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密切关系着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剧烈变革和某种切不断的历史延续,
借着研究近世中国《孝经》思想与相关文化实践,
呈现这部书与人们生活及思想交会的丰富景象。
本书主要根据中国近世出版的众多《孝经》文本,研究《孝经》论述与相关政治和文化实践。在方法论上,配合《孝经》文本的多元性质,从政治、社会、思想、教育、宗教、经典诠释、性别、仪式实践等角度进入考察,试图呈现这部书在不同历史情境中,与历史人物之生活及思想交会的丰富图景。
本书不仅丰富目前学界对《孝经》的研究,也希望透过特定的研究视角来呈现中国丰富孝文化的部分意涵,及其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
作者简介
吕妙芬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明清学术思想史、文化史。着有《胡居仁与陈献章》、《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
序
导论
第一部 宏观历史背景
近世中国家族与孝的教化
《孝经》文本定位的历史变化:兼论与蒙学、女教的关系
第二部 晚明的论述与实践
晚明《孝经》着作与政教功能论述
宗教意涵的论述
仪式性的实践
第三部 晚明到民初的变化
政策的延续与落实
明清之际诠释观点的变化
清中晚期的《孝经》学
新世界秩序下的《孝经》论述
结论
附录
自序
我原以为只是延续做一个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想到的小问题,没想到一踏入晚明《孝经》的文本世界,它成了我过去七、八年间最主要的研究工作。中国文化中的孝或《孝经》,如此平凡老旧的主题,对于讲究创新的学术研究工作而言,似乎不是明智的选题;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它其实深邃而复杂,复杂到让我几度觉得永远无法完成这个工作。因此,这个研究经验对我而言是宝贵而意义深远的,它带领我透视常识的表象,看见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许多事物都辐凑交织在「孝」这个核心价值上,变得彼此关联而更具立体感,也更有生命力。我想从平凡中看见另一层意义是令人欣喜的生命成长。
曾经有几位美国学者告诉我,这是中国人的题目,其中一位更坦白告诉我,她觉得这个题目美国人不会感兴趣。我大概总是把「想做中国历史脉络中的重要观念和议题,而非移植欧美热门课题」这类带有捍卫主体性意味的说词?出来,也顺便自我说服一番,虽然心中难免觉得遗憾。不过,再听着那位年轻学者说她常苦思如何迎合读者的兴趣、设法把书的篇幅浓缩在三百页内才有可能出版等等,我才看见原来自己享受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自由与资源,其实并不都真的那般理所当然,是应该心怀感激的。
首先,我要感谢中央研究院丰富的学术资源、自由与尊重学术的风气。几年来,我凭着心中小小的感动、自以为理所当然地展开研究工作,我没有受到任何质疑,而是许多支持与帮助,也从不必考虑书的篇幅,只要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书写,而且我可以用自己的母语写作。这一切并不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历史中有太多时候,这些都是学者们的奢望。
这个研究连续六年获得国科会的支持,让我远赴上海、北京、日本各图书馆,阅读大量的《孝经》文献。国科会和学术交流基金会(Fulbright Taiwan)也?助我赴美交流访问一年,从事书稿最后阶段的写作,我要向两个单位以及各图书馆致谢。我也要特别感谢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提供我访问的机会,在那优质友善的学术环境中,我学习良多,也才能有效率地完成本书的初稿。
许多长辈和师友,包括余英时先生、Willard Peterson、Benjamin A. Elman、黄进兴、王汎森、罗久蓉、沈松侨等教授,以及其他近史所的同仁们,他们曾经花时间听我说这个研究计划,给我宝贵的意见。每一次聆听和诉说,都帮助我整理自己混乱的思绪,也分担了我的疑惧,我想他们当中一定有人感受到我面对这个计划曾有的胆怯与无力感。廖肇亨、廖咸惠、胡明辉、林乐昌、Erling Johannes von Mende、Michael Szonyi等教授,曾提供我史料。我在日本时,承蒙夫马进、马渊昌也、小岛毅、张?雄、伊东贵之、永富青地、古胜隆一、佐野诚子、蓝弘岳等多位教授的照应与协助。Martin J. Powers、王正华教授在图象资料使用上给予指点;近史所图书馆主任林义娥小姐在图书上给我极大的帮助;助理欧姗姗、陈惠玲、龚柏崴、李彦德、徐维里,则是与我共同工作的伙伴。对于众师友的提携与帮助,我献上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部分篇章曾分别发表于中研院近史所学术讨论会、中研院文哲所举办的「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与「为道屡迁:中国文化生活中的宗教礼仪实践与创新」国际研讨会、哈佛燕京学社研讨会、台湾大学举办的「情境与圣化──东亚传统教育与学礼、学规」国际研讨会、香港理工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古文献与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政治大学中文系、暨南大学中文系、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以及美国宗教学会年会(AAR)。我要特别感谢杜维明、高明士、朱鸿林、李明辉、刘苑如、车行健、王学玲、王鸿泰、李广健等教授的邀请,及与会学者的讨论。我特别感谢杨晋龙、祝平次、黄克武、胡其德、李丰楙教授对本书部分篇章所做的评论。本书的第二、三章曾发表于《台大历史学报》;第四、五章发表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六章的局部收入高明士主编的《东亚传统教育与学礼学规》;第七章收入林维杰、邱黄海主编的《理解、诠释与儒家传统:中国观点》。我感谢这些期刊与台湾大学出版中心、中研院文哲所授权重刊。本书能够顺利出版,特别要感谢中央研究院出版委员会、两位匿名审查人,以及联经出版公司在出版过程中的鼎力协助。
