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色
本书以短文之形式展现,其诉求之主要对象不在于专业的教育人士,而在青少年以上之普罗大众。全书共收录八十则个人一生当中所见、所闻、所遇之颇值玩味的人间轶事。若要强加区分,则可大别为「感性篇」与「理性篇」。前者所叙述的是人间至情至圣、感人肺腑、有关善与美的中外小故事;而后者所陈述者,则为个人对于平生所见、所闻、所遇的一些不公、不平、不义或不合情理之事物所做的反思、批判或义理之辨。希望借此而有所助于国人生活品质与品味的提升,进一步使我们的社会迈向更真、更善、更美的境地。
作者简介
黄炳煌
现职
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院名誉教授
学历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博士
经历
南投县埔里镇育英国小教师(一年).南投县国姓国中教师(一年).美国南卡罗莱纳州莫里斯学院教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政治大学教研所客座教授.政治大学教研所教授兼系主任.大学入学考试中心副主任.美国史丹福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行政院教育改革审议委员会委员.人本教育基金会创会董事.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淡江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民国社会科课程发展学会理事长.中华民国师资培育促进会理事长
着作
赫尔巴特之教育思想.教育与训练.教育现代化.教育问题透视.教育理想与理念.课程之理论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译).教育改革:理念、政策与措施.社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教学策略(主编).社会学习领域教学内涵及其示例(主编).课程统整与教学专业发展(主编).教育小语.教育物语
感性篇
德蕾莎修女的故事(一)——人性的尊严
德蕾莎修女的故事(二)——更完美的图像
大爱无私情(True love no lover )
宅心仁厚的佛洛伊德
礼失求诸野
高瞻远瞩的证严法师
忠于职守的日本巡警
一位信守承诺的日本教授
弥勒佛在笑什么?
领队的女儿
诚实为上策!
Stanford的故事
容忍果真比自由伟大!
教育的精髓在于感动人心
文明的指标
尊重弱势才是王道
上体育课的主旨何在?
小餐厅也要有服务品质
为何只想到会受到少数人不良影响?
大势已去
理性篇
人情与特权
传统未必都是好的
「权利」(Right)vs.「礼遇」(Privilege)
义理之辨
政治归政治
说之以理(一)——车位之争
说之以理(二)——排队与插队
天下最可悲者莫过于此
If so……then?(若然……,则?)
外行装内行(一)——有些事无需透过语言即可沟通
外行装内行(二)——可笑的理由
下降或提升?
过犹不及
品质与品味
去留之间的第三种选择
事情要两面看
未雨绸缪
天下哪有VVIP这档事!
总算听进去了!
这到底是谁的错?
「问」比「答」重要!
公厕为什么会臭?
别自毁专业形象
Position(职位)vs. Contribution(贡献)
角色有时是相对的
年轻人,请不要只想到自己!
说得也是!
事出有因,其来有自
达官贵人也不该例外
男生止步!?
原来如此!
有何不可(Why not)?
不称为「母语教学」的缘由
当初推动乡土教育的一些误解
「啊呒,你是系欲按怎?」
算盘,看你是怎么打的!
过犹不及
部分的加总(sum total),不等于整体(wholeness)
Educational不等于Educative
公私还是有别的
先给机会,再提要求
原则之为用大矣哉!(一)
原则之为用大矣哉!(二)
好事一桩!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学生之所以学不会,乃因教师不会教!
见微知着
两害相权取其轻
为何「非此不可」?
小心你的因果推论!(一)
小心你的因果推论!(二)
小餐厅也要有服务品质
通识教育实施的偏差
服侍vs.服务
切勿等闲视之!
尊严岂容贬损!
多动脑就可以少花钱
怎样才算是真的?
领导者要会什么?
做事要看远一点!
究竟该怪谁?
