。
三十四岁,第一次当妈,开始抱着孩子拍片,从声音跨足到影像记录。四十一岁,第二次当妈,开始认真思考母亲与土地的生命意涵。
文字着作:《倾听森林》(1999)、《与自然相遇的人》(2000)、《台湾生物历》(2001)、《海洋行旅》(2006)、《跟着节气去旅行》(2010)。
影片编导作品:《伤鸟天使》、《梦土》、《黑潮三部曲》(公视)、《台湾瑰宝──重回海洋》(公视)。
曾获四座广播金钟奖、林荣三文学奖、阳明海运海洋文学奖、永续台湾报导奖、文建会地方文化纪录影带奖。入围2006年卓越新闻广播採访报导奖、入围2007年金鼎奖最佳科学图书奖。
推荐序一 献上我至深的礼赞 凌拂 …… 8
推荐序二 心地图 杨茂秀 …… 10
推荐序三 自然节气里的鼓声 陈木城 …… 12
自序 追寻生命的气味 …… 15
【一月 小寒】台北乌来桶后越岭古道 山中传奇 …… 18
【一月 大寒】屏东恆春半岛 奔驰在国境之南 …… 26
【二月 立春】新竹关西 赤足跑过乡村小路 …… 34
【二月 雨水】台北市台大校园 最近的天堂 …… 42
【三月 惊蛰】大雪山国家森林游乐区 高山上找春天 …… 50
【三月 春分】台北新店狮仔头山 大地野宴 …… 60
【四月 清明】新竹白兰部落、鸟嘴山 迷雾中的童话森林 …… 70
【四月 谷雨】台东兰屿 飞鱼之歌 …… 78
【五月 立夏】桃园大溪大艽芎古道 五月雪 …… 86
【五月 小满】台北市南港山 山主人的家 …… 94
【六月 芒种】合欢山国家森林游乐区 上云端寻花 …… 102
【六月 夏至】台北土城弹药库 拥抱城市绿宝石 …… 110
【七月 小暑】宜兰林美石磐、新寮、松罗步道 溪畔协奏曲 …… 118
【七月 大暑】花莲赤柯山、瓦拉米、外海 山与海的拥抱 …… 126
【八月 立秋】澎湖望安 海角一乐园 …… 136
【八月 处暑】金门 金色童年 …… 144
【九月 白露】台北双溪 在水一方 …… 154
【九月 秋分】台中武陵农场、思源垭口 粲然的秋日乐章 …… 162
【十月 寒露】南投惠荪林场 分享秋实的滋味 …… 170
【十月 霜降】马祖列岛 拜访传奇之岛 …… 178
【十一月 立冬】台北乌来信贤步道 漫步在溪畔 …… 186
【十一月 小雪】东眼山国家森林游乐区 自然学堂 …… 194
【十二月 大雪】屏东雾台、颖达农场 冬日的图腾 …… 202
【十二月 冬至】高雄茂林多纳村、茂林村 迁徙密码 …… 210
【贴心小叮咛】
如何让孩子在自然中「解放」25
如何降低探访野地的风险69
孕妇可以登山吗93
如何让孩子不怕爬山101
带婴儿登山要如何准备135
如何在旅途中准备婴儿食物153
【分享多一点】
如何为孩子打造单车环岛之旅33
怎样带孩子去体验稻米文化41
怎么带孩子领略「环境美学」49
如何分别扁柏与红桧59
如何依海拔高度来「阅读森林」77
飞鱼真的会飞吗85
全球暖化对高山动植物有什么影响109
如何让孩子了解关心环境117
什么是附生植物、着生植物、寄生植物125
如何认识望安的绿蠵龟143
什么是孩子学习的「敏感期」161
樱花钩吻鲑的身世169
什么时候最适合欣赏萤火虫177
如何带孩子理解「战争」185
如何「倾听自然」193
如何善用自然教育中心的资源201
台湾原住民到底有几族209
怎么带孩子参与自然社团活动217
节气旅行地图 218
节气旅行资讯索引 219
追寻生命的气味
我经常想起一个关于海龟的故事。
曾经有人为了增加海龟在野地的族群量,于是想等海龟妈妈产卵后,马上把这些蛋带回去人工孵化,然后直接送回海里,以免去小海龟独自爬回海洋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各种风险。然而这样的想法很快就被扬弃了,因为专家发现,小海龟奋力爬回海洋的那段路程,除了要努力避开天敌,还必须努力地贴近并记住这片土地的「气味」,这段记忆,将伴随着牠三十多年在海洋的流浪与漂泊,等牠长大成熟必须孕育幼生时,将重回出生的那片沙滩,无论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引领牠回家的线索,正是曾经匍匐嗅过的土地气息。
