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頭栽進去的人纔能真的離開?
為什麼唯有強者纔知道感謝?
為什麼無論一個人或兩個人,都必須一個人活下去?
為什麼心的支持成為靈魂的負擔?
為什麼「從前很好」是跟不上進步腳步的人的說詞?
為什麼遇到危機時纔能絕處逢生?
常常需要跟許多需要心理諮商的人見麵的日本名心理諮商師河閤隼雄
在本書中提齣瞭以上許多的觀點,令人忍不住要問為什麼?
這一連串的為什麼,河閤隼雄透過他長期的諮商經驗與觀察,提齣他的看法。譬如真正的強者來看他,即使沒有接受心理諮商師很多的幫忙,卻是靠自己很努力地調整,病情轉好之後,反而常迴來感謝他,而讓心理諮商師花費好大的勁去諮商幫忙的對象,卻很少迴頭來謝謝他。所以河閤隼雄說真正的強者纔知道感謝。
等等這些有趣的心理大師的觀點,值得令人細讀。一邊讀,一邊讓人瞭解人心,也給看書的人很好的自我觀照內心的機會。
以東大為目標的平凡高中生.四稻春彥的傢裏突然來瞭一百個忍者!似乎是因為春彥小時候曾和女忍者.卯月有過約定?一百個缺乏社會常識的忍者隱匿在春彥傢裏,把他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原本平靜的學校生活也因為卯月的突然加入而無法獲得不得一絲安寜…春彥是否能習慣和一百個忍者的同居生活呢?卯月能適應全然陌生的學校生活嗎?接下來又會發生什麼無厘頭的事呢?
本書特色
臨床心理師都認為人心不可知,你覺得呢?
名譯者賴明珠繼日本名心理作傢河閤隼雄《大人的友情》、《心的棲止木》,又一大譯作!
精神力不是隻有「忍耐」而已。
心的支持,有時會成為心靈的包袱。
──當你對蠻不講理的世間,忿忿地想舉起拳頭;對紛亂糾纏的人際關係,默默地想滴下眼淚時,不妨認真聽取本書55種煩惱心聲的細微振顫,就可以發現遺忘已久的《心的處方箋》。
作者簡介
河閤隼雄
1928 ~ 2007,生於日本兵庫縣。京都大學理學院數學係畢業。京都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京都大學名譽教授。1959年以傅爾布萊特(Fulbright)交流學生的身分赴美留學,後來在瑞士蘇黎士榮格研究所學習。日本榮格派,臨床心理學傢。曾任文化廳長官。從獨特的觀點考察日本的文化和社會、日本人的精神結構,對故事世界也造詣極深。
著書有《心的處方箋》、《大人的友情》、《心的棲止木》(天下雜誌日本館齣版)等多數。
譯者簡介
賴明珠
中興大學農經係畢業,日本韆葉大學深造。迴國從事廣告企畫撰文,喜歡文學、藝術、電影欣賞及旅行,並選擇性翻譯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樹的多本著作。
1. 人心不可能知道
2. 好事不成雙
3. 100%正確的忠告是沒有用的
4. 畫的餅有時比真的餅貴
5. 孩子擁有「很明理的父母」也難過
6. 既然提起就繼續談吧
7. 日本人的自覺提高國際性
8. 防止心中的破壞自然
9. 太靠近燈塔會觸礁
10. 焦躁顯示看不透
11. 殺自己再殺彆人
12. 有時非100分不可
13. 認真也要說休息
14. 想做的事就先去做吧
15. 最容易發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
16. 心中的勝負往往是51對49
17. 從謊言中生齣真實
18. 說教的效果和長度成反比例
19. 男女就算能互相幫助也難以互相瞭解
20. 要理解人是要豁齣生命的工作
21. 事情不是努力就能解決的
22. 獨立是靠依賴支持的
23. 挖挖看心的新礦脈吧
24. 健康病侵蝕身心
25. 善必須體貼入微地實行纔行
26. 精神力不是隻有「忍耐」
27. 有時熄燈看得更清楚
28. 能抱怨的時候纔更可貴
29. 要重新再生必須先死纔行
30. 同樣是「命運」也因演奏不同而價值不一
31. 試試看靈魂製作Soul-Making
32. 謊言是常備藥 真實是劇烈藥
33. 逃走時不會愛惜東西
34. 一頭栽進去的人纔能真的離開
35. 唯有強者纔知道感謝
36. 勇氣也有硬的和軟的之分
37. 無論一個人或兩個人,都必須一個人活下去
38. 心的支持成為靈魂的負擔
39. 「從前很好」是跟不上進步腳步的人的說詞
40. 欣賞路邊野草纔能知道「路」的味道
41. 遇到危機時纔能絕處逢生
42. 日本的民主主義容易摘掉創造的幼芽
43. 傢族關係的工作是一大事業
44. 物質富裕之後很難教養兒女
45. 拋棄權力纔能磨練齣內在的權威
46. 權力的位置要求孤獨
47. 用雙眼看纔知道深度
48. 羨慕時就會想嘗試做什麼
49. 擔心和痛苦都是快樂之一
50. 不再怯場時開始形成關係
51. 有時唯有背叛纔能保持距離
52. 精神性的東西隱藏精神
53. 因為「知」纔能避免二次傷害
54. 為瞭要「幸福」有必要割捨
55. 所有的人都擁有創造性
後記
三句話 榖川俊太郎
推薦序
東方塵世中的修養
黃光國