《人间偶拾》这本书,真的像是书名一样,不是那种精心谋划的惊世之作,而是作者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偶然间拾起的点点滴滴,然后用文字悉心珍藏起来。我喜欢这种不设防的坦诚,就好像一个熟悉的朋友,突然拿出他珍藏多年的旧照片,一张一张地给你讲述背后的故事。 书中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情节线,也不像散文那样有清晰的议题。更多的时候,它像是一种意识流的捕捉,作者会从一个很小的细节,比如路边的一只猫,街角的一处老房子,突然就联想到一段往事,或者引发一番感慨。这种跳跃式的思维,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突兀,但慢慢品味,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深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等待”的描写。作者写他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行人来来往往,看着阳光在树叶间跳跃。他并没有在等谁,也没有在等什么事,只是单纯地在“等待”着。这种“等待”,不是焦虑的期盼,而是一种悠然的安处,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声体验。读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人生,有多少时间,是被我们忽略的“等待”所填满的,而这些“等待”,本身也可以是一种风景。 还有,书中对“平凡”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们总是追逐着不平凡,渴望着与众不同,但作者却在书中,将那些最平凡的生活场景,写得活色生香。他写清晨的厨房里,油烟机发出的嗡嗡声,写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温馨。这些画面,可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根本不会引起注意,但经过作者的笔触,却散发出一种别样的光芒。它让我重新思考,何为“不平凡”,或许,真正的“不平凡”,就藏在那些被我们视为“平凡”的日子里。 总的来说,《人间偶拾》是一本需要慢慢读,慢慢品的书。它不会给你带来即时的震撼,但它会在你的心里留下淡淡的余味。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时间去发酵,才能散发出醇厚的香气。如果你想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可以停下来喘息的角落,那么这本书,值得你驻足。
评分《人间偶拾》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觉得封面上的那几个字,有一种说不出的质朴和沉静。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瞬间让人心安。我并不是一个多么热爱阅读的人,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不经意间就冲刷了我内心的浮躁。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讲故事的书,或者是一个个独立的片段集合。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凝练。作者并没有刻意去雕琢辞藻,也没有用华丽的词汇去堆砌,而是用一种极为家常、极为自然的语言,去讲述那些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和感悟。就好像坐在老朋友对面,听他娓娓道来,那种亲切感是油然而生的。 其中有一个片段,描写的是雨天里,一个人坐在窗边,看着雨滴落在玻璃上,然后顺着窗棂滑落。作者并没有大肆渲染雨的凄美,而是细致地描绘了雨滴的大小、速度,以及雨水在玻璃上留下的痕迹。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了内心的平静,那种被雨声包裹着的安宁,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读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也看向了窗外,虽然那天并没有下雨,但我仿佛真的能听到雨声,感受到那种宁静。这种功力,实在令人惊叹。 而且,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会强行给你灌输什么道理,而是让你自己去体会。就像你看到路边一朵不起眼的小野花,它静静地开着,你不去刻意关注,但它就在那里,用自己的方式存在着。作者写下的那些文字,也是如此,它们像一颗颗散落在人间的小石头,你需要弯下腰,才能拾起,然后用心去摩挲,才能感受到它独特的纹理和温度。 总而言之,《人间偶拾》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微小而美好的瞬间。它不是一本让人兴奋的书,但绝对是一本能让你内心平静,并且有所思考的书。如果你也厌倦了都市的喧嚣,想要寻找片刻的宁静,不妨翻开它,相信你也会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偶拾”。
评分《人间偶拾》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呈现。它没有炫技的文笔,也没有深刻的说教,就像是在你耳边,低语着一些生活中的真谛,却又让你在不经意间,幡然醒悟。 作者的叙事,往往是围绕着一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事件展开。他写早市里讨价还价的吆喝声,写社区里老人晒太阳的悠闲,写孩子放学后奔跑的身影。这些场景,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但却很少有人会像作者一样,去捕捉其中的韵味。他用一种近乎虔诚的笔触,去描绘这些生活中的“小确幸”,让我重新发现了平凡中的美好。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情感”的描绘,尤其是那些不易察觉的,但又深沉的情感。他写父母对子女无言的关爱,写朋友之间默默的扶持,写陌生人之间偶尔的善意。这些情感,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但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读到这里,我不禁回想起自己身边那些被忽略的温暖,并且暗下决心,要更加珍惜和感恩。 《人间偶拾》这本书,还有一个 remarkable 的地方,就是它不拘泥于固定的写作形式。有时,它像是一篇短小的随笔,有时,又像是一个小故事的片段,有时,甚至像是一句意味深长的感悟。这种灵活多变的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它不像有些书,一眼就能看到结尾,而是让你在翻阅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新的发现所吸引。 总而言之,《人间偶拾》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却能引起你内心深处的共鸣。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动人的道理。如果你想在阅读中,找到一份平静,一份温暖,一份对生活的全新感悟,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不可错过的佳作。