最后也是最深的感谢,我仍要献给我的家人。这个研究计划教我看见家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无可取代的神圣地位、家人之间超越生死的情缘,以及一种永远镶嵌于家庭人伦关系中的自我与理想社群的身影,当然感受最深的还是现代观念、生活与传统之间的落差。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我受到父母和长辈们的照应似乎永远多于对他们的付出,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让他们的心得着安慰。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略有涉猎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孝经》作为儒家经典,其核心思想自不必多说,但将其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相结合来解读,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深度的视角。近世中国,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转型期,西方的政治思想、社会制度、科学技术以及文化观念纷纷涌入,传统价值观在冲击中摇摆甚至坍塌。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作为中华文化基石之一的“孝”道,是如何在政治层面被运用,在文化层面被继承、改造,甚至被扬弃的?书里是否会探讨不同政治派别如何解读和利用“孝》?例如,国民党是否会强调“孝”以巩固统治,而共产党又会如何处理这一传统观念?同时,在文化层面,知识分子又对“孝》进行了怎样的反思与批判?这种跨领域的解读,肯定会为我们理解近世中国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仿佛能看到“孝”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传承。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离不开对其核心价值观的剖析,《孝经》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本之一,它所倡导的孝道,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近世中国”这个时间段,恰恰是中华民族经历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的时期,政治体制的颠覆,思想文化的激荡,都让传统观念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这本书将两者联系起来,让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审视《孝经》的生命力以及它对近世中国政治理念和文化思潮的影响。我尤其想知道,在国家危难之际,“孝”的观念是否会被赋予新的政治含义,成为凝聚社会力量、维系国家稳定的工具;抑或是,在西方民主思潮的涌入下,传统的孝道观念又遭遇了怎样的挑战与解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很吸引我,封面采用了古朴的宣纸纹理,搭配烫金的“孝治天下”四个字,古韵悠长,又不失庄重。打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厚实,油墨的印刷也清晰可见,散发出淡淡的书香,让人心生阅读的欲望。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有着浓厚的兴趣,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种家庭伦理,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哲理。了解到这本书将《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相结合进行探讨,我更加期待了。不知道作者是如何从《孝经》这部经典出发,去解读近世中国社会在政治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的精神内核的。我想,近世中国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孝”作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被重新诠释和应用的?书中对这些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分析,一定非常精彩。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存在一些困惑。我读过一些关于《孝经》的解读,但总觉得少了一些宏观的视角。《孝经》作为一部承载着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重要典籍,其影响力毋庸置疑。然而,“近世中国”所经历的社会巨变,包括政治制度的更迭、思想文化的冲击,无疑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次大考。这本书的书名《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去探究在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孝》这一概念是如何被政治家们利用,又如何在文化领域经历重塑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深入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孝经》在政治宣传、社会动员以及文化教育方面所扮演的具体角色,以及它又如何与当时流行的各种思潮(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等)产生碰撞与融合。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充满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我一直觉得,《孝经》虽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经典,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涵和文化价值,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呈现。《孝经》中所提倡的“孝悌”之道,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道德规范,更延伸至“治国”的理念,即“移孝作忠”,将对父母的孝顺推而广之,成为对君王的忠诚。那么,在近世中国这样一个充满变革和思潮涌动的时代,这种“移孝作忠”的逻辑是否依然有效?作者是如何梳理《孝经》的义理,并将其置于近世中国波澜壮阔的政治舞台和文化转型的大环境中进行考察的?我个人对近世中国社会精英阶层对《孝经》的理解和应用方式特别感兴趣,他们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平衡,并塑造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