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头栽进去的人才能真的离开?
为什么唯有强者才知道感谢?
为什么无论一个人或两个人,都必须一个人活下去?
为什么心的支持成为灵魂的负担?
为什么「从前很好」是跟不上进步脚步的人的说词?
为什么遇到危机时才能绝处逢生?
常常需要跟许多需要心理谘商的人见面的日本名心理谘商师河合隼雄
在本书中提出了以上许多的观点,令人忍不住要问为什么?
这一连串的为什么,河合隼雄透过他长期的谘商经验与观察,提出他的看法。譬如真正的强者来看他,即使没有接受心理谘商师很多的帮忙,却是靠自己很努力地调整,病情转好之后,反而常回来感谢他,而让心理谘商师花费好大的劲去谘商帮忙的对象,却很少回头来谢谢他。所以河合隼雄说真正的强者才知道感谢。
等等这些有趣的心理大师的观点,值得令人细读。一边读,一边让人了解人心,也给看书的人很好的自我观照内心的机会。
以东大为目标的平凡高中生.四稻春彦的家里突然来了一百个忍者!似乎是因为春彦小时候曾和女忍者.卯月有过约定?一百个缺乏社会常识的忍者隐匿在春彦家里,把他的生活搞得天翻地覆…原本平静的学校生活也因为卯月的突然加入而无法获得不得一丝安宁…春彦是否能习惯和一百个忍者的同居生活呢?卯月能适应全然陌生的学校生活吗?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无厘头的事呢?
本书特色
临床心理师都认为人心不可知,你觉得呢?
名译者赖明珠继日本名心理作家河合隼雄《大人的友情》、《心的栖止木》,又一大译作!
精神力不是只有「忍耐」而已。
心的支持,有时会成为心灵的包袱。
──当你对蛮不讲理的世间,忿忿地想举起拳头;对纷乱纠缠的人际关系,默默地想滴下眼泪时,不妨认真听取本书55种烦恼心声的细微振颤,就可以发现遗忘已久的《心的处方笺》。
作者简介
河合隼雄
1928 ~ 2007,生于日本兵库县。京都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毕业。京都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1959年以傅尔布莱特(Fulbright)交流学生的身分赴美留学,后来在瑞士苏黎士荣格研究所学习。日本荣格派,临床心理学家。曾任文化厅长官。从独特的观点考察日本的文化和社会、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对故事世界也造诣极深。
着书有《心的处方笺》、《大人的友情》、《心的栖止木》(天下杂志日本馆出版)等多数。
译者简介
赖明珠
中兴大学农经系毕业,日本千叶大学深造。回国从事广告企画撰文,喜欢文学、艺术、电影欣赏及旅行,并选择性翻译日文作品,包括村上春树的多本着作。
1. 人心不可能知道
2. 好事不成双
3. 100%正确的忠告是没有用的
4. 画的饼有时比真的饼贵
5. 孩子拥有「很明理的父母」也难过
6. 既然提起就继续谈吧
7. 日本人的自觉提高国际性
8. 防止心中的破坏自然
9. 太靠近灯塔会触礁
10. 焦躁显示看不透
11. 杀自己再杀别人
12. 有时非100分不可
13. 认真也要说休息
14. 想做的事就先去做吧
15. 最容易发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大改变
16. 心中的胜负往往是51对49
17. 从谎言中生出真实
18. 说教的效果和长度成反比例
19. 男女就算能互相帮助也难以互相了解
20. 要理解人是要豁出生命的工作
21. 事情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
22. 独立是靠依赖支持的
23. 挖挖看心的新矿脉吧
24. 健康病侵蚀身心
25. 善必须体贴入微地实行才行
26. 精神力不是只有「忍耐」
27. 有时熄灯看得更清楚
28. 能抱怨的时候才更可贵
29. 要重新再生必须先死才行
30. 同样是「命运」也因演奏不同而价值不一
31. 试试看灵魂制作Soul-Making
32. 谎言是常备药 真实是剧烈药
33. 逃走时不会爱惜东西
34. 一头栽进去的人才能真的离开
