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我们的个体生命,整个宇宙都注定在物质上将要朽坏。这个二十世纪的科学见解为神学及一切宗教信仰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威胁。在人类的回忆和历史将最终走向终结之时,我们如何信仰上帝?如果宇宙是有限的,那么最终只有归于死寂,最终万物皆为徒然?本书将以科际整合的角度处理这些棘手的难题。
本书是当代西方尖端学界在科学与神学的对话之重要成果。它将有助澄清神学和科学这两个领域中对此相关命题的差异,使我们在面对世界的有限性的同时,能明确表达基督教的终末论主张。
作者简介
波尔金霍恩.韦尔克(John Polkinghorne)
英国皇家学会成员,圣公会牧师,曾任剑桥大学女王学院院长及剑桥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
译者简介
王涛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荣誉副研究员,圣神修院神哲学院客席教授。
这本《世界的终结:从科学与神学看终末》的书名,总让我联想到一些充满哲学思辨的著作。在台湾,我们经历过威权时代,也见证了民主的转型,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结束”与“开始”的循环。我们对“变迁”和“不确定性”有着切身的体会。我常常在思考,人类社会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又将走向何方?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一些关于文明兴衰的规律?比如,历史上的帝国更迭,社会思潮的演变,甚至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 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也许,它会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回顾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终末”预言,分析它们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影响。然后,再将这些历史经验与当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联系起来,比如全球化、人工智能、核武器的威胁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于人类未来的深刻反思,让我们认识到,所谓的“终结”,可能并非只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灾难,而更可能是我们自身行为选择的必然结果。
评分我注意到《世界的终结:从科学与神学看终末》这本书,它试图将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科学与神学——结合起来审视“终末”这个议题。在台湾,我们社会中存在着多元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很多人在看待世界时,既会受到科学教育的影响,也会受到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的浸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它会不会探讨一些关于宇宙起源的科学理论,同时又从宗教的宏大叙事中寻找慰藉? 我猜想,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在于它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终结”。我们常常会因为科学上的某些发现而感到渺小和无力,比如关于宇宙的浩瀚和人类文明的短暂。但同时,宗教和哲学又给予我们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让我们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对话的空间,并且引导读者去思考“终结”背后的深层含义,那么它将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我期待它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人类命运以及宇宙奥秘的深刻思考。
评分说实话,提到“神学”我就有点打退堂鼓了,因为我对这方面的知识确实有限。但《世界的终结:从科学与神学看终末》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在尝试 bridging 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台湾的宗教信仰相当多元,佛教、道教、民间信仰,基督教、天主教都有不少信徒。每个人对“终末”的理解,可能都与自身的信仰体系息息相关。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古老的宗教预言、末世论,与现代科学的推演进行对话的?会不会引用一些不同宗教经典里的片段?如果是这样,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我个人觉得,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很多人都忙于生计,很少有时间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常常被眼前的琐事淹没,而忽略了更宏观的图景。如果这本书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的起源、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终结”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存在”的书。我猜想,作者可能会在科学的冷峻分析和神学的哲学思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读者既能感受到现实的压力,又能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和启示。
评分作为一个长年关注各种议题的台湾读者,我最近入手一本名为《世界的终结:从科学与神学看终末》的书,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对它充满好奇。台湾社会对于“终结”的讨论,其实一直存在,只是形式不同。从早期的社会运动,到近年来的气候变迁议题,再到一些社会现象的解读,我们似乎总在不自觉地审视着“走向何方”的可能。我常常觉得,台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脉络,让我们对“变动”和“未来”有着特别敏感的神经。 我猜想,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关于宇宙大爆炸、黑洞吞噬,甚至地质变迁的科学理论?毕竟,科学总是试图用证据和逻辑来解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而“终结”作为一种极端状态,必然是科学探索的重要疆域。台湾的年轻一代,尤其对科幻和科学普及的兴趣浓厚,如果这本书能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介绍一些前沿的科学设想,并且将它们与我们日常生活所能理解的现象联系起来,那肯定能引起很大的共鸣。比如,一些关于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警示,如果能以科学的角度来剖析,会让读者感到更加真实和紧迫。
评分光是听到《世界的终结:从科学与神学看终末》这个名字,就让我感到一股莫名的震撼。在台湾,我们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像是地震、台风,这些突如其来的毁灭性力量,总会让我们对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强大感到敬畏。我猜这本书会不会从这些现实的体验出发,去探讨更宏大的“终结”概念?比如,关于地球生命是否会灭绝的推测,或者是在浩瀚宇宙中,人类文明的短暂与渺小。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读者对于“如何面对终结”的思考。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无法永远避免“结束”。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希望,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成长。也许,这本书会提供一些应对未知、面对绝望的哲学智慧,或者是在科学层面指引我们如何采取行动,以减缓潜在的危机。我喜欢那种既能带来思考,又能带来行动启示的书籍,希望这本《世界的终结》能够做到这一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