河閤隼雄是日本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他自京都大學數學係畢業後,改唸教育,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到瑞士蘇黎世榮格研究所進修,成為日本第一位榮格學派的精神分析師。迴國後長期在教育界服務,曾經齣任文化廳長官,十分重視日本青少年的適應問題。
榮格本人對東方文化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跟傳統心理分析學派重視心理發展的取嚮完全不同。在榮格學派的影響之下,河閤對日本青少年問題的分析,也特彆著重在儒傢文化影響下日本人的精神結構。這一點,他的作品跟華文世界的讀者有瞭極大的共同性,他對日本青少年及父母所提的各項建議,讀來也很容易讓人産生親近感。
舉個例子來說吧,我最近在《諮商心理學傢》(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上發錶的一篇論文《修養:儒傢社會中心理治療》(中指齣:在基督教文化「告白」(confession)傳統的影響之下,西方從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所衍生齣來的各種心理治療方法,治療師大多是採取笛卡爾「主 / 客」二元對立的方式,試圖用各種不同的途徑來理解案主。在儒傢文化影響之下,這本書一開始,河閤就特彆強調:「人心是無法百分之百理解的」。
像儒傢文化中大多數的心理治療一樣,他在文化的層次上,分析「大多數人」經常遭遇到的問題,然後對父母及青少年提齣他的《心的處方箋》,至於案主要如何用這些「處方箋」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則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完全要看自己的修養工夫。
在本書中,河閤強調「獨立是靠依賴支持的」,對於西方的主流心理學構成瞭極大的挑戰。唸過社會心理學教科書的人大多知道:當代主流社會學中最流行的「自我」理論,也是採用「主 / 客」二元對立的方式,認為:西方人的「自我」是「獨立我」(independent self),而東方人的「自我」則是「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對東方文化稍有暸解的人,都不難看齣這種二分法的偏頗,但卻很少有「心理學者」敢對這種「主流理論」提齣挑戰。河閤卻是根據自己的文化經驗,娓娓道齣他的真知灼見:「獨立是靠依賴支持的!」
不久前,我剛齣版瞭一本書,題為《反求諸己:現代社會中的修養》。以這本書的視野來看河閤先生的著作,真是令我感到「處處驚艷」:像河閤所說的「一頭栽進去的人纔能真的離開」、「權力的位置要求孤獨」、「有時唯有背叛纔能保持距離」、「拋離權力纔能磨練齣內在的權威」,其實都是用現代人的語言,在講儒傢「盡心知性以知天」的「慎獨」工夫。我的太太常常批評我的著作太「硬」,太過於學術性,一般人不容易讀,讀完河閤先生的這本《心的處方箋》,纔讓我看到自己的缺點!
河閤指齣:日本人凡事太過認真,這又讓我想起西藏喇嘛構作「沙檀城」的儀式。我在最近齣版的《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一書中,曾經提齣一個「自我的曼陀羅模型」,西藏佛教中的壇城,稱做曼陀羅(Mandela),通常是以彩色繪成,象徵佛菩薩的莊嚴世界,其基本結構為內圓外方,意即慈悲與智慧。在藏傳佛教的大法會中,通常會請幾位僧人用一、兩個星期的時間,用五彩細沙,製作壇城。沙壇城的製作,有一定的規矩,製作過程便是一種禪定與智慧的訓練。製作完成的沙壇城,圖案對稱,色彩鮮艷,壯麗莊嚴,加持法會會場和平吉祥,同時也加持參加法會的大眾所願皆遂,法喜充滿。
法會結束之後,僧人立刻以手指將沙壇城劃破,再將彩色細沙分由信眾帶迴傢供養,剩下的沙子則灑在河中或大地。壇城象徵佛教修持對自身生命境界所造成的轉化;壇城由製作到毀壞的過程,象徵自身生命的成、住、壞、空;製作和對待壇城的態度,則蘊涵瞭佛教最高的生命智慧:「凡事認真,卻不當真」。佛教相信業力因果,「生滅隨緣至」,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一切事情的成敗苦樂都要由自己承擔,所以要凡事認真。另一方麵,佛教又相信緣起性空,世間萬事萬物皆變化無常,所以不必當真。
西藏僧侶製作壇城的過程中,所蘊含的智慧,幾乎已經包含瞭東方文化中自我修養的主要概念。河閤先生的著作,則是從日本社會中的「世俗」角度,不斷地在詮釋東方的修養。賴明珠女士曾經先後翻譯過河閤先生的三本著作《大人的友情》、《心的棲止木》以及這本《心的處方箋》,三本書都邀請我寫序言。她的譯筆流暢,譯作清新可喜,我每次閱讀河閤隼雄「言簡意賅」的著作,總有「深獲我心」之感。不幸的是:河閤先生在二○○七年時,以七十九歲之齡過世,以後再也讀不到他的作品瞭。人生在世,知音難覓,這是最令人感到遺憾的吧!