35. 唯有强者才知道感谢
36. 勇气也有硬的和软的之分
37. 无论一个人或两个人,都必须一个人活下去
38. 心的支持成为灵魂的负担
39. 「从前很好」是跟不上进步脚步的人的说词
40. 欣赏路边野草才能知道「路」的味道
41. 遇到危机时才能绝处逢生
42. 日本的民主主义容易摘掉创造的幼芽
43. 家族关系的工作是一大事业
44. 物质富裕之后很难教养儿女
45. 抛弃权力才能磨练出内在的权威
46. 权力的位置要求孤独
47. 用双眼看才知道深度
48. 羡慕时就会想尝试做什么
49. 担心和痛苦都是快乐之一
50. 不再怯场时开始形成关系
51. 有时唯有背叛才能保持距离
52. 精神性的东西隐藏精神
53. 因为「知」才能避免二次伤害
54. 为了要「幸福」有必要割舍
55. 所有的人都拥有创造性
后记
三句话 谷川俊太郎
推荐序
东方尘世中的修养
黄光国
河合隼雄是日本着名的心理治疗师。他自京都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改唸教育,获得博士学位后,再到瑞士苏黎世荣格研究所进修,成为日本第一位荣格学派的精神分析师。回国后长期在教育界服务,曾经出任文化厅长官,十分重视日本青少年的适应问题。
荣格本人对东方文化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跟传统心理分析学派重视心理发展的取向完全不同。在荣格学派的影响之下,河合对日本青少年问题的分析,也特别着重在儒家文化影响下日本人的精神结构。这一点,他的作品跟华文世界的读者有了极大的共同性,他对日本青少年及父母所提的各项建议,读来也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
举个例子来说吧,我最近在《谘商心理学家》(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修养:儒家社会中心理治疗》(中指出:在基督教文化「告白」(confession)传统的影响之下,西方从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所衍生出来的各种心理治疗方法,治疗师大多是採取笛卡尔「主 / 客」二元对立的方式,试图用各种不同的途径来理解案主。在儒家文化影响之下,这本书一开始,河合就特别强调:「人心是无法百分之百理解的」。
像儒家文化中大多数的心理治疗一样,他在文化的层次上,分析「大多数人」经常遭遇到的问题,然后对父母及青少年提出他的《心的处方笺》,至于案主要如何用这些「处方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则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完全要看自己的修养工夫。
在本书中,河合强调「独立是靠依赖支持的」,对于西方的主流心理学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唸过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人大多知道:当代主流社会学中最流行的「自我」理论,也是採用「主 / 客」二元对立的方式,认为:西方人的「自我」是「独立我」(independent self),而东方人的「自我」则是「相依我」(interdependent self)。对东方文化稍有暸解的人,都不难看出这种二分法的偏颇,但却很少有「心理学者」敢对这种「主流理论」提出挑战。河合却是根据自己的文化经验,娓娓道出他的真知灼见:「独立是靠依赖支持的!」
不久前,我刚出版了一本书,题为《反求诸己:现代社会中的修养》。以这本书的视野来看河合先生的着作,真是令我感到「处处惊艳」:像河合所说的「一头栽进去的人才能真的离开」、「权力的位置要求孤独」、「有时唯有背叛才能保持距离」、「抛离权力才能磨练出内在的权威」,其实都是用现代人的语言,在讲儒家「尽心知性以知天」的「慎独」工夫。我的太太常常批评我的着作太「硬」,太过于学术性,一般人不容易读,读完河合先生的这本《心的处方笺》,才让我看到自己的缺点!
