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一場審判,改變瞭什麼?
【律師.文字工作者】李柏青◎文
在美國唸書時,一位教授曾在課堂上告訴我們:「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形塑瞭法院的判決,但法律人也往往透過法院判決,形塑瞭社會的主流價值。」
在《命運之人》中,山崎豐子女士所描寫的,就是這樣一場審判。
經過上冊明快的外交談判以及競爭激烈的新聞採訪後,中冊所迎來的是一場漫長又煎熬的司法程序,在這套人類韆百年實驗、淬鍊而成的製度中,《每朝新聞》的王牌記者弓成亮太,將要為他取得日美沖繩密約資訊的行為,接受整個社會的評價。
這場判決的結果,不僅將決定弓成是否有罪,更將告訴我們,在那個時空、那個社會的主流價值中,記者的採訪權利與政府機密的界限在哪裏,或者是說,人民和政府的界限在哪裏。
作者在故事中透過律師團討論和法庭辯論,層次分明地討論瞭人民「知的權利」(the right to know)和政府機密的衝突。對於政府而言,將那些見不得光的穢垢埋藏在機密檔案深處,隻公開政府做功德的部分,自然是對行政上最大的利益;但另一方麵,政府資訊公開是民主政治的基礎,隻有基於正確且充足的資訊,人民纔有辦法做齣理性的政治決策,適當監督政府的運作,這就是政府機密的界限。
但換個角度,我們都知道有很多事是能做不能說的,或者至少是當下不能說,當這些資訊被公開時,往往將造成全體人民嚴重的損害,在這種情況下,資訊的「機密」就有瞭正當性,政府可以用法律手段保護機密,處罰洩密的人,這也形成瞭「知的權利」的界限。這些抽象的概念很好理解,但是當一個具體案件需要具體的結果時,我們會發現這道界限總是模糊的。什麼樣的資訊洩露會造成損害?什麼樣的損害預防又足以淩駕人民知的權利?又是誰有權去做齣這樣的判斷、在第一時間界定某種資訊是機密?
類似的爭議存在於每個民主國傢中,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與新聞産業的轉型變得更加復雜。最近爭議性相當高的 Wikileak(維基解密)事件,已經將機密爭議拉高到國際層次;而以颱灣來說,二○○二年的劉冠軍案可能是最近、也是知名度最高的案例,當時國安局劉冠軍上校因貪瀆潛逃齣國,同時將國安秘帳資料洩露給壹傳媒與《中國時報》報導,最後導緻檢警以調查外患罪為由,全麵搜索報社,報導記者更因此受到調查局的監聽,引起軒然大波。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看到這則新聞時,第一時間的反應是認為這是颱灣媒體太過發達的錯?又有多少人會直覺認為,這是媒體受到特定政黨操控的政治手段?
山崎豐子女士在這本書中所傳達的並不是一個虛擬的傳奇,而是隨時會在現代社會中爆發的爭議,在這場審判中,法院要決定的不隻是國傢機密的定義和不同麵嚮權利的衝突,還混雜瞭激烈競爭中媒體尷尬的定位、記者的私德,乃至媒體道德對於整個新聞自由的影響。隨著故事的進展,我們將瀏覽過一項項的證據和法律理論,讀者將可以站在法官的角度,試著為這樣一個議題做齣判斷。即便沖繩迴歸並非我們熟悉的政治議題,然而議題本身可以代換,但各項原理原則卻是相通的,身為一個民主國傢的公民,隨時在心中準備一把尺,將會幫助我們在麵對類似問題時,量得更清楚。
當然,這場審判的直接對象還是人,當弓成亮太將他膨脹的人生彆扭地塞進狹小的司法方框時,一切都變瞭,那些叱吒風雲都成瞭過往,在警局中你是嫌犯、法庭上你是被告,進瞭看守所,你隻剩下一個編號。你過去的一切都會被質疑,現在的一切都會被挑戰,你能做的,隻有遵從所有的命令,期待在最後還能拾起僅存的尊嚴,獲得一個有利的判決,或用白話文講:清白。
受審判的不是隻有弓成亮太和三木昭子,還包括他們身旁所有的人,弓成的太太、小孩,三木的丈夫、長官,《每朝新聞》的同仁,這些人雖不坐在被告席上,但他們的生命都隨著審判的進行而波動著,原本直綫的人生在這裏産生瞭弧度,原本已是彎麯的人生,變得更加扭麯。
極為寫實的描述,極為深刻的辯論,極為低調的衝突,這是在閱讀《命運之人》以前,應有的認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