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意拳基础功法
第一章 意拳的起源、发展及其现状 执笔 刘正
第二章 王芗斋先生武学传记 执笔 刘正
第三章 意拳桩法概述 执笔 李见宇 刘正
第四章 意拳基础桩法( 上 ) 执笔 李见宇 刘正
第五章 意拳基础桩法( 中 ) 执笔 李见宇 刘正
第六章 意拳基础桩法( 下 ) 执笔 李见宇 刘正
中编 意拳高级功法
第一章 意拳高级桩功的若干问题 执笔 姚承光 谢永广
第二章 意拳筋骨桩法 执笔 李见宇 刘正
第三章 意拳试力技术(上) 执笔 姚承光 谢永广
第四章 意拳试力技术(下) 执笔 姚承光 谢永广
第五章 意拳发力技术 执笔 姚承光 谢永广
下编 意拳研究文选
第一篇 《拳道中枢》 祖师芗斋先生着
第二篇 《意拳谱》 祖师芗斋先生着
第三篇 《意拳正轨》 祖师芗斋先生着
第四节 《习拳一得》 祖师芗斋先生着
第五篇 《拳学新编》 齐执度先生着
第六篇 《大成拳的命名》和《大成拳的解说》 张璧先生着
第七篇 《大成拳祖师芗斋先生谈拳学要义》《大成拳祖师芗斋先生访问记》 羡渔先生着
第八篇 《意拳史上若干重大疑难史事考》 刘正着
后 记
编者的话
他是着名书画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私人收藏的书画中就保存有他的一幅珍贵作品!他是名武术家,是祖师芗斋先生生前最钟爱的弟子之一,也是在王芗斋先生身边时间最长、所学最多的着名意拳大师。他七岁开始向着名武术家唐凤亭和唐凤台兄弟二人学习正宗内家拳法。从1943年他来到王芗斋先生身边学拳开始,他是以祖师爷的陪练助手、师兄弟们的拳靶子和王芗斋拳法的记录者和守护神的多重身份,再也没有离开过王芗斋先生一步,直到1963年王芗斋先生在天津逝世为止。
他见证了意拳从三四十年代中兴到现在发展壮大并出现若干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拳学发展史。在今天大成拳和意拳纷争日久、王芗斋先生的拳法开始出现一些新兴流派和拳名之时,他以80多岁的高龄、70多年的武学造诣、60多载的意拳功力,每天还坚持锻鍊着他从王芗斋先生身边所学到的一切!他就是德高望重而又名扬中外的着名意拳大师、书画家,我的恩师李见宇先生!
众所周知,意拳大师李见宇先生喜欢把意拳称为神意拳,究其原因,他说:
祖师芗斋先生在拳论中曾云:「要知意自神生」,又云:「盖即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他曾多次对我说:「神动得自有象外,意存妙在无念中。」他还再三再四地告诫我练拳要「神意求之」,要「只求神意足,不要形骸似」。因此之故,为了有别于师兄弟们所传授的、经过他们各自发展了的意拳或大成拳,我将在王芗斋先生身边二十几年所学的拳法,不加任何改动和发展记录在此书中,我平时喜欢将这一传统拳法依照《拳道中枢》之言称之为「神意拳」。
本拳宗旨从祖师芗斋先生开始一直就是主张「要以养生为主,技击为辅,不以打人为目的。」
受业弟子 刘 正 于中国人民大学
前言
余生之年正是祖师芗斋先生病故之年,然余生而多病,软骨抽疯,不良于行,庶几呜唿哀哉于黄泉路上矣。后幸遇高人,服食中药,日日针石,未及半载而诸病皆消,百脉正常,遂启余课《易》读《诗》、养气习武之门。于武道之学则始自幼年,正式拜师受业于姜师正坤道人门下。
姜师精峨眉派拳法,早岁尝于冯玉祥部任武学教头数年,后出家白云观。当是时也,北京名流张璧时常入观进香,日久遂成良友。经其斡旋得以就学于芗斋先生,前后未及数月。遂将其所学峨眉派拳法,参以意拳之旨,删繁化简,命之曰神拳。此余成为祖师芗斋先生再传弟子之一端也。
余少时问拳于姜先生处,尚不知神拳即芗斋先生之意拳者。及姜先生年事已高,遂介绍余复学拳于姜先生之忘年好友、大成拳名家王选杰先生。选杰先生(1958年至1960年之间)尝与姜生生同厂为工,成为良友。此余成为选杰先生门下学生之由来。是时方晓神拳即意拳,亦即世人所称之大成拳。然余虽居选杰先生门下十余载,而选杰先生一直以代友授徒为本,特嘱余不必对其再行拜师仪式。故至选杰先生驾鹤西去之时,余亦未尝对其行拜师之礼。虽无行礼之仪,然余师事选杰先生可谓久矣。故略知选杰先生所传大成拳习学之真缔一、二。此余成为祖师芗斋先生再传弟子之二端也。
自十几年前,余留学万里,乞食多门,练拳养气,日课不辍。不惑之年,游玩欧美之时,海外得遇前来教拳之意拳大师李见宇先生,本以为余积几十年之拳学功力,已过耆宿之年李见宇先生,当不为惧也。李见宇先生笑而许余前来「听听劲儿」。余才上前,熟料先生一声长啸,身形豹变,拳快如电,余尚未看明所以即被弹出。反覆者三,而先生两足实纹丝未动,余却以为四面皆有先生之拳、先生之身。当时惊恐倍至,呆若木鸡,不敢设想四、五十岁之李见宇先生该是何等英武!始知余所练皆非。当下三叩九拜,行五体投地之大礼,详细奏明拜姜师学神拳数载、而后由选杰先生代友授业学大成拳之事。
武林之学,最重武德,师礼为武德之本,而师承则为师礼由来之本。拳学传承,有登堂弟子、入室弟子、挂名弟子、普通学生诸多之别,所授自然不同。余在选杰先生门下,虽余以师礼敬之,然因余为姜师弟子,故恐选杰先生一直以余为其挂名弟子或普通学生之类耳,所学大成拳学真谛自然远逊于和振威、赵文璐、张宝琛、张礼义、霍金来、王尚文、王红宇、王健民、胥荣东、公茂安、果春等选杰先生门下名手。
所有不是,皆余之不是,非选杰先生之不是者明矣。