河合指出:日本人凡事太过认真,这又让我想起西藏喇嘛构作「沙檀城」的仪式。我在最近出版的《心理学的科学革命方案》一书中,曾经提出一个「自我的曼陀罗模型」,西藏佛教中的坛城,称做曼陀罗(Mandela),通常是以彩色绘成,象征佛菩萨的庄严世界,其基本结构为内圆外方,意即慈悲与智慧。在藏传佛教的大法会中,通常会请几位僧人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用五彩细沙,制作坛城。沙坛城的制作,有一定的规矩,制作过程便是一种禅定与智慧的训练。制作完成的沙坛城,图案对称,色彩鲜艳,壮丽庄严,加持法会会场和平吉祥,同时也加持参加法会的大众所愿皆遂,法喜充满。
法会结束之后,僧人立刻以手指将沙坛城划破,再将彩色细沙分由信众带回家供养,剩下的沙子则洒在河中或大地。坛城象征佛教修持对自身生命境界所造成的转化;坛城由制作到毁坏的过程,象征自身生命的成、住、坏、空;制作和对待坛城的态度,则蕴涵了佛教最高的生命智慧:「凡事认真,却不当真」。佛教相信业力因果,「生灭随缘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事情的成败苦乐都要由自己承担,所以要凡事认真。另一方面,佛教又相信缘起性空,世间万事万物皆变化无常,所以不必当真。
西藏僧侣制作坛城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智慧,几乎已经包含了东方文化中自我修养的主要概念。河合先生的着作,则是从日本社会中的「世俗」角度,不断地在诠释东方的修养。赖明珠女士曾经先后翻译过河合先生的三本着作《大人的友情》、《心的栖止木》以及这本《心的处方笺》,三本书都邀请我写序言。她的译笔流畅,译作清新可喜,我每次阅读河合隼雄「言简意赅」的着作,总有「深获我心」之感。不幸的是:河合先生在二○○七年时,以七十九岁之龄过世,以后再也读不到他的作品了。人生在世,知音难觅,这是最令人感到遗憾的吧!
(本文作者为国家讲座教授、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译者序
再续前缘
赖明珠
《心的处方笺》在日本受到非常多人欢迎。不仅在连载期间受到瞩目,出单行本和文库本之后,也长期受到许多人的爱读。
由于河合隼雄的善解人意,使很多人愿意对他摊开来真心深谈。村上春树就是其中一位。
河合隼雄和村上春树曾经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见过两次面,回日本后又在京都再度见面深谈。所谈内容刊登在《村上春树去见河合隼雄》(时报出版)。
河合先生去世后,村上春树如失去知音般。在写完《1Q84》后接受新潮社编辑松家仁之採访时特别提到,很遗憾在文学世界找不到像河合隼雄先生这样能理解他的人。
他说「当我说到『物语』的时候,能把我想说的概念的总体完完全全整个理解的,除了河合先生之外没有别人。在他去世以后的现在我还是这样想,以后可能也会这样。我对谁提到『物语』这个用语时,不太有人会有同样的感觉。经常都意识到什么地方可能稍微有出入。只有河合先生的情况,真的是完全吻合。在这层意义上,能和河合先生见到面,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对于我想做的事,对于我心中模煳的愿景,不用说明居然就有人能全盘接受的这件事。」
河合隼雄在无形中确实鼓励了很多人。
松家仁之又说「河合隼雄先生被村上先生的小说强烈吸引,当然我想有很多原因,不过我想对会话对答的趣味大概也相当有感应。我想河合先生一方面留下了许多着作,另一方面他到最后最珍惜的,是和顾客的对话,听他们说话,这种一问一答。他也许在自己的工作之间,也在读着村上先生的小说。我一面读《1Q84》一面这样想。……在村上先生和河合先生的对谈中,说过『所谓浪漫的爱并不会长久继续。如果想让浪漫的爱长久继续的话,就不能有性关系。我认为一方面拥有性关系一方面要让浪漫的爱的想法永远继续是不可能的。
我想《1Q84》说起来也是浪漫的爱情故事。关于这点您认为怎么样? ……」
村上说「这里日常性就会进来。所谓日常性这东西是继续的,继续基本上是无聊的,因此无论如何各种东西都会褪色。如果说褪色这用语不好,也可以说会变质。也就是说会继续进行价值的重组。在这层意义上,浪漫的爱这东西,也会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当然有必要进行重组。
那要如何戏剧化下去呢?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例如《挪威的森林》中主角和绿如果在一起了,故事会变怎么样?因为是写实的故事所以某种程度必须写得真实,那可能会成为相当无聊的故事。那样的故事不会想写,我想读者也会觉得无趣。
不过《1Q84》不是写实的故事,所以可以考虑到各种可能性。浪漫的爱会变质成什么样的东西?会进行重新改组吗?故事可能在写实文脉以外的文脉中成立。」
我在翻译《心的处方笺》之前和之后,正好翻译了《1Q84》和松家仁之对《村上春树的长访谈》。因此印象格外深刻。
事实上,松家仁之到台北参加吉本芭娜娜的新书发表会时,就特别推荐了河合隼雄先生的《心的处方笺》这本书。因此也可以说是这本中译本的最初推手,在这里应该特别感谢松家仁之先生。
有人实际上见过河合隼雄先生,听到他说的话,更多人则是读到他的书,间接受到他的鼓励和影响。我有幸能在东京和台北亲自见到他本人,听到他亲切幽默又充满智慧的温暖语言。感觉格外充实。
他在《心的处方笺》这本书中,举了很多浅显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遇到或听周围的人谈起的事情。以前感觉不解或不知如何是好的,现在则有了新的看法,得到很大的启发。虽然未必每件事都能完全解决,但至少有个谱,知道一些可能性和方向。
我在一面翻译中,一面想像自己所遇到的类似困难,或想不通的地方,会忽然感到浓雾渐渐散了似的,豁然开朗。