这是生命最初的气味,来自土地,来自母亲。
三十岁时,我开始想要去探索这样的「气味」。这才发现,我对所谓「土地的气味」是如此的陌生,却似乎又有强烈的依恋。于是我开始打开感官,去探究、去觉察。然而,这样的追寻,在我成为一位母亲之后,有了更丰富多元的层次。我感受生命孕育的各种节奏,如同自然中的季节更迭,花开花落,缘起缘灭。我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中,去微观生命的繁复与缤纷。在自然的氛围与洗礼中,逐渐理解那所谓的二十四节气,正是人生片刻的缩影。年复一年,我们在节气中经历着生命的高低起伏,重温着生命的惊蛰与寒露,预演着生命的凋零与新生。自然处处皆开示,我们少的就是一份悟性。然而,若是你把孩子带到自然中成长,只要你浸濡地够久,够深刻,你会发现身处的任何一个时间点,都可以有无限地延伸。
这样的叙述,或许太过抽象。但是想想,以节气来分,一年不过是二十四个节气,但是我在书中所写的旅程,却足足横跨了十个年头,主要是从一九九九年我刚开始怀孕,到二○○九年之间的故事,这段时间的我,历经了两次怀孕产女,拍了三部纪录片,写了四本书,哺乳期前后将近五年,日子经常忙得昏天黑地。比起传统女性,我有更多的自由去实践自己的意志,但是在母职的角色中,我很清楚自己是如何受惠于孩子所带来的各种甜蜜负荷,尽管在体力上我绝对吃足苦头,也没有时间好好打理自己、跟朋友逛街聊天。但是也因为她们,我会愿意更认真地善待自己的身体,过健康的生活,因为她们,我有更多的理由去尝试各种挑战,因为她们,我有更多的创意去完成更多的梦想。
这本书足足写了两年多,但是这样的愿望却已经酝酿多年。对我而言,这本书所写的绝不仅是亲子的旅行日记,因为每个故事的背后,都包含着自我生命的追寻,自然万物的对话。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份自然教育理念的实践吧,毕竟我从事了十几年的自然教育,深刻体认到家庭亲子教育与自然教育,对孩子人格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与其站在一边放话,还不如起而力行,而我所能做的,就只是尽量多陪陪孩子,跟着她们一同去发现各种趣味与惊喜。经过十年的努力,我看到的是更贴心、更「容易说道理」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她们拥有一份「自在」。
所谓「自在」,正是来自于一个可以安顿的自己,一个可以抚平的心灵,我深信这是来自于大自然的启蒙。而「自在」,也来自于了解。这本书其实就在串连起一个逐步「了解」的过程。从何开始,从何演绎,从何分歧、从何团聚……,在以节气为背景的舞台上,我试图构筑了台湾的自然地景,随着时间光影的穿梭,我跟牛牛、荳荳、芽芽,时而主角、时而配角,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所串连的故事,对荳芽姊妹而言,可能算是一个生命的序曲,也算是我所能留给她们的「遗产」,她们将会在其中寻找到更多生命气息的印记。种种故事在山林野地上演,我相信对大部分的读者而言,我们只是一个身影,我们能在彼此共同的生命经验中相互激盪,我期待那是一种更宽阔的鼓舞,让更多的人,不必再惧怕带婴孩出门,也不必去担忧那烦琐的家当行李。因为,只要我们够自在,孩子当然也会很自在。
