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流过,江山无恙。翻检人间存留的简册,享受瑯嬛缥缃的厚赐时,心里不免冒出一句:捡书几案窄,昂首天地宽。 孙犁说,姑苏籍的叶德辉找过叶昌炽,要联宗,以《藏书纪事诗》和《语石》名世的叶昌炽拒绝了他,还说,叶德辉面相不好,要遭横死。不幸言中了,不知叶昌炽所操何术。天南海北,我查过资料,也问过一些友人,想弄清楚孙先生所言的根据,结果不免失望。
红卫兵对陈登原训话,愤懑中陈登原伸出右手,指着握管处厚厚的老茧,说他一辈子就是教书、读书、写书。 工作虽忙,却不废读书,又有自己的读书趣味,与别人不一样,这就是有意思的地方,故「河西第一读书种子」之说并非虚言。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徐雁先生在卌八初度之华诞子夜抚键,撰就弁言,书香盈盈,深意难能,嘉言如斯,书林添辉。何当弱水之滨,得先生玉树临风,更于庆幸中浮一大白也。
作者简介
黄岳年
网名弱水月年,张掖人。甘肃省优秀教师。亦窥内典、道藏。悠游书林,以天下爱书人为友。有读书、教育、旅游、生态诸方面文字刊佈。校河西走廊方志,着《弱水书话》、《走进河西》、《弱水读书记》、《书林疏叶》、《书蠹生活》等书。陈之藩有《谈忠荩》一文,内中说,当年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时候,编一本供中小学生诵读的书,名字叫《中华民族的人格》,选了《左传》、《战国策》、《史记》上的文章,每一页上、下均分分为二,上半是原文,下半时张元济翻译的白话文字。张元济觉得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人格的大人物是公孙杵臼、程婴、伍尚、子路、豫让、聂政、荆轲、田横、贯高等。这些人「有的是为尽职,有的是为知耻;有的是为报恩,有为报仇,归根结果,都做到杀身成仁。」张元济送上一册,请胡适为之作序。看到书,胡适的看法和张元济的有所不同,他以为所选的人物,应「事迹不限于杀生报仇,而要注重有风骨、有肩膀,挑得起国家重担子的人物,故选荆轲不如选张良,选张良不如选张释之与汲黯。」
胡适选了这些人作「中华民族人格」的代表人物:汉代的是张释之与汲黯,后汉的是光武帝和邓禹、马援,三国是诸葛亮和曹操,晋代是杜预和陶侃,唐代是太宗、魏征、杜甫、陆贽,宋代是范仲淹、王安石、岳飞、文天祥,明代是刘基、方孝孺、王守仁、张居正,清代是顾炎武、颜元、曾国藩。真是高人一等的选择,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
想起时下的《思想品德》课本。干巴巴的条块之外,不见有血有肉的人物。或者有一些救难的英雄,却不见救世的人物,或者只是人,不见「事」。胡适举出的人物,则和这些不一样,以汲黯为例,皇上让他去看火灾,他到河南后见由于水旱而人相食,哀鸿遍野,就持节开仓赈济,救民于水火。
我常常觉得,好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无声的邀约。《风雅旧曾谙:黄岳年随笔》,这本书的书名,带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一种淡淡的、诗意的忧伤,夹杂着对过往美好的追忆。我不知道黄岳年是谁,也不知道他的随笔会讲述怎样的故事,但“风雅”二字,已经为我勾勒出一种模糊的轮廓,一种属于知识分子或者是有闲情逸致者的生活状态。“旧曾谙”,则暗示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仿佛是一种曾经拥有的,如今却已渐行渐远的记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一种对艺术、对美、对人情细致入微的观察。我期待读到的是作者对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对世事人情的洞察,对过往岁月的怀念,甚至是某种哲学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一种对浮躁时代的沉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温情回溯,让我能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思考。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是被它古朴典雅的书名所吸引。《风雅旧曾谙:黄岳年随笔》,光是这几个字,就仿佛自带了一股陈年的墨香,诉说着时光的故事。我常常在想,究竟是怎样的风雅,才能在旧日的时光里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而黄岳年,这位名字听起来就颇具文人气息的作者,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怎样的风景,又会流淌出怎样的情感?我期待着,那些被岁月轻轻拂过的往事,那些被时代悄然遗忘的角落,能在他的文字中重新焕发生机。我希望读到的是一份真挚的分享,一种不加修饰的坦诚,仿佛与一位老友围炉夜话,听他缓缓道来那些生命中触动心弦的片段,那些关于人情世故的体悟,那些对世界万物的细致观察。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本随笔集,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往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那个人的内心世界。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宁静的力量,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知,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敬意,一种对人文情怀的共鸣。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能够勾起时代回忆的文字情有独钟。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精准地戳中了我的这种偏好。《风雅旧曾谙:黄岳年随笔》,仅仅是这个标题,就如同一个婉约的引子,勾勒出一种朦胧而美好的画面。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泛黄的书页,是古朴的庭院,是晚风中摇曳的竹影,是悠然弹奏的古琴声。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黄岳年,他所经历的“旧曾谙”是怎样的光景?他笔下的“风雅”又体现在何处?是某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是某个阶层的文化习俗?抑或是某种对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独特追求?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过去时代生活细节的描绘,关于那个时代人们精神面貌的写照。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触,为我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能够身临其境,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与韵味。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的载体,一份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眸。
评分当我看到《风雅旧曾谙:黄岳年随笔》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温润而又略带怀旧的画面。它不像那些激昂的口号,也不像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像一杯陈年的普洱,入口醇厚,回味悠长。我虽然素未谋面黄岳年,但“风雅”二字,已经勾勒出他可能是怎样一位温文尔雅、才情斐然的文人。“旧曾谙”更是将我带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情绪中,仿佛在回溯一段已经被时光冲淡,但又依稀记得的旧日时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是一份真挚的生命记录,是作者对过往生活片段的拣拾与梳理。我期待他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分享他对人生、对社会、对艺术的独特感悟。我希望书中能够充满对人性的关怀,对世事的洞察,以及对美的追求。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一种对过往岁月的温柔回顾,以及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首低吟浅唱的古老歌谣,瞬间将我的思绪拉扯到遥远的过去。《风雅旧曾谙:黄岳年随笔》,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况味。我并没有读过这本书,甚至对作者黄岳年也所知不多,但这不妨碍我对其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对“风雅”的理解,往往与那些温文尔雅的举止、精致的艺术、深刻的思考以及对生活品味的追求联系在一起。而“旧曾谙”,则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印记,一种熟悉却又难以复制的时光。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具体和生动的“旧曾谙”的世界。或许是作者对某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迁的细腻描绘,或许是对某些重要人物的独到见解,又或许是对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的深度解读。我希望能从他的文字中,读到一份对传统的尊重,一份对文化的传承,以及一份对人生深刻的洞察。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让我得以透过作者的眼睛,去审视和理解那个曾经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