(本文作者為國傢講座教授、颱灣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譯者序
再續前緣
賴明珠
《心的處方箋》在日本受到非常多人歡迎。不僅在連載期間受到矚目,齣單行本和文庫本之後,也長期受到許多人的愛讀。
由於河閤隼雄的善解人意,使很多人願意對他攤開來真心深談。村上春樹就是其中一位。
河閤隼雄和村上春樹曾經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見過兩次麵,迴日本後又在京都再度見麵深談。所談內容刊登在《村上春樹去見河閤隼雄》(時報齣版)。
河閤先生去世後,村上春樹如失去知音般。在寫完《1Q84》後接受新潮社編輯鬆傢仁之採訪時特彆提到,很遺憾在文學世界找不到像河閤隼雄先生這樣能理解他的人。
他說「當我說到『物語』的時候,能把我想說的概念的總體完完全全整個理解的,除瞭河閤先生之外沒有彆人。在他去世以後的現在我還是這樣想,以後可能也會這樣。我對誰提到『物語』這個用語時,不太有人會有同樣的感覺。經常都意識到什麼地方可能稍微有齣入。隻有河閤先生的情況,真的是完全吻閤。在這層意義上,能和河閤先生見到麵,對我是很大的鼓勵。對於我想做的事,對於我心中模糊的願景,不用說明居然就有人能全盤接受的這件事。」
河閤隼雄在無形中確實鼓勵瞭很多人。
鬆傢仁之又說「河閤隼雄先生被村上先生的小說強烈吸引,當然我想有很多原因,不過我想對會話對答的趣味大概也相當有感應。我想河閤先生一方麵留下瞭許多著作,另一方麵他到最後最珍惜的,是和顧客的對話,聽他們說話,這種一問一答。他也許在自己的工作之間,也在讀著村上先生的小說。我一麵讀《1Q84》一麵這樣想。……在村上先生和河閤先生的對談中,說過『所謂浪漫的愛並不會長久繼續。如果想讓浪漫的愛長久繼續的話,就不能有性關係。我認為一方麵擁有性關係一方麵要讓浪漫的愛的想法永遠繼續是不可能的。
我想《1Q84》說起來也是浪漫的愛情故事。關於這點您認為怎麼樣? ……」
村上說「這裏日常性就會進來。所謂日常性這東西是繼續的,繼續基本上是無聊的,因此無論如何各種東西都會褪色。如果說褪色這用語不好,也可以說會變質。也就是說會繼續進行價值的重組。在這層意義上,浪漫的愛這東西,也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當然有必要進行重組。
那要如何戲劇化下去呢?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例如《挪威的森林》中主角和綠如果在一起瞭,故事會變怎麼樣?因為是寫實的故事所以某種程度必須寫得真實,那可能會成為相當無聊的故事。那樣的故事不會想寫,我想讀者也會覺得無趣。
不過《1Q84》不是寫實的故事,所以可以考慮到各種可能性。浪漫的愛會變質成什麼樣的東西?會進行重新改組嗎?故事可能在寫實文脈以外的文脈中成立。」
我在翻譯《心的處方箋》之前和之後,正好翻譯瞭《1Q84》和鬆傢仁之對《村上春樹的長訪談》。因此印象格外深刻。
事實上,鬆傢仁之到颱北參加吉本芭娜娜的新書發錶會時,就特彆推薦瞭河閤隼雄先生的《心的處方箋》這本書。因此也可以說是這本中譯本的最初推手,在這裏應該特彆感謝鬆傢仁之先生。
有人實際上見過河閤隼雄先生,聽到他說的話,更多人則是讀到他的書,間接受到他的鼓勵和影響。我有幸能在東京和颱北親自見到他本人,聽到他親切幽默又充滿智慧的溫暖語言。感覺格外充實。
他在《心的處方箋》這本書中,舉瞭很多淺顯的例子。這些例子都是我們生活中很常遇到或聽周圍的人談起的事情。以前感覺不解或不知如何是好的,現在則有瞭新的看法,得到很大的啓發。雖然未必每件事都能完全解決,但至少有個譜,知道一些可能性和方嚮。
我在一麵翻譯中,一麵想像自己所遇到的類似睏難,或想不通的地方,會忽然感到濃霧漸漸散瞭似的,豁然開朗。
心,漸漸清明起來。
我一直認為,好的書籍能夠陪伴我們度過人生的不同階段,成為我們心靈的嚮導。《心的處方箋》這個書名,就給我帶來一種溫厚而充滿希望的感覺。我通常會被那些充滿人文關懷,能夠展現人性光輝的作品所吸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人生的某些重要議題,比如如何麵對孤獨,如何尋找生活的意義,如何在不確定性中保持樂觀。我期待作者能夠用一種平和而富有洞察力的筆觸,分享一些關於如何經營好自己人生,如何在復雜的社會中保持內心的清明。我更喜歡那些能夠啓發讀者思考,並引導讀者去發現自身潛能的作品。我不太喜歡那些過於激烈或者悲觀的論調,而是更傾嚮於那些在理解生活艱難的同時,依然能夠傳遞齣積極力量的文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人生旅途中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需要的時候,給我力量,給我指引。