这本书虽然以母亲的角度来写,但是父亲的角色并不缺席。身为「荳芽」工厂的负责人,牛牛居功厥伟,却总是躲在幕后默默支持。事实上,本书的照片大部分是出自于他的大作。我们家的老爸,每次出游,不但要当车伕、还要在步道上当挑伕,从荳荳扛到芽芽,身上还得背上沉重的摄影器材。每次我在步道看到比较漂亮的昆虫或小花时,只需动张嘴说:「爸爸拍」,就看到我们的一家之主,立刻操家伙上阵,任务达成后,再非常得意地显示杰作,获得妻儿的满堂喝采。当然,我也要趁机谄媚一下,真的感谢老天让我遇到牛牛,因为世界上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忍受一个如此迷煳、经常突发奇想,却又冲劲十足的老婆。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献给我的哥哥。在我写书期间,哥哥罹患了癌症,却非常坚强地走入这场生命的风暴。在这本书中也提到了我的童年,那里有我跟哥哥共同的回忆,我们共享的生命「气味」。我想告诉哥哥的是,艰困的「大寒」之后,充满生命力的「立春」就在眼前。而我们将会一起见证着更多生命的奇蹟,并且要把这份美丽,继续传诵下去。(本文为节录)
献上我至深的礼赞
◎凌拂(作家、自然生活者)
作者范钦慧在序言开始,说了一个关于海龟的故事。一翻开书稿,我就被这个自序的开头感动。这经验于我是特殊的,因为内容若何,还没开始看呢!这般简易进入情状,也不是没有原因的。透过某些记忆的片段点式跳出,直觉这个海龟的故事,就是作者本尊。
就某些切面而言,我是认识范钦慧的。曾经在她的节目里谈书,曾经听她重点式的讲她动人的经验故事。如果我没记错,她曾经在哺乳期因为工作,因为出外景,因为胀奶,在异国餵遍某一个村落里的婴儿。女性、工作、母亲、大地、海洋,她的经验极其令我震动。
母乳就是潮汛,海龟的故事抽动大潮滚滚而来。书里说她三十岁开始探索土地,三十四岁第一次当妈妈。对生理的着床、受精而言,她是高龄产妇,对自然深刻的觉醒而言也是,但是怀着丰沛的潮水行旅,潮来潮去,迁徙、筑巢、育雏、餵哺,自然里的胎、养、生、息与她同一脉动。
我几乎一口气看完这本书,引人入胜,精采极了。写得极好,因为真实诚恳,所有的对境于她就是如实的生活,不是目的特显,预先系统设计出来的,所以全真。书中依节气整合,但丰沛野逸不同于人造林,随着孩子的成长,许多地方重临返溯,多元交错,成长的情境彷彿类同一个森林的演替。演递的林相是活的,分秒不同,孩子的成长和森林一样,潜在的磅礡远胜园艺林园造景许多。
这本书以一个嗅闻土地记忆,投入自然的母亲为聚合点,向四围辐射,集女性、工作、家庭、亲子教育、自然科普、文学、生活于一身,深入自然,当澳洲学者玛格丽特.罗曼(Margaret D. Lowman)以孕妇之姿挺着肚子,研究树冠生活群,完成《爬树的女人》一书(先觉出版),我们也有范钦慧怀着大潮来去山海。与其说是她卯足了劲,倒不如说此书展现的是一种密码的开启。生命中我们有太多的未知的印记,潜隐在晦蒙幽浩的某处,得缘时,潜伏的印记在不同的时机一一被唤醒,陆续陆续成就范钦慧的,有她夫、她女、她亲戚、她友人,当然更深一层的是,书中的人物也都互相开启,而后这经验也将开启读者众生。啊,浮游群落,这个情境为许多为夫、为妇、为父、为母……各种族群、角色,以群落型态扩散。生命不都是这样吗?浩如寰宇,它可以是许多人的借镜,乃至对现在越来越宅化的电讯时代;那些被物化在都市,宅化在电脑影讯中的男男女女,啊!开心农场在哪?此书极具启发性,打破了许多我们以为的不可能。
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密,多重交错,研究、观测、厚生、利用,知识可以让对境明晰,但在知识里更恆存的是瞬间心中的灵动。此书融知识于行旅之中,化于一味。说起理论,学院门墙里的严冷,如果把自然都换成了术语,纲目科属,我无宁是取此书,选择置身情境。科学的门槛太高,理论往往只解释一种现象,而情境它包含域外,提供分析,足够滋润与柔软理论,为掉书袋者赋予丰富的分析案例。阳春百雪是一景;草茨荒清是一景;枯木焦林也是一景;大海不择细流,自然兼容并蓄,如果大自然只为学理存在,那必然是地球环境失调的原因之一。
我有幸先读此书,随着作者一家,从立春到大寒走了一圈野地山水,这本书展现的经验与情质真是宝贵,让一个长期向简素自然学习并汲取滋养的生活者深受感动。面对自然,走入是最重要的开启,这本书具有这样的动力,容我向自然里的一家人,献上我至深的礼赞。
心地图