评分《人间偶拾》这本书,就像是作者从自己的人生长河中,随意捞起的一捧细沙,然后用他独特的视角,将这些沙子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喜欢这种随性的洒脱,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真挚的情感流露。 书中对“时间”的描绘,让我颇为感慨。作者并不是用一种宏大的叙事来讲述时间的流逝,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的观察,来体现时间的痕迹。比如,他写老屋的墙壁上,被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记;他写孩子的手,一天天长大,而父母的背影,也一天天佝偻。这些细微之处,都诉说着时间的无情,但也饱含着对时光的眷恋。 我特别欣赏作者的“细节控”。他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之处,都充满了敬意。他写一把旧椅子,可以让你联想到它曾经承载过多少故事;他写一盏路灯,可以在漆黑的夜晚,为你指引回家的方向。这些被忽略的细节,在他的笔下,都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它提醒我们,生活中,处处皆是风景,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而且,《人间偶拾》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打动我的地方,就是它对“孤独”的诠释。作者并没有将孤独描绘成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可以陪伴自己的方式。他写一个人在雨夜里,静静地品一杯茶,听着雨声,享受这份难得的独处时光。这种对孤独的释怀,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内心强大,不是拒绝孤独,而是能够拥抱孤独,并在孤独中找到自我。 总的来说,《人间偶拾》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没有教条式的道理,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用一种温润而细腻的方式,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如果你也对生活有着细腻的感知,渴望在文字中找到共鸣,那么这本书,绝对值得你去细细品味。
评分拿到《人间偶拾》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亲切。没有花哨的封面,没有吸引眼球的副标题,就是简简单单的一行字,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翻开书页,我发现里面也没有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或者振聋发聩的观点,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但又挥之不去的情感。 作者的语言风格,我只能用“熨帖”来形容。就好像你身体有些不舒服,有人轻轻地给你披上一件温暖的毯子,那种感觉,不刺激,但很舒服。他描述事物,总是能抓住最核心的特质,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他写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不是那种“沙沙”作响,而是“风在树叶间低语”,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一下子就赋予了风以生命。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个关于“遗忘”的篇章。作者并没有大谈特谈遗忘的可怕,而是以一种很平和的态度,去叙述遗忘的过程。他写有些人和事,曾经是多么重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模糊,最终成为记忆的角落里,蒙着一层薄灰的物件。但作者并没有因此感到悲伤,反而觉得,遗忘也是一种必然,一种让生命得以继续的“减负”。这种对遗忘的解读,让我反思了自己,那些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是不是也应该学会适当地“遗忘”了。 这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它所营造的“氛围”。读这本书,你会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悠闲的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作者笔下的那些场景,无论是热闹的集市,还是寂静的田野,都被赋予了一种诗意的色彩。他不会用过多的形容词去堆砌,而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真挚的情感,让你自己去感受那种氛围。 总而言之,《人间偶拾》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像速食文化下的读物,读完就忘。它会像一颗种子,在你心里慢慢发芽,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时不时地会想起其中的某句话,某段话,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如果你渴望一份宁静,想要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处心灵的栖息地,那么,这本书,会是你不错的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