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尘埃粒子在窗边光影中移动,
它们的舞蹈就是我们的舞蹈。
我们鲜少听到内心的音乐,
然而我们仍全随着这音乐跳舞,
由我们的导师指挥,
阳光的单纯喜悦,
我们的音乐大师。
--杰拉鲁丁.鲁米(Jelaluddin Rumi,伊斯兰教苏菲派〔sufi〕神祕主义诗人、教法学家)
你是否曾经想过:「为什么生活不能全由自己掌握?」或者常自问:「有成就的人生,真的比较好吗?」现代人的生活忙录不已,但通常都是被不是真正迫切、也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和责任所佔据。然而,许多人误将生活的不适意归咎于住家空间不够宽敞、家用物品不够好,下班后无法喘息,于是追逐更大的房子,买更多、更好的东西……(特别是在媒体、建商、商业鉅子、艺人一味歌咏豪宅人生的推波助澜之下)。
其实,你家屋子的问题,确实就是你生活的问题,但关键绝不在「不够大」。你觉得居住空间侷促,是因为堆藏了太多东西,障碍住活动空间;隔间太多,框限了视野。生活也一样,忙乱不是因为时间不够,而是我们排进太多事情,揽了太多的责任,以为这样才有本事、有成就;把生活切割得太零碎,疲于转换身分与心情。可是真正要紧的事情,尤其是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反而挤不进行事历。
本书作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改造过无数房子,擅长将有限的空间转化成启发性无限的住屋,连带地让屋主的生活呈现新面貌。她根据多年的专业经验,建构了「房子不用大」的建筑概念与设计手法,进而延伸出「生活不用大」的思维与实行步骤,协助我们将生活「翻修」得小而美、小而优,进而创造实现梦想的时间与空间。
你的生活跟你所住的房子很像。房子里你喜欢和讨厌的东西都有;有你经常使用的空间,也有心血来潮才会临幸的角落;有经常需要保养的区块,也有不予理会却能数十年不坏的部分。若时间和财力许可,几乎所有人都会翻修房子。最理想的状况是,房子所有的缺点都会依照我们的喜好改善,且有足够空间存放我们最宝贝的物品。
真正的关键是:不管居家还是过日子,我们都想要「自在」。对此,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修正自己察觉到、并判定为问题根源的事物,例如空间不足、时间不够。但有些问题出在质而不在量,因此不容易看到,也较难确认、描述与解决。倘若我们不了解自在感从何而来,就无法提升自在的程度。比方说,每天下班回到家,你总会觉得烦,因为你得先穿过一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问题不在杂物堆,而是进门的动线不良——必须「穿过」杂物堆,才能进到屋里。
生活也一样。我们常以为问题出在工作、老板、保母或者另一半,试着调整,却发现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自在生活遥遥无期。原因在于,事情和我们所想的不一样。就像确认问题出在进门动线不良的过程,解决问题时,我们得先了解问题为何发生。我们需要大幅调整看事情的角度,而以建筑设计为例,颇能帮助我们了解改变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简介
莎拉.苏珊卡 Sarah Susanka
美国知名建筑师、畅销作家、文化人,着有「房子不用大」(The Not So Big House)系列丛书。她引领美国社会一股新文化潮流——房子要「盖得好一点,不用盖得大一点」(build better, not bigger),并据此延伸出「不用大」(Not So Big)的生活哲学。欧普拉曾邀请她上节目畅谈理念;《高速企业》(Fast Company)杂志评选她为改变美国社会的「高速50」(Fast 50)创新家之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U.S. News & World Report)曾评选她为「美国文化的创新者」;《建筑商》(Builder)杂志则将她列为「建筑业50位最具影响力人士」之一。
前言
大约十二年前的某个夜晚,我躺在床上读一本轻小说。多年来,结束紧张忙碌的一天后,我总会借此纾压,而且通常都有效。但在那一夜,我却突然觉得沮丧。于是我放下书,试着釐清是什么念头令我恼怒。「真的仅止于此?」一个念头闪过脑海:「我这辈子就只有这样吗?我是个成功的建筑师,一家四十五人公司的执行合伙人,肩负许多责任,面对大量挑战,待办事项清单像阿婆的裹脚布那么长。我成天努力工作,有接不完的电话和开不完的会。每天都得保持惊人的步调,才能处理完几十件公私要务。这就是我的『日常生活』。一天下来,回到家通常已超过八、九点,这时我会做些不花脑筋的事,好从白天的心情抽离,换得一夜好眠,以应付同样繁忙的明天。人生应当有比【这】更有意义的事吧。」
正视这个问题后,我知道自己得有所改变。我看到,甫成年时的梦想和此刻真实的生活,存在落差。
高中时代,我总是满脑子想法和理念。我想研究脑部如何运作,想探究让事物显得美丽、方程式漂亮的原因,想设计出令人心情雀跃的建筑,还想和关心自己居所与工作环境的人共事。但我最想做的,是写作。我喜爱写作,当我静下心来,让文字从指尖流洩而出,便有股神奇的感觉涌现——笔下字词的意义,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书写的主题。内心深处,我知道这才是我真正热爱的事;我渴求找到时间与空间,实现梦想。
可惜,虽然我实现了一、两项早年的志向,眼前的生活却没有余裕做其他事。与其说我的人生充满意义、不停追求内心的欲望,还不如说我的人生填得太满了——塞满了责任。说真的,那天晚上我简直快要窒息。我了解到:倘若不调整生活的轻重缓急,下半辈子就会一成不变地过下去。车子以定速在人生道路上行驶,我却在车里睡觉,还深信自己始终朝着某个重要的地方前进。但直觉提醒我:我正错失旅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需要警醒、觉察和全心投入的部分。我的生活是那么混乱、那么【大】,情况难以抑遏,导致快速的步调成了生活唯一的色调。