◎杨茂秀(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董事长)
跟着节气去旅行 起先我以为那是一本生活美学的书 可是吸引我的 教育了我的是节气的传统 从此我就会看农民历了
跟着节气去旅行 起先我以为那是一本游记 其实它确实也是一本游记 可是这本游记记的是生命情调与人与大地汇通而成的「心地图」
跟着节气去旅行 有诗的音乐 有图的韵律 还有大人与小孩 在天与地之间 走来走去的生活哲学 这是大地的飨宴 也是一本我想要在养育子女时好好阅读的书
跟着节气去旅行,从人文的观点来规范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作者范钦慧真是幸运,有「小老师」跟在身边,走在大自然之间。看她的书,让我想到一首诗:「我把天空画成蓝色∕我把大地画成绿色∕中间夹着新鲜的空气」上面这个大自然三明治,用食物来比喻画面的精神粮食。我记得我女儿小时候,我读这首诗给她听,她拉着我往门口走,打开门她就高兴了。后来我才了解,大地本来就是一本大书,打开门走出去,就是走进最丰富的书籍里。
如果你随着这本书的作者跟他的家人,依循节气的召唤去旅行,你就一面学会生活中时间的安排,享受着大地的脉动,一面时时停下来,注视许多的细节,小小一朵花、一条虫,转弯处风景的变换,总是让人要停下来、蹲下来,用全身去阅读。例如她在台大校园里面〈最近的天堂〉的那一页,文字这样写:「二月底的春日,野花已开得缤纷热烈,芽芽穿梭在娇小的紫花酢浆草中。她神气地四处顾盼,在草浪中踏步潜行──她就是花,就是活在自然中的小苗。我在花中嗅到惊喜,在孩子澄澈双瞳中看见传奇。」 图则是一个学步的小孩在绿地里跳舞吗?寻找吗?她在想什么?另外一张图是几朵花的特写,这里的酢浆草是述说着幸运吗?还是知识的预备?……(本文为节录)
自然节气里的鼓声
◎陈木城(台湾创意游学协会理事长、中华民国儿童文学协会理事长、台北县永续环境发展协会理事长、作家,也是退休校长)
惊蛰春分,我也早已在《跟着节气去旅行》一书中,分享了季节的飨宴,不时掩卷沉思,惊艳不已。
书中提到的人,像周儒教授、杨懿如教授、王建华校长、李俊延老师、詹家龙老师等等,都是我尊敬的经常讨教的生态学界朋友。最让我诧异的是许多我以为她不认识的,例如植物界的朋友:吕宋荚?、杜虹、蔓黄菀、山胡椒、华九头狮子草、车桑子、狭瓣八仙、王爷葵、落葵……;蛙类的朋友:腹斑蛙、莫氏树蛙、台北树蛙、面天树蛙、斯文豪氏赤蛙……;鸟类的朋友:冠羽、青背、黄腹琉璃、黑枕蓝鹟、金翼白眉、小弯嘴、栗喉蜂虎、鸬鹚、黑嘴端凤头燕鸥……;还有蝶类、鱼类、蜻蜓、甲虫等我的老朋友,竟然都在书中一一被点名了,还工笔描述,真是太感动了!从书中我也发现,我们从来未曾同行共游,但是竟然有那么多地方,我们都不约而同,在不同季节因缘际会拜访过,例如:松山的四兽山(我也住过虎林街)、乌来的信贤(我在那里教过书)、林美步道、武陵的七家湾溪、茂林的多纳、澎湖的望安七美、金门的田埔溼地建功屿、马祖的东莒离岛、兰屿八代湾的渔人部落等等,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在教育理念上,我也是自然主义的信仰者,相信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是看得到的外貌、学历、名位或财富,而是看不见的品格、情操、意志、信念、情怀和灵气悟性,而这些抽象层次的灵性,都必须在大自然的体验、陶冶中养成。梭罗说过:「当有人特立独行,向着山林田野兀自行去,那是因为他听到了别人听不到的鼓声。」我想,我们喜爱大自然的人都一样,我们心里听到一种无法抗拒的唿唤,那是淙淙的溪水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种子膨胀抽芽的哔哔剥剥声,或是山谷中隐藏在云雾之间隆隆的雷声。……(本文为节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