心,渐渐清明起来。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能够陪伴我们度过人生的不同阶段,成为我们心灵的向导。《心的处方笺》这个书名,就给我带来一种温厚而充满希望的感觉。我通常会被那些充满人文关怀,能够展现人性光辉的作品所吸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触及人生的某些重要议题,比如如何面对孤独,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如何在不确定性中保持乐观。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平和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分享一些关于如何经营好自己人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明。我更喜欢那些能够启发读者思考,并引导读者去发现自身潜能的作品。我不太喜欢那些过于激烈或者悲观的论调,而是更倾向于那些在理解生活艰难的同时,依然能够传递出积极力量的文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需要的时候,给我力量,给我指引。
评分作为一个对心理学和哲学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提供深刻洞察的作品。《心的处方笺》这个书名,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一种治愈和解决问题的意涵,这让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我通常会被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探讨生命本质的书籍所吸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理解自我、如何与他人建立更健康关系的新视角。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运用一些巧妙的比喻或者新颖的论证方式,来阐述那些可能显得有些抽象的心理学或哲学概念,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轻松地吸收和理解。我更喜欢那些能够提供实际可行建议的作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获得一种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评分最近心情有些低落,总觉得生活里缺少点什么,也难以找到让自己真正放松下来的方式。在这样的心境下,我偶然看到了《心的处方笺》这本书。它的名字让我觉得,也许这本书能像一位温柔的朋友,给我一些安慰和指引。我通常对那些能够深入探讨人性、揭示情感奥秘的作品情有独钟。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让我看见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不安,也能帮助我理解那些常常困扰着我们的情感纠葛。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共鸣的文字,读的时候会觉得“对,我也有过这样的感觉”。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如何与自己和解的章节。我不太喜欢那些说教式的、空洞的道理,而是更倾向于那些通过生动的故事或者真实的案例来展现的智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一种平静的力量,让我能够以更积极、更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淡淡的、带着些许复古感的色彩搭配,让我在书店里一眼就注意到了它。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上去温润细腻,翻阅时有轻微的沙沙声,这种触感就让人感觉很舒服,仿佛即将开启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旅程。我通常喜欢那些能触动内心、带来一些思考的书籍,而《心的处方笺》似乎就传递出一种这样的信号。它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治愈和引导的意味,让人好奇它究竟会提供怎样的“处方”。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贴近生活的观察,也许是对人际关系、情感困惑或者人生选择的一些独到见解。我喜欢那些作者能够用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道理娓娓道来的作品,这样的书读起来既不费力,又能深深地留在心里。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构思这本书的,是将故事、随笔,还是散文集合在一起?无论如何,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或许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如何调整心态的启发。
评分我是一个喜欢阅读故事的读者,尤其偏爱那些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饱满的小说。但同时,我也对那些能够触及心灵深处,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情有独钟。《心的处方笺》这个书名,在我的想象中,似乎是一种能够将故事与情感治愈巧妙结合的创作。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讲述一些动人的故事,或许是关于成长的蜕变,或许是关于爱情的考验,或许是关于友情的力量。我希望这些故事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如何挣扎、如何选择、如何成长。我更希望,在这些故事的背后,能够蕴含着一些关于人生哲理的启示,那些能够让我反复咀嚼,并从中获得力量的智慧。我不太喜欢那些过于煽情或者空洞乏味的叙事,而是追求那种在平静的文字中蕴含着巨大情感张力的作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次难忘的阅读体验,让我跟着故事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