我彷彿大梦初醒,突然间,成年的我头一次活了起来。如今,学习在每天的活动中保持清醒,并尽快找出保持清醒的方法,似乎成了首要之务。通常要在鬼门关前走过一遭,或者重病患者,才会有这层体悟。但我都不是。我能领略到这一点,并非外界事物使然,而是静下来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上天在我头上敲了一记,引领我以崭新的方式检视自己的现况。
就从那天起,我开始探索改变生活的可能性。我继续担任建筑师,但也开始端详自身和我填满日子的方式,观察我生活的「地基」。当我开始质疑过去的信念,周遭有许许多多的门陆续打开,而过去我从不知有这些门存在!我开始简化生活,把焦点放在对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事物上。此外,我还抽空写作,释放长期被忽视的热情。心之所欲对全然觉醒的人生非常重要,正因为我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房子不必大」(Not So Big House)系列丛书才得以诞生。
事实上,「设计出每天都能让我们振奋的房子」这想法,就是源自于我的「生活不必大」哲学。而「不必大」(not so big)这个词汇,是我全心投入写作后才创造出来的——就在写第一本书的导言时,神来一笔。透过写作的过程我才明白,有些要紧的事情我早已知道,过去却不自觉。但写下这个词汇后我发现,不管设计住宅或过生活,「不必大」最能解释我们在规模、步调和比重上遭遇的难题。
你我没什么不同。不管是谁,都能从过度紧凑的生活中清醒,做自己长久渴望的事。责任、差事、电子邮件、亲朋好友……,身处一团乱的现代生活,我们可以放慢脚步,让自己真正「参与」正在做的事。我们可以开始过充实、丰富、充满活力的「不必大生活」,全然体验所遭遇的一切,让心灵和情感得以茁壮、成长。就像我容许自己探索正职以外的事物,你会发现,你也能追求自己特质中尚未展现、但渴望获得解放的面向。
如今,我以这种新模式做为生活的【核心】,而不是如大家想像的,以建筑师或作家的职涯为重。职涯是人生的内容或情节,但新的生活模式让我得以开发愈来愈多的潜能。这是「生活不必大」哲学的应许,对于有心让生活更平衡、更和谐且更有意义的人,一律适用。
如果你想改造生活,请依照下文蓝图中的指示行动。你将发现,生活真的比你现在所知更有意义。我已经迷上这种生活,但愿也能感染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做了一次心灵Spa,整个人都得到了净化和放松。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被各种“必须拥有”的观念裹挟,渐渐迷失了自我,忘记了生活最纯粹的样子。作者却在这本书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逃离喧嚣、回归内心的港湾。她用一种非常朴实真诚的语言,讲述了关于“不追求大”的生活哲学,这不仅仅是对物质的看法,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态度。我尤其喜欢她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她强调了真诚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那些真正能给你带来温暖和支持的人建立深度的连接。她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认识多少人,而在于与多少人建立了有意义的联系。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仪式感”来提升生活的品质,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和实用。她提醒我们,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以通过一些小小的仪式,变得意义非凡,充满仪式感的日子,自然就充满了幸福感。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富有,不是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安宁。它让我不再害怕“不够”,而是学会去欣赏和珍惜“拥有”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恰逢我正处于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对“成功”的定义产生了深深的迷茫。社会似乎总在灌输一种观念,认为拥有更多的财富、更大的房子才算得上是成功的人生。我曾经也深陷其中,为了追求这些外在的标签而奔波劳碌,却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内心的空虚感愈发强烈。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我被所谓的“主流价值观”蒙蔽了双眼,忘记了生活最本质的意义。作者用一种非常平缓却极具力量的方式,一点点地解开了我心中的结。她并没有否定物质的重要性,而是将它放在了一个更合理的位置,强调它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如何通过“选择性拥有”来提升幸福感,这与我之前盲目囤积物品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她鼓励我们关注事物的内在价值,而不是它们的数量或者价格。尤其是在“时间管理”方面,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教我们如何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做一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事情,比如阅读、冥想、或者只是静静地思考。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心中那些被世俗污染的浮躁,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找回了内心的宁静和力量。读完之后,我不再焦虑于“不够多”,而是开始享受“刚刚好”的美好。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有共鸣了!