李见宇先生明白余之学拳经纬,深感余向学求道之心,当下决定收余为其晚年门下正式登堂入室之弟子。择吉日复行拜师仪式,对八位祖师及授业恩师达摩、岳武穆、姬际可、曹继武、戴龙邦、李洛能、郭云深、王芗斋、李见宇先生逐一行三叩九拜之礼。余得李见宇先生之真传,乃人生一大快事。不惑之年得以列入李见宇先生门墙。此即是偶然,亦属必然。从此以后,有先生在,余在拳学上自当不惑矣。芗斋祖师故后,有姜师教吾。姜师故后,今又复有李师。余之拳缘,可谓得天独厚者矣。此时亦深感选杰先生爱惜余之出身、特嘱余不必对其再行拜师仪式之用心!如当时复行拜师礼于选杰先生,则选杰先生当愧对其师叔辈之老友,而余亦无缘直接师承李见宇先生矣!幸甚幸甚!冥冥中选杰先生彷彿具有慧眼,已知余今生当有缘得以拜师于李见宇先生门下者乎?此余成为祖师芗斋先生再传弟子之三端也。
拳道之学,重在体悟。当余少时,姜师所言所教,虽尽心尽力而余似懂非懂,体会不深。及年长则迷恋藏密神通之学。当是时也,选杰先生即以「神通抵不住业力,咒语断不了轮回」之言多次教吾。惜余当时执迷不悟,以非为真者久矣。今复加修正,早已积习成弊,可怜之极。
李见宇先生积七十余年之练拳体悟,为余正架明理,用心良苦。余感慨良多,遂日日记载恩师所言。先生知之,以《神意拳养生功》一书文稿见示,余读后以为可以重加撰述并增补若干,真实记录王芗斋先生所传拳学之真谛。此为是书由来之原委。值此亦明白意拳被姜先生更名为《神拳》之苦心,李见宇先生以《神意拳》称之之用意!两位老师良苦用心,只为再现祖师芗斋先生创意、练拳之旨。《神意拳养生功》一书将在港刊行。
值此大成拳学与意拳拳学纷争之时,李见宇先生则注重养生,再三再四申明祖师芗斋先生所言「要以养生为主,技击为辅,不以打人为目的」之宗旨,因此之故,书名定为《意拳正轨》乃借用祖师芗斋先生一篇拳论之名,重在阐明此中宗旨。所传具体拳学技术,一切皆来自祖师芗斋先生所亲传亲授。
书中内容如有误导,其错在我。所有不是,皆余之不是,非李见宇先生之不是者明矣。
李见宇先生师事祖师芗斋先生迄自1943年,至于祖师芗斋先生病故于天津。数十年间,得祖师芗斋先生教诲最多,所学意拳功法之多诸传人中亦无出其名者。李见宇先生门下弟下着称者如常志朗、师景旺、彭振镝、王禹等先生。域外弟子,全美、全法及全欧之自由博击称冠者有之,普通意拳受好者亦有之,可谓应有尽有。
拳史问题,纷争颇众,近来余详加考辨,部分文章已经连载于《武魂》一刊。这里收入之《意拳史上若干重大疑难史事考》即为此文。然此文刊时曾被删改,此次全文刊出。
意拳博大精深,愧余学拳不精,特邀着名意拳大师、余之同门师兄三人姚承光先生、张鸿诚、张树新先生,以及好友谢永广(姚承光师兄之得意弟子)、秋翼负责部分章节写作。姚承光先生之父即意拳一代宗师、王芗斋先生拳学衣传人、恩师李见宇先生之同门师兄姚宗勋先生。大家全源自一个共同的祖师,意在于提供祖师芗斋先生之「养生为主,技击为辅」之原始拳学范本。欲求技击之捷径者,当可于拳击、散打或其他搏击性拳术中以得之。
本书下编之所谓研究文选者,因已刊出之文多错误连篇,缺少校对,致使误解丛生。更有横加己意,任意曲解修改者。现经本人多方查证原始稿本及初期手抄稿,反覆考证取舍之后而定,意在恢复祖师原始拳论之大概。
本书之刊行更是本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心意而问世。故本书可与大成拳学及意拳学已刊各类着作相互参照,不可厚此而薄彼也。
京都静源(刘正)序于 2006年夏
对于《意拳正轨》这本书,我带着一种非常“功利性”的期待。我一直有习武的爱好,也接触过一些不同的拳种,但意拳那种返璞归真、直指人心的风格,让我觉得它可能最适合我这种想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率的学习者。我希望这本书能直接切入要害,讲解那些最能提升实效的训练方法,比如如何快速地建立起身体的整体性,让四肢百骸都能协同工作。书中在“养生”方面是否有涉及?意拳的很多练法,在强身健体、治病疗疾方面也颇有建树,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意拳练习来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的指导,或者是一些针对特定身体问题的练习方法。当然,对于“实战”的讲解,我同样关注。意拳的搏击特点是什么?如何在实际对抗中运用桩功和试力形成的劲?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搏击思路和技巧?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本只讲理论的书,而是能真正帮助我提升实战能力的“实操手册”。
评分拿到《意拳正轨》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简洁有力的标题所吸引,这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我一直对武术中的“内家”拳种情有独钟,而意拳作为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其强调“用意不用力”的独特理念,总是让我既感到神秘又充满向往。这本书,我想它应该能帮助我解开这些疑惑。特别是关于“拳之精神”的论述,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并阐释意拳的哲学内涵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修炼身心的方式,一种对生命活力的探索。书中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通过训练来培养这种精神,如何将意念与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动作融为一体?