评分我是一個喜歡閱讀故事的讀者,尤其偏愛那些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飽滿的小說。但同時,我也對那些能夠觸及心靈深處,引發情感共鳴的作品情有獨鍾。《心的處方箋》這個書名,在我的想象中,似乎是一種能夠將故事與情感治愈巧妙結閤的創作。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講述一些動人的故事,或許是關於成長的蛻變,或許是關於愛情的考驗,或許是關於友情的力量。我希望這些故事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他們在麵對生活中的睏境時如何掙紮、如何選擇、如何成長。我更希望,在這些故事的背後,能夠蘊含著一些關於人生哲理的啓示,那些能夠讓我反復咀嚼,並從中獲得力量的智慧。我不太喜歡那些過於煽情或者空洞乏味的敘事,而是追求那種在平靜的文字中蘊含著巨大情感張力的作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次難忘的閱讀體驗,讓我跟著故事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思考。
评分最近心情有些低落,總覺得生活裏缺少點什麼,也難以找到讓自己真正放鬆下來的方式。在這樣的心境下,我偶然看到瞭《心的處方箋》這本書。它的名字讓我覺得,也許這本書能像一位溫柔的朋友,給我一些安慰和指引。我通常對那些能夠深入探討人性、揭示情感奧秘的作品情有獨鍾。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讓我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和不安,也能幫助我理解那些常常睏擾著我們的情感糾葛。我喜歡那些能夠引發共鳴的文字,讀的時候會覺得“對,我也有過這樣的感覺”。我期待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如何處理負麵情緒、如何與自己和解的章節。我不太喜歡那些說教式的、空洞的道理,而是更傾嚮於那些通過生動的故事或者真實的案例來展現的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平靜的力量,讓我能夠以更積極、更從容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力量。
评分作為一個對心理學和哲學領域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都在尋找能夠提供深刻洞察的作品。《心的處方箋》這個書名,雖然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一種治愈和解決問題的意涵,這讓我覺得非常有吸引力。我通常會被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探討生命本質的書籍所吸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理解自我、如何與他人建立更健康關係的新視角。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運用一些巧妙的比喻或者新穎的論證方式,來闡述那些可能顯得有些抽象的心理學或哲學概念,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輕鬆地吸收和理解。我更喜歡那些能夠提供實際可行建議的作品,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學習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獲得一種更深層次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那種淡淡的、帶著些許復古感的色彩搭配,讓我在書店裏一眼就注意到瞭它。拿到手裏,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摸上去溫潤細膩,翻閱時有輕微的沙沙聲,這種觸感就讓人感覺很舒服,仿佛即將開啓一段值得細細品味的旅程。我通常喜歡那些能觸動內心、帶來一些思考的書籍,而《心的處方箋》似乎就傳遞齣一種這樣的信號。它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治愈和引導的意味,讓人好奇它究竟會提供怎樣的“處方”。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包含一些貼近生活的觀察,也許是對人際關係、情感睏惑或者人生選擇的一些獨到見解。我喜歡那些作者能夠用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將復雜的情感和道理娓娓道來的作品,這樣的書讀起來既不費力,又能深深地留在心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構思這本書的,是將故事、隨筆,還是散文集閤在一起?無論如何,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次愉快的閱讀體驗,或許還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更好地麵對生活、如何調整心態的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