我一直是那种追求极致的人,总觉得自己需要做到最好,拥有最多,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然而,这种“极致”的要求,却让我活得很累,失去了很多本该属于我的快乐。作者的文字,像是一位温柔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告诉我,生活的美好,并不在于那些外在的、量化的标准。她通过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案例,展现了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乐趣,如何在“不够”中找到“足够”的满足。我特别喜欢她关于“情绪管理”的章节,那些关于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如何与负面情绪和平共处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只有压抑和回避负面情绪才是正确的,但作者却告诉我,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如何去理解和转化它们。她提出的“正念”练习,也非常容易上手,不需要复杂的道具,只需要一颗愿意去感受的心。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发现自己过去很多执念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外在的物质堆积,而是内心的充实和安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一种更轻松、更自在的生活方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去拥抱这份“不用大”的幸福。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是爱不释手!起初只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觉得“生活不用大”这个点触动了内心深处。现在读完了,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生活的指南,一份关于如何寻找内心平静和真正快乐的说明书。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没有那些空泛的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又一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述她的观点。读到关于“断舍离”的部分,我深受启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物品,那些占据空间却不带来丝毫幸福感的累赘。作者并没有强迫读者改变,而是引导大家去发现,去感受,去选择。她强调的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精神的富足,是如何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最大化地提升生活的品质。我尤其喜欢她描述的那些“微小确幸”,比如清晨一杯热茶的温暖,傍晚散步时的微风拂面,或是和家人一次简单的闲聊。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构成了生活最真实的底色,也正是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温度和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幸福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藏在我们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的宝藏,只是我们常常因为追求“更大、更多”而忽略了它们的存在。读完这本书,感觉整个人都变得轻松了许多,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迫不及待地想把书里的感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深刻触动灵魂的书。我常常在想,为什么自己总是感觉不够快乐,不够幸福?明明拥有一些别人羡慕的东西,却依然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什么。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引导你去感受,去思考。她用了很多生活化的场景,比如整理房间、烹饪美食、与家人相处等等,来阐述她的核心观点:生活的价值,不在于拥有的数量,而在于体验的深度。她强调的“知足常乐”并非消极的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智慧,是懂得欣赏当下,感恩所有。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关于“少即是多”的哲学,让我对物品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开始审视那些堆积在家中,却从来不曾真正使用过的东西,它们不仅占据了物理空间,更占据了我的精神空间。作者鼓励我们拥抱“简单”,并告诉我,简单不是匮乏,而是清晰,是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物。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睿智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她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和宽容,对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