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帮助我在日常的练习中,不仅仅是机械地模仿动作,而是真正地去体悟,去感受那种内在的“意”是如何运作的。此外,关于意拳的“劲”的形成和运用,这绝对是核心中的核心,书中能否有清晰的阐述,比如不同种类的劲,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和运用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意拳正轨》就足够吸引人了,让人联想到这可能是一本关于意拳核心要义、甚至是传统练法的深度解读。我抱着学习的心态购入,期望能从中窥见意拳精髓的真正脉络,找到那些被时间和实践沉淀下来的、最核心的训练方法和指导思想。书中对“站桩”的论述,我尤其期待。不仅仅是姿势上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对站桩过程中身体的感知、意念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桩功来发展浑圆力、听劲等意拳特有的能力。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尽的图文结合,或者更进一步,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循序渐进地加深桩功层次的建议,比如从初学者容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分析,到进阶者可能遇到的瓶颈突破,都能够有所触及。我一直觉得,意拳的奥秘很大程度上就蕴藏在看似简单的站桩之中,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一点阐释得淋漓尽致,那就太有价值了。而且,我对书中关于“试力”和“发力”的讲解同样充满好奇。如何在保持身体浑圆、上下相随的状态下,将内里的力量爆发出来,这其中的转换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来打磨,我想这一定是关键所在。
评分《意拳正轨》这个书名,本身就给人一种“正本清源”的感觉,我猜想这可能是一本旨在纠正一些关于意拳练习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并提供真正传统、正宗练法的著作。我对意拳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碎片化的,从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一些零散的信息,总觉得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构建一个清晰的意拳学习体系,从基础的桩功到进阶的技击,都有连贯的讲解。特别是关于“脾气的培养”这一说法,我一直觉得这是意拳中一个非常玄妙的概念,我迫切想知道它究竟是指什么,以及如何在练习中去体会和培养。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力从何来”、“力如何发”这两个根本问题?我想,这才是意拳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它不讲花哨的外形,只求内在的质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高强度的练习中保持身体的放松和流畅,避免僵硬和拙力,从而更好地体会到“用意不用力”的真谛。
评分我之所以会注意到《意拳正轨》这本书,是因为我最近开始对中国传统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被意拳那种“不尚形迹”、“直取本源”的独特风格所吸引。在网络上看到不少关于意拳的介绍,但总觉得有些信息过于笼统,或者过于强调某些方面而忽略了整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且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意拳的精髓。比如,书中在讲解“含胸拔背”、“顶天立地”这些基本要领时,是否能结合具体的图片或者动作示范,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模仿?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对“吞胸”、“拔背”这两个关键点有细致的阐述,因为这关系到整个身体的协调和力的传递。另外,关于意拳的“听劲”,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概念,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训练听劲的详细方法,以及听劲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它究竟是如何帮助我们感知对手的意图,并做出最有效的反应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